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版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2012年版)
一、道路交通管理机制指数
1、道路交通规划体系
符号:P1
定义:针对城市的交通发展,编制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和专项规划,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
主要评价内容:
(1)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2)编制公共交通规划;
(3)编制停车设施规划;
(4)编制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5)编制交通安全管理规划;
(6)编制城市交通年度报告。
单位:无
2、交通综合协调机构
符号:P2
定义:建立由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参加的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根据交通需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和城市发展要求,进行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
主要评价内容:
(1)有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制;
(2)将交通管理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城市交通问题专题会议;
(3)设立工作制度健全、责任明确的综合协调常设机构;
(4)机构负责人为政府主要或分管领导,成员包括规划、建设、公安交通、交通运输、教育、园林、市政、城管执法等部门人员;
(5)组织协调、跟踪落实与监督考核机制完善;
(6)具体工作有措施、有落实、有成效。
单位:无
3、交通影响评价
符号:P3
定义:建成区内实际进行交通影响分析的项目占应进行交通影响分析项目的比例。
单位:%
表3 交通影响评价分级表
4、交通秩序综合治理机制
符号:P4
定义:建立多部门合作、工作职责和任务明确、决策科学的交通秩序综合治理机制。
主要评价内容:
(1)利用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开展交通秩序综合治理工作;
(2)定期开展交通拥堵节点和交通秩序乱点排查工作;
(3)制定交通秩序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实施计划,任务分解、工作责任及进度目标明确;
(4)重大交通建设和改善项目征求公众意见;
(5)持续开展严重违法行为整治行动;
(6)建立严重交通违法与银行信贷信用考评、机动车保险费率挂钩制度。
单位:无
二、道路通行条件指数
1、道路网密度
符号:P5
定义: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道路指有铺装的宽度3.5米以上的城市道路)。
单位:km/ km2
表5 道路网密度分级表
2、人均道路面积
符号:P6
定义:市区拥有的道路面积(道路指有铺装的宽度3.5米以上的路,不包括人行道)与市区人口(包括农业人口)的比值。
单位:m2/人
3、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
符号:P7
定义:根据城市特点(除部分山区城市外),按照有关规范的要求建设了步行道(人行道)系统、非机动车道系统和无障碍通行系统,综合考虑连续性、舒适度和安全性,加强系统的规范化管理。
主要评价内容:
(1)城市建成区内主次干道两侧均设置了步行道、非机动车道,且系统连续,路权有保障;
(2)步行道上设置盲道,并进行了无障碍坡道处理,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设置无障碍坡道引道;
(3)步行道、非机动车道上必要的设施设置符合规范要求,没有被其他市政设施、车辆等非法占用;
(4)步行道、非机动车道有适当的提示标识或警告信息,标线施划准确、清晰;
(5)按标准设置了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
(6)制定了步行道、非机动车道维护及管理办法。
单位:无
4、百辆汽车社会公共停车泊位数
符号:P8
定义:市区平均每百辆注册汽车(折算成当量小汽车)占有建成区内社会公共停车场(不包括路内停车泊位)的机动车泊位数。
单位:个/百辆
5、大型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
符号:P9
定义:建成区内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不含体育场馆)、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等大型建筑单位面积平均配建的机动车停车位数。
单位:个/百平方米
表9 大型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分级表
6、路内停车系统
符号:P10
定义:建成区城市道路路内停车管理的规范程度及水平。
主要评价内容:
(1)城市道路禁止或允许停车的标志标线设置完善,指引信息准确、连续;
(2)路内停车泊位设置位置不影响道路正常通行;
(3)路内停车泊位数量占所有停车泊位数量的比例不超过15%;
(4)主干道双向违法停放的机动车数在4辆/km以下;
(5)实施差别化的停车收费措施。
单位:无
7、交通管理设施规范设置率
符号:P11
定义:建成区内规范设置的标志、标线、信号灯、行人过街设施、中央隔离设施等交通管理设施占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总量的比例。
评价内容:
(1)交通标志的规范设置率在95%以上;
(2)交通标线的规范施划率在95%以上;
(3)交通信号灯的规范设置率在85%以上;
(4)行人过街设施的规范设置率在80%以上;
(5)中央隔离设施的规范设置率在80%以上。
单位:无
表11 交通管理设施规范设置率分级表
