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每小题3分)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
一场科技革命。
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
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
温焚烧。
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
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
色外衣”。
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
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
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
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
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
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
针对这种情况,
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
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
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
舒施尼那项“最
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不属于其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A.发明了塑料袋以后,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使用过于普及。
B.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C.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高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2】对待这项“最糟糕的发明”的积极态度,不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控制使用量,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
B.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
C.加强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
D.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可降解塑料袋包装材料的研制。
【3】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进步,不久,可降解的塑料将完全取代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塑料。
B.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自觉“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
C.在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同时,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塑料袋将继续为人类造福。
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这一做法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
2.阅读下面的文字(21分)
蓝色的黄河
刘长春
①七月流火,我从甘南的玛曲回到江南,不止一次地问过周围的朋友:“你们猜猜,黄河在它的首曲是什么一种颜色?”有人答:“白色。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喇山麓的雪峰,夏日消融,大河横溢,那源头之水难道不是清澈透明的白色吗?也有人答:“黄色。
”黄河、黄土地、黄皮肤……黄色是华夏民族生命的原色。
那黄河首曲的玛曲即藏语
里的“黄河”……早在东汉赵壹的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
”……黄河之水不黄才怪呢!这
是一道单项选择题,A.白色,B.黄色,C.蓝色;而准确答案只有一个:C.蓝色。
是的,蓝色、蔚蓝色,让人
简直惊骇莫名而又不能不相信的蓝色,就像梦幻似的从轻微微颤音开始、于小提琴上奏响的“蓝色多瑙河”一样的蓝色。
②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
③当我们一行七人驱车从甘南来到玛曲,站在一处山坡上,向下俯视轻盈得如同一条飘带似的黄河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一条蓝色的黄河!蓝得那样美丽,蓝得那样纯粹,就像我曾经在大理崇圣寺塔下远远看见的洱海一样的蓝色,让人把心都遗落在那里的蓝色。
此刻,蓝色的黄河,从天上流来,从白云间流来,从李白、王之涣的诗歌中流来,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烁着蓝色的光波,显得那样的从从容容、那样的镇镇静静。
这是首曲的黄河,这是从青海东流至玛曲,却拐了一个四百多公里的大弯而再流回青海的首曲黄河。
没有滚滚的气势,没有滔滔的喧哗,有的是心闲气定的宁静。
天,飘着白云的一片蔚蓝;山,在远处画出一段优美的曲线。
黄河,蓝色的黄河就从那儿逶迤而来,逶迤而去。
感觉似乎有风吹拂着,它又弯弯曲曲地摆动起来,直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地方,仍然又像一根轻盈的
飘带优美地飘拂。
首曲的黄河,既没有忧伤,又没有脾气。
只有在以后的流域中不断失去森林、草地的时候,它才愤怒地变了颜色,改道、泛滥、断流,让人看出它桀骜不驯的刚烈脾性来了。
顺河两岸,玛曲七月的草原,借水而茂盛,远远近近的牛羊,慢慢悠悠地游动着,点缀了草原的苍老、辽远和沉寂;四蹄生风,追逐彩云,给矫健的骑手以翅膀的“河曲马”,悠闲地摇动着长长的尾巴,迷恋于草肥,陶醉于水美,欣赏于花香,暂时没有远走他乡的念头……我不知道自己从何时起一颗不易为山水所打动的心,竟然为此而感动了……我为梦幻一样然而真实的黄河而感动了。
④……
⑤十年前的七月,我有山西、山东之行,我曾登泰山,凝望过齐鲁大地;我曾过壶口,倾听了黄河雷鸣。
而黄河从远古的洪荒中一路流来……一路浊水滔滔,黄浪滚滚……黄河,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变得浊了、黄了?我只知道,你在东汉时代变黄,故有“黄河”之名;在此之前的《史记》或是诗文里,你被单称为“河”。
东汉末年,据今1800
年了。
“为何源头的纯净一到中原,雪水就变成了淤滞的泥沙?”——诗人这样问黄河,黄河问谁?问天、问地、问人、问森林、问古往今来的历史……森林的减少,水土的流失,草场的沙化,这就是黄河从甘肃开始变黄的重要原因。
人,改变一切,也改变了黄河。
“黄河九曲浑”。
1800年了,黄河流进我们的记忆,而记忆变得不可更改。
⑥难道说,我们心中的黄河的流水从此以后永远是黄色的吗?
