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市延庆县达标名校初三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理,A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年北京市延庆县达标名校初三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理,A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横渡幌子各得其所海纳百川
B.睿智挥霍不其而遇壁垒森严
C.热枕晦暗海誓山盟肃然起敬
D.荣膺归咎通霄达旦微不足道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拘泥哀悼哗众取宠首曲一指
B.禁锢箫索信手拈来拖泥带水
C.璀璨倜傥漠不关心大相径庭
D.典藉珊瑚忍俊不禁锲而不舍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乐府诗集》中的诗是配乐的歌词,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B.《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人们津津乐道的“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的成语典故分别出自《水浒》和《三国演义》。
C.句子的语气主要分为陈述、疑问、感叹和祈使四种,在书面上通过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表示。
例如,祈使句表示命令、请求、催促、劝说等不同的语气,句末一般用感叹号,但是有些祈使句的语气较弱,可以用句号结尾。
D.句子按照结构来划分,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
单句一般只有一个主谓结构,复句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谓结构,互相独立,互不包含。
例如,“戏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就是一个单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女强人过去往往遭“白眼”,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白眼”与“青睐”之间,她们体会到了社会对妇女的鄙视。
B.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C.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炸式增长时,我们需要能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协助,帮助我们让生活更加便捷轻松。
D.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5.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
..的一项是()
A.“大国工匠”“记住乡愁”“精准扶贫”“热闹极了”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他打算明天去扬州”和“我真的还不清楚他的打算”中两个“打算”的词性相同。
C.“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他拣椅子。
”
D.“让座不是一种法律责任和义务,而是一种道德自律行为。
”这个复句是转折关系。
6.阅读下面一则启事,完成后面题目。
本文中内容上有一处
错误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个别语句应删去,请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提示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已亥杂诗》)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达出一缕若有若无的闲愁。
表现出作者伤春感时之情。
8.名著阅读。
阅读(一)
(甲)接着我们来到了语言学校。
三位教授正坐在那儿讨论如何改进本国的语言。
……因此他们就想出了一个补救的办法:既然词只是事物的名称,那么,大家在谈到具体事情的时候,把表示那具体事情所需的东西带在身边,不是来得更方便吗?
(乙)这是一位贩卖能够止渴的精制药丸的商人。
每周吞服一丸就不会感觉口渴。
“你为什么卖这玩艺儿?”小王子说。
……小王子自言自语地说:“我如果有五十三分钟可支配,我就悠哉游哉地向水泉走去……”
①(甲)文中,语言学校改进本国语言的两个计划分别是什么?遭到了谁的反对?
②(乙)文中,商人为什么要发明止渴药?
③(甲)(乙)语段分别讽刺了什么?
阅读(二)
(1)“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2)“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一而且要背出。
④《朝花夕拾》里有不少与读书有关的叙述。
请写出两段文字所属的篇名。
⑤联系全文看,阿长是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草树知春不久归”中的“归”作何解释?
2.请简要赏析“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妙处。
3.有人认为本诗的主旨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述理由。
10.(一)文言文阅读(一)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徜,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弟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又何间.焉(_____)小信未孚,神弗福.也(_____)望其旗靡.,故逐之(_____)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曹刿坚持要拜见鲁庄公,最主要的是因为他很自信,有智谋,又得到了同乡人的鼓励和支持。
B.本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先写战前对话,谈战略思想,再写战中指挥,最后写战后议论,谈胜败原因。
C.从文中可以看出,鲁庄公知人善用,但又是一位政治上缺乏远见,战术上急躁冒进的君主,是“肉食者”的代表之一。
D.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通过对鲁庄公、“乡人”的描写,突出了曹刿从容镇定、深谋远虑的性格和强烈的爱国心与责任心。
11.现代文阅读
错位之思
凸凹
①记忆里,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纤长、白皙,但却不善女红。
纳鞋底时,常把针尖扎到自己的手上,布面上便血迹斑斑。
但她依然要勤勉地纳,因为有三个顽皮小儿等鞋穿,她要怜惜他们的脚。
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形,手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
她自己都笑,自嘲道:“这是人手吗?”
