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训练点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 )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解析:“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A ) A.优化工业分布格局B.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奠定了工业化基础D.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解析:根据“‘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可知,主要是在工业布局方面的调整,故A项正确。

3.“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 C )
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由“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对农业的改造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

4.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发动了一次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其宗旨是提高农业产量、防止富农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

对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B ) A.消灭农村封建土地关系
B.主要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C.对农民实行军事化管理
D.土地经营权下放到农户
解析:由“提高农业产量、防止富农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可知,此
次农村生产关系改革是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消灭农村封建土地关系是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影响,故A项错误;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的是“一五”计划,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便于为工业生产提供服务,故B项正确;对农民实行军事化管理与材料中改革宗旨不符,故C项错误;土地经营权下放到农户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旨在改变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故D项错误。

5.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顾准和孙冶方提出“我们必须研究社会主义下面的商品生产问题”“社会主义的生产也可以由市场规律自发调节”的观点,这反映出( D ) A.人们对社会主义改造不理解
B.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得到完善
C.经济上出现了“左”倾错误理论
D.中国萌发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解析:本题考查对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及其理论的理解能力。

A项和B项错误;C项是在1958年,故排除。

故选D项。

训练点2 曲折发展的十年
6.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

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解析: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经营规模扩大,直接导致家庭个体经营形式的消失,所以A 项符合题意。

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项。

由于实行统一的分配体制,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下降,排除C项。

由于该体制未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农业得不到发展,工业化的基础也得不到增强,排除D项。

7.“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高速度,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大办”“特办”的口号,如全党全民大炼钢铁、大办铁路、大办万头猪场等。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C ) A.吸取了苏联建设教训
B.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C.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D.滋长了右倾错误
解析:“大跃进”是“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8.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决议中规定:社员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

这一决议( C )
A.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有利于减缓“共产风”的蔓延
D.克服了党内的冒进思想
9.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
期我国( A )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
总产值
重工业
产值
轻工业
产值
农林牧渔
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 083 580 503 566
1959 1 483 867 616 497
1960 1 637 1 090 547 457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1958~1960年我国工业产值,尤其是重工业产值远高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1960年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以钢为纲”“大炼钢铁”,使国民经济状况恶化,故本题应排除D项,选择A项。

B项发生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C项应为1953年“一五”计划的实施。

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57~1960年”不符。

10.阅读下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D )
1956~1965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
A.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B.“大跃进”运动使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C.导致1959~1961年粮食产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
D.1961年后粮食生产的恢复得益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解析:图片中的曲线有明显波折,故排除A项;“大跃进”发生于1958~1960年,从图中的信息看明显是下降的,故排除B项;三年困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故排除C项,故选D项。

训练点3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1.1963年,刘少奇曾说:“党委和政府超脱一点,不好吗?站在公司之上、矛盾之上,有问题我们来裁判,不要做当事人……生产由公司、工厂去经营。

”这说明当时( D ) A.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国家经济体制开始了变革
C.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性加强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显露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有问题我们来裁判,不要做当事人……生产由公司、工厂去经营”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刚刚经过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使有些人看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故D项符合题意。

12.下表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C )
②当“文化大革命”走上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
③“文化大革命”时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从图表数据看,“文化大革命”发动初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之后的经济回升与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有关,②③表述错误,答案为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
训练点4 拓展与综合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材料三:1958年年底,全国七十四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二万六千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2分)
(2)材料二中的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工业领域出现了什么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答案:(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经济和国防不能独立;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开展“大跃进”运动。

在工业领域,全面开展了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

影响:浪费了人力和资源,且炼出的钢合格率很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解析:第(1)问可结合表格数据看出重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第(2)问从“1958年”“《跃!跃!跃!》”得出是“大跃进”时期,再结合史实分析片面发展重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第(3)问通过材料可知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

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

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

……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

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二: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

……
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

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6分)
(2)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原因何在?(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

(6分)
答案:(1)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

(2)没有。

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左”倾错误的扩大;农业生产并没得到实际重视;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

(3)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应片面发展某一方面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