三、绿色交通发展指数
1、公共汽电车万人拥有量
符号:P12
定义:公共汽电车标台数量与市区人口(万人)的比值。
单位:标台/万人
表12 公共汽电车万人拥有量分级表
2、公共交通覆盖率
符号:P13
定义:建成区内公共交通站点服务面积(以公共交通站点为圆心、以300米为半径的圆;相交部分不得重复计算)占建成区面积的比例。
单位:%
表13 公共交通覆盖率分级表
3、公共交通分担率
符号:P14
定义:近年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选择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例。
其中总出行量包括机动化出行和自行车出行,不包括步行。
单位:%
表14 公共交通分担率分级表
4、步行分担率
符号:P15
定义:近年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全方式)中,选择步行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例。
符号:%
5、自行车分担率
符号:P16
定义:近年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全方式)中,选择自行车(包括普通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例。
符号:%
6、公共交通专用车道设置率
符号:P17
定义:城市主干道上设置公交专用车道的道路长度占主干道总长度的比例。
单位:%
表17 公共交通专用车道设置率分级表
7、公共交通服务质量
符号:P18
定义: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主要评价内容:
(1)公共交通车辆高峰时段平均运送速度在16km/h以上;
(2)公共交通车辆的准点率在80%以上;
(3)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置率在20%以上;
(4)公共交通车辆安全运行间隔里程在100万公里/次以上;
(5)实施合理的公交票价体系;
(6)建立公交综合查询和信息服务系统;
(7)建立智能化公共交通车辆运营调度系统。
单位:无
四、交通科学组织管理指数
1、路口渠化率
符号:P19
定义:建成区内合理渠化了的交叉路口的数量占应渠化交叉路口(车行道宽度在6米以上道路的路口)数量的比例。
单位:%
2、交通指挥系统应用
符号:P20
定义:建立由综合信息系统、执行系统、通信系统和指挥系统平台有机结合构成的交通指挥系统,具有对交通数据采集、处理、整合、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具有组织协调、指挥调度辅助决策能力。
主要评价内容:
(1)具有区域或线协调信号控制功能;
(2)利用交通电视监视系统定期巡视路况,及时发现交通事件和违法行为;
(3)建立基于P-GIS的具备应急指挥调度、组织协调、决策支持和执行监督能力的集成指挥平台且有效发挥功能;
(4)建立警用车辆定位和单警定位系统且有效发挥功能;
(5)建立交通流和交通事件采集系统且有效发挥功能;
(6)具有交通信息发布功能;
(7)基层警队建立具有局部指挥、调度、控制和诱导功能的勤务指挥室。
单位:无
表20 交通指挥系统应用分级表
3、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率
符号:P21
定义:建成区内采用协调控制方式的信号交叉口占所有信号交叉口的比例。
单位:%
表21 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率分级表
4、交通诱导设施设置
符号:P22
定义:利用各种诱导设施对交通参与者出行、停车等行为进行诱导,有效均衡道路网上的交通需求。
评价内容:
(1)依据重要道路、交叉口、停车场分布情况,科学设置交通诱导可变信息标志;
(2)交通诱导可变信息标志设置清晰、连续,设置点位覆盖率高;
(3)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布交通信息;
(4)利用互联网发布交通信息,或可以利用手机、语音呼叫中心、车载终端等方式发布交通信息;
(5)发布的交通信息包括路况、交通管制、道路施工、停车场位置、停车状况信息等内容;
(6)发布的交通信息及时、准确。
单位:无
5、占用道路施工作业交通组织
符号:P23
定义:长时间占用城市道路的施工作业,应采取有效的交通组织措施,保障施工
现场周边道路交通安全、有序,不引发严重交通拥堵。
主要评价内容:
(1)占路施工作业控制区范围设置合理,修建了临时便道;
(2)施工作业控制区周边道路设置施工预告标志、绕行标志和其它临时指路标志,引导车辆通行;
(3)施工作业区周围设置了连续封闭的围板、路栏或锥形交通路标等设施;
(4)施工围挡上设置了高亮度施工警告灯,并在傍晚及雨、雪、雾天气时开启;
(5)加强施工监管疏导,在施工现场设置了交通引导员;
(6)占用道路范围较大、时间较长的施工作业在施工前制定了交通组织设计方案。
单位:无
6、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率
符号:P24
定义:市区范围内按照简易程序处理交通事故的起数(含自行协商解决事故)占事故处理总数(含自行协商解决事故)的比例。
单位:%
表24 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率分级表
7、交通管理勤务机制
符号:P25
定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警力配置合理、考核目标明确、具有较高接处警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
主要评价内容:
(1)建立警情分析制度,警力根据警情动态部署;
(2)实施科学、合理的执勤民警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3)重要道路交叉口、路段和出入口见警率高;
(4)路面执勤民警主动疏导交通,积极查处违法行为;
(5)建成区内从接到报警到民警到达现场平均时间白天在10分钟以内,夜间在15分钟以内;
(6)执勤民警路面执法行为文明规范。
单位:无
五、道路交通运行安全状况指数
1、高峰时段建成区主干道平均车速
