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分析与新闻语篇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言
及物性系统是英语中用来表现概念功能的一
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
见所闻、
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充分”。
及物系统
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
(material pro-cess );(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 );(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 );(4)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 );(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 );(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
笔者拟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模式分析阅读新闻语篇,以揭示及物分析如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旨在增强外语学习者的批评性语言意识,从而提高批评性阅读能力和批评性分析能力。
2及物性理论在语篇分析中运用
根据Halliday 的观点,及物性指的是描述小句
的系统;要对一个小句作及物性分析,需要了解的三个方面是:(1)这是什么过程?(2)过程中有几个参与者(participant )?(3)参与者起什么作用?在具体分析时,除了确定过程和参与者外,还要确定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
及物性系统的作用在于通过对过程(process )、参与者(participant)以及环境因素(circumstantial element)的选择,在语言中再现人的各种社会经历和心理经历及其立场观点和意图。
阅读主要是借助语言获取信息,理解文章的内容。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语篇中的隐含的社会意识形态。
而及物性分析给读者提供了处理语篇的思路和方法,使读者透过语篇的表面意义去寻求语篇背后所隐藏的态度和意识形态意义。
Halli-day (1978)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社会实践和社会符号,它反映人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因此,语言并非是中性的,这在新闻语篇中尤其如此。
因此,读者需要以批评性的眼光来分析大众媒体语篇,以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和其他偏见。
为了能深刻揭示语篇的意识形态意义,读者必须牢记一个及物性问题:谁(什么)对谁(什么)作了什么。
笔者就尝试着利用及物性理论来分析新闻语篇报道中所隐含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则例子。
试比较:
(1)150strikers are dead.
(关系过程)载体(carrier)过程属性(attribute)(2)150strikers died.(物质过程)目标/中介(goal)过程
(3)The police shot 150strikers.(物质过程)
动作者/施事者(actor)过程目标/中介(goal)虽然以上三句都表述相同的事件,但他们所表达的意义略有不同,在具体的语篇中也会有不同的语篇意义。
一般而言,在有关警察和示威者发生纠纷的报道中,读者所关心的焦点问题是谁袭击了谁。
是警察袭击了示威者,还是示威者袭击了警察?从上面的分析可看出,句(1)选择的是反映事物之
收稿日期:2009-08-05
基金项目:池州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XK0921)。
作者简介:刘翠萍(1977—),女,安徽东至人,池州学院外语系教师,安徽大学外语学院2008级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
及物性分析与新闻语篇解读
刘翠萍
(池州学院外语系,安徽池州247000;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批评语篇分析是旨在把语言与语言使用与其意识形态意义联系起来的一种分析。
它的方法论主要是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上的。
阅读教材里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会体现在说话者对语篇及物系统的选择过程中,而这种过程一般会受到说话者的立场、观点、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批判性语篇分析;方法论;及物性[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0)01-0085-02
Journal of Chizhou College
2010年2月第24卷第1期
Feb.2010Vol.24No.1
第24卷池州学院学报
间何种关系的关系过程,描述的仅仅是一种状态:作为载体(carrier)的示威者具有已经死亡的属性(at-tribute)。
至于死亡的原因是自杀还是他杀,若是他杀又是被谁所杀,只字未提。
与(1)不同,(2)和(3)选择的是表示做某件事的物质过程。
句(2)隐去了过程的直接责任者,即施事者(actor),因此避免了过程责任者对过程所应负的责任。
较之句(2),句(3)将施事者置于主语位置,而主语表达说话者想对在小句中提出的对命题的有效性负责任的实体,因此在句(3)中,说话者认为“警察(the po-lice)”是造成罢工者(strikers)死亡的直接责任人。
所以,在灾难性新闻事件报道中,隐去施事者(actor),表明了报道者有帮助施事者掩盖“罪行”的倾向。
正如Fairclough所言:选择哪种过程来表达一个在现实世界中真正发生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
而除了选择过程,说话者还可通过巧妙地安排参加者和环境成分的位置,或隐去某个成分来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引导读者走向特定的方向,即从特定的角度看待某个事件。
1975年6月2日英国两家报纸(《卫报》和《泰晤士报》)就发生在原津巴布韦首府索尔兹伯里的一次黑人骚乱事件所作的报道的标题。
(1)POLICE SHOT11DEAD IN SALISBURY RI-OT.(《卫报》)
(2)RIOTING BLACKS SHOT DEAD BY POLICE AS ANC LEADERS M EET.(《泰晤士报》)
为了揭示这两个标题在反映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不同,我们不妨利用及物性分析法对其分析如下:
(4)POLICE SHOT11DEAD IN SALISBURY RIOT.(The Guardian)
动作者/施事者过程目标/中介环境成分
(5)RIOTING BLACKS SHOT DEAD BY PO-LICE AS ANC LEADERS M EET.(The Times)
目标/中介过程动作者/施事者环境成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4)和(5)均选择的是物质过程,但其过程的参加者和环境因子的位置和方式却完全不同。
句(4)中,致人死亡的警察(police)作为动作者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充当主语;11DEAD作为动作的目标,受动者,放在了动词的后面;IN引导的环境成分在这里只是用于说明事件发生的地点,没有任何暗示责任的意图。
从句(4)中,我们不难觉察出说话者对受害者的某种同情之心。
与之相反的是,句(5)中,受害者RIOTING BLACKS作为动作的目标一下子放到了句首,作主语;而动作的施事者POLICE则位于动词之后,这样就使得读者的注意力一下子从警察(police)转移到了受害者RIOTING BLACKS身上,似乎在告知读者是先有“黑人的骚动”,才引发起“枪杀事件”,因此应对此次事件负责任的是“骚动的黑人”。
此外,这两个报道标题的及物性结构也有所不同,《卫报》用了主动结构,使“动作者”出现在显要的位置,而把“目标”放到了句尾。
显然,这里强调了过程中的“施动者”(Police)。
《泰晤士报》正相反,用了被动语态,使“目标”(Rioting blacks处于显要位置,而把“动作者”成分(这里指开枪事件的射击者)放到了次要位置。
综上所述,同一现实过程可用不同的语言过程来表达,同一语言过程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及物性分析可以使读者领悟到语篇中的观点和意识形态是如何从语言中体现出来的。
3结束语
语言为表达意识形态意义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手段,本文主要探讨了及物性及其模式在阅读理解尤其是阅读非文学性语篇如新闻媒体语篇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分析我们知道,及物性系统是批评分析既有用又有效的分析性工具。
在语言教学领域,及物性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特殊语篇,理解其中的命题意义及语篇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因此,作为语言教师,我们应让学生意识到及物性系统的潜在功能,敏锐地提醒学生注意语言材料中的偏见和歧视,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把阅读活动放在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中来处理,力图揭示含而不露的各种意识形态意义,这样有助于他们实现批评阅读(critical reading),增强对语言操纵的敏感性和对语篇的反控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37-138.
[2]Fairclough,Norma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180.
[3]Fowler,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M].London:Routledge,1991:2.
[4]Simpson,nguage,Ideology and Point of View[M].London: Routledge,1993.
[5]Geoff 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45.
[6]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Edward Arnold,1985.
[责任编辑:余义兵]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