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自我检查习惯培养及方法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学生自我检查习惯培养及方法指导
作者:林楠
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年第03期
摘要:学生自我检查的目的就是要树立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培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

文章重点介绍如何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以及具体的检查方法指导策略。

关键词:检查习惯方法
长期以来,小学生做作业马虎的现象较为普遍。

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听到来自学生和家长这样的声音:“老师,这道题我真不应该错啊!”“我明明不是这么写的啊!”“哎呀,我没看清要求就开始答题了。

”“他总是马马虎虎,真拿他没办法。

”“这孩子,每天作业一写完就算完成任务,自己从来不检查,往那儿一放,只等我检查。

”…… 这些现象的发生,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也没有掌握必要的检查方法。

习惯不是小问题,它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良好的习惯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成功与幸福。

笔者就语文学科,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检查习惯以及检查方法的指导策略,谈谈个人的观点和做法。

在语文复习课上,老师们经常会听写学生生字或生词。

有的老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听写完就马上收卷,主观上希望学生一下笔就写对,没有给学生检查和修改时间。

平时做练习时,也是做完这样做那样,答完这道题紧接着答下一道题。

久而久之,学生忙于完成当堂任务,缺少检查的意识。

期末考试时,答完试卷或许还有剩余时间,可是学生会检查吗?即使老师在考试之前反复叮嘱、强调、命令,也有很多学生会不检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没有掌握检查方法,不会检查。

一、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想帮助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首先要留给学生检查的时间。

记得有一次,我检查学生订正后的生字卷,和以往试卷进行对比,发现有名学生错字有增无减。

当我问他原因时,他说:“我还没来得及改正,就收卷了。

”他说得没错,课堂上宝贵的四十分钟,我们经常是按分按秒计算,省略、压缩了检查时间,看似提高了效率,实际上呢?你在判卷时要多画一个圈,多打一个叉,学生看到你判完的卷又要多改几个字,你再一次检查学生订正后的试卷时,又要多看几个字。

这岂不是占用了更多时间?
首先,一定要给学生自查的机会和时间,第一时间消灭错误。

每当学生书写过后,或是答完试卷时,我都会根据练习内容的多少,留给学生一定的检查时间。

在学生检查的同时,我会通过观察和巡视监督学生是否在真的检查。

时间久了,学生的头脑中自然形成了检查的意识,逐渐养成了检查的习惯。

有一次,我有意地测试了一下学生的反应,在听写完生字后,直接要
求组长收卷,学生惊讶地脱口而出:“我还没检查呢!”看,这就是坚持培养学生检查习惯的效果。

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检查的好处。

检查出的错误越多,改正过来后就越接近满分。

得到好的成绩,自己高兴,老师表扬,家长夸奖,同学羡慕。

当别的同学改正错误时,没有错误的同学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从长远意义上讲,检查习惯的培养会对人认真做事的态度有深远影响。

再次,要做经常督促学生检查的人。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养成一个好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何况是小学生。

因此,变换方式的提醒是很重要、很有必要的。

下面列举一些提醒语:简洁明了式——“检查!”;耐心提醒式——“认真检查是个好习惯!”;客气式——“请你仔细检查!”;询问式——“你检查了吗?”;叮嘱式——“别忘了检查呦!”;口号式——“检查、检查、再检查!”;善意引导式——“写完了我们还要做什么?”;鼓励式——“看XX检查得多细心!”;委婉含蕴式——“你已经写对了,是吗?”……这样的提醒会随着学生年纪的增长逐渐变少,因为在你的帮助下,大多数学生可能已养成了检查的习惯,他们会互相提醒。

当周围的同学都在检查,他能做什么呢?只有检查。

最后,教师还要和家长做好沟通。

家长检查孩子的作业是负责任的表现,但是一定要找好检查的节点。

建议家长在孩子完成作业后,让孩子自己先行检查,改正完之后家长再做检查。

家长千万不可代劳,不然孩子会产生依赖心理,认为检查作业就是家长的事,与自己无关。

家长和孩子还可以制定一些奖惩措施,以鼓励孩子坚持细心检查。

仅仅做到以上这些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检查方法。

二、教给学生灵活检查的方法
好的检查方法会提高检查效率和效果,检查内容不同,检查方法也不同。

但总体来说,离不开三个字:数、读、思。

1.检查是否落题,可用“数”的方法
做完题后,按照题的序号逐道数,边数边看,大题里的小题、小题里的空是否都填了。

2.检查是否正确,可用“读”的方法
有些学生在答题时,还没等把题目的要求读明白就开始做答,导致“所答非所问”的现象时常发生。

因此,教师要教学生把题的要求和答案连起来读一读的检查方法。

这样做可以避免“南辕北辙”、漏填、多填等现象的发生,还可以避免多问而只答一问的现象出现。

对于检查、修改作文,“读”和“听”是必不可少的。

一字不落地读,检查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畅,读时的自然停顿可以帮自己找到填标点处。

听别人读自己的文章,更容易发现问题,如是否有语病、衔接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甚至会有新的灵感产生。

3.“思”要渗透到每一种类型、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小题、每一个字,甚至是每一个标点上
(1)听写生字时,要思考自己所写的字是不是老师念的那个字,这个字能不能组老师念的那个词。

字写上了,还要回忆学习这个字时,老师和同学提醒大家要注意哪一笔,笔画是否写标准了,间架结构是否正确。

(2)做写笔顺的题,写完笔顺数一数共写了几个,和这个字的笔画数是否一致。

例如,木:一、十、才、木,木字共有四画,笔顺应写四次完成整个字。

(3)看拼音写词语这样的题,写完词还应读读音节词,和所写词语对照是否一致,还要看看词中有没有错别字。

根据意思判断字的正误。

(4)组完词语后一定要看看是否写了所给的字,字是否写得正确,这几个字凑在一起,是不是一个词。

(5)有关各种类型句子转换的题,首先要思考变换完的句子是否通顺,有无语病,再看是否达到了题目的要求,最后检查标点符号是否使用正确。

例如遇到把陈述句变反问句这样的题,要思考四个变化点:一是句号是否变成了问号;二是原句中的肯定词是否变成了否定词,或是否定词变成了肯定词;三是是否加上了恰当的反问词;四是语意是否改变。

(6)对于排序和分类的题,要按照顺序排一个或分一个就划掉一个,否则会有重复、遗漏的情况发生。

除学生自查,老师、家长帮助学生检查以外,同学之间互查也是非常好的方式,比如同桌交互检查,小组同学顺次检查等。

这样不仅有利于发现自己检查不出来的问题,还会让其他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避免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

当然,检查的方法和形式还有很多,我们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发现,及时地总结。

有了好方法,再坚持长期做下去,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好习惯,益终身。

让我们共同成为学生良好品质形成路上的奠基人。

参考文献
[1] 时国庆.浅谈小学生应该养成自我认真检查作业的好习惯[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
[2] 王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J].新课程:上,2012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