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新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来干什么?是不是写给老师来看,换得
一个好看的分数?恰恰不是!当然,议论斐文确实是写给特定的读者看,但更是为了g厘清困惑、思考,解决具体问题。

因为有读者对象,我们还要考量措施的“针对需性”,就是要结合问题来提出真正的解决
t方案。

比如:“作为信息的接受方,读者

作同样要避免'一叶障目'的被动状态。

'人心惟危'终究是外部世界影响之大的结
果,现代人要运用很强的能力和广阔的视
野,进行精密筛选、主动获取信息,培养
具有时代内涵的般若智慧。


有了这样的“读者意识”,针对性就不应仅限于对象、材料选择、分析论证,
同时还应针对特定人群,运用更完善的
论证结构,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实现
真实情景中的“针对性”。

除此之外,所以我们还要有意识地说服读者这个“假想敌”,运用多种论证手法,从多个角度给他(她)剖析、讲道理,甚至站在读者的立场,对自己的论证提出质疑和阐释,帮助论证更具“针对性”,既具体又有说服力。

【写作任务】(《必修一》第六单元写作任务训练)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深圳某学校运动会上的一句口号“学习使我妈快乐”,在调侃中映射出忧虑:对青少年来说,学习已经成为“家庭层面”的使命。

把考高分当成生活的全部、把学习当成取悦家人的工具,是当今学子的悲哀。

其实,两千多年前,荀子以一篇《劝学》道出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学不可以已”,学习还可以弥补不足,需要积累、坚持和专一。

千年后,彭端淑为劝子侄矢志向学,作有一篇《为学》,文中以贫富二僧的行囊作比,讨论如何到达“南海”,实在精妙。

但今人做学问,是时候该重新审视荀子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方能与时俱进;若要到达彼“南海”,也要向行囊中再补物什,方能顺利前行。

我以为:须补“善思”,“南海”可至。

【老师说】
如何体现议论文的针对性?需要体现“聚焦”“现实”“阐释”。

在审题立意方面,小作者针对单元写作要求,通过追问“是什么?我怎么看”得到立意:新问题是“不善思”,观
24
善思者,思得“为学在己”。

我们通常都不善“思”,
所以会和父母进行“学习游击战”、把学习当成任务,实则 偏离了学习的初衷;当成果被一纸量化,态度就容易起伏不 定:小考失败垂头丧气,下个月“重新做人”;小考成功沾 沾自喜,下个月消极怠工,周而复始。

殊不知复杂的学习过 程,是难以被简单量化的;学习的意义,也远不止于纸面分 数。

以博取外界关注为目的,而不把学习当作吸收知识、提 高自我的过程,就无从谈“放平心态”“顺境不骄,逆境不馁”。

一旦迈出象牙塔,无法再通过关注满足虚荣心,方知“为学 在己”,为时晚矣。

善思者,思得“善假于物”。

荀子言:“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诚哉斯言!古人或假舆马、或假舟楫,以求 所至。

信息冲击、科技创新的时代,我们更应当善于借助。

学习机会有“三千”,为何只取“一瓢”饮?现在,几何图 形可借助画板软件精准呈现,诗词歌赋也可以有各种欣赏手 段;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各种资源,帮助我们进行思维训练; “不出户,知天下”也成为可能……欲至南海,不妨乘时代 科技之风,扶摇直上九万里。

当然,科技、信息渠道多元化, 也会使意志薄弱的人迷失而不可自拔,忘却它的"学习"属 性。

“善假于物”,这句老话在新时代,给我们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善思者,思得“融会贯通”。

孟德尔童年时接触园艺和 农业知识,对植物的生长和开花非常感兴趣。

后来赴维也纳 大学深造,受到相当科学、系统、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深受 各个领域的专家的影响: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细胞理论
的重量级人物……由此,孟德尔获得了坚实的科学实践基础, 对豌豆杂交的研究,让他成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如今, 优秀的人物层出不穷,一批又一批交叉学科诞生,科学呈现 出综合性发展的趋势。

于是,诗词歌赋,上知天文、下晓地 理,左揽史学、右通经济成为时代要求,这样的大环境凸显 了 “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思,便无法探寻交叉任何新理论、 新发明、新技术;学而不思,就无法使科学向更深、更高水 平发展。