②然而,现在的她,都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心往窗上贴。
酷暑当前,买来的T恤都黏在身上,让人心烦,她笑笑,拿过一块家常白布,转眼之间就给我裁剪出一袭褡裢,穿上之后,在大堤上散步,既爽身又典雅,有老北京人的气派,很文化。
③母亲也曾有袅娜的身姿,即便是在硬冷的石头村路上,也走得柔软温暖。
乡下人管这种身姿叫“风摆柳”,能让男人产生联想。
但这个柔美浪漫的身姿,却要负重——上山背粪肥,下山背苞米和谷黍。
渐渐地把腰背驼了,把腿背撇了,到了现在,即便是走在平阔的街道上,也蹒跚而瘸,步态老丑,令人惋惜。
④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
”
⑤她从不自哀、自怜,内心洒满阳光。
⑥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
她到建筑工地捡砖头瓦块、破铜烂铁,到商店酒肆门前捡塑料袋、包装盒、易拉罐和啤酒瓶子,且常跟收破烂的小贩计较斤两,眼睛发亮,乐在其中。
⑦儿女们碍于虚荣,纷纷劝阻,说,您腿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界捡,外人见了,会对我们产生质疑。
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填乎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
动一动就满心欢喜,觉得活出了自己。
⑧从母亲身上,我想到了什么是岁月。
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只能顺应,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就如母亲的手,美丽时笨,丑陋时巧;也如她的身姿,袅娜时应该花前月下,却负重,滞重时应该颐养天年,却不安于闲。
⑨岁月不居,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随遇而安,一如水里加盐会变咸,刺破了伤口会流血,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这样一来,人就自在了,从被动的顺应,到主动的顺生,最后进入乐生之地,俗生活也有了佛门禅意。
母亲在拾荒中的乐此不疲,或许就有了此中意味——虽然她浑然不知,但我知。
1.请概括母亲的“错位”生活状态。
2.选择合适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
”
3.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4.文章以“错位之思”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12.燕子
①四月里来了插秧的神,他种下明亮的雨水。
飞快的燕子一掠而——又是谁在挥动这把收割的黑亮镰刀?
②穿黑衣的燕子是害虫的捕快,它们保持着良好的战绩。
在农家,谁的檐下筑有燕巢,被看作一件吉祥的事,这意味着他们的慈善取得了燕子的好感和信任。
当然这仅是针对家燕的宽容政策,因其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
金丝燕可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
它们吞下苔藓、海藻,和着唾液制成的燕窝,据说具有祛痰止咳、养颜生津的疗效。
极高的经济价值给燕子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每到繁殖季节,采摘燕窝的人们纷纷攀附在岩壁上,掠走燕子的家园。
大部分繁殖的燕子还会重建它们的巢,大部分贪婪的手还会再次伸来。
周而复始,精疲力尽的燕子已没有足够的唾液,最后它咳出鲜血来建造最后的巢,这就是价格昂贵的血燕窝。
采摘者当然不会放弃这血凝的建筑,无人顾及那些摔死在岩底的无辜小燕和悲愤、劳累而至死的老燕。
调补身体的人从来不去想,一个燕窝往往意味着发生在燕子全家的惨案。
③躲过重重的干扰和考验,幸存的燕子终于成为飞禽中的佼佼者。
有一种刺尾雨燕,飞行时最高时速可达300公里。
还有的雨燕,能在空中飞行长达三年之久,觅食和休息都在空中进行。
这是出自对于飞行几近疯狂的热爱。
