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诗词八首》课后习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诗词八首》课后习题答
案
朗诵八首诗词。
默写六首古诗词。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这八首诗词中,哪几首的情调与朱自清的《春》相近,充满了对春的赞颂哪一首的景色最鲜明哪一首比较深沉细腻哪一首富于乡村的情调哪一首有点及时行乐的浪漫哪一首是少年儿童的想象和情感
除了艾青的《春》之外,其余七首的情调都与朱自清的《春》相近。
景色最鲜明的是《江南春绝句》;比较深沉细腻的是《春夜喜雨》;富于乡村情调的是《鹧鸪天代人赋》;有点及时行乐的浪漫的是《玉楼春》;写少年儿童的想象和情感的是《初春》。
思考、讨论下面各题。
1.以下描写“红杏”的诗句,为什么只有叶绍翁的才被广为传诵
①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唐·吴融《途中见杏花》)
②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南宋·陆游《马上作》)
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叶绍翁的诗胜过其他几句诗,在于他的这两句诗间的关联更密切,情景更统一鲜明,且隐含着某种理趣。
首先,吴融、陆游的诗句前后之间不如叶绍翁的前后句关联那么紧密。
其次,诗人创造的这个统一关联的情景蕴涵着动人的理趣,成了活力压抑不住的形象表征。
再次,叶绍翁诗中完整的景象,传达出诗人不胜欣喜的情态,透露出诗人突然发现春光、与美好的景象不期而遇的惊喜之情。
2.清代学者李渔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好,“闹”字
可用,则“吵”字、“斗”字都可用,你觉得呢
“闹”字的意义和引起的联想是喧哗、吵闹、嘈杂、热闹,不仅有争
吵的意义,更主要的是还有热烈拥挤、繁盛活跃、旺盛浓艳的意思。
“春
意闹”就是春意浓盛,春意盎然。
而“吵”“斗”如果不加以说明修饰,
很难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
探究下列问题。
1.明朝学者杨慎认为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千里”应改为“十里”,这才听得见“莺啼”,看得见“绿映红”。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说说你的理由。
这里的“千里”写出的是气势,表现了广阔江南到处都是鸟语花香的
美好情景,并不是诗人真实看到、听到的,而是由他的感受引发的联想。
2.春夜细雨较难观察,甚至看不见、听不到。
杜甫的《春夜喜雨》是
怎样把看不见、听不到的雨表现出来的
(1)通过“润物”这个“知时节”的好雨的直接效果,表明了夜雨的
被感知。
这种感知表现了诗人关注民生疾苦,就连在夜里悄然而至的春雨,诗人都能敏锐地捕捉到,而且这个“润”字体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2)
通过独明的船火,反衬“云俱黑”,通过“云俱黑”又表明了夜雨的存在。
(3)以“湿”和“重”字精彩地表现了红花的鲜亮,这也是经雨滋润后的
结果。
以这红花与平日不一样的变化,反衬夜雨的存在和雨的效果。
3.你怎样理解“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春“来自郊外的墓
窟”(艾青),以及“采一片树叶做一支叶笛,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王
宜振)如果不是写诗,这样写通吗
如果不是写诗,而是在写实性的文字中,除非是修辞手法,否则这样
写是不行的。
4.下面是白居易的两首诗,《钱塘湖春行》中哪一句写出了与“草色
遥看近却无”类似的景物特点试说说这两句诗妙在哪里。
《长安春》里的
春柳与本单元其他诗词中所写的杨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长安春
白居易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诗后注释略)
“浅草才能没马蹄”和“草色遥看近却无”都写出了早春小草的特点,不仅生动、巧妙地表现了早春嫩草的短小,而且表现了诗人精细的感觉。
《长安春》里所写的春柳软弱无力,被春风吹落,满眼是衰黄的枝叶。
而
本单元内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绝胜烟柳满皇都”,都是以婀娜的杨柳
表现明媚的春光。
《诗词八首》词句品味·积累题答案“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枝头
春意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诗句,现在常被人活用在各种语
境中,请多体味带点词语在原诗中的意味。
①“出”字不仅是一般的“探出”,还有突然发现、不期而遇的惊喜
的意味,更有某种生机、活力压抑不住,冲出樊篱或越出规范的意味。
②“闹”字的理解见“阅读练习·探究”第三大题的第2小题。
③“无声”不仅表现了夜雨细微、随风潜入,为听觉不易觉察的行状,而且表现了“润物”者潜移默化、细心呵护、不事张扬、不为对方觉察的
育化对象的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