符号:P26
定义:早高峰和晚高峰时段建成区主干道上机动车的平均行程速度。
单位:km/h
表26 高峰时段建成区主干道平均车速分级表
2、高峰期交叉路口阻塞率
符号:P27
定义:建成区主干道上周期性严重阻塞路口数量占主干道交叉口总数比例。
单位:%
表27 高峰期交叉路口阻塞率分级表
3、万车死亡率
符号:P28
定义:全市平均每万辆机动车的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单位:人/万车
表28 万车死亡率分级表
4、一次死亡多人的特大交通事故起数
符号:P29
定义:辖区内一次死亡3人(含)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起数。
单位:起
六、交通文明素质指数
1、主干道交通出行守法率
符号:P30
定义:建成区主干道上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守法出行的情况,以及机动车遵守停车、减速让行标志标线和在人行横道前按规定让行的比例。
评价内容:
(1)信号灯路口机动车出行守法率在95%以上;
(2)信号灯路口非机动车出行守法率在85%以上;
(3)信号灯路口行人出行守法率在80%以上;
(4)两侧支路路口遵守让行标志、标线的机动车比例在70%以上;
(5)在人行横道前按规定让行的机动车比例在70%以上。
单位:无
2、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导致事故比例
符号:P31
定义:全市因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等严重违法行为导致交通事故的比例。
单位:%
表31 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导致事故比例分级表
3、中小学生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普及率
符号:P32
定义:全市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的学生数占所有中小学生数的比例。
单位:%
4、校园交通安全服务保障
符号:P33
定义:校区周围根据需要设置过街设施和相关标志标线,并对交通秩序进行科学
组织和管理。
主要评价内容:
(1)在校园门前及周边道路至少施划1处人行横道线,至少设置2块人行横道标志,交通流量较大的路段设置交通信号灯;
(2)在校园门前两侧50-200米内道路上设置2块限速标志,“注意儿童”或“注意行人”的警告及辅助标志2块;
(3)校园门前两侧各100米范围道路,有停车条件的施划临时停车位(上、下学时段),无停车条件的则应设立禁停标志;
(4)学生上、下学时间,对校园门口接送车辆进行规范管理和科学组织,设置相关提示标志;
(5)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建立女子交警队或者执勤警组,落实学生儿童上下学期间的护学职责;
(6)定期对辖区内学校、幼儿园周边道路开展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并建立工作台账。
单位:无
5、校车安全管理体系
符号:P34
定义:针对校车安全问题,建立完善的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制定落实校车安全保障措施。
主要评价内容:
(1)政府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入园或者在寄宿制学校入学;
(2)不能保障学生就近入学的地方,政府制定实施了提供校车服务的具体办法,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制度,政府各部门校车安全管理职责明确;
(3)建立了校车管理台账,定期开展校车安全隐患排查;
(4)建立和落实校车通行保障制度;
(5)上路行驶的校车和校车驾驶人按照相关法规规定取得许可或者批准;
(6)不发生校车超速、超员、酒后驾驶、无牌无证等违法行为以及驾驶非法改装、拼装或者达到报废标准的校车的情况;
(7)不发生低速货车、三轮汽车及其他非法营运车辆违法用于接送学生儿童的情况。
单位:无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2012年版)
本说明是为进一步深化城市畅通工程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的作用和评价方法的解释,以加深对各指标的理解,掌握各指标的计算与评价方法,用以指导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工作。
该体系中,按考核要求把34个指标分成核查指标和调查指标两大类,核查指标是指以自评数据为基础,对某些数据进行抽查核实的指标;调查指标是指以实地调查、测算所得数据为准的指标。
一、评价范围说明
(一)城市分类
A类城市:特大型城市。
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在320平方公里以上,市区GDP在2000亿元以上;或人口在2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市区GDP在3000亿元以上。
B类城市:大型城市。
市区人口在2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在120平方公里以上,市区GDP在1000亿元以上。
除拉萨外的36个省会及副省级城市类型不低于B类。
C类城市:中型城市。
(1)地级市的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上,市区GDP在100亿元以上;或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下,但市区GDP在300亿元以上。
(2)拉萨市划为C类城市。
(3)县级市全市GDP在300亿元以上划为C类城市,所有县级市的类型划分不高于C类。
D类城市:其余城市。
(二)统计范围
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
的区域。