再胆怯的鸟儿也不至于不敢在荒凉之地歇脚一刻,只有强烈的热爱才能解释它数年的不息。
就像溜冰运动员,燕子快速的飞行曲线充满了几何意义的美感。
米什莱曾称燕子为“空中王后”,他强调为了成为最优秀的飞行专家,燕子作出了重大牺牲。
雨燕的双翅特别发达,但它的足部几乎完全萎缩,失去了奔跑和蹦跳的能力,只能在地面上勉强地爬上几步。
身体几乎残疾的燕子,创造了一幕伟大的悲剧。
④我看到通往完美的路径从来不是闪光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危险与黑暗,充满了必然的苦痛与牺牲。
⑤许多科学家穿越真理的巅峰,却丧失基本的生活技能;艺术家掌握了高超的手法,却不能胜任最简单的生计——其实,这中间包含着人生最严肃的内容。
为了绝对化的理想,他们付出非凡而辛酸的努力。
这是生命的豪赌啊,这是对真理的全部捐献。
我知道一位热爱芭蕾的小姑娘,为了实现梦想,她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几乎在残酷中压迫自己,以至于这种追求已失去了任何快乐的表貌。
她曾为芭蕾多次受伤,但她现在再也不会受伤了,因为最后一次,她造成了致命的骨质损坏,再也无法在舞台上打开花瓣一样的衣裙。
生命的残酷在于,往往不能按正比把辉煌交给努力。
在那条道路上,有人达到,有人负伤,有人死去,但所有的人都在说明:牺牲是前提,是先决与必备条件——正如燕子
所付出的巨大身体代价。
但正是在苦难与残酷中所展现的执着里,燕子体验着至深的生命狂喜。
⑥燕子身上凝聚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
人类抄袭燕子的服装式样,制成名为燕尾服的西式晚礼服。
这在燕子只是件平常的生活装、工作服,而在人类那里,只是在某些正式、隆重的场合才穿,仿佛隐蔽委婉地表示着对燕子的敬意。
1.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还会”“当然”“从来”等突出表现了。
2.联系上下文,具体写出第④段文字在结构上的作用。
3.联系全文回答,“燕子身上凝聚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的原因是什么?
4.阅读课文《紫藤萝瀑布》选段,结合上文内容答题。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瀑布。
苦难和不幸是一切生命体都可能遇到的现实命题。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尽管遭遇了许多无情的摧残和戕害,但仍然“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从而“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瀑布”,自然因此而绚丽多姿,生命因此而高贵。
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对《燕子》一文的阅读感悟,谈谈你所受到的人生启迪。
1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8-11小题.
生活
儿子一直靠父亲的收入生活。
那天,父亲唤他进卧室。
父亲已经因病卧床半年了。
床头还放着一个煤饼炉,炉火燃着。
父亲睁开眼,说:“儿呀,你恐怕不能再这样无所事事了,我这家底供不了你了,你的日子还长着呢,今天,你出去挣10块钱回来,我等着。
”
天气依然晴朗。
这是初春。
阳光暖洋洋地洒落在城市。
早晨还吹着清凉的微风。
母亲,一个一刻都不肯停歇手脚的老太婆,正在守着煤气灶熬父亲的中药。
屋子里弥漫着中药的苦涩气味。
她看着束手无策的儿子叹了一口气,撩起围裙揩干了粗糙的手,掏出手帕,那里边包着一叠纸币。
她抽出一张崭新的,塞进儿子手里。
儿子笑笑,说:“妈,还是你好。
”儿子就到院子里去侍弄笼子里的鸟儿了。
整个上午,他没吱声,好像鸟儿也没往日那么欢跃、活泼了,只是在笼子里跳上蹿下,很焦急,仿佛要发生什么事。
他就躺在院中央的梨树阴里望天,一堆一堆的白云滑过,像春天河流里的破碎的冰块。
不知不觉,他睡着了。
他醒来已经晒着大阳,树阴移了位置。
于是,他走进屋子,他感到有点阴凉。
他望着父亲躺着的那间屋子的门,迟疑着,就像去老师的办公室背诵课文。
终于,他挠挠头,推了门。
他说:“爸。
”
父亲似乎早已期待并已知道他进来了,闭着眼,说:“回来了?”
