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用科技助力垃圾分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用科技助力垃圾分类
佚名
【期刊名称】《《今日科技》》
【年(卷),期】2019(000)009
【总页数】1页(P17)
【正文语种】中文
垃圾分类这一“新时尚”已然成了生活中的必答题。

不仅在上海,全国多地垃圾分类管理也已开始“跑步前进”。

8月15日,《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公布实施,正式吹响了浙江省垃圾分类的“冲锋号”。

5G、AI、大数据、物联网、大视频……浙江正在运用这些科技手段来解决垃圾分类的“大难题”。

5G+VR、AI帮你给垃圾分类
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究竟怎么区分?
在武林街道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浙江移动打造的5G+VR手势操控垃圾分类科普趣味游戏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围观体验。

体验者进入5G+VR游戏后,可看到4个垃圾桶,以及众多的待分类垃圾。

依托于5G网络低时延的特性,VR一体机的
手势识别器会快速识别体验者发出的指令,握拳即选择垃圾,成功拿起垃圾时会有发光提醒;体验者通过转动脖子来确认将垃圾扔到哪个垃圾桶,选定垃圾桶时,垃圾桶也会发光提醒,此时将五指打开即可将垃圾扔入桶内,垃圾桶会同步判断分类正确与否。

此外,在天水街道凤起里的垃圾投放点,浙江移动的AI智能识别系统刚上线不久。

据灯芯巷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系统利用AI、图像分析等技术,实现对垃圾分类的
指导和监督,有效弥补了非集中投放时段缺少志愿者监管的问题。

垃圾袋也有了“身份证”
在宁波,早在2016年浙江移动就配合政府部门创新启动了“垃圾分类”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通过移动网络和宁波市智慧环卫信息化平台,试点社区实行了垃圾袋二维码实名制。

试点社区居民每家每月可收到31个垃圾袋,每个垃圾袋上的二维码与居民家门牌号对应。

从垃圾袋的接收、发放,到领用人信息输入,再到开袋检查和扫描,每一步操作都可以通过移动专配手机联网进行,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垃圾分类电子档案。

与此同时,通过宁波市统一的垃圾分类质量智慧平台,政府部门可以对各区县、街道、社区的分类质量进行统计汇总,方便小区督导员及社会公益组织对实际分类情况进行指导。

“黑科技”助攻全流程监管
在金华,浙江移动助力金东区东孝街道创新建立城市垃圾分类指挥中心,搭建多终端可回收智慧监管平台,通过有线视频监控和4G视频监控两种方式,为垃圾分类插上了智能化的“翅膀”。

依托于浙江移动提供的具备互动功能和红外夜视功能的球形摄像头,不仅能实现垃圾中转站及垃圾投放点全方位全天候无死角的监控,还能利用远程监控和语音互动方式,提醒居民垃圾规范投放。

同时,在进行视频巡查时,如果发现有不文明行为,可以通过语音直接“喊话”当场制止。

除此之外,浙江移动的垃圾分类智慧监管正在全省遍地开花。

在嘉兴,“垃圾处置全程监控平台”实现了各乡镇垃圾站7×24小时实时视频查看、录像调取、图像
截取;在绍兴上虞,通过在环卫车辆安装物联网卡、在乡镇垃圾中转站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等方式,“智慧环卫”系统形成了对环卫作业涉及的车辆、人员、设施的全流程管理;在杭州淳安,23个乡镇的27个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站点的监控画面全
部传送到淳安“智慧环保”大数据中心,便于环保局实时监控垃圾处理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