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新增篇目《论语》十二章2018年(汇总).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评析】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 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 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孔子的 “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朝 闻道,,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
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
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注解】知,通“智”,智慧。
• 【译文】
• 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
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不会有所畏惧。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
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
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
,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
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
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你喜欢哪一则?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3.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修身、 处世的名言?
• (5)65—73岁,安居鲁国, 办教育,理六经。精品3精品4
精品5•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论语》八佾篇第三则)
• 【注释】①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 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 “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 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实行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
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不要看,不合礼的不要听,不
合礼的不要说,不合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仁”,这是孔子关于
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
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注解】兴:抒发情志。观:观察(社会与自然)。
群:结交朋友。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迩:近。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抒发 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 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
的名字。”
【点评】这是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最高赞颂。在孔子的时代,《诗 经》简直就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所以,他老人家不仅 要求儿子孔鲤学诗学礼,而且号召所有的学生都好好地去学诗。 对于诗歌,我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一个喜欢诗歌的人,一定 不是个坏人。
11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注解】
• 质,朴,质朴。
• 文,文采,文饰。野,鄙野、粗野。
• 史: 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 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 彬彬:这里指文和质相杂适中的样子。
•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 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 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 【注解】(1)为山:堆积土山。(2)篑:kuì,土筐。
• (3)平地:填平洼地。(4)覆:倾倒。
• (5)进:前进。指继续堆土。
• 【译文】
•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 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 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 【点评】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
• 【评析】仁,仁德。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
包括音乐和舞蹈。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
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
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
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
礼、乐的问题。 [1]精品6•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 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 秩序的统治。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 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 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 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正智慧的人,真正
的智者,什么都看透了, 所以不惑。
仁者无忧:仁爱的人拥有仁爱的心,看什
么都是美好的,所以无忧。
勇者不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解】“其”,是副词,“大概,也许”的意思。
•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礼坏
乐崩,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进而造成
儒家创始人孔子,将致力恢复西朝闻道,夕死可矣。”
• 【译文】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 以。
• “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
• “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
【译文】
• 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说:“有什么话是可以 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 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 人.”
• 【点评】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我们 所说的“换位思考”。这是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注释】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 【译文】君子对道义通晓(看重),小人对利益 通晓(看重)。
• 【评析】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 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 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 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 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 与利,见不贤而内自 省也。”
• 【注释】
•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齐:与......看齐。
• 焉:于之。
• 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 思:思考,心里想。
• 【译文】
• 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
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进而造成儒家创始人孔子将致力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作为了自身的毕生追求精品1精品2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 (1)30岁前,位卑而能 “鄙事”,有志于学。
• (2)30—50岁,欲仕不能。
• (3)50—55岁,在鲁从政。
• (4)55—68岁,周游列国, 历尽艰辛。
•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文质彬彬”的说法, 这为后人普遍接受,对这句话的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
【注解】弘毅:弘Βιβλιοθήκη 大。毅,坚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 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 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遥远吗?”
居处。他工作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
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
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上,从而成就:“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 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 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 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 学会吸取教训,不要跟别人堕落下去。初中 所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一日:副词,一旦,表示如果有一天。
归:回归,回归先王时期的仁道,一说赞许,一说归属。
由:凭靠。目:条目,纲目。敏:聪慧。
请事:请,请求,主要表示敬意。事,从事。
【译文】
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
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点评】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弘大的志
向、坚毅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这
句话说得悲壮,总让我想起屈原的长叹:“路曼曼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还让我想起诸葛亮、岳
飞、文天祥、史可法……精品13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 也;譬如平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
【注解】就:靠近。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做一个君子,应当饮食不求饱足, 居住不求舒适,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饮食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