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教
案
●教学思路(1)本课时是该课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略做改动,把“气象万千”中的“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这部分放到下一个课时中;(2)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本课的中心载体,是多样的地形、万千的气候围绕着“文明古国”展开,从历史知识切入,引导学生探究地形和气候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
二、学法流程整体构架学与教的活动程序设计意图导入设问引趣教师引出四大文明古国的话题,用金字塔、空中花园设问引趣:你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的大致位置吗?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大致位置,便于稍后分析归类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活动:通过四大文明古国所在的位置,使学生得出平原的特征。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探究其他各类地形,包括特征和实例。
承转:人们只有在合适的气候下,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正如地球的地形是千差万别的一样,地球的气候也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并回答:①从图中这么多色彩(图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注)中你得出什么结论?②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描述当地气候时用了哪些词语?③这些词语反映了气候的哪两方面的特点?④四大文明古国大致处在哪些气候带上?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到事物发展必然性的规律小结教师小结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的观念三、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叙述】在开始我们新课以前,先来考大家一个课外知识:我们知道,在好几千年前,世界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个文明古国,它们为人类文明做出了
巨大的贡献,有哪位同学知道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以及它们的大致位置,请上来在《世界地形图》上指给大家看。
【展示】《世界地形图》学生上台指出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的大致位置【承转】非常好,经过这几个同学的努力,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这四大古国的大概位置了,那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除了古代中国以外的另三大文明古国,他们都处在哪一类地形上?所谓地形,就是指地表的形态,包括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大多处在平原上。
(注:古代印度特指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平原,是一个地理概念。
)(新课教学)【提问】看来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不错!那么为什么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平原呢?大家能不能结合书本,从平原的特点去找找原因。
学生分析平原特点:①宽广低平;②海拔低;③主要集中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承转】大家都感觉到了平原的适合居住性!那么除了平原之外,你还知道哪几种地形呢?它们的特点是怎样的,你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吗?请大家带着这3个问题,前后左右讨论一下,我们还可以参考书里的《世界地形图》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高原、山脉、丘陵、盆地、沙漠的特点,并各自举出地理实例。
【提问】刚才我们讲到,四大文明古国大多诞生在平原地区。
从各种地形的特征来看,平原是最适合远古居民居住的。
那么世界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平原,比如说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亚马孙平原,如果这两个平原上有大
批居民居住,那么他们会面临一些什么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主
要从气候方面来思考。
【小结】对了,我们发现,西西伯利亚太冷,亚马孙平原太热,这两
种气候都不适合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居民生活,所以,气候也是远古人
们创造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只有在合适的气候下,才能正常地生
活和工作。
正如地球的地形是千差万别的一样,地球的气候也是多种多样的。
【提问】我们来看书上图2-11,大家发现这幅世界地图被画得花花
绿绿色彩多样,为什么要画成这个样子呢?学生通过地图注记得出结论:
地球的气候多样。
【提问】接下来,我们来解决地图下面绿框框里的两个问题,大家也
是分小组讨论一下,特别要小心第二个问题:气候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因素。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
【承转】非常好,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我们描述了某一种气候,
最主要的就是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入手。
现在如果请你们把全球的气候按
照地理位置分为3类,你该怎么分?学生思考回答: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
【提问】对,那么我们再回到四大文明古国的话题上去,这四大文明
古国都是属于哪个气候呢?学生回答:温带气候带。
【小结】既不太冷也不太热,古国的居民们在温带的气候中,在合适
他们居住的气候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所以,结合天时地利的优势条件,再加上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也就是“人和”,因此我们说,四大文明
古国的出现是必然的。
【提问】我们说,分成热带、温带和寒带三大气候带,只是一种笼统
的分法,其实这里面还可以再进行划分,比如说温带气候又分为温带海洋
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那么我们浙江属于哪一种具体的气
候呢?学生看图,找到浙江省的位置,回答:温带季风气候。
【提问】那么,大家也来看看,你最喜欢去旅游的国家属于哪一种气
候类型呢?
