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不玩暴力玩具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不玩暴力玩具教案
【篇一:学前儿童游戏作业】
1、儿童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答:1、游戏不同于厌烦无聊,无所事
事的被动消极的状态。

游戏者的表情特征说明游戏者的身心处于积
极主动的活动状态。

2、幼儿游戏的动作具有非常规性、重复性和
个人的随意性的特点。

根据游戏动作的性质,可以把其分为即探究、象征与嬉戏三种基本类型。

3、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再现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

4、幼儿的游戏往往有言语相伴随。

5、幼儿的游戏往往依赖于具体的游戏材料或玩具。

2、儿童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答: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

3、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幼儿的能力相匹配。

4、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3、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方式 (一)平行式介入法
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
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教师
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如,教师提供了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
插了一种就呆坐在那里,这时教
师用这些材料插出了滑梯,发夹、汽车、火箭等,开阔了幼儿的思路,孩子们便又活跃了起来。

(二)交叉式介入法
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
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
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
的作用。

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

例如,幼儿在
玩开商店游戏时“售货员”和“顾客”都很正常地进行业务往来,如果
扮演“售货员”的幼儿说店里很忙,邀请教师来帮忙,教师可扮作服
务人员介入到中间去,并巧妙引导孩子提升游戏技巧。

(三)垂直介入法
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为时,教师直接介
入游戏,对幼儿的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显性的,如在
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
吊”“暴力”等内容的游戏时,教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4、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时机
答: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对儿童游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介入的时机要根据观察需要而定,教师必须先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再决定是否介入,适时地帮助儿童发展并延伸其游戏,在介入儿童游戏之前,最好先预计其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当幼儿游戏出现以下情况时,教师最好介入游戏: 1、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 2、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 3、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4、
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想放弃努力时;当教师出现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时,最好不要介入游戏: 1、不想与幼儿玩的时候; 2、感觉自己在干扰幼儿的时候; 3、以为介入游戏是一种对幼儿好的责任时;
4、不能从中享受到乐趣或者感觉到有心事或者太劳累时。

幼儿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幼儿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角色游戏的特征答:角色游戏,也称为象征性游戏,是幼儿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
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

扮演角色是角色游戏的中心环节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自主自愿是角色游戏的灵魂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共同特点为(1)创造性:对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创造性再现(2)过程性:从开始到结束有完整过程,所占时间较长,条件比较复杂化(3)变化性: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内容随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4.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答: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对儿童游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介入的时机要根据观察需要而定,教师必须先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再决定是否介入,适时地帮助儿童发展并延伸其游戏,在介入儿童游戏之前,最好先预计其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当幼儿游戏出现以下情况时,教师最好介入游戏: 1、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 2、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 3、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
4、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想放弃努力时;当教师出现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时,最好不要介入游戏: 1、不想与幼儿玩的时候; 2、感觉自己在干扰幼儿的时候; 3、以为介入游戏是一种对幼儿好的责任时; 4、不能从中享受到乐趣或者感觉到有心事或者太劳累时。


师可以利用游戏介入法、材料提供法、语言指导法来参与介入游戏,了解游戏的情况和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幼儿游戏的
水平。

【篇二:中、大班半日活动】
中、大班半日开放活动安排表 2016年11月3日
【篇三:特殊教育教案】
主题一学前儿童游戏概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各种主要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特点和历
史贡献,在此
基础上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皮亚杰关
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以及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
难点: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以及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
论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国外游戏理论概述
一、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一)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
1.代表人物
席勒斯宾塞
2.主要观点
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
力的产物,游戏的动力来自于机体的“剩余精力”。

3.评价
(1)消极对贬低游戏的价值负有责任
a.既然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那么它就是无价值的、不道德的,
应当予以禁止。

明智。

(2)积极
a.说明了游戏的物质前提只有当机体的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机
体才有可能去游戏
b.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作用
(二)松弛消遣说“松弛”说
1.代表人物
拉扎鲁斯帕特里克
2.主要观点
游戏是使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起来的一种活动。

