行程专题(学而思)第1-4讲

合集下载

行程专题(学而思)第1-4讲

行程专题(学而思)第1-4讲

学习目标本讲主要通过例题加深对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在历年小升初与各类小学竞赛试卷中,行程问题的试题占的比值是相当大的,所以学好行程问题不但对于应对小升初考试和各类数学竞赛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而且也为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把研究路程、速度、时间以及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类问题,总称为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主要涉及时间 (t)、速度 (v )和路程 (.s)这三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路程 = 速度×时间 可简记为:s vt =速度 = 路程÷时间 可简记为:/v s t =时间 = 路程÷速度 可简记为:/t s v =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显然,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例 1】 一段路程分为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的长度之比是 1:2:3,某人走这三段路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4:5:6,已知他上坡时每小时行 2.5千米,路程全长为 20千米,此人走完全程需多少时间?【例2】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自行车队8点整从甲地出发到乙地去,前一半时间每分钟行1千米,后一半时间每分钟行0.8千米。

自行车队到达乙地的时间是几点几分几秒?【例3】某人上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10分钟,下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5分钟,已知下山的速度是上山速度的1.5倍,如果上山用了3时50分钟,那么下山用多少时间?【例4】汽车以72千米/时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到达后立即以48千米/时的速度返回甲地,求该车的平均速度。

【例5】甲、乙两车往返于A、B两地之间,甲车去时的速度为60千米/时,返回时的速度为40千米/时,乙车往返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求甲、乙两车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比.【例6】从甲地到乙地全部是山路,其中上山路程是下山路程的23,一辆汽车上山速度是下山速度的一半,从甲地到乙地共行7时,这辆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多少时间?【例7】一辆车从甲地行往乙地,如果把车速提高20%,那么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1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度行驶100千米后再将车速提高30%,那么也比原定时间提前 1 小时到达,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学而思教材目录

学而思教材目录

一年级寒假班第一讲突破加减竖式第二讲巧填算符初步第三讲剪拼图形第四讲图文代换第五讲巧移物体第六讲左右脑开发3(逻辑推理)第七讲期末测评二年级寒假班第一讲认识倍第二讲带余除法初步第三讲有趣的自然数串第四讲分割图像第五讲枚举法的妙用第六讲鸡兔同笼初步第七讲期末测评三年级寒假班第一讲角度初识第二讲速算与巧算之四则运算第三讲字母表示数第四讲和差倍第五讲倒退与图示第六讲方阵三年级春季班第一讲巧填算符第二讲小数的认识第三讲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第四讲年龄问题第五讲带余除法初步第六讲简单统计第七讲图形计数初步第八讲组合中的点线关系第九讲等差数列初步第十讲页码问题第十一讲标数法第十二讲简易方程第十三讲简易方程应用第十四讲路程速度与时间第十五讲期末测评四年级暑假班第一讲简单抽屉原理第二讲奇数和偶数第三讲二次相遇问题第四讲应用题:假设法和还原法(鸡兔同笼,还原问题,方阵综合应用)第五讲应用题:图示法和对应法(年龄,盈亏,平均数综合)第六讲图形计数进阶第八讲四边形中的基本图形第九讲体育比赛中的数学第十讲期末测评四年级秋季班第一讲定义新运算第二讲体育比赛中的数学问题第三讲图形计数进阶第四讲多位数计算第五讲等积变型第六讲一半模型第七讲最值问题初步第八讲数阵图初步—从幻方谈起第九讲平均数进阶第十讲破译乘除法竖式第十一讲方程和方程组第十二讲方程组解应用题第十三讲环形跑道第十四讲火车过桥第十五讲期末测评四年级寒假班第一讲小数巧算第二讲格点与割补第三讲数表从日历谈起第四讲第五种运算(乘方的认识,运算性质,平方差认识)第五讲质数合数初步第六讲包含与排除第七讲期末测评四年级春季班第一讲等积变形第二讲整数与数列第三讲统筹和最优化第四讲加乘原理进阶第五讲最值问题进阶第六讲抽屉原理初步第七讲流水行船第八讲方程与方程组第九讲一半模型第十讲相遇与追及综合第十一讲平移、选择和对称第十二讲破译横式(奇偶分析,枚举试算)第十三讲进位制初步第十四讲数阵图进阶第十五讲期末测评五年级暑假班第一讲分数乘除第二讲分数加减第三讲棋盘中的数学第四讲枚举法进阶第五讲排列组合初步第六讲质数合数进阶(因数个数、因数个数的正反应用)第七讲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八讲牛吃草第九讲数阵图综合第十讲比和比例第十一讲比例模型第十二讲分组和配对(高斯求和,分组和配对思想)第十三讲容斥原理第十四讲必胜策略第十五讲期末测评五年级秋假班第一讲因数和倍数初步第二讲循环小数第三讲鸟头模型第四讲分数应用题第五讲电梯和发车第六讲神奇的9第七讲蝴蝶模型第八讲排列组合进阶第九讲工程问题初步第十讲几何计数进阶第十一讲数字谜中的最值第十二讲燕尾模型第十三讲定义新运算进阶第十四讲方程法解行程第十五讲期末测评五年级寒假班第一讲长方体正方体第二讲数表—从杨辉三角谈起第三讲比例应用题第四讲时钟问题第五讲圆与扇形初步第六讲因数倍数进阶第七讲期末测评五年级春季班第一讲勾股定理第二讲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第三讲带余除法进阶第四讲同余第五讲不定方程第六讲浓度问题第七讲圆与扇形进阶(弓,镰刀,谷子形,环形)第八讲完全平方数第九讲比较和估算第十讲比例法解行程第十一讲位值原理第十二讲立体图形和空间想象第十三讲概率初识第十四讲从反面情况考虑(几何,数论,计数中的反面情况考虑)第十五讲期末测评六年级暑假班第一讲分数列项第二讲归纳和递推(找规律计数,斐波那契数列,汉诺塔)第三讲切片与染色第四讲韩信点兵第五讲应用题综合选讲(和差、年龄、盈亏、鸡兔、牛吃草)第六讲整数列项与通项归纳第七讲弦图第八讲逻辑推理综合第九讲数论中的组合(最值与计数)第十讲特殊图形(正六边形正十二边形的特征与性质)第十一讲从整体考虑(由换元发引出整体打包思想)第十二讲多次相遇和追及第十三讲应用题综合(分百、比例)第十四讲最值问题综合(最值定理、构造中的最值)第十五讲期末测评六年级秋假班第一讲数形结合(平方和公式、立方和公式、代数公式的几何表示)第二讲圆柱和圆锥第三讲复合图形分拆(模型复习、添加辅助线技巧)第四讲经济问题第五讲数论中的规律第六讲旋转与轨迹(圆柱和圆锥的旋转,圆中的滚动扫过面积)第七讲算两次(方程思想;综合其他模块,行程和计数)第八讲从极端考虑(几何、数论、行程中的极端思想)第九讲数字谜中的计数第十讲工程问题进阶第十一讲变速问题第十二讲进位制进阶第十三讲应用题综合三(复习经济、工程、浓度,方程思想)第十四讲抽屉原理进阶第十五讲期末测评六年级寒假班第一讲计算问题综合选讲(一)第二讲图形问题综合选讲(一)第三讲整数问题综合选讲(一)第四讲组合问题综合选讲第五讲应用题问题综合选讲第六讲行程问题综合选讲第七讲期末测评六年级春季班第一讲计算问题综合选讲(二)第二讲图形问题综合选讲(二)第三讲整数问题综合选讲(二)第四讲计算问题综合选讲(三)第五讲图形问题综合选讲(三)第六讲整数问题综合选讲(三)第七讲计数数问题综合选讲第八讲小升初代数衔接第九讲小升初几何衔接第十讲小升初分班模拟考。

