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基础排查训练(七) 第7章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排查训练(七)[第7章]
一、判断题
(1)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突变产生抗药性,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
()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3)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
(4)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
(5)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诞生。
()
(6)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
(7)基因突变的方向、自然选择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一致的。
()
(8)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
(9)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
(10)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
(11)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
()
(12)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
二、选择题
❶下列各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
B.东北虎和华南虎经过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亚种
C.马和驴交配能产生骡说明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
D.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的基因库相同
❷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B.生物个体会死亡,但基因却在种群个体的繁殖过程中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❸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F,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图J7-1所示。
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图J7-1
A.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因为环境改变使之产生了定向变异
B.F基因决定的性状在生存斗争中占有优势
C.FF的幼体存活率一定高于杂合子
D.该种群中F基因的频率发生了定向变化表示新物种的产生
❹[2017·佛山一中高二期中]假设某一年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组成及比例为SS(黑色)占10%、Ss(黑色)占10%、ss(浅色)占80%。
由于寄居的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个体的生存,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两种基因型黑色个体每年均增加10%。
则第二年桦尺蠖的有关基因型频率或基因频率正确的是()
A.Ss 25.5%
B.SS 18%
C.ss 76.6%
D.S 25%;s 75%
❺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个物种包括很多种群
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是一个物种
③地理隔离一旦形成,新物种即形成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❻如图J7-2所示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J7-2
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④是物种的多样性
❼[2017·广西百色田阳高中高二月考]关于害虫的抗药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害虫的抗药性产生是由于害虫发生了定向变异
B.害虫中有些个体本身就具有抗药性
C.害虫的抗药性产生是由于农药使害虫产生了基因突变
D.害虫的抗药性是害虫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
❽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可以定向积累微小有利变异的是()
A.定向的变异和自然选择
B.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
C.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D.自然选择和遗传
三、非选择题
❾[2017·湖北黄石三中高二期中]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群体遗传学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
(1)如果大熊猫仍然呈现较多相对性状,实际上反映了。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对某地一个大熊猫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得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有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
假设该种群是一个理想种群,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的数值范围是。
[2017·辽宁鞍山一中高二期中]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
研究人员指出,两个种群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如图J7-3所示。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J7-3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b的实质是。
(2)①~⑥的存在说明。
(3)下表为种群1和2中的不同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D在种群1中的频率为。
你认为造成种群2的基因型如此分布最可能的原因是。
将某地的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再移植回原产地,4月份开花植株比例如图J7-4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J7-4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的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理由是。
(3)预测上述b植物中D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如何变化?
①。
②
③。
(4)若要使c植物的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则除了具有庞大的种群外,还应具有哪些条件?
基础排查训练(七)
一、(1)×(2)√(3)×(4)√(5)×(6)√(7)×(8)√(9)×(10)√(11)√(12)× [解析](1)细菌的抗药性突变在接触青霉素以前就已经发生,青霉素只是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3)在无自然选择、突变等情况下,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
(5)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
(7)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9)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12)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随机发生的,所以即使环境没有改变,也可能会因基因突变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同时个体的迁入、迁出同样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二、1.A[解析]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A项正确。
东北虎和华南虎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同一个物种,B项错误。
马和驴交配产生强壮的骡子,但骡子不可育,因此马和驴之间仍然存在生殖隔离,C项错误。
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存在着生殖隔离,二者的基因库不相同,D项错误。
2.C[解析]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构成种群的基因库,每个个体含有的基因属于基因库的一部分。
3.B[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故A项错误。
据题图可知,F基因的频率不断增加,说明其决定的性状更适应环境,故B项正确。
根据题图不能确定基因型为FF和Ff的幼体存活率高低,故C项错误。
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D项
错误。
4.C[解析]假设某一年该种群总数目为100,由于环境的选择,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由此可知,第二年浅色个体ss的数目为80×(1-10%)=72,黑色个体SS的数目为10×(1+10%)=11,黑色个体Ss的数目为10×(1+10%)=11。
则第二年桦尺蠖的有关基因型频率:ss=72/(72+11+11)×100%≈76.6%;S的基因频率为(2×11+11)/[2×(11+11+72)]×100%≈17.6%,s的基因频率=1-S的基因频率=1-17.6%=82.4%。
5.A[解析]一个物种包括许多个种群,①正确;物种是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的群体,②正确;隔离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错误;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般是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导致出现生殖隔离,④错误。
6.C[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B[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A项错误。
害虫中有些个体本身就具有抗药性,农药只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B项正确。
害虫的抗药性产生是由于害虫发生了不定向的变异,农药只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C项错误。
害虫的抗药性是自发产生的,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D项错误。
8.D[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对有利变异进行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可以通过遗传得到积累。
三、9.(1)基因的多样性
(2)种群隔离(3)0<N≤50%
[解析](1)如果大熊猫仍然呈现较多相对性状,实际上反映了基因的多样性。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由题意可知,该种群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因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根据A和a 的基因频率(p和q)计算Aa基因型频率的公式是Aa=2×p×q=2p(1-p)=-2(p-1/2)2+1/2,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2,即0<N≤50%。
10.(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变异是不定向的
(3)60%(或0.6)含X D的雌配子不能存活
[解析](1)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图中①~⑥表示生物变异的结果,由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变异是不定向的。
(3)基因D在种群1中的频率
=×100%=×100%=60%。
种群2中缺少基因型为X D X D、X D Y的个体,出现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含X D的雌配子不能存活。
11.(1)种群自然选择
(2)否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变化
(3)①若D基因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则D基因的频率增大
②若D基因控制的性状对环境适应性差,则D基因的频率减小
③若环境对各性状无选择作用,则D基因的频率不变
(4)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不起作用,个体间自由交配,无基因突变。
[解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就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
(3)基因频率的变化要看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对环境的适应情况,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那么其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那么其基因频率会减小;如果环境对该性状无选择作用,那么其基因频率不变。
(4)理想状况一般是种群规模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都能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不起作用,基因不发生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