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赤子心 眷眷仁者情——论铁凝小说创作中的人文关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花样年华:看取人间一卷诗
出生于1957的铁凝,随着《哦,香雪》这篇获得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成名作,一下子被拉到了文坛的聚光灯下,给了文坛认识她的机会。

正如有的评论指出小说“虽然题材并不重大,事件并不惊人,人物更是普通,但却冲破了长时期以来形成的只注重重大题材,只注重作品的政治价值、思想价值的束缚,也从当时许多作家仍在表现‘伤痕’、反思历史的氛围中冲出来,带给我们一种崭新的审美视角。

小说如一股清风吹来,展示出人们心灵变化中包含的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以此为代表,铁凝早期的那些充满诗意的画卷在当时无疑是迥异于文坛主流的,作家用自己单纯善良的眼睛发现了存在于生活中的种种美的诗卷。

这份美的一个源泉便是那些“自我流放”过程中为了“体验”而体验的农村生活经验,四年的插队生活让铁凝更好地了解了农村、熟悉了千百年来农民的生活,无形中为作家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铁凝自己也这样认为,“我觉得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一个中国作家,如果没有对农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者说你不屑于去了解,你可以写出漂亮的小说,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你不会真正刻骨铭心地了解中国这个民族和社会”。

这一段时间,农村的清新和善良填满了铁凝的眼睛,从而在她的笔下出现了一种与其他作家截然不同的视角,一片与时代截然不同的天空,陈丹晨也曾指出说,“铁凝一开始创作就注重真诚,善于用自己的心去思考,善于从自己的日常见闻点滴感受中去选择提炼素材。

虽然稚嫩,但新鲜尖锐,具有创造性”。

同时,铁凝的这种诗意的创造性也可以在评论家的那里得到印证。

孙犁就认为《哦,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洁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洁的境界”;作家王蒙也对这部小说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一支净化人心的歌,无论里面的人物,还是一草一木,到处都充满了灵性,充满了作者所赋予的艺术的生命”。


二、而立之智:世事洞明的悲喜
从《六月的话题》和《豁口》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渴望创新的焦急和迫切,也看到了作家在逐渐走向深沉。

(一)女性生存方式与状态的拷问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世界上有两种人:主人和奴隶。

前者,是独立的意识,他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后者为依赖的意识,它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而存亡。

②如果说黑格尔这段话有男权至上之嫌的话,现代女权主义批评家波伏瓦在的《第二性》中也指出:“女人已经成了相对于本质的非本质,男人是主体,是绝对;而女人只是他人,女人即便不说是男人的奴隶,至少也仍是他的臣仆”。

③这就是千百年来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显然,铁凝也鲜明地感受到了女性身上这种“奴性意识”、附属人格,她也认为“在中国,并非大多数女性都有解放自己的明确概念,真正奴役和压抑女性心灵的往往也不是男性,恰是女性自身。

当你落笔女性,只有跳出性别赋予的先天的自赏心态,女性的本相和光彩才会更加可靠,进而你也有可能对人性、人的欲望和人的本质展开深层的挖掘”。


从这一观点出发,与同时期以残雪为代表的女性主义作家的极端化叙事不同,铁凝仍然坚持某些现实主义的叙事规范,展示“波澜壮阔”的生活场景及深邃的历史意识,以一种成熟女性姿态投入写作,一直力求摆脱纯女性的目光,经常用一种双性视角或叫“第三性”视角,更准确地把握女性真实的生存境况。

从而形成了铁凝书写女性的独特方式——
—对女性“躯体的纯洁赞美”“欲望的坦然承认”“生存状态清醒的理解”。

⑤铁凝的这一主张及这种写作姿态在《麦秸垛》《玫瑰门》及稍后的《无雨之城》里得到了成功的实践。

《麦秸垛》里的大芝娘、《玫瑰门》的司猗纹无论是前者的“忍辱负重”、逆来顺受还是后者对命运的不甘而展开的变态性的“恶”;无论是宋竹西灵与肉分离与结合的潇洒还是杨青、苏眉等对现状的不满与反抗,这些“玫瑰门”里的女人的命运中的辛酸与无奈无不与她们身边的男人有关。