对核心城市,它包括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的若干个已经成片建设起来,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对一城多镇来说,它包括由几个连片开发建设起来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组成。
因此,建成区范围,一般是指建成区外轮廓线所能包括的地区,也就是这个城市实际建设用地所达到的范围。
市区:指城市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土地面积(包括水域面积)。
地级以上城市行政区不包括市辖县(市)。
按国务院批准的行政区划面积为准。
市区人口:指城市行政区域内的常住人口,即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按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规定,主要包括:除离开本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人)的全部常住本地的户籍人口;户口在外地,但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者,或离开户口地半年以上而调查时在本地居住的人口;调查时居住在本地,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登记常住户口,如手持户口迁移证、出生证、退伍证、劳改劳教释放证等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
二、评价指标说明
(一)道路交通管理机制指数
1.道路交通规划体系
符号:P1
说明:
(1)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保证交通建设、管理的科学性、避免重复建设和决策失误的最重要环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不同的城市规模,交通方式构成和主体交通方式不同,因而对交通规划的类型要求也不同。
要求提供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和政府批准文件。
(2)公共交通规划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制定公共交通规划,进一步细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目标和实施计划。
A、B类城市要求提供公共交通规划(包括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政府批准文件。
C、D类城市要求提供公共交通规划的单独文本或包含公共交通规划内容的综合
交通体系规划文件。
(3)停车设施规划
按照《关于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的指导意见》(建城[2010]7号)要求,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确定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目标,制定城市停车设施规划。
A、B类城市要求提供停车设施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政府批准文件。
C、D类城市要求提供停车设施规划的单独文本或包含停车设施规划内容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文件。
(4)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是城市倡导绿色出行方式、重视慢行交通系统的体现。
对于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A、B类城市要求提供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政府批准文件。
C、D类城市要求提供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单独文本或包含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内容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文件。
(5)交通安全管理规划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制定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
要求提供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文本(或同时提供交通管理规划文本和交通安全规划文本两套文本)、上一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意见及政府批准文件等材料。
(6)城市交通年度报告
城市交通年度报告是全面反映城市交通现状、城市交通规划情况的交通综合性报告,体现了城市交通政策导向、规划与实施情况、运行与管理效果。
报告既是对城市交通发展的年度总结,也是制定城市交通下一步发展计划和规划的依据。
报告数据调查充分,内容全面翔实,并由政府批准后每年定期对社会公布或公开发行。
要求提供城市交通年度报告的相关文本。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
具体要求如下:
(1)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①规划范围和期限是否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②进行了充分的现状问题分析,交通症结分析准确;③进行了科学的交通趋势分析和交通预测;④交通发展目标明确、符合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发展战略;⑤规划内容符合城市的特点,内容全面;⑥规划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近期实施方案具体。
