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讲 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选择题
1.(2017·河南郑州模拟)戴高乐1958年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之后,要求与美、英一起参与北约的决策,但遭到拒绝。

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

这导致了()
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两极格局开始解体
C.多极化的趋势正式形成
D.北约退出政治舞台
解析 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军事政治集团,“法国宣布退出北约”表明分化,故A项正确;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两极格局,1991年底,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与材料中“1966年”不符,故B项错误;当时多极化的趋势是出现,而非“正式形成”,故C项错误;北约至今仍在,与“退出政治舞台”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7·湖北荆州模拟)1974年6月26日,欧洲共同体八国(爱尔兰除外)和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签署了《北大西洋关系宣言》,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

材料表明,西欧对欧美关系有了新的定位,这主要表现在()
A.摆脱西欧防务对美国的依赖
B.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
C.实施不同于美国的东欧政策
D.加强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盟
解析 据材料“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可知未摆脱对美
国的依赖,故A项错误;据材料“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可知西欧谋求政治外交上的自主,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施不同于美国的东欧政策,故C项错误;据材料“和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可知并不是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盟,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7·湖南衡阳模拟)1962年年中,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
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

这表明法国() A.宣称要与美苏决裂 B.倡议建立欧洲联盟 C.企图称霸欧洲大陆 D.主张欧洲独立自主 解析材料未涉及法国与美苏决裂,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62年”这一时期,法国主要是倡导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是欧洲联盟,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得出法国并未企图称霸欧洲大陆,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说明法国极力主张欧洲之间的合作和独立自主,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7·湖南永州调研)1974年,日本三木武夫内阁提出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对中苏两国采取“不偏不倚”的“等距离外交”政策。

此后,又提出“全方位外交”、“多边均衡外交”。

这说明日本()
A.外交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意图挑战现存的两极格局
D.政治大国地位得到国际上承认
解析 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崛起,日本调整其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外交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日本的外交仍然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外交上没有摆脱美国的影响,没有体现独立自主,故B项错误;日本的外交客观上冲击现存的两极格局,但没有主观上的挑战,故C项错误;日本还没有取得政治大国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6·四川内江三诊)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7月28日的演讲中说:“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

”这表明当今世界()
A.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
B.日本企图复活军国主义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解析 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重又崛起,经济发展起来后,希望加强自己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不是说世界现在的两大主题,故A项错误;日本只是要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力,不是企图复活军国主义,故B项错误;日本在世界的影响加强,作为世界的一极存在,显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C项正确;题目中说明是日本的行为而表明的世界的形势,不是单说日本,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6·河南重点中学检测)1979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在哈瓦那会议上强调:“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

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因为这同不结盟的实质是不相容的。

”材料表明()
A.哈瓦那会议标志不结盟运动正式兴起
B.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政策
C.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首倡者和发起人
D.铁托反对国家间互相欺骗和建立后备军
解析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排除A;“我们一开始就……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表明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排除C;“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说明铁托反对充当大国的后备军,并非反对建立后备军,排除D。

答案 B
7.(2017·河南洛阳调研)对于德国的统一,美国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

而英法对德国的统一最初则持消极和不支持的态度。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德国统一势必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B.德国统一利于巩固原有欧洲均衡体系
C.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分歧日益加剧
D.多极化趋势严重挑战战后的世界格局
解析 对于德国的统一,美国与英法不同的态度,原因在于德国统一势必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进而影响到美国与英法的现实利益,故A项正确;B项只符合美英的外交利益,故B项错误;C项是上述现象反映出的问题,而非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D项是上述现象的影响,而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A
8.(2017·湖南郴州模拟)2004年5月1日,欧盟委员会原任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在欧盟扩大会议上说:“在今天,我们要欢迎欧盟大家庭里又多了11个新成员国和7 500万新的欧盟人民。

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了50年后,冷战造成
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联合的欧洲。

”材料表明促进欧盟扩大化最有利的条件是()
A.共同的文化遗产
B.共同的心理认同
C.美国势力的减弱
D.两极格局的结束
解析 材料未涉及“文化遗产”,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心理认同”,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美国势力的减弱”,故C项错误;“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说明最有利的条件是两极格局的结束,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6·河南适应性考试)如图所示,1970年初,在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冲突中,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中东的军火贸易急剧升温。

