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怎么设计KPI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绝大多数实施绩效管理的企业都已经引进或者准备引进KPI概念,所
谓KPI,是指影响员工绩效表现的关键绩效指标,英文单词KeyPerformance Indicator的首字母缩写。

KPI的导入,使我们对员工绩效表现的关注从眉毛胡子
一把抓转移只关注对员工绩效表现有较大影响的几个关键性指标,也就是说,我们在考核一个员工的绩效的时候,并不是对员工的所有的工作职责都考核,而是选取几个重点的绩效指标,通过关注这几个关键绩效指标,来帮助员工改善绩效,进而改善企业的绩效。

那么,如何设计KPI,实施KPI考核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物质层面应注意的问题
请注意,我们在阐述绩效考核目的时候,通常都会这样描述: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员工的绩效,进而改善企业的绩效。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整体绩效的改善才是最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关注具体从事工作的员工的绩效改善,否则,改善企业绩效的最终目标无法达成。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企业绩效的改善是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而员工绩效的改善则是达成这一目的的必由途径。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在设计员工绩效指标的时候,就必须有一个深刻的思考,这个思考就是,员工的绩效如何为企业的绩效做贡献?实际上,所谓绩效,就是一个员工通过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企业绩效的改善做出贡献。

贡献是我们衡量员工绩效的关键词,考核员工就必须关注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脱离贡献谈绩效只能是为考核而考核,没有实际意义。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在设计KPI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员工的
绩效如何为企业的绩效做出贡献。

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必须对KPI做如下思考:
很显然,如果要做到使员工的KPI为企业的绩效做出改善,KPI的设计就必须关注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年度计划,KPI必须服务企业的总体目标。

2、KPI的基础是什么?
很显然,员工的职位说明书是KPI设计的基础,从年度目标向员工进行分解
的时候,所依据的就是员工的职位说明书。

因此,在实施KPI分解的时候的,必
须要先确定员工的职位及职位说明书,把员工的工作职责界定清楚,并以此为基础对KPI进行分解。

我把上面的因素称为物质层面的因素,他们为KPI提供物质基础,是KPI思
想的物质层面。

二、标准层面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在找到员工为企业做贡献的KPI之后,并不能保证其得到有效的实施,
因为这个时候,只是确定了考核指标的名称和内容,而很重要的考核指标的目标值和考核标准并没有确定。

在制定考核标准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就是指标的量化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只有量化的指标,才是便于考核的指标,才是具备操作性的指标。

但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也会发现,要想对员工的KPI进行量化,并不容易,比如职能部门的指标就是很难量化的,人力资源部作为绩效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其工作本身就很难用数字说明白,比如,如何衡量绩效管理体系的效果,恐怕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难倒一批HR经理。

那么我们如何来确定KPI的考核标准呢?我想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很重要:量
化不是目的,可验证才是目的。

具体地说,我们不要把量化作为考核的唯一救命稻草,眼光不要老是盯住量化不放,而是转移到可验证这个标准上来,只要我们可以找到衡量KPI的事实,对KPI的考核要求进行验证,我们就可以使KPI发挥作用。

而要做到可验证,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细化。

对于不能量化的工作,可以按"质量、时间和成本"这三个纬度进行
细化。

如:"2月15日之前,采购和安装全厂的消防设施,要求通过消防部门认证,费用预算为8万元人民币。

"对于这样一个指标,我们可以按照质量、时间、成本
三个纬度进行设计,考核的标准可以设置成为:当月没有通过认证为0分(质量),每推迟一天扣2分,每提前1天加1分(时间)。

预算每超2000元扣1分,每节省1000加1分(成本)。

2、流程化。

对于既不容易量化,内容又比较单一的工作,可以进行流程化设计。

如"培训专员"的工作,工作内容就比较单一,就是负责培训,如果以此设定绩
效指标,容易造成考核指标过于单薄,无法全面反映他/她的工作。

这时,我们可
以将培训工作按照工作的流程分解成几个部分,"培训需求调查→制定培训计划→
组织实施→评估培训效果",然后针对每个工作流程制定相应的标准,进行管理和
考核。

3、行为化转化。

即将对员工的考核变成对其行为的考核,如,我们常常说的
教师的"师德"是无法直接考核的,但是我们可以看老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行为,例如,倾听学生的诉求等,就是中国话说的"言传身教"中的"身教"的部分;如,团队
精神,也是无法直接考核的,我们可以通过考核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不合作次数来考核这个指标,比如在一个绩效周期内,员工在流程合作方面有几次不配合,员工可以对流程衔接岗位员工的不合作行为进行投诉,以投诉次数考核这个指标;执行力这个指标也是一样,我们可以考核员工有几次不能执行上级领导的工作指令,或者有几次不能按照上级指令的标准如期完成工作任务。

三、操作层面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一直强调,绩效考核是主管和员工之间探讨成功的机会,所以KPI的制
订必须由主管和员工双方共同完成,而不能演变成主管对员工下达考核任务或强制推行的单方面决策。

所以,在分解KPI指标的时候,必须强调员工参与的原则,在选取什么KPI,
如何确定目标值,如何制定考核标准等方面听取员工的意见,同时,为了做到帮助
员工改善绩效的目的,主管还要秉承期望原则,对员工的绩效提高表达期望,引导员工追求高绩效,设定适当提升的考核标准。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作为主管和员工之间的绩效协议,双方应对KPI做出正式的承诺,在成果文件上签字确认。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企业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制订了KPI,绩效管理
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剩下的工作就只是考核打分了。

于是,在很多企业里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制订绩效指标的时候,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企业老总的参与度也比较高,在老总热情参与的精神感召下,管理者通常会表现出积极的工作态度,在KPI的细节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企图制订出完美无缺的KPI指标,但是,一旦管理者和员工双方签字确认,进入正式的实施环节,这个工作就会被搁置起来,起码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去关心KPI实施这回事。

实际上,我们知道,KPI并不能自动实现,制订完成KPI只是完成了绩效管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更多后续的工作需要管理者和员工去做。

这些后续工作包括:绩效沟通与辅导、绩效考核与反馈、绩效诊断与提高,只有把后面这三个环节的工作做好了,KPI的成果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强化。

因此,KPI制订完成以后,管理者应以支持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帮助员工进入绩
效管理的轨道,进入PDCA循环的各个环节,通过与员工保持高效的绩效沟通,为员工提供支持和帮助,清除前进过程中的障碍,来帮助员工更好地认识KPI,更好
地实现KPI的要求,使员工在管理者的辅导帮助下,在绩效管理预定的轨道上,
按照当初制订的目标值和衡量标准,达成并超越这些绩效指标,进而达到改善绩效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