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传统村寨的遗产价值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4
3 九寨沟藏族传统村寨遗产构成
3.1 物质文化遗产
3.1.1 村寨选址
处于文化碰撞区域的九寨沟是汉藏
民族冲突的多发地,为防止敌人攻袭,拥
有较强的防御性是藏寨选址的首要条件,
九寨沟地区的藏寨大多依山据险而建,峙
立如楼。
在自然风光被外界发掘之前,九
寨沟藏民农牧结合的生活方式使得寨子
多建在农地边缘,因此良好的生产条件也
是村寨选址的考虑因素之一;而青稞田多
分布于群山环抱的河谷台地上,住宅也随
之散布在山腰上视野开阔的向阳台地边
坡[5]。
根据对九寨沟传统村寨的实体调查
以及前期的资料搜集与整理。
村寨选址
情况根据相对所处高度及地形总结归纳
为4种类型[6]:山顶集聚型、台地型、山谷
河岸型、山腰缓坡型[7](图5)。
树正寨的选址类型主要为山谷河岸
型。
此种类型的传统村寨选址主要指的
是处于山脚下较为平坦的河岸边。
这
种选址的优点有4点:①山谷河岸的位
置临近河流,能够为村寨提供充足的水
源;②平坦的河岸又可以为村寨提供大量
的耕田,对于村寨选址来讲,这是十分理
想的;③因为道路交通往往与水流平行而
走,所以这类位置有边界的对外交通,与
外界建立了较密切的互动,以此可以不断
促进经济和文化等的发展;④山谷河岸细
型的传统藏族村寨内部较为平坦,便于村
民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开展活动。
村寨坐落于山谷脚下的河岸边,依山
傍水、地理位置绝佳。
村寨中建筑呈组团
状分布,整体沿地形向上自由生长,其中
有一半的建筑用地坡度在15%以上(图
6)。
现在村寨的选址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集中居住;②靠近交通干道和旅游接待
点。
其中,集中居住是在村寨摆脱自给自
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后,为了提升效率降低图4 树正寨航拍图(来源:作者自摄)
图3 九寨沟村寨分布图(来源:作者自绘)
一层平面图 1:200
储藏储藏过道
厨房
储藏
过厅
卧室卧室客厅
卧室客厅
客厅
走廊走
90
3.1.5 景观小品
沟内小品装饰是藏族村民宗教与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包含塔、经幡、煨桑炉等。
藏传佛教的塔分为灵塔和佛塔,灵塔供奉在寺院里,是活佛塔葬的一种形式;佛塔建在寺院和各村寨入口较低的地方。
经幡根据其用途和不同的内容长短不一,短的为几米,长的有数十米,分蓝、白、红、绿、黄5种颜色,在长经幡的边上还有各种颜色的小装饰片,在九寨沟经幡的使用极其广泛,大都挂在民居建筑第二层的外立面之上。
一般的煨桑炉通常饰面为纯白色,不仅装点了九寨沟传统聚落各家的庭院,亦成为虔诚佛教信徒
“与神明沟通的窗口”[11]
(图22)。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寨沟遗产地内地势南高北低,白河自西向东从九寨沟北部流过,则查洼沟、日则沟从南向北汇于诺日朗,北部的树正沟与扎如沟相交后向北汇入白河。
河谷之中现散布着荷叶、盘亚、亚纳、尖盘、黑角、树正、则查洼、扎如、郭都9个藏族村寨以及一些废弃的小寨。
目前九寨沟沟内有3个社区,分别为树正社区(包括树正寨、则渣洼寨、黑角寨)、荷叶社区(包括荷叶寨、盘亚寨、亚纳寨)、扎如社区(包括尖盘寨、扎如寨、郭都寨);树正寨在其现在的位置发展而来,并加入了由黑角寨搬迁而来的居民(图23)。
沟内藏民过去以农耕为主,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成立自然遗产地和风景区之后,他们从传统的自然经济中解放出来,开始从事自然保护、景区环卫和
旅游服务等工作,现在九寨沟景区内3个社区居委会共有357户,1 387人。
其中扎如社区共计49户,234人;荷叶社区共计160户,579人;
树正社区共计148户,574人(表1)。
此3个社区中90%以上村民为
藏族,村寨2 000多年来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艺术文化是遗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要素构成,同时也展示了九寨沟中社群丰富的活态遗产。
图22 煨桑活动(来源: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
https:///about/religion)
(d)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图21 民居演变各阶段典型风貌(来源:作者自绘)
图23 九寨沟内社区分布图(来源: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