这说明()
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经济全球化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分歧
C.“冷战”状态被打破
D.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力量对比失衡
解析 分析材料,美国与以色列构成了鬼怪式飞机购销通道,法国与阿拉伯世界形成了幻影式战斗机购销通道,这体现了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不涉及“冷战”状态被打破,故C项错误;材料的重点不是强调阿以力量对比的失衡,而是强调美国和法国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2016·四川内江三诊)下表所呈现的变化是因为()
表 2004~2007年俄罗斯宏观经济指标表
名称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GDP增幅(%) 7.2 6.4 7.4 8.1
失业率 8.3 7.1 6.7 6.2
A.俄罗斯教育与科技基础雄厚
B.戈尔巴乔夫改革
C.叶利钦的自救措施
D.普京的务实政策
解析 表格中显示了俄罗斯在2004~2007年的宏观经济指标,可以看出经济的状况是渐渐好转的趋势,这是在普京执政后所取得的成果,不是由于俄罗斯科技和教育基础深厚所带来的,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发生在1985年到1991年间,时间不对,故B项错误;叶利钦自救发生在苏联解体之后,时间不对,故C项错误;叶利钦之后是普京执政,由于他的务实政策,使得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渐渐好转,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2017·安徽黄山模拟)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

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中国……怎么样也算一极。

”下列说法与材料无关的是()
A.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B.世界正在朝着多极化方向迈进
C.中国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D.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着两极格局
解析 注意要求是回答与材料无关的。

从材料中的“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中国……怎么样也算一极”,故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注意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初,而D项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12.(2017·山西阳泉模拟)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
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该学者认为()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解析 根据材料“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而非经济上的全球化,故A项错误;大国并不是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多元多体”意即多极化,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突出多种力量的增长,而非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拉大,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利益至上始终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每个国家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本国的外交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的西欧呈现着一个利益多元化与各利益主体需要进行多重整合的局面……而美国……鼓励西欧不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

这就使得走欧洲联合之路的决策在客观上顺应了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尽管它们的战略出发点完全不同。

——谢伟良《世界的分裂:冷战的兴起》材料二1957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关于中东的特别咨文,主要内容是:由国会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中东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总统有权应这些国家的请求提供武力援助,只要这些国家面临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的武装侵略。

以后这个中东政策也被用于中东以外的地区。

——摘编自《国际问题研究》
尼克松在1972年1月接受专访时说:我们必须记得,世界历史上享有长期和
平的唯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

在某一国家与其潜伏竞争者相继强大时,就会出现战争的危险。

因此我相信美国要维持强势的世界。

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
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

——《时代》周刊人物专访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

然后,在中苏
关系破裂后,中国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结果付出
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

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
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与美国
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
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相等距离。

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

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
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与法国战略出发点的不同。

(2)据材料二,比较尼克松的外交政策与艾森豪威尔时期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提炼作者有关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并简要评价。

180字左右)
(要求:观点提炼准确;表述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解析第(1)问,从二战后美国、法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入手即可分析得出。

第(2)问,“不同”据材料信息“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势力均衡”等概括。

“原因”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分析。

第(3)问,“观
点”依据材料三中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即可归纳得出;“评价”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50年代”“70年代”“80年代”,结合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评价,此外还要指出材料中的错误观点“恢复……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答案 (1)法国:保障自身安全,谋求经济独立发展,避免欧洲再现混战。

美国:壮大资本主义阵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称霸世界。

(2)不同:艾森豪威尔主张遏制共产主义(苏联);尼克松主张制衡各国势力(势力均衡)。

原因: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言之有理即可)
(3)观点: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

评价:根据世界形势不断调整;基于国家利益调整外交政策;体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但是,中国外交的目的不是恢复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14.(2017·安徽安庆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

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请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说明“修昔底德陷阱”是否可以避免。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解析按照题目要求,首先要明确“世界近现代史”这一限制项,按照这个标准,结合所学知识,逐个领域组织答案即可。

可以避免就从列举相关理由如战争的教训、世界局势、当今世界的发展等入手。

难以避免就回答大国的争端等。

答案 例证一:我认为“修昔底德陷阱”可以避免。

虽然“修昔底德陷阱”曾被世界近现代史反复验证,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世界历史上相继发生了英西海战、英荷战争、英法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深刻的历史教训使人们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

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大国之间的核均势等因素使
得当今世界更加包容,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互补性和依赖性;中、美、俄、欧盟、日本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也对争霸战争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各种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多边外交机制的发展,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解决方案。

如欧盟作为当今最大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不仅促进了成员国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也为大国间建立合作互信关系提供了借鉴。

我们相信只要大国间增强政治互信,加强合作,完善协商与危机管控机制,就能形成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例证二:我认为“修昔底德陷阱”难以完全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曾被世界近现代史反复验证,近代以来,英国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而成为海上殖民帝国,德国不满于老牌帝国的殖民霸权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30多年的冷战,这些都说明国家利益的冲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影响使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难以停止。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等因素也会减小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但大国强权政治、宗教冲突、领土争端、恐怖主义等因素导致局部战争不断,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危机和巴以冲突的背后都隐含着大国博弈的痕迹。

因此,一旦某个大国为了争夺或维护世界霸权,很可能会成为战争的挑起者,“修昔底德陷阱”也就难以完全避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