点是“须补’善思’, '南海'可至”;开 头段以社会热点 “学习使我妈快乐”
g 为引,表达现代社 |
会青年学子的误区。

"
本文“现实”
石的特点很明显,在
J 写 阐释论证方面,从 作
聚焦现实(青年学 子学习误区)、聚焦 道理(行囊中须再 补物什)、聚焦个人 思考(新时代的学 习要“善思”),再 到举孟德尔的例子、
以行囊作比、多角 度论证,阐释了较 之古代,新时代“善
思”内涵更为丰富。

本文的阅读对 象大概率是高中生, 小作者充分关注了 “读者意识”,针对 特定读者群的思考, 具有一定的意义和 价值。

总而言之,对于新时代的学习,行古道,还需开新义。

信息碎片化,更需要我们思考、辨别。

今日之劝学,我劝君 善思,劝君常思“为学在己”,常思“善假于物”,常思“融 会贯通”。

蜀鄙之僧的行囊,一瓶一钵而已,而我们有善思之法,“南海”终有一日可达。

如此,人之新学,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任务

“劝学”薪说
陆晨瑞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如今,以颓丧精神为核心的“丧文化”蔓延至学习群体。

这表现
在疲于应时、厌弃学习、摆出“混吃等死”的姿态,甚至流传“百无
一用是书生”的荒唐之辞。

于此,“学”已经等同“压抑”“害人”“负
担”,这不禁让人感到忧虑,想问一句:今日的我们,到底为何学习?
有人说:“学习是为了做题。

”有人说:“学习是为了应付高考。


有人说:“学习是为了书包翻身。

”还有人说:“学习是为了吃苦,以后
少吃苦”……诚然,学习的重头戏是做题和考试、学习的过程漫长而
艰辛,学成可以“鲤鱼跃龙门”,学习的功利不言而喻。

且自古以来,“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悬梁刺股”……古人为何
学习?“苦读”为作一文、登一科、求一官、得一名,之后锦玉一生。

以学为“本”,学而成“器”。

“成器”而免担“不成器不知义”之名,
是许多人穷极一生的境界。

所以,大家深以为然,并且代代相传,延
续至今。

然古人曾有言:“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所以,我
认为,学习,如果只为解一题为“计算器”,只为一纸文凭不过“书生器”,
只为好生活也不过是“衣食器”罢了,更高的境界是“道”,不只是“器”。

所以,真正的君子治学是为了“不器”。

所谓“不器”,即无生活
之苟且,可漫极上下四方,能穷极古往今来,以探求万物本真,至于
明己修身。

学,以成“不器之域”。

鲁迅说过:“无尽的远方,无尽的人们,
都与我有关。

”如果只是将学习当成工具,止于衣食所安,不会有开阔
的眼界。

学如登山,登高而能博见。

通习五经,然后知什么是大情怀。

学,以养“不器之思”。

万物有形,目中万形。

学识浅者观人世
百态皆为表象。

《湖心亭看雪》一文,有人看到的只是威严雪景,有人
看到的却是孤寂淡漠的心境。

万物虽有表象,却蕴含深刻的道理。

所以,
要想观世事纷而扰得其内里,就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看到表象背后的
真理,方能打破原有的条框,养成洞悉万物的思考习惯。

学,以有“不器之能”。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
而行无过矣”O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沈括写《梦溪笔谈》、徐霞客写《徐
霞客游记》……这些人无一不是继承前人,在实践中广博地学习、深入
所研究,习得诸事真法、晓万物之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如今的“学”,要遵循“学不可以已”的想法,更要“三人行,必
有我师焉”,还要有“不拘于时”的魄力,更要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的能力和胸怀。

由此,“形而上者”,方破“器”为“道”。

【老师说】
作为一篇高中
生的议论文,这篇
文章的“针对象”
特征值得关注:针
对“学习怪象”,
提出疑惑—
—针对
古今“器”象,拨
乱反正——针对
“君子不器”,点
面阐释----针对
“不器有道”,叙
说影响。

针对当下普遍
的“懒学”“厌学”
普遍,学习的“目
的性”问题,本
文引人思考、发人
深省;小作者引用
“形而上者为道,
形而下者为器”,
命名“计算器”“书
生器”“衣食器”,
有力地批判古今
“器”(工具)的
学习观,进一步在
同中求异中凸显
“不器”(明己修
身)的学习观,在
新时代明确了学习
的“目的性”和影
响,给人启发。

(本文作者系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