(二)人性中恶的审视与拯救
“人真聪明,却也敌不过日子的世故。

”司猗纹这朵开在寂寞里的美丽妖娆的罂粟花,环境、时代打磨掉了她身上的善良因子,开始了“恶”的不归之途。

如果说司猗纹的“恶”还只是个
拳拳赤子心眷眷仁者情
——
—论铁凝小说创作中的人文关怀
李会菊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东营257500)
[摘要]运用比较式研究和综合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文学、文化等角度入手,在新时期文学大背景下对铁凝的文学
创作三十年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从中揭示其小说创作的姿态演变及其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展示铁凝的
个性风采及其在整个新时期文学中的地位。

[关键词]铁凝;人文关怀;文化人格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6-0008-02
研讨◆探析◆应用研讨
①李正西:《铁凝论》,载《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41页。

②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7页。

③张容:《第二性》,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④铁凝:《铁凝文集》之五,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18页至219页。

⑤李琳:《论铁凝书写女性的独特方式》,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54页。

8--
.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性的表现,那么姑爸和大黄的惨死则挖掘出了政治合理化外衣隐藏下的人性中某些本质性的潜意识中的东西——
—人性中原始的“嗜杀”“屠戮”情结。

在这里作家批判的不仅是政治权力本身,更重要的是对政治权力下放及滥用后对人性的扭曲。

然而作家并没有将视线仅停留在女性身上,在女性的《对面》还有一双双窥视的眼睛。

正是这种对“对面”世界充满好奇与欲望的窥视造成了对女性隐私生活的强行干预,造成这种无人参与的“他杀”。

在这里看到作家对人类的窥视癖好和脆弱的隐私心理的深刻透视,“她使我领略到人在逃离了人类注视时无可比拟的自如的魅力,她在无意中给了我欣赏和疼爱生活中那些不为人所知的自然,原来人类之间是无法真正面对面的”①这一灵魂深处的人性本真。


或许正是无数个铁凝直面这份恶的勇气,才使善有了存在的机会,他们用文学维护着个人应有的生存空间和正常的生命存在,也捍卫了人类的精神健康和内心之间真正的高贵。

虽然“文学并不承担审判人类的义务,也不具备指点江山的能力,它却是始终承载着理解世界和人来的责任,对人来的深层关怀。

它的魅力在于我们必须有能力不断重新表达对话世界的看法和对生命的追问,必须有勇气反省内心以获得灵魂的提升,还有同情心、良心、希望以及警觉的批判精神”。

③后来,司猗纹所受到的疾病的折磨与吞噬,肖禾那常常在一觉醒来突然而至的内疚,这些似乎都是作家在恶的废墟上期望开出的善之花。

三、天命不惑:人情练达的文章
正如作家在《〈玫瑰们〉自序》中所言,“心中拥有整个世界,你才能面对整个世界”,在这一阶段,铁凝力图通过作品表达对整个社会更为冷静的审视,这种“零度情感”的切入与“新写实”小说家挣扎于人性的撕咬、粗鄙的精神状态、恶俗的现实人生不同,铁凝总是用自己善良的眼睛试图在世俗的纷乱中发现善的因子。

(一)生存境遇的挣扎与无奈
理想与现实的脱节,城乡的差距及社会的种种压迫造成生存的艰难,走出来的“香雪们”面对着不尽的诱惑与抉择,于是一些“香雪”变成了路边“玫瑰花店”里的“小黄米”。


而另一些则坚守了庄稼人的那份朴实,像嫦娥(《寂寞嫦娥》)一样执着,在城市的挤压下“忍辱负重”,以自己乡村人的勤劳善良来赢得城市的认可,实现自己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显然,作家也看到了这种转变的艰难,看到了城乡之间存在的那份心酸的隔膜,“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们内心深处是多么渴望得到城市的认同和理解,多么希望能够真正融入城市”⑤:《谁能让我害羞》里那个送水少年所有的努力只不过想让自己的存在与这所“富丽堂皇”的房子协调起来进而能得到女人稍稍的注意,然而换来的却是那个妇女对他的不屑与厌恶,这种矛盾冲突造成了少年自我尊严期待的严重受挫并导致了他的鲁莽。

