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在颅脑损伤中的效果比较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在颅脑损伤中的效果比较【摘要】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2011年1月一2011年12月我科136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颈外静脉组69例和浅静脉组67例,观察对比两组的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导管脱出、液体渗漏、堵管的发生率。

结果:颈外静脉组留置时间长于浅静脉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浅静脉组,导管脱出少,液体不易渗漏,不易堵管。

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在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可减少穿刺,避免套管脱出、减少渗漏,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关键词】颅脑损伤;颈外静脉;四肢浅静脉;留置针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380-01
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复杂、病程长,在护理中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采用四肢浅静脉穿刺置管输液,实际操作中由于多种原因会造成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失败。

为延长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我科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该问题选择颈外静脉与四肢静脉留置针输液比较观察。

现将对比观察的方法和结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源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36例,其中男75例,女61例;年龄16—75岁;颈外静脉组69例,四肢浅静脉组6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
病情、病程、用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连续输液10天以上,输液成分为20%甘露醇、抗生素、脂肪乳剂、含氯化钾溶液等。

1.2方法两组均采用常规静脉输液用物及美国bd公司生产的20ga、22ga静脉留置针,3m无菌透明敷贴1626w、1624w,正压过滤器,延长管。

1.2.1颈外静脉组护士站立于患者床头,协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必要时肩部垫高,头后仰并偏置管对侧,暴露颈外静脉,选择颈外静脉中上1/3易固定处,常规消毒皮肤待干,并用左拇指固定绷紧穿刺区皮肤,右手持针,针尖斜面朝上,与皮肤成30—45°角沿血管方向进行穿刺,进入皮肤后放低角度,见有回血后,针芯退出0.5 cm,连针带管送入血管中。

退出针芯,打开调节器,观察液体流速,用无菌敷贴覆盖穿刺点留置针,固定针头及针柄时,透明贴应充分贴紧皮肤、压平,输液器固定牢固,防止滑脱。

在敷贴上注明留置导管的日期与时间。

1.2.2四肢浅静脉组按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要求。

选择四肢较粗直的静脉穿刺留置输液。

1.2.3两组患者输液完毕均用含25u/ml肝素的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3~5 ml正压封管,并妥善固定。

1.2.4观察与记录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局部导管脱出、外渗、堵管发生率。

1.3 数据处理数据采用spss1
2.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静脉留置针效果比较,各项效果指标颈外静脉组均优于四肢浅静脉组(p<0.01),见表。

3 讨论
3.1 由于颅脑损伤患者存在意识障碍、烦躁不安;需长期补液;偏瘫患者多且经常进行翻身、清洁等各项护理工作;早期血压持续监测时也不利于其肢体行外周静脉输液;后期进行康复训练时也存在外周输液肢体活动不便的问题;从而选择四肢静脉范围小。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管径粗,充盈时最大管径可达0.8~1,0 cm[1],颈外静脉的体表投影比较明显,位置表浅,易于寻找定位,可在直视下进行穿刺。

颈部活动度小,易于固定保留,不易脱出造成液体渗漏。

3.2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需要长期静脉补液,外周静脉血管反复穿刺的机械性刺激极易导致血管损伤,发生血管硬化、静脉炎等现象的发生[2]。

而颈外静脉离心脏近、管径较粗,血流量较大,为100~200ml/min,输入的药物可立即被稀释,明显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3]。

而20﹪甘露醇为高渗性药物,当输入时,由于溶液的高渗可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发生萎缩和坏死,产生无菌性炎症,同时,引起静脉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且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变硬,从而引起静脉损伤。

3.3 导管不易脱出、渗漏、堵管发生率低。

由于颅脑损伤患者
有昏迷、躁动、精神症状经常出现肢体不随意性运动,而且幅度与强度均较大,或肢体末梢血运差,故进行四肢静脉留置针穿刺后易发生脱出、渗漏与堵管。

而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后置管部位周围皮肤平整,易固定,病人相对活动度较小,输液瓶离注射部位距离较近,有足够的活动余地,所以导管脱出、堵管、渗漏发生率低。

3.4 注意事项:有颈部外伤和脱位及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禁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

穿刺时避免压迫颈动脉窦,防止发生意外。

将留置针与输液器连接前排尽输液管道内空气,药液滴尽前更换输液瓶,避免空气栓塞。

颈外静脉置管时穿刺点不应过低,否则易导致留置针尖端贴近静脉角,病人活动时套管在血管内扭曲、打折造成液体不滴甚至刺破血管发生意外[4];液体滴入不畅时,用无菌注射器抽5~10ml 生理盐水回抽缓慢冲管,不可将血块强行挤入血液形成栓塞[5]。

选择正确的输液部位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护理服务,还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颈外静脉留置针有留置时间长的优点,同时可减少或避免因患者四肢躁动、被动体位、制动约束、末梢循环差、翻身、生活起居等因素,引起的套管脱出、渗漏、堵管、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所以,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捷敏何思平.颈外静脉留置针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2(中旬):143-144.
[2] 蒋豪.监测和危重症处理//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人民出版社,1977:1060-1064
[3] 王艳,陈慧敏.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药源性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9,24(7)95~97.
[4] 赵林萍,颈外静脉留置针在危重病人抢救中的应用[j].家庭护士。

2007。

3(3):20.
[5] 赖桂凤,何艳丽.颈外静脉留置针抢救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1):3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