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新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来干什么?是不是写给老师来看,换得
一个好看的分数?恰恰不是!当然,议论斐文确实是写给特定的读者看,但更是为了g厘清困惑、思考,解决具体问题。
因为有读者对象,我们还要考量措施的“针对需性”,就是要结合问题来提出真正的解决
t方案。
比如:“作为信息的接受方,读者
与
作同样要避免'一叶障目'的被动状态。
'人心惟危'终究是外部世界影响之大的结
果,现代人要运用很强的能力和广阔的视
野,进行精密筛选、主动获取信息,培养
具有时代内涵的般若智慧。
”
有了这样的“读者意识”,针对性就不应仅限于对象、材料选择、分析论证,
同时还应针对特定人群,运用更完善的
论证结构,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实现
真实情景中的“针对性”。
除此之外,所以我们还要有意识地说服读者这个“假想敌”,运用多种论证手法,从多个角度给他(她)剖析、讲道理,甚至站在读者的立场,对自己的论证提出质疑和阐释,帮助论证更具“针对性”,既具体又有说服力。
【写作任务】(《必修一》第六单元写作任务训练)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深圳某学校运动会上的一句口号“学习使我妈快乐”,在调侃中映射出忧虑:对青少年来说,学习已经成为“家庭层面”的使命。
把考高分当成生活的全部、把学习当成取悦家人的工具,是当今学子的悲哀。
其实,两千多年前,荀子以一篇《劝学》道出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学不可以已”,学习还可以弥补不足,需要积累、坚持和专一。
千年后,彭端淑为劝子侄矢志向学,作有一篇《为学》,文中以贫富二僧的行囊作比,讨论如何到达“南海”,实在精妙。
但今人做学问,是时候该重新审视荀子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方能与时俱进;若要到达彼“南海”,也要向行囊中再补物什,方能顺利前行。
我以为:须补“善思”,“南海”可至。
【老师说】
如何体现议论文的针对性?需要体现“聚焦”“现实”“阐释”。
在审题立意方面,小作者针对单元写作要求,通过追问“是什么?我怎么看”得到立意:新问题是“不善思”,观
24
善思者,思得“为学在己”。
我们通常都不善“思”,
所以会和父母进行“学习游击战”、把学习当成任务,实则 偏离了学习的初衷;当成果被一纸量化,态度就容易起伏不 定:小考失败垂头丧气,下个月“重新做人”;小考成功沾 沾自喜,下个月消极怠工,周而复始。
殊不知复杂的学习过 程,是难以被简单量化的;学习的意义,也远不止于纸面分 数。
以博取外界关注为目的,而不把学习当作吸收知识、提 高自我的过程,就无从谈“放平心态”“顺境不骄,逆境不馁”。
一旦迈出象牙塔,无法再通过关注满足虚荣心,方知“为学 在己”,为时晚矣。
善思者,思得“善假于物”。
荀子言:“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诚哉斯言!古人或假舆马、或假舟楫,以求 所至。
信息冲击、科技创新的时代,我们更应当善于借助。
学习机会有“三千”,为何只取“一瓢”饮?现在,几何图 形可借助画板软件精准呈现,诗词歌赋也可以有各种欣赏手 段;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各种资源,帮助我们进行思维训练; “不出户,知天下”也成为可能……欲至南海,不妨乘时代 科技之风,扶摇直上九万里。
当然,科技、信息渠道多元化, 也会使意志薄弱的人迷失而不可自拔,忘却它的"学习"属 性。
“善假于物”,这句老话在新时代,给我们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善思者,思得“融会贯通”。
孟德尔童年时接触园艺和 农业知识,对植物的生长和开花非常感兴趣。
后来赴维也纳 大学深造,受到相当科学、系统、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深受 各个领域的专家的影响: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细胞理论
的重量级人物……由此,孟德尔获得了坚实的科学实践基础, 对豌豆杂交的研究,让他成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如今, 优秀的人物层出不穷,一批又一批交叉学科诞生,科学呈现 出综合性发展的趋势。
于是,诗词歌赋,上知天文、下晓地 理,左揽史学、右通经济成为时代要求,这样的大环境凸显 了 “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思,便无法探寻交叉任何新理论、 新发明、新技术;学而不思,就无法使科学向更深、更高水 平发展。