⑦近读报纸:50年后黄河水将变清。
这是陕西省长在“西部论坛”发表的鼓舞人心的预言。
蓝色的黄河在向我们走近,心灵开始苏醒,历史的回声飞落黄河的旋涡,将悠悠然地荡漾于蓝色的涟漪。
这是一个并不遥远的梦想。
如果说我们不能迅速地改变黄河的形象和色彩,我们也愿意为了这个梦想再等待又一个50年。
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长
也不满百岁,所以古人感慨“人命不可延”。
如果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时空串连起来,我们可是期盼了1800年,
世世代代等待了1800年啊!如果每一个地方都有天涯芳草如云绿树,每一座山林都成了一座天然的水库,每一处
草场都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景,河却是新来的河水,从上游开始到中游,再到下游,一条蓝色的黄河就有
可能回到我们身边。
当它富有诗意尽情地流淌于华夏大地的时候,阴山动,龙门开,平野阔,温婉也好,湍急也好,然而却是一样的清澈,一样的蔚蓝。
一片孤城,两岸风光,峥嵘群山,远去白帆……都成了水中的倒影,即使是要在壶口作一次激情洋溢的抒情与奔泻,把历史的重负、苦难的记载和对新生活的赞美交给永恒的河床,那飞溅到我们脸上、衣襟上的水珠水花也是蓝色的呼唤。
⑧母亲河呼唤着蓝色。
⑨蓝色应该属于母亲河。
⑩当我们把一条世界上最美的河流留给自己的子孙的时候,黄河的历史将重新改写。
这样,我们留给后人的不但是一条河,而且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1】文章开头作者以惊异的心情,用一奇特的比喻领起,直奔主题,引领我们到实地观看,请找出这一含有比喻
的句子,并联系下文,指出作者所见到的首曲黄河的特色风采?(5分)
答:
【2】第③自然段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首曲黄河的盎然生机,体现了她什么样的气度?既然是写黄河,为什么还要
写草原、牛羊、“河曲马”呢?(6分)
答:
【3】第⑤自然段中的“黄河,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变得浊了、黄了?”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具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5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饶有趣味地采用质疑的手法,巧设悬念,引人入胜,从解答黄河的水色入手巧妙点题。
B.这是一篇礼赞黄河、忧思黄河、展望黄河美景,妙谈环保的大气磅礴的哲理散文。
C.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以时间为序,用场景的转换来构建画面,很有特色。
D.本文以黄河的首曲、黄河的早期和黄河的明天的特征拟题,给人以无限的美感,让人对黄河的美好未来充满无限深情的向往。
E.文末,作者借陕西省省长鼓舞人心的预言,追溯历史,展望未来,祝福黄河,祝福祖国,为黄河的美景欢呼,为祖国的未来欣喜,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萧相国何者,沛丰①人也。
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②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③,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守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至如萧何,发棕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
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君臣皆莫敢言。
於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
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
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尉。
召平谓相国曰:“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
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
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
”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注]①丰,古邑名,秦时属沛县。
②律令,法令。
图书,实为图籍文书的省称。
③扼塞,险要难行的军事要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封五千户益:增加B.愿君让封勿受让:辞让
C.悉以家私财佐军佐:佐助D.臣死不恨矣恨:仇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何为丞相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B.①而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①高帝乃大喜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①功不可忘也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萧何作为丞相尽忠本职的一组是()
①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②镇抚谕告,使给军食③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④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⑤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陈述与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和刘邦同是沛人,功劳显赫,忠心耿耿,一直深受刘邦信任。
B.平定天下论功行封时,群臣都认为萧何功劳不是最大,刘邦力排众议,认定萧何功劳最大。
C.汉王平定陈豨叛乱后,认为萧何诛杀韩信有功,授予萧何相国的官职。
D.萧何入咸阳后,在诸将争夺财产时收藏图书资料,又主动推荐大将韩信及有嫌隙的曹参,表现了他的远见和大度。
【5】
三、诗歌鉴赏
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
数枝红杏,闹出墙围。
院宇深,秋千系。
好雨初晴东郊媚。
看儿孙月下扶犁。
黄尘意外,青山
眼里,归去来兮。
(1)这首元曲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4分)
答:
(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四、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不思其反。
(《卫风·氓》)
哀吾生之须臾,。
(《赤壁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王维《山居秋暝》)
久在樊笼里,。
(陶渊明《归园田居》)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江山如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天他得去做手术,虽说不是什么大手术,也别不当回事儿。
B.在今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我国体育健儿斗志昂扬,奋力拼搏,一举囊括了全部金牌的五分之三,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大学生的风采。
C.进入2007年,中国家电商家真正迎来了促销月。
近一个月来,报纸上随处可见各大家电卖场的广告,有的商家甚至打出“击穿家电价格底线,打破买赠力度纪录”。
D.因特网作为传媒,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地的人们凭借计算机的互联共享信息,对此,网民们深有体会。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
A.现在一些民族节日少人问津,而与东方传统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却大有席卷华夏之势,这种现象值得有关部门关注和反思。
B.那一天,我们登上了泰山极顶。
天高云淡,凉风习习。