他将那张纸币在手里抖抖,抖出了纸质的响,他说:“爸,喏,我挣的钱。
”
父亲费劲地张开眼,抬抬头。
儿子赶紧上前扶父亲坐起来,往他背部垫了两个枕头。
父亲接过钱,没瞧一眼,就丢进床头的炉火里,片刻,那钱便化为灰烬,又轻轻地飘浮起来。
他叫了声“爸”。
像了却了一桩事,他说:“爸,我去端汤药。
”
父亲说:“你妈会端来,你站着,这不是你挣来的钱,是吧?”
他吞吞吐吐地说:“爸,我……是妈给我,我就接下了。
”
父亲像走了很远的路,歇了一会儿,说:“我看出你不在乎,你习惯了,不知生活不容易。
”
他说:“爸,我这就上街。
”
父亲累了,又合上眼。
母亲端着药汁,说:“他爸,你该喝药了。
”
父亲说:“搁着,我现在不想喝。
”
母亲瞥了儿子一眼。
儿子摊摊手,说:“妈,那我上街了。
”
晚上,街道华灯初上,屋子里还没拉亮灯。
夜色勾勒出母亲苍老的轮廓,父亲躺着,竟没动,睡了。
都等待着。
寒冬里他时不时地咳嗽,她说:天气暖了,就好了。
他现在确实不再咳嗽了。
那时他一咳,仿佛五脏六腑都要咳出来,很让听着的人揪心。
院门一响。
母亲欢喜地说:“回来了。
”就拉亮灯。
儿子奔进来,说:“爸!”
母亲说:“轻点声儿。
”
父亲说:“我没睡着。
”
儿子急切地走到父亲床前,说:“爸,你瞧,10块。
”
父亲一下睁开眼。
接过还温热的纸币,那是儿子的体温,纸币似乎没了骨干,很柔软。
父亲顺手又往炉子里丢。
儿子急了,挡在炉子前边,说:“爸!”
父亲缩回了枯手,看着儿子脸颊上已干了的泥汗痕迹,凹陷的眼睛放射出微光,他艰难地说:“儿……我放心了。
”
当晚,父亲咽了气。
1.父亲为什么要让儿子外出挣10块钱?又为什么两次把儿子给他的10元钱往炉子里丢?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崭新的”这个词在文中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仔细品味,发现这个词在内容和情节上都很有深意,你能品出来吗?
3.请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①他就躺在院中央的梨树阴里望天,一堆一堆的白云滑过,像春天河流里的破碎的冰块。
不知不觉,他睡着了。
他醒来已经晒着太阳,树阴移了位置。
②父亲缩回了枯手,看着儿子脸颊上已干了的泥汗痕迹,凹陷的眼睛放射出微光,他艰难地说:“儿……我放心了。
”4.根据你对上文的理解,结合你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用下列句式写两句话。
句式:“只要……就一定能……”
句子⑴:
句子⑵:
三、语言表述
14.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字数不超过空格限制)
银川市将于11月14日至22日对全市各县区进行食品安全目标责任年度考核,为全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夯实基础。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银川市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试点城市,同时自治区给予银川市350万元创建费。
依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以及银川市政府关于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相关规定,银川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对成员单位创建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各县(市)区要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层层签订责任书,同时安排2016年、2017年度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十三五”规划,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并在乡镇(街道)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派出机构,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建立视频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严格食品市场准出入监管制度等;同时要严格落实各食品加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建立食品安全追溯机制等。
四、写作
15.给材料作文
一片树叶从树枝向下跌落。
“我想落到大地上。
”树叶说。
西风刮起并改变了树叶的方向,树叶说:“其实我正想向东飞翔。
”
转眼东风刮起,把西风压倒,树叶说:“向西飞行其实更妙。
”接着是势均力敌,西风对抗东风,树叶说:“理智告诉我悬浮在空中。
”东风和西风都停了,树叶猝然跌落。
树叶说:“我已决定径直走向地球。
”