(word完整版)初中行程问题专题讲解

(word完整版)初中行程问题专题讲解

初中列方程解应用题(行程问题)专题行程问题是指与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有关的问题。

我们常用的基本公式是: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行程问题是个非常庞大的类型,多年来在考试中屡用不爽,所占比例居高不下。

原因就是行程问题可以融入多种练习,熟悉了行程问题的学生,在多种类型的习题面前都会显得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将行程问题归归类,由易到难,逐步剖析。

1. 单人单程:例1:甲,乙两城市间的铁路经过技术改造后,列车在两城市间的运行速度从h km /80提高到h km /100,运行时间缩短了h 3。

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是多少?【分析】如果设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为x km ,那么列车在两城市间提速前的运行时间为h x 80,提速后的运行时间为h x 100. 【等量关系式】提速前的运行时间—提速后的运行时间=缩短的时间. 【列出方程】310080=-x x .例2:某铁路桥长1000m ,现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该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了1min ,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共s 40。

求火车的速度和长度。

【分析】如果设火车的速度为x s m /,火车的长度为y m ,用线段表示大桥和火车的长度,根据题意可画出如下示意图:【等量关系式】火车min 1行驶的路程=桥长+火车长;火车s 40行驶的路程=桥长-火车长 【列出方程组】⎩⎨⎧-=+=yx y x 100040100060举一反三:1.小明家和学校相距km 15。

小明从家出发到学校,小明先步行到公共汽车站,步行的速度为60min /m ,再乘公共汽车到学校,发现比步行的时间缩短了min 20,已知公共汽车的速度为h km /40,求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根据我省“十二五”铁路规划,连云港至徐州客运专线项目建成后,连云港至徐州的最短客运时间由现在的2小时18分钟缩短为36分钟,其速度每小时将提高km 260.求提速后的火车速度。

学而思-六年级奥数-第七讲.行程问题(一).刘--用-教师版综述

学而思-六年级奥数-第七讲.行程问题(一).刘--用-教师版综述

第一讲行程问题学习目标:1、比例的基本性质2、熟练掌握比例式的恒等变形及连比问题3、能够进行各种条件下比例的转化,有目的的转化;4、单位“1”变化的比例问题5、方程解比例应用题知识点拨:发车问题(1)、一般间隔发车问题。

用3个公式迅速作答;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相遇事件时间间隔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追及事件时间间隔汽车间距=汽车速度×汽车发车时间间隔(2)、求到达目的地后相遇和追及的公共汽车的辆数。

标准方法是:画图——尽可能多的列3个好使公式——结合s全程=v×t-结合植树问题数数。

(3)当出现多次相遇和追及问题——柳卡火车过桥火车过桥问题常用方法⑴火车过桥时间是指从车头上桥起到车尾离桥所用的时间,因此火车的路程是桥长与车身长度之和.⑵火车与人错身时,忽略人本身的长度,两者路程和为火车本身长度;火车与火车错身时,两者路程和则为两车身长度之和.⑶火车与火车上的人错身时,只要认为人具备所在火车的速度,而忽略本身的长度,那么他所看到的错车的相应路程仍只是对面火车的长度.对于火车过桥、火车和人相遇、火车追及人、以及火车和火车之间的相遇、追及等等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一定得结合着图来进行.接送问题根据校车速度(来回不同)、班级速度(不同班不同速)、班数是否变化分类为四种常见题型:(1)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最常见)(2)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多个(3)车速不变-班速变-班数2个(4)车速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标准解法:画图+列3个式子1、总时间=一个队伍坐车的时间+这个队伍步行的时间;2、班车走的总路程;3、一个队伍步行的时间=班车同时出发后回来接它的时间。

时钟问题:时钟问题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圆形轨道上2人追及问题,不过这里的两个“人”分别是时钟的分针和时针。

时钟问题有别于其他行程问题是因为它的速度和总路程的度量方式不再是常规的米每秒或者千米每小时,而是2个指针“每分钟走多少角度”或者“每分钟走多少小格”。

专题四 行程问题及其答案

专题四  行程问题及其答案

专题四行程问题温馨提醒:行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它所涉及的是速度、时间、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按物体运动方向分为:相背、相向、同向。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间=速度和×时间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快的在前):路程=速度差×时间。

一般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简单的火车过桥问题:路程=车身长+桥长行程问题简单的相遇问题:速度和×同时行的时间=路程和流水行程问题: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复杂的复杂相遇问题:路程和=速度和×相遇问题行程问题追及问题: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1、相遇问题: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

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2、相离问题: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

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

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3、追及问题: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

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若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

例1、一座大桥长396米,一列长72米的火车以每秒18米速度通过这座大桥,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开桥一共需多少秒?解析:行驶的路程为桥长+车身(396+72)÷18=26(秒)例2、A、B两地相距470千米,乙车以每小时40千米,甲车以每小时46千米的速度先后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甲车行驶了230千米。

问:乙车比甲车早出发几小时?解析:方法一:(470-230)÷40=6(小时)230÷46=5(小时)6-5=1(小时)方法二:甲车行驶:230÷46=5(小时)同时行驶的路程:(46+40)×5=430(千米)(470-430)÷40=1(小时)例3、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距离是100千米,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

学而思奥数模块之行程问题

学而思奥数模块之行程问题

学而思奥数模块之行程问题1、基本行程问题:基本概念: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行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关键问题:确定行程过程中的位置2、简单的相遇、追及问题: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追击问题:追击时间=路程差÷速度差简单的相遇与追及问题各自解题时的入手点及需要注意的地方1.相遇问题:与速度和、路程和有关⑴是否同时出发⑵是否有返回条件⑶是否和中点有关:判断相遇点位置⑷是否是多次返回:按倍数关系走。

⑸一般条件下,入手点从"和"入手,但当条件与"差"有关时,就从差入手,再分析出时间,由此再得所需结果2.追及问题:与速度差、路程差有关⑴速度差与路程差的本质含义⑵是否同时出发,是否同地出发。

⑶方向是否有改变⑷环形时:慢者落快者整一圈(1) 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70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列车每小时行85千米,乙列车每小时行90千米,几小时两列火车相遇?(2) 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8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3) 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988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经过5.2小时两车相遇。

甲列车每小时行93千米,乙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师徒两人合作加工52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30个,徒弟每小时加工20个,几小时以后还有70个零件没有加工?(2)甲、乙两队合挖一条水渠,甲队从东往西挖,每天挖75米;乙队从西往东挖,每天比甲队少挖5米,两队合作8天挖好,这条水渠一共长多少米?(3) 甲、乙两艘轮船从相距65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而行,8小时两船还相距22千米。

已知乙船每小时行42千米,甲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4)一辆汽车和一辆自行车从相距172.5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

(2021年整理)专题一行程问题

(2021年整理)专题一行程问题

(完整)专题一行程问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专题一行程问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专题一行程问题的全部内容。

