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优势病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0年
腰痛病是由于肝肾亏虚不能濡养筋骨而致筋骨退变,兼有感受寒湿等外邪侵袭,并有扭闪挫伤或慢性劳损等外因,从而导致经络痹阻,出现腰腿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腰痛病包括西医多种疾病,本诊疗方案特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制定。

其主要机理为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与后方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血管、脊髓或马尾神经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
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重实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部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阻络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
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胖淡,脉沉细无力等症。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辩证用药
(1)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淤汤加减。

川芎,当归,五灵脂,香附,甘草,羌活,没药,牛膝,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等。

中成药:红花注射液
(2)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渗湿汤加减。

干姜、甘草、丁香、苍术、白术、橘红、茯苓等。

中成药:天麻素注射液
(3)湿热阻络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加味二妙散。

黄柏、苍术等。

中成药:二妙散
(4)肝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阳虚证推荐方药:右归丸加减。

山药,山萸肉,杜仲,附子,桂枝,枸杞子,鹿角胶,当归,川芎,狗脊,牛膝,川断,桑寄生,菟
丝子等。

阴虚证推荐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枸杞、山茱萸、龟扳、莵丝子、牛膝、鹿角胶等。

中成药:独活寄生胶囊
(二)、推拿治疗
1.松解手法,包括点法、压法、摇法、滚法、推法、掌揉法、拍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适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复手法之前的准备手法。

2.整复类手法:包括牵引按压法、腰椎斜板法等。

3.调理类手法:
适用于治疗性手法后的调理。

手法时用拇指或手掌小鱼际混合施用上述各法,或按揉或滚推,或捏或拉,以调理气血,舒顺肌筋。

4.推拿治疗注意事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忌用或慎用推拿治疗:
(1)影像学示巨大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病情较重,神经有明显受损者,慎用手法治疗;
(2)年龄较大,体质较弱,以及孕妇等;
(3)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脏等疾病患者;
(4)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5)骨质增生明显,合并严重的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6)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结核、骨髓炎等患者。

(三)针灸疗法:
1.针刺疗法
主穴:腰俞、夹脊穴、环跳、秩边、肾俞、阳陵泉
刺法(1)横刺腰俞,针尖透向命门穴。

(2)若病变部位在L3/4、L4/5则肾俞先直刺0.3寸,再横刺透向关元肾,再直刺环跳3-5寸,使针感放射至足外侧;病变部位在L5/S1,则取秩边直刺3-5寸,使针感放射至大趾。

(3)选取突出平面的夹脊穴及下一节段相对应的夹脊穴,直刺1-1.5寸,使其针感传导。

(4)阳陵泉直刺,平补平泻。

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并加以电针刺激,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血瘀证于压痛处刺络拔罐,针刺配以膈俞穴,用泻法。

寒湿证于腰部病变部位加盒灸,或肾俞、命门、腰俞、阳陵泉、足三里等穴行温针灸。

湿热证加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针刺用泻法。

肝肾亏虚偏肾阳虚手足不温畏寒者加灸命门、关元穴;偏肾阴虚咽干失眠加太溪、三阴交等,针刺用泻法。

(四)物理治疗:
TDP、电脑消炎止痛治疗机、红外线照射
(五)穴位注射治疗
根据临床的中医辨证选择不同药物如: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方法:根据病情的临床特点可选择劳损点、硬结点、小关节及棘间隙作为注射点,每2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六)其他治法
在急性期,根据疼痛程度,选择性使用脱水、止痛、消除神经根炎症药物等对症治疗。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加JOA腰腿痛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治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29—治疗前评分)】×100%
临床控制:改善率≥75%;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
显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50且<75%
有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但停药后有复发;改善率≥25且<50%
无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体征无改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
(二)评价方法
四、临床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临床混合证型病情复杂,缠绵难愈。

中医治疗腰痛,重视辨证施治,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通过运用口服中药,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力求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2010年腰痛病中医优势病种实施情况
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我科于2010年开展了腰痛病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现对实施诊疗方案的情况分析总结评估优化。

