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单纯弹簧圈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单纯弹簧圈的治疗效果
发布时间:2021-02-03T03:41:44.957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29期作者:柳松雪
[导读] 本文分析了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单纯弹簧圈对颅内动脉瘤的效果,以为复杂颅内动脉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单纯弹簧圈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弹簧圈治疗,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和出院时与随访6个月时的GOS评分。
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3.3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
出院时,两组患者的GO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两组GOS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与单纯应用弹簧圈相比,支架辅助弹簧圈可显著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神经功能。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生存质量;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29-0087-03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致残率均高,其发病率约为4~10/10万人/年,颅内动脉瘤为脑动脉血管管壁上出现异常膨出,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约占85%。
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栓塞治疗可显著降低治疗风险[1]。
其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而单纯弹簧圈栓塞对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复发率,使其在宽静脉瘤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2]。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进步,球囊辅助、双微导管技术、支架辅助栓塞等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血管内治疗进行了优化[3]。
对于宽颈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等较为复杂的动脉瘤,采用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治疗均较为困难,而随着支架的不断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已逐渐用于较为复杂的颅内动脉瘤中[4]。
本文分析了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单纯弹簧圈对颅内动脉瘤的效果,以为复杂颅内动脉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头昏、偏瘫、昏迷等。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全脑血管S3-DSA及DSA检查,从而准确了解动脉瘤的大小、位置、瘤颈宽度、形态、载瘤动脉、穿支血管的空间关系。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39~71岁,平均57.76±6.08岁,瘤体大小范围为4.7~24mm,平均14.52±3.89mm,动脉瘤部位: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者6例、前交通动脉者4例、椎动脉者3例、大脑中动脉者3例、小脑上动脉者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者6例、基底动脉者6例、脉络膜前动脉者1例;术前根据Hent-Hess分级,其中0级者7例、Ⅰ级者5例、Ⅱ级者12例、Ⅲ级者4例、Ⅳ级者2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弹簧圈治疗,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32~70岁,平均57.74±6.09岁,瘤体大小范围为4.6~23mm,平均14.85±3.95mm,动脉瘤部位: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者6例、前交通动脉者5例、椎动脉者3例、大脑中动脉者2例、颈内动脉眼动脉者7例、基底动脉者6例、脉络膜前动脉者1例;术前根据Hent-Hess分级,其中0级者8例、Ⅰ级者4例、Ⅱ级者13例、Ⅲ级者3例、Ⅳ级者2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瘤体大小、动脉瘤部位、Hent-Hess分级等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治疗,首先评估患者的综合情况,之后用微导管将微弹簧圈置入患者的动脉瘤中,之后再将微导丝缓慢退出,之后对穿刺点进行处理,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并给予常规用药;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待患者麻醉后行血管造影,评估疾病的综合情况,再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及治疗,先将支架释放,之后再填塞置入弹簧圈,之后再行抗凝治疗,两组术后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环境评分;(3)对比两组患者出院时与随访6个月时的GO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计数资料或计量资料分别用百分率或(x-±s)表示,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对比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3.3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不显著,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例)
3.讨论
目前,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弹簧圈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已有大幅度提升,而在弹簧圈使用过程中,部分患者会出现相应的并发症,从而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5],因此治疗过程中如何减少弹簧圈出现的并发症,我院将支架辅助弹簧圈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疗效显著。
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出院时,两组患者的GO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时,两组GOS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主要是由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可保证患者的颅脑血液供应,从而起到治疗的应用效果[6],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支架与弹簧圈非常重要,需选择柔软性较好的弹簧圈,支架直径应该选择>2载瘤直径1~2mm,同时动脉瘤适度填塞会避免术中的破裂出血,不能强求要求致密填塞,同时术中弹簧圈推送手感非常重要,若明显看到弹簧圈在微导管中起皱呈波纹状,需释放部分微导管张力后再将弹簧圈送入至瘤腔[7-8]。
综上所述,与单纯应用弹簧圈相比,支架辅助弹簧圈可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袁川,刘伶,朱云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4):97-99.
[2]张小曦,左乔,刘建民,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安全性的比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8,39(2):124-128.
[3]刘远来,孙异春,何永超,等.Solitaire支架与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对比[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23(3):423-426.
[4]陈振,张松,晋亚洲,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疗效的对比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0,36(1):38-43.
[5]宋伟健,胡深,刘欣民,等.3.0TMRA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术后随访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8, 47 (2):131-136.
[6]沈旭辉,邹建军,李付勇.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宽颈动脉瘤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8,29(9):107-109.
[7]曾智军.Neuroform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6):130-131.
[8]武中成,曲国辉,徐鹏,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35(2):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