专题一行程问题第一讲一般行程问题例1:王师傅驾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交货,若他往返都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正好可以按时返回甲地。

可是,当到达乙地时,他发现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只有每小时55千米.如果他想按时返回甲地,应以多快的速度往回行驶?变式训练: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小张先骑摩托车从甲地出发,1小时后小李驾驶汽车从甲地出发,两人同时到达乙地.摩托车开始的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中途减速后为每小时40千米.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千米,汽车曾在途中停10分钟。

那么,小张骑的摩托车减速是在他出发后的多少小时?例2:一位短跑选手,顺风跑90米用了10秒,在同样的风速下,逆风跑70米也用了10秒。

问:在无风的时候,他跑100米要用多少秒?变式练习:一条小河流过A、B、C三镇,A、B两镇之间有汽船来往,汽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每C两镇水路相距50千米,水流速度为每小时1。

5千米,某人从A镇上船顺流而下到B真,吃午饭用去1小时,接着乘木船又顺流而下到C镇,共用8小时。

那么A、B两镇之间相距多少千米?第二讲相遇问题例3: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8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已知甲车从A城到B 城需6小时,乙车从B城到A城需12小时,两车出发后多少小时相遇?变式练习:1、东西两镇相距20千米,甲、乙两人分别从两镇同时出发,相背而行,甲每小时行的路程是乙的两倍,3小时后两人相距56千米,两人速度各是多少?2、李明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5千米,王勇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行4千米。