(2)公共交通规划:①进行了道路交通和公共交通现状的分析;②规划目标明确;③规划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近期实施方案具体;④制定了近期公共交通线网和场站规划和项目实施的年度计划;⑤有轨道建设计划的城市,制定了轨道交通线网发展规划和实施年度计划;⑥实施5年以上的公共交通规划根据城市发展及时进行了修编。
(3)停车设施规划:①进行了停车设施的现状调查和需求预测;②规划目标明确,停车设施资源配置合理;③规划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近期实施方案具体;④制定了公共停车系统规划和停车场布局规划;⑤制定了近期停车设施实施项目和方案,有年度实施计划;⑥实施5年以上的停车设施规划根据城市发展及时进行了修编。
(4)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①进行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专项调研和现状分析;②规划目标明确;③规划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近期实施方案具体;④制订了步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换乘衔接方案;⑤制订了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⑥制订了年度实施计划。
(5)交通安全管理规划:①进行了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和充分的事故特征分布分析;②交通管理和安全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准确;③交通需求分析与交通安全趋势分析预测;④规划目标明确;⑤规划方案符合城市的特点,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以及必要的前瞻性;⑥制定了交通管理和安全设施发展规划和措施建议;⑦制定了交通管理和安全科技发展规划和措施建议;⑧制定队伍建设、教育宣传、规范执法等的规划和措施建议;⑨实施5年以上的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根据城市发展及时进行了修编。
(6)城市交通年度报告:①确立了城市交通年度发展报告编制牵头单位;②制定相关部门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城市交通年度发展报告相关管理规定;③上一年度编制了城市交通年度报告;④内容完整,符合城市和城市交通发展特点;⑤数据翔实,依据充分,资料符合实际情况。
指数确定:根据汇报及查阅相关文件,确定满足几项内容,换算为相应指数。
2.交通综合协调机构
符号:P2
说明: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是使城市交通相关政府部门协调配合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组织保障。
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的建立
和健全,反映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视程度及协调能力。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
提供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名册、相关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或工作简报、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等文件,重点要了解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工作情况。
指数确定:根据汇报及查阅相关文件,确定满足几项内容,换算为相应指数。
3.交通影响评价
符号:P3
说明:交通影响评价是减小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对周边交通服务影响的重要措施,是避免土地超强开发的规划控制措施。
(1)关于交通影响评价的实施方法
各地政府应下发文件,进一步提升交通影响评价的重要性,确保各地交通影响评价制度的顺利实施。
(2)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启动阈值
按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141--2010)的要求,城市应根据本地交通系统状况以及建设项目的分类、规模和区位,确定本地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启动阈值。
建设项目的报建启动阈值的取值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住宅、商业、服务、办公类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启动阈值的取值范围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住宅、商业、服务、办公类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启动阈值取值范围
注:1.人口规模是指正在执行的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规模;
2.建设项目的建筑面积,有建筑设计方案时按总建筑面积计算,无建筑设计方案时按
容积率建筑面积计算;
3.在同一栏中,人口规模越大、交通问题越复杂的城市,其阈值取值宜越低。
②场馆与园林和医疗类建设项目的启动阈值为:新增配建机动车停车泊位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