然而不管“娜拉走后怎样”,单看她们走出来的过程就充满了艰辛,这是人性中向善向美及渴望改变现状的本能欲望与现实境遇的冲突。

《秀色》村里世世代代都在缺水的环境里艰难度日,“秀色”的媳妇、姑娘们“壮烈”地用她们的贞操为村子找到了水。

从此,生命才有了滋润。

从这篇令人落泪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秀色》人为生存所作的不懈的挣扎,同样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城市人的生命中也充满了挣扎、无奈:《树下》里老于的灵魂始终在对一所带暖气的大房子的祈求与知识分子的清高之间徘徊,始终在昔日的“辉煌”与当下的困顿中煎熬,然而他到底坚守了知识分子“世俗背景下的一点精神”,坚信“日子会好起来”;一生平庸的安德烈(《安德烈的晚上》)从来没做过自己的主人,连唯一一次的“反抗”都归于失败,生存现状的无奈与改变的不可能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阐释。

(二)价值信仰的危机与迷失
《永远到底有多远》里作家对社会价值信仰危机有着更为深刻的洞察。

白大省是这篇小说中作家精心塑造的一个艺术典型。

她善良、热情、孝顺、助人为乐,用北京话形容就是“仁义”,这“仁义”因给人们带来方便与满意而受到好评。

但白大省自己却没有从这“仁义”中收获自己的幸福,她渴望改变自己,渴望做一名西单小六那样娇媚漂亮风流随时都能得到男人的眷顾的女人,伴随着这场仁义与反仁义的斗争的是她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爱情遭遇。

显然,铁凝在这里“不再是像《哦,香雪》之中为善良唱一支赞歌,而是以直面现实的方式为善良写了一份伤残的诉讼书。

并且,进一步对善良的合理性提出质疑”。

从某种意义上说,白大省就是老北京仁义精神的象征,这也是传统品质中优良的一脉,然而当这份传统与现实对照时却显得如此失衡。

从白大省想改变自己而不得的无奈中,我们看到了传统精神价值体系的信仰危机,也看到了这种信仰本身的根深蒂固,看到了重建这种价值的迫切与希望。

铁凝笔下的这些人,“都是都市城市里的小人物,都是心地善良的人,铁凝关注城市,关注这些小人物的不幸命运,不是着意写她们的种种诸如偷情似的丑陋,而是投入了更多的人性关怀,投入了更多的同情和爱怜。

铁凝自己也不止一次说起过自己对文学的理解,“文学是什么?是对人类的体贴与爱”。

文学能更好地维护个人应有的生存空间和正常的生命存在,捍卫人类的精神健康和内心之间真正的高贵,虽然“文学并不承担审判人类的义务,也不具备指点江山的能力,它却是始终承载着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责任及对人类的深层关怀。

参考文献:
[1]铁凝.铁凝文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2]贺绍俊.铁凝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映实.铁凝及其小说艺术[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4]褚洪敏.铁凝小说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
[5]李正西.铁凝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1).
◎编辑张慧
研讨◆探析◆应用研讨
①陈映实:《深刻传神的生命写真———评铁凝新作〈孕妇和牛〉、〈对面〉》,载《小说评论》1994年第3期,第32页至33页。

②孙亚明:《铁凝深处的人性本真———解读铁凝小说〈对面〉》,载《江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2页至18页。

③铁凝:《文学.梦想.责任———铁凝自述》,载《小说评论》2004年第1期,第79页至81页。

④褚洪敏,翟德耀:《城市和乡村人性的二重奏———铁凝城乡小说对照分析》,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
期,第48页。

⑤段崇轩:《世俗背景下的一点精神———读铁凝的〈树下〉》,载《名作欣赏》1999年第4期,第12页至15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