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师德观对当今师德建设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
思想家。

他的师德观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加强对孔子师德观的学习和研究,对当今的师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孔子
师德观
师德建设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Confucius 'Teaching Ethics to Today 's Teacher Morality Construction //Li Wentao,Ren Zhaoni
Abstract Confucius is the first great educator,philosopher and thinker in Chinese history.His teaching ethics contains a wealth of educational ethics,strengthening learn and research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oday's teacher morality construction.Key words Confucius;teaching ethics;teacher morality construc-
tion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思想家。

他兴办私学,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其中饱含着丰富的师德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孔子的师德思想,对我们当今的师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1孔子师德观的主要内容
所谓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它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和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一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1]孔子的为师之道,即孔子的师德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修己安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君子”。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
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p70
“仁”是孔子
心目中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同时“仁”是可以通过道德修
养而达到的。

那么,怎样才能算是君子呢?孔子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理论。

在孔子看来,“修己”是求仁,而“安人”、“安百姓”则是行仁。

“修己安人”体现在师德观念上,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且要通过言传身教,达到感化、教育学生的目的。

1.2“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
孔子说:“有教无类。

”[2]p168
也就是说,在教育对象上,不
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和华夷诸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格局,将教育及于蛮夷之邦。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
未尝无诲焉”。

[2]p94
意思是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十
条干肉以履行师生见面之礼,我就不会不教他。

“有教无类”不仅体现出孔子“仁者爱人”的仁德思想,同时反映出孔子在教育观念上的公平思想。

正是在“有教无类”这一教育公平思想指导下,孔子广收门徒,出现了弟子三千的局面。

1.3“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
孔子在其教学实践中善于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

孔子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
子夏。

”[2]p123孔子将十名弟子分为四科,由此便可以看出他教
人各因其材。

子路和冉有同时向孔子请教“闻斯行诸”的问题,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原因是“求也退,故进之;由
也兼人,故退之。

”[2]p128只有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的个
性心理特点,才能够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1.4“以身作则”的教育示范精神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p143
意思是,统治者本身的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统治者本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在孔子看来,无论是从政者还是从教者,其行为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

因此,孔子在讲求“学”、“思”结合的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南京邮电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NYS21302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文涛,男,山东滨州人,南京邮电大学人事处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伦理学;任兆妮,女,山东泰安人,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尧林仙居社区主任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伦理学。

论孔子师德观对当今师德建设的启示
李文涛[1]任兆妮[2]
([1]南京邮电大学人事处江苏·南京210023;[2]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尧林仙居社区江苏·南京
210046)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4)28-0014-02
师资建设
14
.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292期2014年10月(上)
Total.292October 2014(A)
同时,还十分重视“行”的重要性。

他要求教师要以自己的道德行为感化学生,做到以“行”立人,以“德”化人。

1.5“诲人不倦”的乐道精神
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哉?”[2]p93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致,而孔子仍不敢当,充分体现了
孔子谦虚的治学态度。

诲人不倦的乐道精神,是孔子“仁爱”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孔子看来,乐道重业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他对颜渊执着的乐道精神由衷地赞赏,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

贤哉回也!”
[2]p871.6“无隐无私”的人文情怀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2]p139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护人、关心人。

樊迟又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智者善于了解人、认识人。

孔子主张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做到无隐无私。

孔子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们,他说:“二三子以我
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2]p98
对学生无隐无私,一视同仁,是为师者应具备的风范。

2孔子师德观对当今师德建设的启示
2.1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校对受教育者进
行各种有目的的教育,都是通过教师而具体实施的。

同时,教师是受教育者崇拜和效法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产生影响。

因此,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应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

“教师个体全面发展,是指教师除了智力和体力的自由发展外,还必须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道德情
操,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基本因素。

”[3]作为
教育者,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深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2坚持教育原则
(1)热爱教育。

热爱教育,在孔子那里则体现为诲人不倦的乐道精神。

热爱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教育才能,而且要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

热爱教育,并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要求教师以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为荣,把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

(2)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是教育劳动对教师的一种起码要求,是教师职业者所必备的道德品质。

所谓为人师表,就是指教师应该在思想、品德、学习等各方面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

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自身的道德、情
感、意志和知识修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

因此,教育劳动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并时时处处做到为人师表。

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并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

(3)教育公正。

教育公正是一种重要的教师道德要求,同时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素养。

所谓教育公正,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

其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是教育公正最基本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对于不同智力、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做到公正平等、正直无私。

教育公正不仅有利于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尊师重教”这一良好社会风尚的传承与发展。

2.3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是影响教育劳动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劳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

当然,教学只是教育劳动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还需要在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教育规律,并以此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4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劳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是影响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热爱学生,不仅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因此,教师要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每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优缺点对症下药,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使学生达到比现有水平更高的标准。

总之,孔子的师德观是中国传统教育伦理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辩证地分析和研究孔子师德观中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加强我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大伟.道德故事与师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3.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李春秋.教育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83.
编辑李前锋15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