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琰热爱科研任何事都无法取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UANGXINKEJI 2012.06
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引用过蒲松龄的一句话:“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这是他的人才培养观,同时也不经意间透露出了他的成功秘诀。

用“成功”来形容他,或许不恰当,因为这个词带有世俗的功利色彩,而他,或许从来就没有在乎过功利的东西,他只是在做着他喜欢的事情,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进去,他是一个性痴志凝者,因此,其技必良。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陆老先生,现已年近80岁高龄的他,仍旧活跃在工作岗位上,任中国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从事宇宙学的研究,在他喜爱的物理和宇宙的世界中尽情徜徉,探索着自然科学的无限奥秘。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人们常说,年轻时的经历是年老时回忆的资本。

那么,陆
院士绝对是一个非
常富有的人,从小到大起起落落的经历,让他的人生丰富又饱满。

陆1932年出生于江苏常熟,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常熟沦陷。

刚刚懂事的他跟着家人走上了逃难的道路。

1940年,他插班到上海的一所小学,直接上二年级。

不久上海沦陷,他又不得不跟随家人返回
家乡。

可能由于逃难生活的颠沛和辛苦,陆
的健康状况非常不好,因此被迫在家
休学两年。

小学的几年,他辗转了四所不同的学校,并且由于身体原因不断休学调
整,
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小学。

尽管由于东奔西走和身体状况不佳,小学读得零零碎碎,但是
1946年,陆
仍旧以优异的
成绩考上了当地最好的县立
初级中学,1949年又考上苏州的东吴大学附中高中部,并结识了伴随他一生的好朋友——物理,这门研究事物
最基本规律的学科让他深深地着迷。

在学习之余,他从旧书报摊子上买来很多英文小说和数学、物理习题集,将课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看书做题上。

对自然科学浓厚的兴趣以及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钻研,为他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和高中几年,陆
在兴致盎然地
埋头苦读中很快过去。

1952年,他参加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

填报志愿的时候,他满怀欣喜地填报了钟爱的科目:第一志愿——物理,第二志愿——数学,第三志
愿——天文。

考试结束后,陆
对自己很
有信心,觉得自己一定会被录取。

但是在查录取结果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时的考试录取情况会登报,放榜的那一天,他拿着报纸兴奋地寻找自己的名字,北京
大学、复旦大学……一个个学校看下去,却始终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

这让陆非常诧异,他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会失误。

就在他纳闷的时候,在录取名单的末尾发现了自己的名字。

原来,他的高考成绩是全苏南第一名且数学满分,因成绩优异,被北京
俄语专修学校二部录取,直接被编入留苏预备班。

他热切地期盼新生活的到来。

但是,开学后两个月,从小就体质不好的他因为身体原因,
再次回家休学一年。

第二年,他接到高等教育部的函,通知他可以免考,直接被选送进北京大学物理系。

陆终于如愿以偿,进入北大,学习他最钟爱的物理。


的大学四年,正是国际物理研究
快速发展的时期。

1957年,陆
大四的时
候,物理学界发生了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和她的合作者以精湛的实验确证了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与杨振宁二人的共同研究于1956年提出的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李政道和杨振宁因此获得了195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时,到处都有人在议论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学校的阅报栏前,大家挤着阅读相关的报道消息。

这件事情给了陆非常大的震动,他因中国的科学家获得如此重大的成就而兴奋和喜悦,同时更加增强了他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他心中那把热爱科学研究的火焰,越烧越旺。

陆埮院士绝对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从小到大起起落落的经历,让他的人生丰富又饱满。


文/代安娜张飞燕创
科技

CHUANGXINKEJI
34
人物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平静而充实的大学四年过去后,新一轮的奔波和起落等在陆的面前。

本该
1958年毕业的他,因为工作需要,1957年就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

但那时正值“反右”运动,所有分配到原子能所的毕业生统统下到北京郊区温泉农村劳动锻炼,1958年,他被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春防化学院任教,1969年又复员到南京电讯仪器厂工作。

期间曾经又多次经过劳动锻炼,烧过锅炉、做过木匠。

将近20年的时间,他经历这样的颠沛与奔波,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做研究,但是他对物理学和科学研究的热情丝毫没有降低。

在此期间,他与北大的老同学罗辽复的通信成为学界的一段佳话。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卫星就观测到了伽玛暴现象,当初美国曾怀疑观测到的伽玛暴是因为苏联或者中国进行秘密核爆炸实验而产生。

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伽玛暴并不是来自于地球,而是来自外层空间。

由于一直无法准确测量伽玛暴与地球的距离,它很长时间都是作为一种神秘天体而存在。

直到1997年人们发现,在短暂的伽玛射线停止发射以后,那个神秘天体还会有X射线、光学甚至射电辐射持续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的辐射,这种后续辐射称为余辉。

余辉的发现为人们提供了进行细致研究的机会,得以测定伽玛射线暴的距离,原来它与地球的距离竟可达几十亿光年。

据此人们了解到,伽玛暴是十分猛烈的一种爆发现象,它在几秒或几十秒钟内放出的能量竟可比太阳上百亿年放出的能量还要大很多。

从而,人们认识到,伽玛暴的初期是个高温火球,火球膨胀扫过星际介质而减速时会放出伽玛射线,形成伽玛暴;当能量降低后继续膨胀,会陆续放出较低能量的X射线、光学辐射、射电辐射等余辉。