名校真题精讲(共7讲)_第04讲_工程行程专题-学生版

名校真题精讲(共7讲)_第04讲_工程行程专题-学生版

第4讲工程与行程专题一、工程问题中的基本量与基本公式1.工程问题的三个基本量(1)工作时间(2)工作总量(3)工作效率2.基本公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二、工程问题的常见类型1.基本效率计算关键在于计算效率2.中途离开或加入型算清楚每个人工作的时间或合作时间3.来回帮忙型先明确每件工作的工作量和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再利用所有人都在同时干活,总工作量除以总工作效率等于总时间,然后可以根据总时间算出每个人具体的工作安排4.具有周期性的工程问题(1)轮流工作型:先处理合作部分,再处理剩余工作量(2)间隔休息型:先考虑一个周期各自的工作量,再分段处理5.水管问题和牛吃草问题(1)水管问题:注意是否有“帮倒忙”的水管(2)牛吃草问题:设效率,比较总量三、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速度×时间=路程1.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2.追及问题: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差四、钟表问题1.钟表问题求解钟面上分针和时针的相遇与追及2.钟表问题中的路程通常用“度”或“格”表示3.不论采用哪种单位来度量,分针的速度都是时针速度的12倍4.常见题型(1)追及型:分针、时针同向走到某特殊位置,如“成直角”“重合”等(2)相遇型:“时针和分针恰好调换位置”等,例如上某节课,课前看了一下表,下课时又看表,发现恰好和上课前比时针、分针对调了位置,而这节课大约2小时,那么时针和分针路程和就是2圈,视为钟面上的相遇问题(3)快慢钟:先算出钟的速度比,然后注意条件中给的时间过程是哪个钟的五、火车问题1.火车过桥路程=车长+桥长2.火车过人(1)人站立不动,过人的速度为火车本身的速度,路程为火车的车长(2)人迎向火车,过人的速度为火车与人的速度之和,路程为火车的车长(3)人背向火车,过人的速度为火车与人的速度之差,路程为火车的车长3.火车错车问题(1)快车追上并超过慢车,路程差等于两车的车长之和(2)两车相遇并错车,路程和等于两车的车长之和六、流水行船问题1.基本公式(1)顺水速度=船速+水速;(2)逆水速度=船速—水速;(3)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4)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注意:在流水行船的问题中,一般船会有三种速度——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船的航行方向,不要算错速度.2.重要结论:(1)在一个相遇过程中,甲、乙两船的速度和就是两船的静水速度和;(2)在一个追及过程中,甲、乙两船的速度差就是两船的静水速度差;(3)如果在行船过程中掉落一个无动力的漂浮物,且船静水速度不变,那么从丢失到发现的时间等于从发现到追回的时间,即“离开多久,追回多久”七、环形路线问题1.环形路线中的相遇与追及环形路线中的相遇与追及和直线上的相遇与追及类似.相向而行2.环形路线中的周期性从同一点出发,第N次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是N个周长;从同一点出发,第N次追上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差是N个周长.3.较复杂的环形路线问题由于在环形路线上可以回到起点,与直线上的行程问题相比,环形路线上的行程问题会更加复杂.做题的时候要注意.八、行程综合问题多次往返、变速问题、扶梯问题、间隔发车等一、工程问题例1.(2012年,西城区)一件工程,甲5小时完成了工作的15,乙6小时完成了剩下的12,余下的工作由甲、乙合作完成,还需要_____小时.例2.(2011年,海淀区)甲、乙两位老师一起批改试卷,甲单独批改需要20小时,乙单独批改需要15小时.现在两个人一起批改,由于批改时会相互影响,每小时共少批改30张试卷,结果用9小时批改完.那么这批试卷共_______张.例3.(2012年,西城区)一件工作,小明单独做要20天,小强单独做需要30天,小强工作几天后,小明才加入来一起做.这件工作最后一共用了15天完成,那么小明与小强合作了______天例4.(2011年,海淀区)有A、B两项工程,A工程的工作量是B工程的2倍,甲单独完成A工程需要20天,乙单独完成B工程需要24天,丙单独完成B工程需要40天.现在甲、乙、丙三个人同时开始工作,甲一直做A工程,乙一直做B工程,丙先帮甲做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帮乙做,最后两个工程同时完成,则丙帮乙做_______天.例5.(2012年,海淀区)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6小时,乙单独做需10小时,若甲先做1小时,然后乙解题甲做1小时,再由甲解题乙做1小时……两个人如此交替工作,那么完成任务共用时______小时.例6.(2011年,西城区)有甲、乙两个工程队,甲工程队每工作6天休息1天,乙工程队每工作5天休息2天.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经104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经82天,如果两队合作,需要____天可以完成整个工程.例7.(2012年,海淀区)一个水池装有两个相同的进水管和一个排水管.如果只开一个排水管,则6小时可以将一个池子排空;如果开一个进水管和一个排水管,3小时可以将空池灌满.现在将两个进水管和一个排水管同时打开,那么_______小时能将空池灌满.例8.(2009年,海淀)牧场上的草每天都匀速生长.这片草可供27头牛吃6周,或23头牛吃9周.那么,这片草可供21头牛吃_______周.例9.李大爷在草地上放养一群牛,草地每天均匀生长,若他再买3头牛,则会提前两天将草吃完;若他卖出3头牛,则会推迟4天才吃完草,那么这片草放养原先那群牛,会用多少天将草吃完?二、行程问题例10.(2011年,海淀)在双轨的铁道上,速度为54千米/小时的货车,10时到达铁桥,10时1分24秒完全通过铁桥.后来一列速度为72千米/小时的列车,10时12分到达铁桥,10时12分53秒完全通过铁桥,10时48分56秒完全超过在前面行驶的货车.那么货车长_______米,列车长______米,铁桥长_______米.例11.(2012年,西城)A、B两地相距100千米,A在上游,水流速度为5千米/小时,甲、乙两船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A、B两地之间不断往返.甲船的静水速度是15千米/小时,乙船的静水速度也是15千米/小时,那么________小时后两船第二次相遇,相遇地点距离B地________千米.例12.(2010年,海淀)如图,两辆电动小汽车在周长为360米的圆形道上不断行驶,甲车每秒行驶4米.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米的A、B两地背向而行,相遇后乙车立即返回,甲车不改变方向,当乙车到达B地,甲车过B地后恰好又回到A地.此时甲车立即返回(乙车过B地继续行驶),再过_________分钟与乙车相遇.例13.如右图所示,某单位沿着围墙外面的小路形成一个边长300米的正方形.甲、乙两人分别从两个对角处沿逆时针方向同时出发.如果甲每分走90米,乙每分走70米,那么经过多少时间甲才能看到乙?例14.如下图所示,大圈是400米跑道,由A到B沿大圈走跑道长是200米,直线距离是50米.父子俩同时从A点出发逆时针方向沿跑道进行长跑锻炼,儿子跑大圈,父亲每跑到B点便沿直线回到A.父亲每100米用时20秒,儿子每100米用时19秒.如果按这样的速度一直跑,儿子在跑第几圈时,第一次与父亲相遇?B例15.(2012年,海淀区)甲、乙两车分别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在离A地95千米处相遇.相遇后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刻返回,第二次在离B地25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千米.例16.(2005年,海淀区)A、B两个港口,A在上游,B在下游,水速4千米/小时.甲、乙两船同时分别从由A、B出发,各自不停地在A、B间往返,甲的静水速度是28千米/小时,乙的静水速度是12千米/小时.已知两船第二次迎面相遇地点与甲船第二次追上乙船(不算开始时在A的那次)的地点相距40千米,那么A、B两个港口间距离是_______千米.例17.(2012年,海淀区)自动扶梯以均匀的速度向上行驶,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同时从自动扶梯向上走,男孩的速度是女孩的速度的2倍,已知男孩走了27级到达扶梯顶端,而女孩走了18级达到顶端,问:扶梯露在外面的部分有_______级.例18.(2012年,海淀区)小明放学回家,他沿11路公交的路线不行,他发现每隔6分钟,有一辆11路公交迎面开来,每隔12分钟,有一辆11路公交从背后开来.已知每辆公交都按相同的速度行驶,从终点站与起点站的发车间隔时间也相同,那么11路公交每______分钟发车一辆.例19.(2012年,海淀区)4辆越野车组成的车队被困在沙漠中的一个绿洲,他们打算穿越沙漠,到达救援点.每辆越野车现在都装满了油,最多能行100千米,且他们没有多余的油了.由于沙漠太大,他们无法到达救援点,所以他们希望能让其中的一辆车到达救援点去求援,然后其他3辆车都返回绿洲等待救援,那么求援点距离绿洲最远是_______千米.作业1. (2010年,海淀)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要18天,乙单独做需要30天.现在甲做若干天后由乙接着做,共用24天,那么甲工作了_______天.作业2. (2010年,西城)甲、乙、丙三个人做一件工作,原计划按甲、乙、丙的顺序每个人一天轮流去做,恰好整数天做完,并且结束工作的是乙;若按乙、丙、甲的顺序轮流去做,则比计划多用12天;若按丙、甲、乙的顺序去做,则比原计划多用13天.已知甲单独完成这件工作需要13天,那么甲、乙、丙三个人一起做这件工作,需要______天才能完成.作业3. (2010年,西城)如图,有一个敞口的立方体水箱,在其侧面一条高的三等分点处有两个排水孔A和B ,它们排水时的速度相同且保持不变.现在以一定的速度从上面往水箱注水.如果打开A 孔、关闭B 孔,则经过20分钟可将水箱注满;如果关闭A 孔,打开B 孔,则经过22分钟可将水箱注满.如果两个孔都打开,那么注满水箱的时间是_______分钟.作业4. 一片草地,草每天生长量相同,17头牛30天可以将草吃完,19头牛24天可将草吃完.现有若干头牛吃了6天后,卖掉4头牛,余下的牛再吃2天将草吃完.原来有________头牛.作业5.A城在一条河的上游,B城在这条河的下游.A、B两城的水路距离为396千米.一艘在静水中速度为每小时12千米的渔船从B城开往A城,一艘在静水中速度为每小时30千米的治安巡逻艇从A 城往B城开.已知河水的速度为每小时6千米.两船在距离A城180千米的地方相遇.巡逻艇一到达B城就得到消息说他们刚才遇到的那艘渔船上有一名逃犯,于是立刻返回去追渔船.请问巡逻艇能不能在渔船到达A城之前追上渔船?如果能的话,请问巡逻艇在距A城多远的地方追上渔船;如果不能的话,请算出巡逻艇比渔船慢多少小时到A城?作业6.(2013年,海淀区)甲、乙、丙三个人在400米跑道上跑步锻炼,三个人同时从同一出发点出发同向而行,甲的速度是5米/秒,乙的速度是7米/秒,丙的速度是1米/秒.请问:(1)三人什么时候第一次同时回到出发点?(2)三人什么时候第一次相遇?作业7.(2012年,海淀区)甲从A地骑车前往B地,乙从B地骑车前往A地,如果甲、乙两人同时出发,那么两个人第一次在距离A地20千米处相遇,相遇后,甲继续往B地走,到B地后立刻返回,乙继续往A地走,到A地后立刻返回,然后两人第二次在距离B地10千米处相遇.作业8.A、B两地分别在一条河的上下游,甲乙两条船同时从A地出发,行到B地立即返回.如果甲乙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分别是每小时21千米和每小时15千米,水速为每小时3千米,两船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所用的时间是甲船从A到B所用时间的________倍.作业9.(2011年,海淀)两个孩子逆着自动扶梯的方向行走.20秒内男孩可以走28级,女孩可以走24级,按此速度,男孩共用2分钟到达另一端,而女孩用3分钟才能到达,则扶梯静止时共_______级.作业10.(2012年,海淀)如图跑道,沿ACBEA走一大圈是400米,沿ACBDA走一小圈是275米,其中从A到B的直线距离是75米.甲、乙两人同时从A点出发练长跑,甲沿ACBDA跑小圈,每100米用时24秒,乙沿ACBEA跑大圈,每100米用时21秒.问(1)乙跑第几圈时第一次与甲相遇?(2)出发后多长时间甲、乙再次在A点相遇?作业11.圆形跑道的40%是平地,60%则设置了跨栏(图中粗线部分).甲、乙两人的平均速度分别为5米/秒和6米/秒,跨栏速度分别4米/秒和3米/秒.第一次两人从A点出发逆时针跑,甲先跑了5秒,之后乙再出发.结果两人在第一圈相遇了两次,且两次相遇的间隔为18秒.问:(1)跑道总长为多少米?(2)如果两人从A点出发顺时针跑,而且在跑第一圈时也相遇了两次,且两次相遇时间间隔为45秒,那么甲和乙应该谁先跑,先跑多少秒?11。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专题知识点概述》行程问题是一类常见的重要应用题;在历次数学竞赛中经常出现。

行程问题包括: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火车过桥问题、流水行船问题、环形行程问题等等。

行程问题思维灵活性大;辐射面广;但根本在于距离、速度和时间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即:距离=速度⨯时间;时间=距离÷速度;速度=距离÷时间。