点是“须补’善思’, '南海'可至”;开 头段以社会热点 “学习使我妈快乐”
g 为引,表达现代社 |
会青年学子的误区。
"
本文“现实”
石的特点很明显,在
J 写 阐释论证方面,从 作
聚焦现实(青年学 子学习误区)、聚焦 道理(行囊中须再 补物什)、聚焦个人 思考(新时代的学 习要“善思”),再 到举孟德尔的例子、
以行囊作比、多角 度论证,阐释了较 之古代,新时代“善
思”内涵更为丰富。
本文的阅读对 象大概率是高中生, 小作者充分关注了 “读者意识”,针对 特定读者群的思考, 具有一定的意义和 价值。
总而言之,对于新时代的学习,行古道,还需开新义。
信息碎片化,更需要我们思考、辨别。
今日之劝学,我劝君 善思,劝君常思“为学在己”,常思“善假于物”,常思“融 会贯通”。
蜀鄙之僧的行囊,一瓶一钵而已,而我们有善思之法,“南海”终有一日可达。
如此,人之新学,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任务
作
“劝学”薪说
陆晨瑞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如今,以颓丧精神为核心的“丧文化”蔓延至学习群体。
这表现
在疲于应时、厌弃学习、摆出“混吃等死”的姿态,甚至流传“百无
一用是书生”的荒唐之辞。
于此,“学”已经等同“压抑”“害人”“负
担”,这不禁让人感到忧虑,想问一句:今日的我们,到底为何学习?
有人说:“学习是为了做题。
”有人说:“学习是为了应付高考。
”
有人说:“学习是为了书包翻身。
”还有人说:“学习是为了吃苦,以后
少吃苦”……诚然,学习的重头戏是做题和考试、学习的过程漫长而
艰辛,学成可以“鲤鱼跃龙门”,学习的功利不言而喻。
且自古以来,“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悬梁刺股”……古人为何
学习?“苦读”为作一文、登一科、求一官、得一名,之后锦玉一生。
以学为“本”,学而成“器”。
“成器”而免担“不成器不知义”之名,
是许多人穷极一生的境界。
所以,大家深以为然,并且代代相传,延
续至今。
然古人曾有言:“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所以,我
认为,学习,如果只为解一题为“计算器”,只为一纸文凭不过“书生器”,
只为好生活也不过是“衣食器”罢了,更高的境界是“道”,不只是“器”。
所以,真正的君子治学是为了“不器”。
所谓“不器”,即无生活
之苟且,可漫极上下四方,能穷极古往今来,以探求万物本真,至于
明己修身。
学,以成“不器之域”。
鲁迅说过:“无尽的远方,无尽的人们,
都与我有关。
”如果只是将学习当成工具,止于衣食所安,不会有开阔
的眼界。
学如登山,登高而能博见。
通习五经,然后知什么是大情怀。
学,以养“不器之思”。
万物有形,目中万形。
学识浅者观人世
百态皆为表象。
《湖心亭看雪》一文,有人看到的只是威严雪景,有人
看到的却是孤寂淡漠的心境。
万物虽有表象,却蕴含深刻的道理。
所以,
要想观世事纷而扰得其内里,就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看到表象背后的
真理,方能打破原有的条框,养成洞悉万物的思考习惯。
学,以有“不器之能”。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
而行无过矣”O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沈括写《梦溪笔谈》、徐霞客写《徐
霞客游记》……这些人无一不是继承前人,在实践中广博地学习、深入
所研究,习得诸事真法、晓万物之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如今的“学”,要遵循“学不可以已”的想法,更要“三人行,必
有我师焉”,还要有“不拘于时”的魄力,更要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的能力和胸怀。
由此,“形而上者”,方破“器”为“道”。
【老师说】
作为一篇高中
生的议论文,这篇
文章的“针对象”
特征值得关注:针
对“学习怪象”,
提出疑惑—
—针对
古今“器”象,拨
乱反正——针对
“君子不器”,点
面阐释----针对
“不器有道”,叙
说影响。
针对当下普遍
的“懒学”“厌学”
普遍,学习的“目
的性”问题,本
文引人思考、发人
深省;小作者引用
“形而上者为道,
形而下者为器”,
命名“计算器”“书
生器”“衣食器”,
有力地批判古今
“器”(工具)的
学习观,进一步在
同中求异中凸显
“不器”(明己修
身)的学习观,在
新时代明确了学习
的“目的性”和影
响,给人启发。
(本文作者系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