学生畅所欲言。
2.知道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形成对地理问题的好奇心与
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平原和高原、丘陵和山脉的异同。
【课时安排】本课安排2课时,“地形多样”为第1课时。
【教学设计】一、地形多样[录像导入]播放录像《从空中看中国》。
地形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
在录像中,你看到有哪些地形类型呢?生答:平原、山脉、高原等。
除了这几种地形类型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小结:主要有五种地形类型,即:山地(山脉)、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
它们与气候、河流、
植被等共同组成了美丽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类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生
产和生活方式。
老师将带领大家走入大自然,去认识多样的地形、复杂的
气候,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首先我们大家来探究地形。
[分组探究合作学习]出示世界地形图,各小组分别选择一种地形,
共同探究,在图中(或课本图、图册)寻找各大洲的主要山脉、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
并派上台,在图中指认。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①在世界地形图中,各种地形类型
分别是用什么颜色来表示?②平原的分布有没有规律?③山脉的排列有什
么特点?④盆地与四周的地形相比,在海拔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
教师出示五种地形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得地形类型的感性认识,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各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教师总结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地形类型海拔高度主要特征山500米高大,连续起伏,脉络分明。
脉以上平原200米以下宽广低平,是人类主要的生活地。
高原1000米以上边缘陡峭,表面起伏和缓,有的高原起伏大。
丘陵500米以下坡度和缓,连绵起伏。
盆地四周被群山、高原环绕,相对高度较低。
展示图片,加深印象,明确特征:
①山地、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阿尔卑斯山、乌拉尔山、安第斯山、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并播放录像片段
②平原1、平原2、东北平原、江南水乡平原、欧洲平原
③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帕米尔高原
④丘陵、山东丘陵
⑤四川盆地、刚果盆地
⑥地形类型示意图
[合作学习]分小组探究:高原与平原的异同,丘陵与山地的异同。
并小组间交流,归纳总结。
学习任务单小组记录员人地形不同点相同点平原高原地形不同点相同
点山脉丘陵总结:陆地是人类的栖息之地,千差万别的地形深刻地影响着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土壤
肥沃,成为人口密集之地。
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但必须科学地保护
自然,才能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课自然环境教案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世界自然环境的总体
特征。
自然环境是了解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重要内容,小到一个城镇,大
到整个地球,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然环境的差异。
本课分为“地形多样”“气象万千”和“风光迥异”三部分,前两部
分是后一部分的基础,最后部分是前两部分的总结和延伸。
本课时主要学
习前两部分。
(2)利用地图,认识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区域气候的千差万别。
2-1-c-n-j-y■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五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特点、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教学难点:高原与平原的区别、根据材料判断气候类型。
■教学方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整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采用多媒体
辅助教学的方法。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声、像、色”,充分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的多向互动的立体教学模式,
给学生多样化的刺激,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活力,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地图主载,发展主旨”的教学思想。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学与教的活动程序设计意图谈话导人设问引趣教师直接谈话导人,简要介绍影响自然环境的一些因素,然后引入今天要学习的地形和气候。
设问引趣:你们已知道哪些类型的地形?使学生对自然环境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设问引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
自主探究学法指导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五种不同地形的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阅读课文,思考五种地形的特点。
主要内容与步骤:①学生说各种地形特点时,教师随机补充一些专业名称,如海拔等,引导学生区分高原与平原。
②教师指导学生读分层设色地形图,把五种地形的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对同一事物用地图和课文不同方式的表述,培养学生将课文与地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能
文字表达方式转化为地图表达方式。
③在学生阅读世界和亚洲地形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归纳世界地形的总特征。
[承转]地球表面不仅地形千差万别,而且气候也是多种多样。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气候分布图》。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并回答:①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描述当地的气候特点时用了哪些词语?②这些词语反映气候哪两方面的特点?教师引导学
生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学生根据地图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具