在这三个量中;已知两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

掌握这三个数量关系式;是解决行程问题的关键。

在解答行程问题时;经常采取画图分析的方法;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来帮助我们分析、理解题意;从而解决问题。

一、行程基本量我们把研究路程、速度、时间以及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类问题;总称为行程问题;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行程应用题;行程问题主要涉及时间《t》、速度《v》和路程《s》这三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1》速度×时间=路程可简记为:s = vt《2》路程÷速度=时间可简记为:t = s÷v《3》路程÷时间=速度可简记为:v = s÷t显然;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二、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基本关系式为: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总时间=总路程÷平均速度;总路程=平均速度⨯总时间。

《重点难点解析》1;行程三要素之间的关系2.平均速度的概念3.注意观察运动过程中的不变量《竞赛考点挖掘》1;注意观察运动过程中的不变量《习题精讲》《例1》《难度等级※》邮递员早晨7时出发送一份邮件到对面山里;从邮局开始要走12千米上坡路;8千米下坡路。

他上坡时每小时走4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5千米;到达目的地停留1小时以后;又从原路返回;邮递员什么时候可以回到邮局?《分析与解》法一:先求出去的时间;再求出返回的时间;最后转化为时刻。

①邮递员到达对面山里需时间:12÷4+8÷5=4;6(小时);②邮递员返回到邮局共用时间:8÷4+12÷5+1+4;6 =2+2;4+1+4;6 = l0(小时)③邮递员回到邮局时的时刻是:7+10-12=5(时);邮递员是下午5时回到邮局的。

学而思内部资料-奥数-行程问题(一)

学而思内部资料-奥数-行程问题(一)

第29讲行程问题(一)一、专题简析:我们把研究路程、速度、时间这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主要包括相遇问题、相背问题和追及问题。

这一周我们来学习一些常用的、基本的行程问题。

解答行程问题时,要理清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紧扣基本数关系“路程=速度×时间”来思考,对具体问题要作仔细分析,弄清出发地点、时间和运动结果。

二、精讲精练:例1: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2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

两人几小时后相遇?1、甲乙两艘轮船分别从A、B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船每小时行驶18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15千米,经过6小时两船在途中相遇。

两地间的水路长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分别从相距900千米的甲、乙两地出发,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50千米。

8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例2:王欣和陆亮两人同时从相距20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王欣每分钟行110米,陆亮每分钟行90米。

如果一只狗与王欣同时同向而行,每分钟行500米,遇到陆亮后,立即回头向王欣跑去;遇到王欣后再回头向陆亮跑去。

这样不断来回,直到王欣和陆亮相遇为止,狗共行了多少米?1、甲乙两队学生从相隔18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一个同学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在两队之间不停地往返联络。

甲队每小时行5千米,乙队每小时行4千米。

两队相遇时,骑自行车的同学共行多少千米?2、A、B两地相距40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2千米。

一只燕子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和甲车同时出发向乙车飞去,遇到乙车又折回向甲车飞去。

这样一直飞下去,燕子飞了多少千米,两车才能相遇?例3:甲每小时行7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两人于相隔18千米的两地同时相背而行,几小时后两人相隔54千米?学而思内部资料共享练习三1、甲车每小时行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千米,两车于相隔1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背而行,几小时后两人相隔65千米?2、甲每小时行9千米,乙每小时行7千米,甲从南庄向南行,同时乙从北庄向北行。

行程问题(1)

行程问题(1)

做行程问题时要做到以下※三点☆⏹行程问题:⏹1、画图理解⏹2、分辨如何计算⏹★3、细心认真计算专题简析:在行程问题中,与环行有关的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与一般的行程问题的方法类似,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两人同地背向运动,从第一次相遇到下次相遇共行一个全程;二是同地、同向运动时,甲追上乙时,甲比乙多行了一个全程。

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知道三者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

早晨,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如图),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我每分钟走70米我每分钟走60米70米70米70米70米60米60米60米60米?米我画图整理小明家小芳家第一讲行程问题(相遇)1.什么是相遇?两个人相向而行+70米70米70米70米60米60米60米60米小明家小芳家小明从家到学校小芳从家到学校每分走70米走了4分每分走60米走了4分根据整理的结果,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米70×4+60×4=420速度1×时间1+速度2×时间2=总路程路程1 + 路程2 = 总路程(70+60)×4=420(速度1+速度2)×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第一讲行程问题(相遇)1.什么是相遇?两个人路程=速度×时间相向而行+共行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2.相遇问题基本公式共行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共行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出发点?米小芳小明55米55米55米60米60米60米中午放学了,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学校出发。

小明向东走去新华书店,每分走60米;小芳向西走去文具店,每分走55米。

经过3分,两人相距多少米?解:(60+55) ×3=345(米)答:两人相距345米。

小试牛刀——目的:熟记公式1、小兔住在东村,小虎住在西村,某日,二人同时从家出发,打算到对方家抄作业,2小时后在途中相遇,小兔的速度是1千米每小时,小虎的速度是4千米每小时,问:东、西两村相距多少千米?速度和×相遇时间=共行路程共行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共行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小试牛刀——目的:熟记公式2、小明和小牛两家相距20千米,某日,二人同时从家出发,打算到对方家抄作业,2小时后在途中相遇,小明的速度是4千米每小时,问:小牛的速度是多少?速度和×相遇时间=共行路程共行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共行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420千米。

三年级学而思 行程问题

三年级学而思 行程问题
实例2
一艘船在逆水中的速度为15千米/小时,水流速度为3千米/小时。问该船逆流而 上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行驶60千米?
05
相对速度问题
相对速度问题的定义
相对速度问题是指两个物体在相对运 动中,由于参照物的不同而产生的速 度变化的问题。
在相对速度问题中,我们需要考虑两 个物体的速度、方向和相对位置,以 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
例题2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同向而行,甲车的速度为80千米/小时,乙车的速度为 60千米/小时,甲车追上乙车时,两车共行驶了多少小时?
例题3
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沿同一路线追赶前面的丙车,甲车的速度为120千米/ 小时,乙车的速度为100千米/小时,丙车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最终甲车追上了丙车, 问此时乙车距离丙车多远?
相对速度问题的实例解析
甲乙两车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为50km/h,乙车的速度为 30km/h,两车相遇时,它们的相对速度是多少?
甲乙两车同向而行,甲车的速度为50km/h,乙车的速度为 30km/h,两车相距10km时,乙车追上甲车需要多少时间?
THANKS
感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得出结论
根据解的合理性得出结论,解 决实际问题。
追及问题的实例解析
示例1
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直线上同向行驶,甲车的速度为60 km/h,乙车的速度 为40 km/h,乙车从甲车后面驶来,两车相距100 km,问乙车需要多少时间 才能追上甲车?
示例2
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直线上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为50 km/h,乙车的速度 为30 km/h,两车相距20 km,问两车相遇需要多少时间?
建立数学模型
根据运动场景和已知条件,建立速度、时间 、路程之间的数学关系式。

学而思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中的特殊性及其类型

学而思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中的特殊性及其类型

学而思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中的特殊性及其类型摘要:“s=vt”是小学数学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要深刻理解“路程和(差)”、“速度和(差)”、“相遇(追及)时间”等核心概念,掌握行程问题中正、反比例的应用。

