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作者:刘磊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19期
摘要:大连海洋大学“海洋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培育、项目牵动、校企共建”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项目选育模式和运行机制,优选培育一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创业项目,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引言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1-4]。
本研究以大连海洋大学大学生“海洋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为依托,结合学校“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海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培育、项目牵动、校企共建”的原则,通过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项目选育模式和运行机制,制订并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优选培育一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创业种子项目,推选创业种子项目走向校内外各类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孵化,使大学生创新创业由“蔚蓝”逐步走向“湛蓝”。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1.指导思想
基地发展建设过程中注重个性化的教育观念,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能力,努力探索促进大学生在校期间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提高的方法、手段和途径,逐步探索和建立综合素质较高的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同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建设过程中,选育一批内容有创新、技术有突破、模式较新颖、商业可持续的大学生创业种子项目,通过实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业训练体系、搭建产学研合作实践平台以及依托实体进行成果转化等各种有效途径,加强对基地内大学生的创新项目进行技术化延伸、商业化拓展、模拟化实训和双导师指导,创造条件使之顺利走进创业孵化基地进行项目孵化。
使基地建设成为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征途中的加油站、服务区和引导区,为大学生最终成功创业保驾护航。
2.建设内容
基地建设按照“1234”的理念开展工作(即:“一个中心、两项任务、三项创新、四个成效”,具体来说,一个中心指以选、育种子项目为中心;两项任务指基地建设要围绕创业人才培养和创业项目选育两项基本工作任务;三项创新指要围绕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校企协同创新来开展基地发展建设工作;四个成效指经过选育基地培育后的学生创业项目具有技术有突破、内容接地气、模式较科学、商业可持续的特质),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如创新创业网络信息平台、创业项目选育平台、产学研合作实践平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等,构建特色鲜明的系统化、模块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基地“P+S”运行模式,建立“项目优选、多为扶持、重点推孵”的工作机制。
(1)创新创业网络信息平台
整合我校教育资源,依托互联网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络信息平台。
平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公开课”,基地组织校内外名师录制创新创业公开课,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观看,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查询、报名功能,将各类线下创新创业大赛汇聚于此,给大学生们更大的施展空间,更多发展锻炼的机会;“创业项目扶持最新动态”可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国家政策,扶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创新创业优秀事迹”,定时更新社会、校友等创新创业经历,以鼓励期望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坚定信念、鼓足勇气开创自己的事业天地;“互动交流空间”搭建学生团体、学生与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间的桥梁。
(2)创业项目选育平台
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创业和就业的综合服务平台。
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接纳学生实习实训,促进学生创业就业,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提供支撑和服务,该平台不仅是为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人才交流搭建了一个桥梁,更是为创业的学子们铺好了从校园通向社会的通道。
该平台建立了师生实习方案,通过派遣师生进企业实现,深挖企业需求,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研发提供一定的支持,而学生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实习—创新—创业”的超前体验,为今后的创业积累了知识和技能。
创业资金扶持的保障工作通过组织创业大赛活动、设立创新创业种子基金等多种途径,支持大学生创业。
同时,该平台建有完善的企业辅导和服务体系,拥有一批高素质、广阅历的创业导师、创业辅导员和创业联络员团队,拥有丰富的学校、政府和产业界多重支撑资源的扶持,是缺乏经验和资源的大学生创办企业,是最理想的创业场所。
创业项目选育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成活率和成长速度。
(3)产学研合作实践平台
立足海洋,面向相关行业,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巩固“大连海洋大学獐子岛实践教育基地(我校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大连海洋大学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大连松辽船厂)等现有校外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与“指南针”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合作,设立“指南针-大连海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奖励本科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
依托辽宁省渔业
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渔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等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引进实训平台,要协同企业建立创业实训平台,搭建创业竞赛、创业实训、创业沙盘、虚拟公司等各种创业实训平台,为入驻项目提供系统的、完整的、全程的创业训练过程,使参加入驻项目的创业大学生们体会到从创新到创业的实训经历和所走历程,并能在实训平台上进行创业初体验。
(4)创业项目孵化平台
基地积极整合学校资源,建立创业项目助推机制,创造条件助推我校学生创业项目。
