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主题复习—专题强化训练7 打印带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强化训练(七) 散文阅读(一)
一、(2018·宁夏银川市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些桥这些人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
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
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
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
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
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
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
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
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
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
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
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
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
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
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
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
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
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
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
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
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
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
小伙子喜
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
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
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
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为后文写桥隧工人作了铺垫。
C.文章第五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结构上呼应开头,照应题目。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项,“总领全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错;B项,“为后文写桥隧工人作了铺垫”错;C项,“给以催人奋进的力量”错。
[答案] D
2.文中画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的来说主要从它与刻画人物、情节展开、表现主题的关系上考虑。
第五段画线部分从内容上看,写的是桥所在地的美景,蓝天白云,动物悠闲,桥与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再联系上文来看,这种美景恰是工人们在工作中注重保护动物,注意保护植被的结果,由此可总结出这段文字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的环保意识。
[答案]①本段写景用诗意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自然与桥优美的画面。
②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③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保护环境的意识。
3.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中说“桥是沟通的纽带”,这是对桥的总体解释。
第二段中“逢山修路,遇
水架桥”,写的是桥的本义,也就是交通之桥;第四段、第五段“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这里的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也就是和谐之桥;第六段写了一个旅游者和桥隧工人的故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这里突出的是桥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用,也就是心灵之桥。
[答案]①交通之桥,沟通不同地域。
②和谐之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
③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2018·湖北省高三联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
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
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
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
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
我心里只有炊烟。
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
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
炊烟有灵性。
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
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
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
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
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
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
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
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
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
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
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
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
“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
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
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
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
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
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
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
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24日24版,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引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炊烟的背叛。
B.全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村人对父母为我设计的人生道路冷嘲热讽和父母的冷静坚决形成了对比。
C.背叛炊烟是痛苦挣扎的结果,作者以悠远复杂的笔触,全篇叙写了自己逃离故乡的全过程。
D.作者将“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化作邮戳,生动形象而又新颖别致地写出家乡对我的羁绊,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解析]C项,全文既有对故乡炊烟的逃离,又有对故乡炊烟的思念和牵挂。
[答案] C
5.结合文本,赏析画线句子“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赏析文章句子的题目,注意从手法、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切入。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句中“被膀阔腰圆趾高
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是拟人的手法,从内容看,是“故乡传统农耕生活必然会逝去,最终被占据绝对优势的富裕、先进、现代化的生活取代”;从情感看,这句话蕴含作者对这种变化既欣慰、期望,又充满伤感、留恋的矛盾复杂情感。
[答案]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故乡传统农耕生活必然会逝去,最终被占据绝对优势的富裕、先进、现代化的生活取代。
这句话蕴含作者对这种变化既欣慰、期望,又充满伤感、留恋的矛盾复杂情感。
6.作者在文中写到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我背叛了炊烟,结尾又说,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
探究的内容是“我背叛了炊烟”与“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是否矛盾,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理由,如,不矛盾,然后解释“背叛”的原因:故乡生活的艰辛、贫穷使得作者产生了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的念头,并付之行动;而“失去了故乡”的内涵,没有炊烟也就没有了家、根和温暖。
这样写都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所以不矛盾。
[答案]不矛盾,炊烟原本是故乡特有的景致,但故乡生活的艰辛、贫穷使得作者产生了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的念头,并付之行动。
而故乡的炊烟又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原点,是家和温暖的隐喻,没有炊烟也就没有了家、根和温暖。
这样写都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