这种理解被称为伽玛暴和余辉的标准模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
与他的学生就开始关注伽玛暴现象。

当刚发现余辉时,他们就抓住机遇集中研究伽玛暴和余辉。

按照标准模型,膨胀的火球是与星际介质发生作用,而星际介质基本上是均匀的。

陆与他的学生组成的研究小组在研究一些伽玛暴的余辉时发现,伽玛暴的环境并不是均匀的星际介质,而是密度与距
离平方成反比的星风介质。

也就是说,原
来建立的标准模型对这些伽玛暴是不正
确的。

据此,他们指出,这些伽玛暴应当
起源于大质量恒星的塌缩,与距离平方成
反比的介质正是由伽玛暴前身的大质量
恒星放出的星风形成的(1998)。

这个起
源观点后来得到了美国的祁瓦利尔和李
(2000)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被伽玛暴
GRB030329与超新星SN2003dh成协的观
测发现(2003)所证实。

这里的超新星
(SN2003dh)是Ic型超新星,质量非常大,
达太阳质量的几十倍。

标准模型的火球是以接近光速的极端
相对论速度膨胀的。

南京伽玛暴小组研究
发现,火球膨胀会很快减速,甚至会在十几
天、几十天内减速到非相对论,因而提出了
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纠正
了前人理论的错误,解释了火球膨胀从早
期的极端相对论到晚期的非相对论的整个
演化过程。

他们还进一步详细研究了伽玛
暴的多种环境效应、喷流机制、辐射能谱、
能源机制以及X射线闪等的性质和规律。

除了伽玛暴的研究外,陆在对脉冲
星的研究中也做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脉冲星几乎与伽玛暴在同一时期被发现。

1967年,英国一名女研究生发现狐狸星座
中有一颗星发出一种周期性的电波,因为
这种天体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人们
便将其称为“脉冲星”。

陆与他的学生对
脉冲星进行了相关研究,在积累了很多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1994年,他们提出了脉冲
星辐射过程中的“代参数”概念。

通常的级
联过程是光子——电子对——光子——电
子对这样一代一代地发展,因此,对于一个
光子,“代”都是整数,不会有“半代”这种东
西。

陆等人提出的“代参数”概念,是描
述脉冲星的一个新的特征参数,描写的是
脉冲星的整体效果,可以是分数。

由于他
们找到了一个新的循环关系,这个参数就
很容易求得,此参数越大,脉冲星辐射的伽
马光子数也就越多,因而可以用来标志伽
马射线脉冲星。

陆还在中子星和奇异星
方面,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了相关研究,为
中子星和奇异星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意义
的资料。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陆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还是一名优秀的老师。

1982年,他开始培
养研究生的工作。

2003年调到紫金山天文
台工作之前,他已经培养出9名博士,其中
有5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此基
金的获得十分不容易,很多大学都没有人
能够获得这项基金,而陆院士培养的博
士却有一半以上获得该基金,体现了他在
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凡能力和良苦用心。


手下的博士研究生投身于天文学的研究,
活跃在国际天文学界,为我国天文学的研
究做着重要的工作,成为了骨干力量。

陆院士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
《谈谈研究生的培养》,详细地表述了他认
为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点以及方法。

他认
为,使学生树立事业心是最重要的一点。

他指出,科研工作没有明显的经济收益,甚
至有时候是寂寞和艰苦的,但是,在他的心
中,基础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之
所以有这么多高科技的产品,使我们得以享
受现代化的生活,确实应该感谢历史上的那
些从事基础研究的先驱人物。

将来高科技
的发展,也会仰仗我们今天的基础科学研
究。

”他这样写道。

因此,他提出,这就需要
科研人才真的热爱科研工作,全身心投入
到工作中,才能抵住诱惑,专心做好工作。

此外,创新意识也是陆院士重点提
到的一个方面。

“基础科学本身就意味着人
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基础科学研究
就在于从已知范围向未知范围的扩展,这
本身就意味着需要创新。

不仅范围需要扩
大、深度需要增加,而且方法和途径也经常
需要更新。

”他说。

除了这两方面,陆院士还分别从思
考与能力、直觉与判断、历史与前沿、聪明
与毅力、基础与研究、跨学科与跨专业、机
遇与准备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说
明,将成功培养人才所需要的条件都一一
列举出来。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人才培
养中取得成功的原因,同时也为人才培养
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在采访中,陆
院士还一再强调,年轻人要想有所成,就必
须树立远大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实实在在
做事。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一生的坎
坷与奔走,从来都没有消磨他对科学与知
识的热爱与追寻,反而因着“共患难”的情
分,使他对自小钟爱的科学研究事业有了
任何事都无法取代的执着与珍惜。

生有
涯,而知无涯,鹤发童心的陆院士还在并
将继续与他热爱的科研事业相携相伴,为
探索宇宙、普及科学作出更多贡献。

(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
35
CHUANGXINKEJI2012.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