行程问题中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类型的特殊性,行程的主体可分为“质点”主体,以及火车、轮船、钟表等特殊主体;二是主体运动方向包括相向(面对面)、背向(背靠背)和同向三种;三是时间、速度和路程的特殊性。

时间的特殊性体现在“同时”和“不同时”两个方面;速度的特殊性体现在“变速”还是“不变速”、“何时变速”、“几个主体变速”等方面。

路程的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路程轨迹的特殊性,路程的轨迹分直线型与非直线型两种;一个是路程“中点”问题;一个是由于路程的周期性产生的“多次相遇”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行程问题是应用题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行程问题因其变化因素多样,使其显得“花样多”,总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如何从总体上和逻辑上把握行程问题的特殊性及其类型,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就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把握“不变”行程问题是围绕“路程、速度和时间”三个基本概念展开的,“s=vt”这一基本公式是不变的。

由于多个主体参与,衍生出的“路程和(差)=速度和(差)×相遇时间(追及时间)”两个公式是不变的。

其中,关于s=vt的正比例、反比例关系以及路程和(差)、速度和(差)、相遇时间、追及时间是需要认真理解和体会的关键。

二、把握“特殊”不变的是本质,变的是形式。

行程问题之所以复杂,关键在于它有很多特殊性和变化量。

只有系统地理解和把握这些特殊性和变化量,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且得心应手。

1.主体的特殊性(1)主体类型的特殊性:行程的主体不仅有人、自行车、汽车这样可以视为“质点”的普通类型的主体,还有火车、轮船、钟表这样的特殊类型主体。

以火车为例,这一交通工具的特殊性在于自身长度不能被忽略,不能被视为“质点”,而火车过杆(静态点)、过人(动态点)、过桥或隧道(静态段)、过火车(动态段),都是这种特殊性的叠加与组合。

学而思行程专题第1~4讲

学而思行程专题第1~4讲

学习目标本讲主要通过例题加深对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在历年小升初与各类小学竞赛试卷中,行程问题的试题占的比值是相当大的,所以学好行程问题不但对于应对小升初考试和各类数学竞赛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而且也为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把研究路程、速度、时间以及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类问题,总称为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主要涉及时间 (t)、速度 (v)和路程 (.s)这三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路程 = 速度×时间 可简记为:s vt = 速度 = 路程÷时间 可简记为:/v s t = 时间 = 路程÷速度 可简记为:/t s v = 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显然,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例 1】 一段路程分为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的长度之比是 1:2:3,某人走这三段路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4:5:6,已知他上坡时每小时行2.5千米,路程全长为 20千米,此人走完全程需多少时间?【例 2】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自行车队 8点整从甲地出发到乙地去,前一半时间每分钟行 1千米,后一半时间每分钟行0.8千米。

自行车队到达乙地的时间是几点几分几秒?【例3】某人上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10分钟,下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5分钟,已知下山的速度是上山速度的1.5倍,如果上山用了3 时50分钟,那么下山用多少时间?【例4】汽车以72千米/时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到达后立即以48千米/时的速度返回甲地,求该车的平均速度。

【例5】甲、乙两车往返于A、B两地之间,甲车去时的速度为60千米/时,返回时的速度为40千米/时,乙车往返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求甲、乙两车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比.【例6】从甲地到乙地全部是山路,其中上山路程是下山路程的23,一辆汽车上山速度是下山速度的一半,从甲地到乙地共行7时,这辆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多少时间?【例7】一辆车从甲地行往乙地,如果把车速提高20%,那么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1 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度行驶100千米后再将车速提高30%,那么也比原定时间提前 1 小时到达,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学而思-六年级奥数-第七讲.行程问题(一).刘--用-教师版

学而思-六年级奥数-第七讲.行程问题(一).刘--用-教师版

第一讲行程问题学习目标:1、比例的基本性质2、熟练掌握比例式的恒等变形及连比问题3、能够进行各种条件下比例的转化,有目的的转化;4、单位“ 1”变化的比例问题5、方程解比例应用题知识点拨:发车问题(1)、一般间隔发车问题。

用 3 个公式迅速作答;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X相遇事件时间间隔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X追及事件时间间隔汽车间距=汽车速度X汽车发车时间间隔( 2)、求到达目的地后相遇和追及的公共汽车的辆数。

标准方法是:画图一一尽可能多的列3个好使公式一一结合s全程=vXt-结合植树问题数数。

( 3 ) 当出现多次相遇和追及问题——柳卡火车过桥火车过桥问题常用方法⑴ 火车过桥时间是指从车头上桥起到车尾离桥所用的时间,因此火车的路程是桥长与车身长度之和.⑵ 火车与人错身时,忽略人本身的长度,两者路程和为火车本身长度;火车与火车错身时,两者路程和则为两车身长度之和.⑶ 火车与火车上的人错身时,只要认为人具备所在火车的速度,而忽略本身的长度,那么他所看到的错车的相应路程仍只是对面火车的长度.对于火车过桥、火车和人相遇、火车追及人、以及火车和火车之间的相遇、追及等等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一定得结合着图来进行.接送问题根据校车速度(来回不同) 、班级速度(不同班不同速) 、班数是否变化分类为四种常见题型:( 1)车速不变-班速不变- 班数2 个(最常见)(2)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多个( 3)车速不变-班速变-班数 2 个( 4)车速变-班速不变- 班数2 个标准解法:画图+列 3 个式子1、总时间=一个队伍坐车的时间+ 这个队伍步行的时间;2、班车走的总路程;3、一个队伍步行的时间= 班车同时出发后回来接它的时间。

时钟问题:时钟问题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圆形轨道上 2 人追及问题,不过这里的两个“人”分别是时钟的分针和时针。

时钟问题有别于其他行程问题是因为它的速度和总路程的度量方式不再是常规的米每秒或者千米每小时,而是 2 个指针“每分钟走多少角度”或者“每分钟走多少小格”。

行程问题专题讲义

行程问题专题讲义

行程问题专题目录一、前言 (2)1、学习行程问题的意义 (2)2、学习行程问题的障碍 (2)3、学习行程问题的方法 (2)4、基础知识列表 (2)二、基础模型化行程问题 (3)1、相遇问题 (3)2、追及问题 (5)3、流水行程问题 (7)4、火车行程问题 (9)三、拓展性行程问题 (11)1、环形跑道行程问题 (11)2、多次相遇行程问题 (14)3、时钟问题 (15)4、牛吃草问题 (16)5、电梯问题 (17)6、接送问题 (18)7、狗追兔子问题 (19)8、图形行程问题 (19)四、小升初行程问题 (20)1、五升六考试题 (20)2、小升初考试题 (24)五、竞赛训练 (38)1、希望杯 (38)2、华杯赛 (40)一、前言1、学习行程问题的意义我们任意翻开一套试卷,只要是一套综合的测试,大概就会发现少则一道多则三五道的行程问题。

统计以往成都市“小升初”试卷和华奥赛试卷,行程问题一般占试卷分值的15左右,都拥有非常显赫的地位,都是命题者偏爱的题型。

所以学习好这个专题很重要。

2、学习行程问题的障碍小学生“行程问题”的学习障碍,主要源于以下几个的原因:1)行程分类较细,变化较多。

行程问题一般分为:基础模型化行程问题(如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流水问题、火车过桥问题、环形路线问题等等);复合型行程问题(如多人同行、走走停停、不断往返等等);拓展性行程问题(如牛吃草问题、爬电梯问题、最短路线问题、最长路线问题、效率问题);特殊行程问题等等。