积极推荐由大学生创业项目选育平台选拔出的优秀创业项目参评“激情创业沙河口”、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大连市创业项目洽谈会等,扶持创业项目进创业孵化基地。
二、建设成果
基地面向全校本科大学生,依托辽宁省渔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械工程实验室、动力工程室、航海技术实验室、轮机工程实验室等,在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招生就业处等职能部门和多个二级学院的支持下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经过12年的发展历程,成果显著。
1.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获奖
基地每年组织大学生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建模大赛UGS Solid Edge杯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竞赛、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全国大学生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大赛、大连市大学生发明创新大赛、大连市大学生创新创意作品大赛、“大连设计节”大学生设计大赛等10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先后180余项作品获奖,获奖学生达1200人次,获奖教师达300人次。
我校多次获得“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多名指导教师多次获得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组织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优秀奖指导教师奖、“挑战杯”辽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2.创新实效
多年来,基地注重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基地通过建设创新基地网站,开展基地介绍、项目申请、成果展示、学术交流等工作,力求为企业、学校、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信息交流平台。
2014年我校基地推荐的大学生“蔚蓝”科技创新创业之家获评团中央首批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并获得4万元专项科技创新活动资助经费,是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一个历史性突破,集中展现了我校长期以来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效。
近年来,该团队在指导教师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围绕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现代海洋
牧场设施装备”开展近40项生产技术革新,在北方涉海企业有一定的影响力。
团队成员申请并授权的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1项,发表科技论文近54篇。
3.创业实效
学校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创业项目助推机制,创造条件助推我校学生创业项目,取得了一定效果,涌现出了一批创业典型,如“坚持梦想,创造辉煌,语通天下翻译社拼搏在创业路上——记我校2006届英语专业毕业生李楠”,“求职频碰壁,小生意引出创业梦——记我校行政管理专业2008届毕业生魏红”,“追求理想成就网络俊杰——记俊杰网络公司CEO,在校研究生生孙谦的创业经历”,“创业,只需要一个导火索——记我校理学院学生潘祥友的创业故事”,“大学,不只是旅行——专访我校大三学子蓝桥驿咖啡厅总经理赵辉”等毕业生创业典型事迹。
2008届毕业生马乔裕创业团队获得沙河口区创业基金8万元,成立了大连万向科技有限公司。
2013年,我校研究生胡伦超创办“大连锦瀚水族科技有限公司”,并入孵大连市西岗区创业孵化基地。
2014年,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毕业生吴尧创立“梵沐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并顺利入孵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积极推荐我校学生创业项目参评“激情创业沙河口”、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等工作项目。
由基地孵化,向大连市沙河口区激情创业沙河口申报了12个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参加了大连市创业项目洽谈会,参会项目共计20余项,其中的《便携式超声波数字诊断仪》、《实科资源化有限公司》、《大连元宝猪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项目受到参会嘉宾的关注,多位嘉宾现场商洽合作意向。
4.电视台及媒体采访,产生良好社会影响
基地的创新创业团队在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过程中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大连电视台、网络媒体的采访,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其中,2012级基地学生负责人曲平,获评为“辽宁好人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并接受了辽宁电视台的专访,增加了基地的社会影响力,也是对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
5.大批毕业生实现自我包装,就业后得到企业认可
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一般通过简历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
简历的材料就是对自己最好的自我包装,大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过程中得到的参赛获奖证书、专利证书、发表的论文、参赛时的电视台采访录像、媒体报导资料、自主创业获得资金及创办公司资料在就业时都成为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的亮点,基地毕业生就简历可以达到30页,很容易得到企业人事部门的认可。
我校毕业生苏照龙在工作上海沪东中华船厂期间,由于表现突出,进厂一年后在所有的大学生考核中名列第一,其论文《三种外场施工简易工装的设计探索》名列评审和答辩成绩总分第一,获得一等奖。
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海洋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为参与国家、省、校三级创新项目的大学生注入创业的因子、点燃创业的火种,培育一批大学生的创新项目走向技术化和商业化的模式,实现大学生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无缝汇合,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项目孵化之间搭建对接的桥梁,在创新项目和创业孵化之间增加创业项目选育的环节,为大学生成功创办企业提供有力支持和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 陆首群. “互联网+创新+传统行业”推动新业态[J]. 办公自动化,2015(300):15.
[2] 黄滨.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6):56-59.
[3] 刘春玲.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32(5):105-108.
[4] 董丽娜,杨洋.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及思考[J]. 轻工科技,2015,31(08):156+168.
作者简介
刘磊(1982-),男,辽宁宽甸人,大连海洋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