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双语教学课程内容建设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双语教学课程内容建设探讨
作者:叶尚辉,周舟
来源:《科技视界》 2015年第29期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双语教学课程内容建设探讨
叶尚辉周舟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大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光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即《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双语教学课程的内容建设做了有益的探讨,对课程内容的构建、内容组织、内容编译提出了几点做法。
[关键词]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双语教学;课程内容
0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对光电子专业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大学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要求对光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不断更新改革,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
目前,还没有一本合适的教材能满足这个要求。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1课程内容的构建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这门课,应该涉及到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器件两个方面的内容,现有的教材在内容构建上往往偏重半导体材料,或是偏重半导体器件,很少能兼顾两者的材料与器件的平衡。
图1为现有邓志杰等编的《半导体材料》的内容构建示意图,明显偏重于材料,对器件部分只做了简单的概述,如图1所示。
类似的教材还有杨树人等编的《半导体材料》。
由刘思科等编的《半导体物理学》这门课则大篇幅的介绍半导体物理相关的知识,而对半导体材料涉及较少。
同样,由Dieter K. Schroder 编写的《Semiconductor Material and Device Characterization, Third Edition》则大部分内容介绍器件特性,而对材料方面的相关知识介绍很少。
同样,佛罗里达大学的Franky So教授编著的《Organic Electronics Materials Processing Devices and Applications》则侧重于器件加工制备,Robert F. Pierret等编著的《Semiconductor Device Fundamentals》则侧重于器件特性原理。
基于此,本人提出了全新的内容构建策略,该策略同时兼顾了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器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该策略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内容分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器件两个部分,其中半导体材料包含:元素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掺杂半导体和有机半导体,半导体器件部分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器件基础、二极管、三极管。
对比图1、图2不难看出,新编排的课程内容更简洁、更全面。
其实,现有材料的课程内
容编排上有很多的弊端,如知识点内容很相似,交叉重叠性大。
如元素半导体,半导体电子材料、半导体光电子材料,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交叠;非晶、有机和微结构半导体与掺杂半导体有
很大的重叠,所以在新方案中将其并入掺杂半导体一章中来讲解,而前者并入到半导体一章中
来讲解。
可以看出,新方案更合理、简洁明了。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这么课程,其内容应该包含经典的无机半导体、新型有机半导体;器件
内容应该包含经典的二极管、栅控二极管、三级管、结型场效应晶体管。
其中,二极管的两个
重要应用,即光伏电池、发光二极管、二极管存储器件,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章节进行介绍。
2课程内容的组织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及材料-性质-器件应用的原则,先编排材料体系,后编排器件体系。
材料体系包含:有本征的p-型材料、n-型材料,非本征掺
杂型的p-型材料、n-型材料,以及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包含宽带隙主体材料、窄带隙材料。
从材料最基本的物理特性,即电阻切入,围绕电阻的构成因素展开内容,过渡到绝缘体、半导体、导体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引入到载流子浓度、掺杂、迁移率等概念,即本征的元素半
导体向化合型、掺杂型半导体的思路展开。
在引入材料的功函数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接触
电阻、界面注入势垒,沿着这一思路自然过渡到肖特基二极管,栅控二极管、三级管等基本的
半导体器件等系列概念介绍。
该课程内容体系的组织,遵循着从基础性质到上层器件建设的原则,系统性、逻辑性很强,可以说是环环相扣,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章节的内
容都不能落下来,以避免给后继的内容学习造成困难。
同时,该课程也要求授课老师对课程体
系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清楚的认识,做到思路清晰,讲解有条有理。
3课程内容的编译
依照双语教学的原则,教材应该采用全英文编写。
以往的双语教学经验表明,全英语的教
材实施起来很困难,教学效果甚微,甚至比纯母语教学的效果更差。
原因很简单,部分学生的
外语底子薄,阅读纯英文课本很困难,尤其是专业英语教材,碰到长句、疑难复合句看不懂,
专业名词更是不懂,甚至凭借网络翻译也找不到答案。
确实,专业名词,尤其是半导体这门课
的专业名词的翻译是比较少的。
另外,有部分名词是用构词法得到的,词典里根本没有收录。
这部分学生常常抱怨,中文都看不懂,还看什么英文啊!结果可想而知,什么都没学到,还不
如采用中文版教材教学呢。
鉴于一门新课教材全部用英文编写的困难,可以部分章节采用中文编写,部分章节采用英
文编写。
对于构成半导体学科的三个基础理论,如肖特基理论、半导体能带理论、半导体导电
机理、扩散理论,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
对于半导体特有的
五大特性,如整流效应、光电导效应、负电阻温度效应、光生伏特效应和霍尔效应,应做详细
介绍;对于重要现象的发现,如霍尔效应,可以在教材中添加“知识园地”,以增强学生学习
兴趣、掌握知识点。
方便学生自学。
对于半导体材料部分,如元素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掺杂半导体、有机半导体,可以采
用中文的形式撰写。
其中,元素半导体这一章内容比较难,涉及到原子在固态堆积中的排列,
即晶体类型、晶格、晶胞结构等,用中文撰写更便于学生理解。
同时,配合适当晶体结构模型,如经典的正四面体结构、面心立方结构、体心结构、六方体心结构、八面体结构模型,来剖析
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
并且,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如对物质结构这门课有
初步(下转第73页)(上接第22页)的认识。
接下来的两章,如化合物半导体、掺杂半导体,可以简化材料凝聚态结构的介绍。
因为这两类半导体材料分子堆积结构与元素半导体类似,只
是一个衍生结构。
所以这两章的内容重点介绍化合方式以及掺杂形式。
对于有机半导体,可以
借鉴经典的元素半导体理论,所以结构部分可以简化,重在介绍有机半导体材料,包含其组成、特性与经典的制备方法。
对于半导体器件部分,其器件基础应该加以重点介绍,对于常见的半导体器件特性效应加
以详细的描述,采用地道的英语教材,如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大学的Dieter K. Schroder.编写的《Semiconductor Material and Device Characterization, Third Edition》里面的第一、二、三、四章部分内容。
该教材系统阐述了半导体材料一些基本特性,如电阻率、载流子密度、掺杂、迁移率、公函、接触电阻及界面势垒。
重点内容有Schottky barrier diodes,solar cell, 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s, light-emitting diodes, MOSFETs。
4结论
本文针对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这门课程的内容建设提出了全新的思路,重新编排了该课程内容,优化了课程内容的内涵,调整了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器件这两方面的内容比例,使内容的
组织更平衡、更合理,并对课程内容的编译提出了新的思路,采用中英文对照使得知识点的阐
述更清楚、母语教学更便捷,这将为电子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提供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龙国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评析[J].教育论丛,2011(2):173-174.
[2]陈志祥.创新双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与现代
化,2010(1):51-55.
[3]赵颖群.高校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07(10):18-19.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