同时行程跟工程不一样,工程抓住工作效率和比例关系就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但是行程则没有一个关键点可以抓住,因为每一个类型重点都不一样。

比如相遇问题关键要抓住速度和,追击问题则要抓住速度差。

2)行程问题是动态过程进行演绎和推理。

奥数中静态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学会。

比如:例 1:数线段,一段线段被均分成 4 部分,请问一共有多少条线段。

教给学生方法,学生知道了:1+2+3+4=10 段。

学而思奥数板块一、多人从两端出发——相遇、追及

学而思奥数板块一、多人从两端出发——相遇、追及

学而思奥数模块之行程问题板块一、多人从两端出发——相遇、追及【例 1】 (难度级别 ※※)有甲、乙、丙3人,甲每分钟走100米,乙每分钟走80米,丙每分钟走75米.现在甲从东村,乙、丙两人从西村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甲与乙相遇6分钟后,甲又与丙相遇. 那么,东、西两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解析】 甲、丙6分钟相遇的路程:()1007561050+⨯=(米);甲、乙相遇的时间为:()10508075210÷-=(分钟);东、西两村之间的距离为:()1008021037800+⨯=(米).【巩固】 (难度等级 ※※)甲、乙、丙三人每分分别行60米、50米和40米,甲从B 地、乙和丙从A 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途中甲遇到乙后15分又遇到丙.求A ,B 两地的距离.【解析】 甲遇到乙后15分钟,甲遇到了丙,所以遇到乙的时候,甲和丙之间的距离为:(60+40)×15=1500(米),而乙丙之间拉开这么大的距离一共要1500÷(50-40)=150(分),即从出发到甲与乙相遇一共经过了150分钟,所以A 、B 之间的距离为:(60+50)×150=16500(米).【例 2】 (难度等级 ※※※)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为 52 千米/时和 40 千米/时,它们同时从 A 地出发到 B 地去,出发后 6 时,甲车遇到一辆迎面开来的卡车,1 时后乙车也遇到了这辆卡车。

求这辆卡车的速度。

【解析】 甲乙两车最初的过程类似追及,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差;路程差为 72 千米;72 千米就是1 小时的甲车和卡车的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得到速度和为 72 千米/时,所以卡车速度为 72-40=32 千米/时。

【例 3】 (难度等级 ※※※)李华步行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从学校出发到20.4千米处的冬令营报到。

半小时后,营地老师闻讯前往迎接,每小时比李华多走1.2千米。

行程问题基础专题

行程问题基础专题

基础行程问题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一、一般相遇问题【知识精讲】相遇问题指的是两人(物)在行进过程中相向而行,然后迎面相遇的问题。

相遇问题考虑的是相同时间内两人(物)所行的路程和。

相遇问题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其中“总路程”指两人(物)从出发(同时)到相遇时共行的路程,“速度和”指两人(物)在单位时间内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指两人(物)从出发(同时)到相遇时所经历的时间。

例1 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4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12千米,乙每小时走8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练习:1、一列客车和一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3.5小时两车相遇。

求两地之间的距离。

2、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525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

一列火车每小时行90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甲乙两车从相聚690千米的两成相对开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甲车先行1小时后乙车才出发,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

甲车开出几小时后与乙车相遇?例2 甲每小时行7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两人于相隔18千米的两地同时相背而行,多少小时后两人相隔54千米?练习:1、甲车每小时行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千米,两车于相隔1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背而行,多少小时后两人相隔65千米?2、甲每小时行9千米,乙每小时行7千米,甲从南庄向南行,同时乙从北庄向北行.经过3小时后,两人相隔60千米.南北两庄相距多少千米?3、东西两镇相距20千米,甲、乙两人分别从两镇同时出发相背而行,甲每小时的路程是乙的2倍,3小时后两人相距56千米.两人的速度各是多少?例3 甲乙两队学生从相距18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一个同学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4千米的速度,在两队之间不停地往返联络。

甲队每小时行5千米,乙队每小时行4千米。

两队相遇时,骑自行车的同学共行多少千米?练习:1、两支队伍从相距55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本讲主要通过例题加深对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在历年小升初与各类小学竞赛试卷中,行程问题的试题占的比值是相当大的,所以学好行程问题不但对于应对小升初考试和各类数学竞赛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而且也为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把研究路程、速度、时间以及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类问题,总称为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主要涉及时间 (t)、速度 (v)和路程 (.s)这三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路程 = 速度×时间 可简记为:s vt =速度 = 路程÷时间 可简记为:/v s t =时间 = 路程÷速度 可简记为:/t s v =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显然,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例 1】 一段路程分为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的长度之比是 1:2:3,某人走这三段路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4:5:6,已知他上坡时每小时行2.5千米,路程全长为 20千米,此人走完全程需多少时间?【例2】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自行车队8点整从甲地出发到乙地去,前一半时间每分钟行1千米,后一半时间每分钟行0.8千米。

自行车队到达乙地的时间是几点几分几秒?【例3】某人上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10分钟,下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5分钟,已知下山的速度是上山速度的1.5倍,如果上山用了3 时50分钟,那么下山用多少时间?【例4】汽车以72千米/时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到达后立即以48千米/时的速度返回甲地,求该车的平均速度。

【例5】甲、乙两车往返于A、B两地之间,甲车去时的速度为60千米/时,返回时的速度为40千米/时,乙车往返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求甲、乙两车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比.【例6】从甲地到乙地全部是山路,其中上山路程是下山路程的23,一辆汽车上山速度是下山速度的一半,从甲地到乙地共行7时,这辆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多少时间?【例7】一辆车从甲地行往乙地,如果把车速提高20%,那么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1 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度行驶100千米后再将车速提高30%,那么也比原定时间提前 1 小时到达,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学习目标】本专题主要研究的是行程中的典型相遇与追及问题,在简单行程问题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更深的学习,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线段图,使较具体化、形象化、并融合多种方法,达到真正解题的目的.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问=路程【例 1 】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甲车从A地,乙车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车相遇后4.5时,甲车到达B地,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例2】A、B两地相距1800米,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后甲又走了8 分到达B地,乙又走了18分到达A地,甲、乙二人每分钟各走多少米?【例3】甲、乙两人同时从山脚开始爬山,到达山顶后就立即下山,他们两人下山速度都是上山速度的1.5倍,而且甲比乙速度快,两人出发后1 小时,甲与乙在离山顶600米处相遇,当乙到达山顶时,甲恰好下到半山腰,那么甲回到出发点共用多少小时?【例4】两辆拖拉机为农场送化肥,第一辆以9 千米/时的速度由仓库开往农场,30 分钟后,第二辆以12 千米/时的速度由仓库开往农场,问(1)第二辆追上第一辆的地点距仓库多远?(2)如果第二辆比第一辆早到农场20分钟,那么仓库到农场的路程有多远?【例5】如图,一个长方形的房屋长13米,宽8米,甲、乙两人分别从房屋的两个墙角出发,甲每秒行3米,乙每秒行2米,问:经过多长时间甲第一次看见乙?【例6】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B地54千米处相遇,他们各自到达对方车站后立即返回原地,途中又在距A地42千米处相遇,求两次相遇点的距离。