1.总结:
1.评价标准
参加JOA腰腿痛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具体见《腰痛病诊疗方案》
近一年来共收治腰痛患者腰痛120例,寒湿腰痛40,瘀血腰痛50例,肾虚腰痛20例,湿热腰痛10例,严格按诊疗常规操作,其中寒湿腰痛治愈30例,显效4例,无效6例,瘀血腰痛治愈40例,显效9例,无效1例;湿热腰痛治愈8例,显效2例,肾虚腰痛治愈17例,显效2例,无效1例。

2.分析评估:
腰痛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在治疗上应坚持非手术的治疗的原则,尤其要发挥中医传统疗法优势。

临床混合证型病情复杂,缠绵难愈。

中医治疗腰痛,重视辨证施治,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通过运用口服中药、针灸、推拿、理疗,运用中医特色疗法,以求得较好临床效果。

3.优化方案:
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运用多种手段综合治疗,针灸、推拿、理疗、口服中药以提高疗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1年
腰痛病是由于肝肾亏虚不能濡养筋骨而致筋骨退变,兼有感受寒湿等外邪侵袭,并有扭闪挫伤或慢性劳损等外因,从而导致经络痹阻,出现腰腿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腰痛病包括西医多种疾病,本诊疗方案特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制定。

其主要机理为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与后方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血管、脊髓或马尾神经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
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重实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部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阻络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
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胖淡,脉沉细无力等症。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辩证用药
(1)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淤汤加减。

川芎,当归,五灵脂,香附,甘草,羌活,没药,牛膝,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等。

中成药:红花注射液
(2)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渗湿汤加减。

干姜、甘草、丁香、苍术、白术、橘红、茯苓等。

中成药:天麻素注射液
(3)湿热阻络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加味二妙散。

黄柏、苍术等。

中成药:二妙散
(4)肝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阳虚证推荐方药:右归丸加减。

山药,山萸肉,杜仲,附子,桂枝,枸杞子,鹿角胶,当归,川芎,狗脊,牛膝,川断,桑寄生,菟
丝子等。

阴虚证推荐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枸杞、山茱萸、龟扳、莵丝子、牛膝、鹿角胶等。

中成药:独活寄生胶囊
(二)、推拿治疗
1. 松解手法,包括点法、压法、摇法、滚法、推法、掌揉法、拍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适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复手法之前的准备手法。

2.整复类手法:包括牵引按压法、腰椎斜板法等。

3.调理类手法:
适用于治疗性手法后的调理。

手法时用拇指或手掌小鱼际混合施用上述各法,或按揉或滚推,或捏或拉,以调理气血,舒顺肌筋。

4.推拿治疗注意事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忌用或慎用推拿治疗:
(1)影像学示巨大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病情较重,神经有明显受损者,慎用手法治疗;
(2)年龄较大,体质较弱,以及孕妇等;
(3)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脏等疾病患者;
(4)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5)骨质增生明显,合并严重的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6)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结核、骨髓炎等患者。

(三)针灸疗法
1.针刺疗法
主穴:腰俞、夹脊穴、环跳、秩边、肾俞、阳陵泉
刺法(1)横刺腰俞,针尖透向命门穴。

(2)若病变部位在L3/4、L4/5则肾俞先直刺0.3寸,再横刺透向关元肾,再直刺环跳3-5寸,使针感放射至足外侧;病变部位在L5/S1,则取秩边直刺3-5寸,使针感放射至大趾。

(3)选取突出平面的夹脊穴及下一节段相对应的夹脊穴,直刺1-1.5寸,使其针感传导。

(4)阳陵泉直刺,平补平泻。

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并加以电针刺激,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血瘀证于压痛处刺络拔罐,针刺配以膈俞穴,用泻法。