这则材料至少给了我们两方面不同的启示:做人不能没有主见,随波逐流;当我们不能
改变世界的时候,要学会改变自己,乐观地生存。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人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A
【解析】
A.正确。
B.不期而遇。
C.热忱。
D.通宵达旦。
2、C
【解析】
A“曲”应写作“屈”;B“箫”应写作“萧”;D“藉”应写作“籍”。
3、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
A项《乐府诗集》改为《诗经》;B项两个成语典故都出自《史记》;D项中的例句不是单句。
故选C。
4、C
【解析】
A项,两面对一面,在句末加“和尊重”;B项,“批评的人”,有歧义。
改为: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有很多人批评;C项,正确;D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愿望”。
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
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
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5、C
【解析】
A. “大国工匠”是偏正短语;“记住乡愁”是动宾短语;“精准扶贫”是偏正短语;“热闹极了”是补充短语。
B. “他打算明天去扬州”和“我真的还不清楚他的打算”中两个“打算”的词性不相同。
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
C项正确。
D.“让座不是一种法律责任和义务,而是一种道德自律行为。
”这个复句是并列关系。
6、(1)正文中应交代交稿的地点(2)“祝大家学习进步!”应删去
【解析】
(1)征稿启事的正文:写明征文的缘由,目的意图,这样能增加征文的可信度,让写作者能有效参考;写明征稿的内容,范围,题材,字数,时间限制,作者要求等;写请征文评选要求办法,具体说明评委组成,奖品构成;投递稿件的具体方法。
但此征稿启事的正文中没有交代交稿的地点,需要填上。
(2)正文最后祝愿的话“祝大家学习进步!”应该删去。
一般的书信类的应用文有祝愿语。
而启事类的应用文不应有。
7、 (1)烟笼寒水月笼沙(2)吟鞭东指即天涯(3)瀚海阑干百丈冰(4)也无风雨也无晴(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笼、吟、瀚、阑、奈何”等字词的书写。
8、①第一项计划是简化言辞。
另一项计划则是,无论什么词汇,一概废除。
妇女们联合了俗人和文盲。
②节约时间。
③【甲】表达了作者对英国不切实际、沉溺于幻想的无聊的科学研究的反感和厌恶之情。
【乙】讽刺现代世界因过分强调省时而走歪道捷径。
④《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⑤ 阿长是一个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不拘小节,而又善良、宽厚、仁慈、乐于助人。
【解析】
①这是格列佛游历飞岛国国时遇到的情形,第一个计划是简化言辞;第二个计划是取消语言中的所有词汇。
遭到妇女和俗人、文盲联合起来的反对。
②根据名著中的句子“这就大大地节约了时间。
”商人说,“专家们计算过,这样,每周可以节约五十三分钟。
”可知原因是节约时间。
③甲文通过对拉格多科学院人士所从事的无聊而荒唐的科学研究,讽刺了英国当时的伪科学的反感之情。
乙文小王子在地球上遇到的这个商贩是贩卖解渴药的。
吃了这药就不需要再喝水,这样一来,一星期可节省五十三分钟。
象征着现代世界因过分强调省时而走歪道捷径。
④由名著“《朝花夕拾》”,“有画儿的‘三哼经’”和“人面的兽,九头的蛇”等内容,可以判定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由名著“《朝花夕拾》”,“不准去看会”等内容,可以判定这是鲁迅和父亲要求去看五猖会的情景。
所以答案是:五猖会。
⑤阿长是鲁迅小时候家里请来的女佣人,也带过他,所以感情很深厚。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而又心地善良,她很迷信,喜欢“切切查查”。
她懂得很多麻烦的规矩,但也其实是为了我好。
她还非常用心的凭借自己的理解为我买到了山海经。
二、阅读
9、1.归去,指春夏交替。
2.表现出繁花争艳,一片万紫千红,到处芬芳扑鼻的盎然生机;“百般”形容草树使出浑身解数,“斗”拟人化表现草树争妍斗艳的可爱情态,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意趣。
(亦可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作答)
3.示例一:同意,因为作者用草树珍惜“不久归”的春天,绽放出“百般红紫”,来劝告人们珍惜美好的光阴、展露自己的才华,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