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 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 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 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细读感悟
阅读2-5自然段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 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 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 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 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 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中没 有一项是咱中国人的?
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 后了的。从“五四”时起有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 题,可直到现在,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 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仍是不争的事实。 问题出在哪里呢?
•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 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
格物致知:
格,推究,探察;致,获得。 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论点: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 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 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 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 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 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 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 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的培养。
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他怎么证明的?
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 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代表性。
作者认为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所以称之“唯心主义哲学家”
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
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阅读6-12自然段,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 学上的重要性。
走进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 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 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 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 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 哲学博士学位。
字词积累
1、注音:丁肇( zhào )中
不知所措( cuò )
2、释词: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 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 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 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 毅力。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 《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 要经典。
“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出自《大学》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 纲领的一部分。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 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整体感知 看到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请在文中画出每段的关键句,且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11、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6、当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全都忘记之后,还剩下来的才是教育。2021年10月22日星期五2021/10/222021/10/222021/10/22 •17、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2021年10月 2021/10/222021/10/222021/10/2210/22/2021 •18、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2021/10/222021/10/22October 22, 2021 •19、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1/10/222021/10/222021/10/222021/10/22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 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 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细读感悟
阅读2-5自然段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 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 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 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 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 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中没 有一项是咱中国人的?
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 后了的。从“五四”时起有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 题,可直到现在,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 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仍是不争的事实。 问题出在哪里呢?
•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 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
格物致知:
格,推究,探察;致,获得。 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论点: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 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 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 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 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 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 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 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的培养。
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他怎么证明的?
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 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代表性。
作者认为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所以称之“唯心主义哲学家”
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
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阅读6-12自然段,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 学上的重要性。
走进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 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 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 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 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 哲学博士学位。
字词积累
1、注音:丁肇( zhào )中
不知所措( cuò )
2、释词: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 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 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 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 毅力。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 《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 要经典。
“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出自《大学》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 纲领的一部分。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 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整体感知 看到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请在文中画出每段的关键句,且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11、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6、当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全都忘记之后,还剩下来的才是教育。2021年10月22日星期五2021/10/222021/10/222021/10/22 •17、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2021年10月 2021/10/222021/10/222021/10/2210/22/2021 •18、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2021/10/222021/10/22October 22, 2021 •19、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1/10/222021/10/222021/10/222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