寒湿证于腰部病变部位加盒灸,或肾俞、命门、腰俞、阳陵泉、足三里等穴行温针灸。

湿热证加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针刺用泻法。

肝肾亏虚偏肾阳虚手足不温畏寒者加灸命门、关元穴;偏肾阴虚咽干失眠加太溪、三阴交等,针刺用泻法。

(四)物理治疗:
TDP、电脑消炎止痛治疗机、红外线照射
(五)穴位注射治疗
根据临床的中医辨证选择不同药物如: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方法:根据病情的临床特点可选择劳损点、硬结点、小关节及棘间隙作为注射点,每2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六)其他治法
在急性期,根据疼痛程度,选择性使用脱水、止痛、消除神经根炎症药物等对症治疗。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加JOA腰腿痛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治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29—治疗前评分)】×100%
临床控制:改善率≥75%;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
显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50且<75%
有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但停药后有复发;改善率≥25且<50%
无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体征无改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
(二)评价方法
四、临床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寒湿腰痛的患者疗效欠佳,应进一步结合中药熏蒸治疗。

2011年腰痛病中医优势病种实施情况
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
2011年我科对腰痛病诊疗方案进行部分优化,并引入了新的治疗方法,进一步优势病种建设,现对2011年腰痛病实施诊疗方案的情况分析总结评估优化。

一.总结:
1.评价标准、评价方法:
参加JOA腰腿痛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具体见《腰痛病诊疗方案》
近一年来共收治腰痛患者腰痛180例,寒湿腰痛80,瘀血腰痛70例,肾虚腰痛15例,湿热腰痛15例,严格按诊疗常规操作,其中寒湿腰痛治愈60例,显效10例,无效10例,瘀血腰痛治愈60例,显效8例,无效2例;湿热腰痛治愈13例,显效2例,肾虚腰痛治愈12例,显效2例,无效1例。

2.分析评估:
寒湿腰痛患者疗效欠佳,应开展中药的熏蒸治疗。

4.优化方案:
对于寒湿型腰痛应用中药熏蒸疗法,局部使用中药熏蒸疗法可以起到活血祛瘀、疏通经络,又有热疗作用,从而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水肿充血消退。

组成:透骨草30g 伸筋草30g 五加皮 15g 木瓜15g
红花15g 花椒10g 红花15g
用法:1、将中药袋用水浸泡,置于蒸锅内蒸20分钟(或置于塑料袋中放入微波炉,中火3分钟即可),
2、当温度被皮肤难受时直接置患处热敷20分钟即可,每日两次,早晚各一次,
3、每袋中药可以反复应用5天,受累部位皮肤敏感度较低,注意不要烫伤。

根据病人耐受情况、体质强弱调整治疗时间和局部温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发布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诊疗方案,要认真学习,修定诊疗方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2年
腰痛病是由于肝肾亏虚不能濡养筋骨而致筋骨退变,兼有感受寒湿等外邪侵袭,并有扭闪挫伤或慢性劳损等外因,从而导致经络痹阻,出现腰腿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腰痛病包括西医多种疾病,本诊疗方案特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制定。

其主要机理为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与后方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血管、脊髓或马尾神经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
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重实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部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阻络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胖淡,脉沉细无力等症。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辩证用药
(1)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淤汤加减。

川芎,当归,五灵脂,香附,甘草,羌活,没药,牛膝,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等。

中成药:七厘胶囊、红花注射液
(2)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党参,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桂枝,茯苓,细辛,防风,秦艽,蜈蚣,乌梢蛇等。

中成药:小活络丹、天麻素注射液
(3)湿热阻络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川芎,独活,当归,白芍,地龙,甘草,秦艽,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等。

中成药:二妙散
(4)肝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阳虚证推荐方药:右归丸加减。

山药,山萸肉,杜仲,附子,桂枝,枸杞子,鹿角胶,当归,川芎,狗脊,牛膝,川断,桑寄生,菟丝子等。

阴虚证推荐方药:虎潜丸加减。

熟地,枸杞、山茱萸、龟扳、莵丝子、牛膝、鹿角胶等。

中成药:独活寄生胶囊
(二)、推拿治疗
1.松解手法:包括点法、压法、摇法、滚法、推法、掌揉法、拍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适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复手法之前的准备手法。

