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礼要求,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 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咸阳是秦的都 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明确:一是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秦也不敢 动兵。可以说,渑池之会是赵的胜利,秦的失 败。这一段迸一步表现了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质。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设计者
第章
第课
课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
年班
课型
讲授课
第(
1)课时
1.知识目标 :
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
教学 目标
2.能力目标: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 不断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 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思考课文是如何歌颂 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表彰廉颇英勇善战、勇于改过的等品质。
(2)提问:这两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 也揭示了秦、 赵 之间的矛盾。 同时, 也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 秦国愿 “以城求璧” ;赵君臣紧急商议, 一,“计 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气氛极 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
阅读并思考 学生
教师启发并 总结
C、艰难发愤。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 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 刑。 他本想自杀,但想到 《史记》还没有写成, 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公元前96年出狱, 做了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 前91年写成《史记》 。
2.《史记》简介 体例:纪传体《史记》 (国别体《战国策》 编年体《资治通鉴》 《史记》 起迄:黄帝 — 汉武帝太初四年 体裁: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地位:二十四史之第一部 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明确:首先,蔺相如上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 为秦声,请奉盆瓶秦王,以相娱乐。 ”(要求学 生翻译这一句:赵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 音乐,请(让我) 献上一个盆瓶给秦王 (敲打), 来互相娱乐。 “为”wéi,动词,演奏)其次, 相如以拼命和秦王斗争。 秦王不肯, 相如又“跪 请”,秦王还不肯,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 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要学生翻泽这一句: 你我相距不出五步,我简相如能够拿头颈的鲜 血溅到大王的身上了! )再次, 相如以“张目叱 之”,使秦王的左右“皆靡” 。在这种情况下, 秦王被迫一击飒。 最后,相如又顾召赵御史书, 以牙还牙。
①“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明确: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 行的。
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赵,拔(攻下)石 城。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②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 为何欲与赵王 “为 好”,举行“渑池之会”? 明确: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 步迫赵投降。
③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 明确: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 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 (“三十日不还,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4)讲析第二层和第三层:第15、16段①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秦王饮酒酣”“令赵王鼓瑟” 中的“酣” 和“令”两个字可看出来。 “酣” 字写出了秦王 的趾高气扬、 盛气凌人的神态; “令”字表示秦 王自命高赵王一等(注意:秦与赵同为诸侯, 地位应该是平等的) ,且要写进秦的史册, 这是 明目张胆对赵王的侮辱。
②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之针锋相对的?
教学 重点 难点
1.重点:学习文言常用词语,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难点:在学习传记技巧(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 借鉴写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质疑和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 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他曾想过死,但想到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他 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 贵,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 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 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 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 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被鲁迅称为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能 充分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
8.第12-13段: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 王阴谋破产。
讲解第14至16段 (1)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四个字 概括。
明确:渑池之会。 (2)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要求用四个字 概括层意。”
明确:分三层。 第14段为一层:赵王赴会;15段为第二层:渑池斗争。第16段:斗争结果。 (3)讲析第一层(第14段)。
(2)相如发现秦王 “无意偿赵城” 后怎么办?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曰:“壁有暇, 请指示王。”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 “布衣之交尚 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 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 不讲信义。(要 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 ) ③誓死捍卫。 相如“倚柱, 怒发上冲冠”,这里 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 “大王必欲急臣, 臣头 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 “相如持其壁脱柱, 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 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 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相如怒斥秦王有理 有节, 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 “复 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
3.时代背景简介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 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 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 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 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 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 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 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 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 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 ——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 很重要的。
7.第9-11段:“从者归璧”
(1)提问: 秦王第二次接见, 场面与第一次有 何不同?
明确:第一次第二次
地点:章台廷(议处国政的
处所)
人员:美人、侍从九宾(礼待外宾
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 现出相如的胜利。
(2)归壁于赵后, 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 “未尝有坚 明约束者也” 。干脆说明壁已归赵; ②以“秦强 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 ,“赵立奉壁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 ,“臣请就汤镬”。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暗示秦王, 璧已归赵, 如杀掉相如, 有害无利。 (3)提发出惊呼,无可奈何。秦 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 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三、梳理课文 脉络
四、讲解课文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 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思考:本文写了几个 故事?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明确:第一部分(1~13段):完璧归赵 第二部分(14~16段):渑池相会 第三部分(17~21段):负荆请罪
2.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 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 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 “廉蔺 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 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 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 终抓住这个重点。
提高学生的 概括总结能 力
39分
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 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 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用”一 句话,引出下文。
4、齐读第5段:“决策入秦” 朗读并思考: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 计策? 明确:“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 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相如计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 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 见其智。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 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2、讲解第17至21段(“负荆请罪” ) (1)生朗读这一部分后,划分层次。 明确:分三层: 第一层(第17—18段),写 相如“拜为上卿” ,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第二层(第19段),写相如不计私怨, 说服舍 人。第三层(第20-ZI段),写廉颇负荆请 罪,将相和好。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廉蔺交 欢”来概括。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思考:从节选的这一 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 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 , 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 盾的引线。
2.齐读第3、4段
(1)让学生概括大意:“秦王求璧” (事情的起 因)和“缪贤荐贤” 。
(2)研读第一层。 ①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简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 缪贤舍人”,而现在却 “拜为上卿” ,“位在廉颇 之右”。(教师补充: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 ) 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 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 能正确对待相如。 “我为赵将, 有攻城野战之大 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 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要求学生 翻译这几句)
学生倾听
教师有感情 导入
提高学生的 对作者的兴 趣
2分
二、基础积累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 南)人。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 是因为:
学生识记
教师讲解
提高学生的 文学基础知 识能力
3分
A、家学渊源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
3.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 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 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 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 矛盾十分尖锐。 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 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 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 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 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 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 隐伏。
博。 其父死后, 继父任太史令,在 “金匮石室” (国家藏书处) 阅读、 整理史料。 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 ,实践他父亲的遗志。B、广泛游览,实地考察。 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 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 史文献。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南 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 西到大梁、 登封, 最后回到长安。 回长安不久, 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 使到过四川、云南。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 和长城。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 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 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 了条件。
5.第6段:“章台斥秦” 朗读提示: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 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注意“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一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 “无意偿城” ? 明确:秦王坐章台, 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万岁” 。以城换壁, 对秦国来讲, 并不 占便宜, 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 “欢呼”。再 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 妃和侍从人员看, 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 故相如断定他 “无意偿城” ,这表现了相如过人 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6.第7、8段:“迫秦斋戒” (1)秦王“辞谢” 是否仅仅因为 “恐其破璧” ?
明确:蔺相如的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 使秦王理屈辞穷,从侧面体现其智勇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 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 蔺相如不卑不亢, 以诈对诈, 迫秦斋戒, 以争取时间。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 (小道)送回赵国。三见其智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