【知识储备】相遇分为:迎面相遇、追及相遇、端点相遇(可以理解为追及相遇,也可以理解为迎面相遇) 设AB两地路程“S”,则:甲、乙两人在A、B往返行走,均从A点同时同向出发,则第n次追及相遇时,甲、乙两人的路程差为2nS;甲、乙两人在A、B往返行走,均从A点同时同向出发,则第n次迎面相遇时,甲、乙两人的路程和为2nS;甲、乙两人在A、B往返行走,分别从A、B两点相向出发,则第n次追及相遇时,甲、乙两人的路程差为(2n-1)S;甲、乙两人在A、B往返行走,分别从A、B两点相向出发,则第次迎面相遇时,甲、乙两人的路程和为(2n-1)S:甲、乙两人合走1 个全程中,甲走a,则甲、乙两人合走3个全程中,甲走3a。

1、迎面相遇2、追及相遇3、端点相遇【学习目标】1. 了解多人相遇与多次相遇问题的特点,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2. 在解答多人相遇问题时,能够利用追及问题的方法求出相遇的时间,最后求出总路程。

3. 在解答多次相遇问题时,利用线段图、S-t图和比例知识,找到第N次相遇点和N+M次相遇点间的距离与全程的关系。

【重点难点】1. 在解答多人行程问题时要从两个人的情况开始分析,并明确几个人路程、时间、速度的相互联系。

2. 学会用线段图和S-t图分析多次相遇问题。

3. 灵活的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间的比例关系,并能够灵活地转化。

【铺垫】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的速度比是4:3,两人相遇后继续行进,甲到达B地和乙到达A地后都立即沿原路返回,已知两人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第一次相遇的地点300米,则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总结1. 两人从B两地做相遇运动,第一次相遇共走1个全程,第二次迎面相遇共走3个全程、第三次迎面相遇共走5个全过程,从而可以得到,第N次迎面相遇共走2N-1个全过程。

2. 通过线段图,我们发现了“两次相遇点相距的300米,恰好是2份的路程”这个隐蔽条件。

线段图是解答行程问题很好的方法。

一、多次相遇问题【例1】小明和小英各自在公路上往返于甲、乙两地运动,即到达一地便立即折回向另一地运动。

设开始时他们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若在距甲地4千米处他们第一次迎面相遇,第二次迎面相遇的地点在距乙地3千米处,则甲、乙两地距离是多少千米?总结1.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如果两人的速度比大于2:1,那么在两人第二次迎面相遇前一定会在背后追上一次。

2.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这是近几年重点中学入学考试的热点问题,这一类题需要同学们周密思考把答案做全。

【例2】A、B两地相距950米,甲、乙两人同时由A地出发往返锻炼半小时,甲步行,每分钟走40米;乙跑步,每分钟行150米,则甲、乙两人第几次迎面相遇时距B地最近?对含有追及相遇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S-t图”+“沙漏几何模型”形象解决。

【例3】A、B两地相距1000米,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在A、B两地间往返锻炼。

乙跑步每分钟行150米,甲步行每分钟行60米。

在30分钟内, 甲、乙两人第几次相遇时距B地最近?最近距离是多少?【拓展】甲、乙二人在60米的泳池中往返练习游泳,甲每分游30米,乙每分游20米,两人同时从同一端出发,30分钟共相遇几次?(不算开始那次)二、多人相遇问题【例4】甲、乙、丙三人中,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60米,丙每分钟走70米。

甲乙两人从东镇、丙一人从西镇同时相向出发,丙遇到乙后2分钟再遇到甲,两镇距离的14是多少米?(第一届迎春杯竞赛试题)【例5】A、B两地相距203米,甲、乙、丙的速度分别是4米/分、6米/分、5米/分。

如果甲、乙从A地,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那么,在_________分钟或_________分钟后,丙与乙的距离是丙与甲的距离的2倍。

三、多角度思考问题例6 有一辆沿公路不停地往返于M、N两地之间的汽车。

老王从M地沿这条公路步行向N地,速度为每小时3.6千米,中途迎面遇到从N地驶来的这辆汽车。

经20分钟又遇到这辆汽车从后面折回,再过50分钟又迎面遇到这辆汽车,再过40分钟又遇到这辆车再折回。

M、N两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总结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比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就不同。

解答一从70分与90分的路程进行比较,得到了人和车的速度和;解答二和三从20分与40分的路程进行比较,得到了人与车的速度比和车速这两个关系;解答四、五从20分与50分、40分与50分的路程进行比较,得到了某一段的路程。

这些不同的结论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得到的,这样就做到了一题多解。

火车过桥与多人行程一、火车过树(植树问题)二、火车过人1. 相遇2. 追及三、火车过桥(典型)四、火车过火车(错车问题)1. 相遇2. 追及【学习目标】1. 掌握四大火车行程的基本问题与公式,注意确定路程和速度的方法与技巧.2. 掌握综合类的火车行程问题,注意使用比较加减法,并注意其中与植树问题的综合考察。

【重点难点】1. 火车行程中的相遇与追及路程的判断.2. 分析火车行程问题中的速度和与速度差的使用.3. 分析火车行程与其他行程问题的综合与判断。

【例1】一列火车长280米,铁路沿线的绿化带每两棵树之间相隔2米,这列火车从车头到第1棵树到车尾离开第61棵树用了15秒钟,这列火车每分钟行多少米?【巩固】小李在铁路旁边沿铁路方向的公路上散步,他散步的速度是1.5米/秒,这时迎面开来一列火车,从车头到车尾经过他身旁共用了20秒,已知火车全长390米,求火车的速度。

【例2】小张沿着一条与铁路平行的笔直小路行走,这时有一列长460米的火车从他背后开来,他在行进中测出火车从他身边通过的时间是20秒,而在这段时间内,他行走了40米. 求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多少?【例3】一个车队以6米/秒的速度缓缓通过一座长250米的大桥,共用152秒,已知每辆车长6米,两车间隔10米,问:这个车队共有多少辆车?【例4】列车通过250米的隧道用25秒,通过210米长的隧道用23秒,又知列车的前方有一辆与它同向行驶的货车,货车车身长320米,速度为每秒17米,列车与货车从相遇到相离需要多少秒?【例5 】(2007年第十二届“华杯赛”初赛)李云靠窗坐在一列时速60千米的火车里,看到一辆有30节车厢的货车迎面驶来,当货车车头经过窗口时,他开始计时,直到最后一节车厢驶过窗口时,所计的时间是18秒。

已知货车每节车厢长15.8米,车厢间距1.2米,货车车头长10米。

问货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例6】有两列同方向行驶的火车,快车每秒行30米,慢车每秒行22米。

如果从两车头对齐开始算,则行24秒后快车超过慢车;如果从两车尾对齐开始算,则行28秒后快车超过慢车,那么,两车长分别是多少?如果两车相对行驶,两车从车头重叠起到车尾相离需要经过多少时间?【例7】铁路旁一条小路,一列长为110米的火车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向南驶去,8点时追上向南行走的一名军人,15秒后离他而去,8点6分迎面遇到一个向北行走的农民,12秒后离开这个农民,问:军人与农民何时相遇?流水行船一、基本流水行程问题二、流水相遇与追及问题【学习目标】1. 掌握流水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与基本题型.2. 掌握流水相遇和追及行程问题中的相遇追及路程,速度和与速度差,及其之间的关系与转换. 【重点难点】1. 流水行程问题中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