2. 整复类手法:包括牵引按压法、腰椎斜板法、腰椎旋转扳法等。

3.调理法
适用于治疗性手法后的调理。

手法时用拇指或手掌小鱼际混合施用上述各法,或按揉或滚推,或捏或拉,以调理气血,舒顺肌筋。

4.推拿治疗注意事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忌用或慎用推拿治疗:
(1)影像学示巨大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病情较重,神经有明显受损者,慎用手法治疗;
(2)年龄较大,体质较弱,以及孕妇等;
(3)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脏等疾病患者;
(4)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5)骨质增生明显,合并严重的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6)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结核、骨髓炎等患者。

(三)针灸疗法
1.针刺疗法
主穴:腰俞、夹脊穴、环跳、秩边、肾俞、阳陵泉
刺法(1)横刺腰俞,针尖透向命门穴。

(2)若病变部位在L3/4、L4/5则肾俞先直刺0.3寸,再横刺透向关元肾,再直刺环跳3-5寸,使针感放射至足外侧;病变部位在L5/S1,则取秩边直刺3-5寸,使针感放射至大趾。

(3)选取突出平面的夹脊穴及下一节段相对应的夹脊穴,直刺1-1.5寸,使其针感传导。

(4)阳陵泉直刺,平补平泻。

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并加以电针刺激,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血瘀证于压痛处刺络拔罐,针刺配以膈俞穴,用泻法。

寒湿证于腰部病变部位加盒灸,或肾俞、命门、腰俞、阳陵泉、足三里等穴行温针灸。

湿热证加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针刺用泻法。

肝肾亏虚偏肾阳虚手足不温畏寒者加灸命门、关元穴;偏肾阴虚咽干失眠加太溪、三阴交等,针刺用泻法。

(四)物理治疗:
TDP、电脑消炎止痛治疗机、红外线照射
(五)其他治法
在急性期,根据疼痛程度,选择性使用脱水、止痛、消除神经根炎症药物等对症治疗。

(六)中药辨证外治:
中药熏蒸:局部使用中药熏蒸疗法可以起到活血祛瘀、疏通经络,又有热疗作用,从而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水肿充血消退。

组成:透骨草30g 伸筋草30g 五加皮 15g 木瓜15g
红花15g 花椒10g 红花15g
用法:1、将中药袋用水浸泡,置于蒸锅内蒸20分钟(或置于塑料袋中放入微波炉,中火3分钟即可),
2、当温度被皮肤难受时直接置患处热敷20分钟即可,每日两次,早晚各一次,
3、每袋中药可以反复应用5天,受累部位皮肤敏感度较低,注意不要烫伤。

根据病人耐受情况、体质强弱调整治疗时间和局部温度。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加JOA腰腿痛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治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29—治疗前评分)】×100%
临床控制:改善率≥75%;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
显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50且<75%
有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但停药后有复发;改善率≥25且<50%
无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体征无改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
(二)评价方法
四、临床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对于脊柱侧弯的病人,影像学检查多见椎体旋转,椎间隙左右不对称,棘间隙上下不等宽,骨盆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腰椎斜扳法不能很好解决此类问题,并且对于方向、力度、着力点不易控制,对于病变椎体不易调整。

应用(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解决椎体偏歪旋转,纠正脊柱侧弯,重塑脊柱稳定性。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腰椎旋转扳法:患者坐位,腰部放松。

以右侧为患侧为例:助手固定患者左侧下肢及骨盆,术者坐于右后侧,左手拇指抵住需扳动的棘突右侧方,右手从患者右侧腋下穿过,向上从项后按压住患者左侧肩部,令患者主动缓慢弯腰至最大限度后,再向右侧旋转至一定限度时,术者左手拇指从右向左顶推棘突,右手扳肩右旋,而右肘同时上台。

上述三个动作同时协调进行,使腰部旋转达最大幅度,常可感到左手拇指下棘突滑动感或听到腰部发出“咔嗒”声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