体分布。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
力。
自主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
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补充。
培养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
【板书】第二课自然环境【叙述】我们说的地形是指陆地表面各种各
样的形态。
陆地表面依据海拔高低、地表起伏、坡度的陡缓等可以分为多
种类型的地形。
【提问】你已知道哪些类型的地形?学生思考,并把知道的地形类型
名称填在课本上。
【板书】地形多种多样: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新课教学)【展示】五种地形的五幅图片。
请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课文。
分别选择五种地形中的一种,介绍它的
特点。
教师随机插入多媒体直观演示海拔的计算方法。
【展示】《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图》,对山脉加以说明。
【提问】山脉、山地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如何表示?学生思考后回答。
【承转】用这种方法我们在《世界地形图》上找一些世界著名的山脉,看谁找得快、找得多。
学生练习活动,请一两个学生说一说。
【小结】刚才同学们介绍了山脉、山地的特点,也知道了世界的一些著名山脉,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
【提问】下面谁来介绍其他的地形类型?学生分别介绍平原、高原。
教师出示内蒙古草原的图片请学生辨认,以说明高原和平原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提问】有关地形你还想知道些什么?【练习】请学生观察说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并完成课本第29页自我测评l。
【提问】谁能说说世界地形的总特征?【小结】世界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地、丘陵、高原占的比例大,平原占的比例小。
【承转】地球表面不仅地形千差万别,而且气候也是多种多样的。
【展示】《世界的气候》图。
【提问】(1)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描述当地的气候特点时使用了哪些词语?(2)分析这些词语说明了气候的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学生思考回答。
【提问】那么我们浙江省的这种气候属于什么类型呢?提示学生继续观察课本第25页图2—11世界的气候,从图中去找答案。
【提问】全球除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外,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呢?学生根据世界气候分布图一一说出世界气候的名称。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气候名称在图上显示其分布区域,然后展示一张完整的世界气候图。
【提问】世界气候复杂多样,各种气候各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分布的?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不同意见。
教师出示表格,请学生填注空缺的部分。
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气候特征气温共同点降水差异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的两侧终年高温依次减少热带季风气候亚洲的东南部、南部热带沙漠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中部【提问】我们可不可以依据一定的方式把世界气候归纳成几类?学生可能划分成三类:热带、温带、寒带;也可能划分成四类:热带、温带、寒带、高山气候(把高山气候单独列为一类);还可能分为五类,大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把亚热带气候中的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单列出来成为一类。
表一:(按降水时间不同)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表二:(按降水差异)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气候特征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展示】阅读材料:唐代诗人白居易咏庐山《大林寺桃花》这样写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提问】阅读思考这首诗反映的是什么类型的气候?(高山气候)(课堂小结)【提问】请同学们说说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学生小结归纳:世界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类型。
气候也复杂多样。
教师补充并呈现完整的板书。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世界的自然环境。
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认识社会的方法。
【承转】这节课我们都用了哪些方法来学习这些知识的?学生进行学法总结。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世界各地在地形、气候等方面不同,因而构成了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教材为了说明气候与人们生产生活
的关系,提供了两个典型事例:欧洲地中海沿岸与亚洲东南部地区的气候
对当地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同时还提供了多幅世界各地的不同自然景
观图片,使学生对
世界的自然环境有一个整体感知。
(2)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世界各地气候与自然景观的差异、
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由本课程知识综合性的特点所决定,学生不仅应从教科书
中获得众多信息,还应从日常生活及各种有益的活动中构建起“知识信息圈”。
教师应打破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的壁垒,采取有效措施把国内、国外、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各种有用的知识资源调动起来,利用各种
途径让学生自己去获取信息。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学与教的程序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导人多媒体
展示世界各地的多幅景观图。
教师设问:说说这些地区的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思考、
复习回忆。
一方面对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另一方面承上启下导人
新课。
究原因生介绍的情况,恰当地补充教师收集到的信息,以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由远及近,从对世界自然环境的了解到对家乡自然环
境的描述。
