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作者:朱明悦
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23期
摘要:高校是进行社会发展和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保证专業教学质量是保证人才培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既往高等教育体制中关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导致高校的专业人才培育及输出,也出现人才质量参差不齐的窘境,本研究活动关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分析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要素、当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效的构建路径,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路径
社会对于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需求不断提升,而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场所,在专业人才教育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导致专业学生存在社会岗位就业能力与适应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人才输出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轨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需要考量的现实问题。
高校需要从自身的专业教学出发,强化教学管理,并建立与专业教学活动相契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全面提升人才培育质量。
从目前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教学质量监督以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行针对性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要素
(一)目标要素——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学行为提供引导方向,从某种层面而言教学目标能够实现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由于受到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的影响,高校逐渐呈现开放化、多元化的发展状态,高校需要将专业教学活动与社会就业紧密结合,才能够提升自身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竞争力,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满足社会对于各类人才的现实需求,高校也需要重视市场化发展问题,同时为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自主发展创新也是高校教学需要考量的现实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体现出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考量如何通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动力性要素——投入
高校承担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任,也是具有公益性质的教育场所,由于其公办特征,国家对高校的相关建设工作便需要进行必要的资金投入,以体现国家的社会教育公共服务责任。
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校的教育投入持续增大,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教学场馆建设、实验设施采购、宿舍等基建项目建设、图书馆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内容,都需要以巨大的资金投入
为基础,同时在文化软实力方面,专业授课教师的培养、优质师资力量的引入、课研专项的资金投入等。
由于高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和完善情况、软实力基础水平都会对专业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因而教学投入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相关因素。
(三)过程性要素——运行保障机制
高校开展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也需要保证保障体系能够发挥其构建价值,可以有效落实到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运行保障机制的建立,便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过程性要素。
通过运行保障机制的建立,可以以多种制度化形式,为高校的教学质量提供保证,包括专业教学检查制度、专业教学考核制度等。
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多以各项管理制度为基础,对专业教学进行过程性管控,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约束教师的教学管理行为,对专业教学进行考核、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价等,各项制度不能够独立存在,而是需要相互依附,并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于专业教学质量的把控作用。
二、高校当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难以发挥其对于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
伴随高校对于专业教学质量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学校都在积极开展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但是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却期望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味强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却没有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应指标进行深层次剖析,缺乏对于体系实施的整体性规划,保障体系建设和执行过于形式化,因而导致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难以发挥其对于专业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缺乏成熟经验
既往的高等教育专业教学活动一味强调知识教学,导致学生能够通过各项考试,但是在社会工作领域依然存在技术及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而教学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持续推进,是高校将人才培育目标进行调整,教学质量已经不能单纯应用专业考试的学生得分情况进行评价。
在当前教育理念及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还未形成相对成熟的经验,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也缺乏系统性,各学校多处于“摸石头过河”的工作阶段,学校需要通过体系的实践情况进行调研分析,论证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并积极优化和完善,其周期相对较长,限制专业教学活动的发展。
三、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
(一)确定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高校开展专业教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对工作目标进行准确定位,而高校的战略发展目标、专业人才培育目标,都是相关工作的重要基础。
其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高校需要迎合社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现实需要,将培养有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作为基本目标;其二,进行专业学科定位,高校需要尽量避免专业设置“广而浅”的情况,将发展“专而精”的高等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在学科教学方面,重视开展特色教育,以突显自身在专业教学方面的优势,减少低层次的同质化专业人才培养;其三,进行教学模式定位,教学模式是决定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成效的关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需要应用差异化教学模式,而教研、专业实践都是教学模式应用的本质内容,将学科教学服从于专业教育,以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教学模式选择的首要考量要素。
(二)完善课程及专业教学体系
当前高校开展专业教学以及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依从性现象,而没有从学生视角分析其所需要学习哪些内容,部分专业教学存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也有部分专业教学存在课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为便于相关工作的开展,高校需要完善课程及专业教学体系,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开设课程,从行业性质、专业性质等方面进行课程及教学内容设计,保证学生都能够在专业学习中学有所获。
(三)对专业学习进行過程性监督
为体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需要对专业教学开展过程性考核和评价模式,在过程性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校在专业教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完善和优化,主要强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素养进行评价,为保障专业人才培育质量奠定基础。
(四)重视专业教学师资力量的持续提高
高等教育应当持续引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沿,高校为提升自身专业教学的软实力与教学质量,需要重视师资力量的持续提高,通过专业人才的在职培养以及优质人才引入等多重角度,全面保证和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高校在师资培育方面也需要重视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不仅强调教师的学术造诣,也需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实践,将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专业技术实践紧密衔接,并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水平纳入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保障专业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基础,教学目标、投入、运行保障机制都是体系建设的相关因素,高校可以通过确定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目标、完
善课程及专业教学体系、对专业学习进行过程性监督、重视专业教学师资力量的持续提高等途径,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辛建军.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路径探索[J].微型电脑应用,2018,34(9):26-28.
[2]娄斌超,张兵令.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初探[J].科教导刊,2018,(24):18-20.
[3]刘强.论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价值理愈与行为模式的重构[J].江苏高教,2018,(2):12-17.
[4]王余宝,李军,杨树林.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8,32(4):52-56.
[5]沈丽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背景下翻译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路径[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4):143-145,152.
作者简介:
朱明悦(1964—),男,籍贯:河南郑州,最高学历:硕士,职称:副教授,职务:教师,研究方向:物理、电子电工、自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