鸟瞰脚下那绵延的群山,很有一番高山景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C.一个非历史研究出身的学者,却在历史研究领域里大放异彩,易中天最近可谓如日中天。
D.原本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的相声艺术,在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去世后,其艰难处境再次清晰凸现。
不过1月6日“侯派”相声名家侯耀文却不承认相声界群龙无首,也不承认马季曾经是领军人物。
六、语言表达
1.把下面四句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3分)
唐诗难道不正是表达了中国文化青春少年的梦么?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长途跋涉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历尽坎坷风霜满面
仍有少年的精神,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1)早晨是不提问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
(2)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的
(3)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4)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沉思的,分析性的,要不停想问题的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节日,请写出你了解的两个节日,并介绍其中一个。
要求:内容准确,节日特点突出,语
言顺畅。
(不少于50字)(4分)
传统节日:
介绍:
3.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
4.2009年8月17日,在德国柏林的田径世锦赛上,一道黑色的闪电划过柏林蓝色的跑道,牙买加飞人尤塞恩.博
尔特以9秒58的惊人成绩夺冠,并打破自己保持的100米世界记录。
赛后,世界各大媒体都纷纷送上了赞美之词。
下面请你以记者的身份为以下媒体拟写出饱含赞美之词的新闻标题。
(6分)
路透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联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
作文(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吉林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每小题3分)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
一场科技革命。
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
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
温焚烧。
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
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
色外衣”。
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
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
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工业包装膜、
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
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
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
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
针对这种情况,
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
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
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
舒施尼那项“最
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不属于其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A.发明了塑料袋以后,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使用过于普及。
B.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C.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高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答案】A
【解析】
【2】对待这项“最糟糕的发明”的积极态度,不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控制使用量,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
B.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
C.加强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
D.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可降解塑料袋包装材料的研制。
【答案】C
【解析】
【3】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进步,不久,可降解的塑料将完全取代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塑料。
B.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自觉“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
C.在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同时,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塑料袋将继续为人类造福。
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这一做法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
【答案】C
【解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21分)
蓝色的黄河
刘长春
①七月流火,我从甘南的玛曲回到江南,不止一次地问过周围的朋友:“你们猜猜,黄河在它的首曲是什么一种颜色?”有人答:“白色。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喇山麓的雪峰,夏日消融,大河横溢,那源头之水难道不是清澈透明的白色吗?也有人答:“黄色。
”黄河、黄土地、黄皮肤……黄色是华夏民族生命的原色。
那黄河首曲的玛曲即藏语
里的“黄河”……早在东汉赵壹的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
”……黄河之水不黄才怪呢!这
是一道单项选择题,A.白色,B.黄色,C.蓝色;而准确答案只有一个:C.蓝色。
是的,蓝色、蔚蓝色,让人
简直惊骇莫名而又不能不相信的蓝色,就像梦幻似的从轻微微颤音开始、于小提琴上奏响的“蓝色多瑙河”一样的蓝色。
②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
③当我们一行七人驱车从甘南来到玛曲,站在一处山坡上,向下俯视轻盈得如同一条飘带似的黄河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一条蓝色的黄河!蓝得那样美丽,蓝得那样纯粹,就像我曾经在大理崇圣寺塔下远远看见的洱海一样的蓝色,让人把心都遗落在那里的蓝色。
此刻,蓝色的黄河,从天上流来,从白云间流来,从李白、王之涣的诗歌中流来,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烁着蓝色的光波,显得那样的从从容容、那样的镇镇静静。
这是首曲的黄河,这是从青海东流至玛曲,却拐了一个四百多公里的大弯而再流回青海的首曲黄河。
没有滚滚的气势,没有滔滔的喧哗,有的是心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