自主小结方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小结。
学生的学习,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方法。
◎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叙述】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各地
多样的地形和复杂的气候类型,下面请同学们看这些景观图。
【展示】图片(1)终年严寒的北极地区。
(2)茫茫的撒哈拉沙漠。
(3)
地中海之滨。
(4)美丽的非洲草原。
想了解撒哈拉沙漠中人们的生活,可以去看看台湾作家三毛写的《撒
哈拉的故事》这本书,还可以从《动物世界》的录像中了解。
【播放】《动物世界》的一段录像。
【提问】说说在当地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生活可能具有哪些特色?有的
学生选择极地地区的景观图像,从爱斯基摩人的住房、食物、交通工具来
分析人们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产生活的特色。
【承转】现在如果我们想要知道本地的气候特点,还有本地农业生产
和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如何的,可以用哪些办法了解?学生思考回答。
【叙述】你们所说的看、听、问、查,其实就是人们进行社会调查
(社会考察)的一般方法。
上个星期,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社会调查提纲,分三个小组,已利用课外时间对近郊的两个乡镇和气象局进行了初步调查。
这节课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分析本地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
响,并完成调查报告。
首先分小组根据调查提纲的内容进行交流。
教师根
据学生调查情况设问。
【提问】(1)为什么我们这里每年的5—7月一般降水较集中,而
11—2月降水较少?(2)农民房屋的屋顶为什么是“人”字形的?学生从
夏季风与冬季风的特点、排水等方面进行分析。
【叙述】请学生用已学过的词汇根据气象局调查的数据,描述家乡的
景色。
学生围绕“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自由讨论、发言。
有的学生认为:丰沛的降水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有的学生认为:降水过于集中会形成洪水,给
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并举出1998年的洪灾。
有的学生认为:降
水太少也不利于农业生产,会造成旱灾,因此最好是“风调雨顺”。
【提问】那么,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条件的作用?引导学生多
角度地分析思考。
【叙述】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还会辩证地思考并分析问题,现在请同
学们团结合作,一起完成调查表。
学生整理填写调查表,教师予以指导。
((课堂小结))【提问】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学生对不同地区
的自然环境作了进一步的探究了解,特别是对家乡的气候特点及人们的生
产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认识社
会的方法。
认识社会不仅可以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更重要的还要深入到
社会中,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认识社会◎问题研讨由于本课程知
识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不仅应从教科书中获得众多信息,还应从日
常生活及各种有益的活动中构建起“知识信息圈”。
教师应打破课堂教学
与学生课外生活的壁垒,提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走进社会,利用社会的大课堂增加学生的社会见识。
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恰当处理教学与调查的关系,为学生构建
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的学习平台,是教师应研讨的问题第二课
自然环境说课教案大家好,在上课之前,请允许我给大家介绍我的一个外
星朋友,他叫超人,来自外星球。
(打出幻灯“超人”)超人第一次来我
们地球,他说:从太空看,地球就像一个“蓝色的星球”,很漂亮。
(打
出幻灯“旋转的地球”)引导学生回忆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
可当他越靠近地球,它越显得千姿百态,于是收集了地球上很多不同
的照片,左看右看觉得这些地方又有些类似,想请同学们帮他分析分析。
让学生分组讨论,三幅图又有何不同
(打出第二组图片,平原、高原)让学生分组讨论,二幅图又有何不
同(打出幻灯,五种地形类型表格)逐一介绍它们的主要特征,并让学生
举出著名的山脉、盆地、高原,得出宁波属于东南丘陵。
现在超人已知道,地球地形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现请同学们帮他找
著名的山脉,平原,高原。
(打出幻灯,世界地形图)超人在游历世界的
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在同一个星球上生存的人们,为何穿着,居住的房子等等不一样呢?他又拍摄了几组照片。
(打出第一组图片:傣
族竹楼与因纽特人的冰屋)首先请同学们说说他们分别居住在哪个地区?(云南西双版纳,北美《北极圈附近》)他们的房子有何不同,从房子结
构分析?(一个竹子做,一个冰做。
全年比较温暖,夏季常下雨,比较热,冬季湿冷。
超人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已知道地球不同地形千差万别,气候也多种多样,而且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适应当地气候的过程中,形成富有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他决定好好地在地球上旅游一番,现给出以下几个城市:哈尔滨,拉萨、海南、昆明。
假如你是某个旅行社的经理,你会建议超人去哪里?看看哪位经理最优秀,能把它吸引到你的旅行社?(拉萨:“日光城”;昆明:四季如春,“春城”;哈尔滨:冰雕,“冰城”;海南:全年比较热,阳光、沙滩、大海,水果很多,冬天去舒服。
)(打出四个城市的风景照)世界各地地形千差万别,气候多种多样,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我们祖国山川秀美,风光迥异,同学们有机会好好游览一下我们的大好河山。
第二课自然环境说课地形多样说课一、教材分析今天这一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第二课《自然环境---地形多样》。
本课是先是在回顾以前所学地形知识基础上利用地形模型认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并通过对五种地形的比较了解其各自的特点,然后简单了解海底地形的情况,并与陆地地形作比较,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地形模型加深对各种地形的认识和体验。
二、学生情况分析这一节课我选择的是七年级的学生。
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七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七年级的学生大多十三、四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
其有意注意和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