(三)预演说“前练习”说、“生活预备”说
1.代表人物
格鲁斯
2.主要观点
游戏具有生物适应的功能,游戏是对与生俱来的、但不完善和成熟的本能行为的练习,它能够帮助小动物适应未来的生活。

3.评价
(1)积极
a.认为高等动物仅凭天生的“本领”是不能适应生活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这一点是符合事实的。

b.对于改变人们的儿童观、扭转当时人们认为儿童游戏物价值的传统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

(2)消极
a.只用“本能”的概念不能说明儿童游戏的本质,过分依赖“本能”的概念,把“本能”作为发展的中心驱力,把动物的游戏与人类幼儿的游戏等量齐观。

b.成人已不需要为生活做准备,可成人仍然有游戏的需要并继续游戏。

对于这一点不能有很好的解释。

(四)复演论
1.代表人物
霍尔
2.主要观点
游戏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重演人类种族进化的历史。

3.评价
(1)积极
看到了儿童游戏内容的社会历史性,社会环境不同,儿童游戏的内容不同。

(2)消极
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也无法解释现代社会儿童游戏的内容。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观点
1.理论基础:人格构成学说
本我快乐原则
超我理想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2.主要观点
a.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b.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
(二)帕勒和蒙尼格的游戏观点
1.帕勒的角色动机说
角色的选择完全出于内部动机,即受情绪的驱使。

2.蒙尼格的宣泄说
观点
游戏的价值能发泄被抑制的侵犯性冲动。

(三)艾里克森的游戏观点
1.游戏是一种自我的机能
游戏能够帮助自我对生物因素(本我)和社会因素(超我)进行协
调和整合,从而使人获得理想的发展。

(四)游戏治疗理论儿童游戏治疗
(1)什么是游戏治疗?
游戏是儿童最自然、自发的行为,在游戏治疗室,玩具好比是儿童
的词汇,而游戏好比是儿童的语言。

透过游戏,儿童能表达许多他
尚未能清楚地用言语来沟通的感觉和经验,在受过专业训练的游戏
治疗师陪伴下,儿童能自然而然地玩
出他的心境、困惑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一旦这些经验被处理后,儿童的适应力会提升,因而更有能力来应对并解决心理的挫折
和创伤,所以游戏治疗对于儿童就好比咨询辅导、心理治疗对于成
人一样有帮助,有疗效。

(2)哪些儿童需要游戏治疗?
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的儿童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适应问题,有的是
在学校(例如:学习障碍、人际关系不良),有的是在家里(例如:亲子冲突,父母婚姻问题所带来的心里困扰),有些则经历了更大
的创伤(例如:家庭暴力、性暴力受害者,在意外中失去亲人等)。

一般而言,如果经由父母、老师的观察或专业人士的诊断(小儿科
医生、儿童心智科、精神科大夫等),发现儿童的确有适应上或学习上的困难,游戏治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值得推荐。

(3)游戏治疗适用的年龄层
大抵而言,凡是介于幼儿园至小学高年级的儿童皆适合(约3-12岁)。

(4)游戏治疗的疗程
游戏治疗所需的疗程,根据每一个儿童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对轻微适应不良的儿童大约需4-6周;对有心理困扰的儿童则需8-16周或更长。

不论疗程之长短,儿童皆能从游戏治疗中增进自我概念,学习自主性,自我控制,及更恰当表达情绪、需求的方式。

1.分析性游戏治疗
2.发泄性游戏治疗
3.关系性游戏治疗
4.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第二节儿童游戏的特点和分类
一、幼儿游戏的特点
(一)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
1.表情
2.动作
3.角色扮演
4.言语
5.材料
(二)游戏性体验
1.兴趣性体验
2.自主性体验
3.胜任感或成就感
4.幽默感
5.生理快感
(三)游戏的外部情景
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
3.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幼儿的能力相匹配
4.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二、儿童游戏的分类
游戏分类的方法
a. 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1.感知运动游戏(联系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
2.象征性游戏
3.结构游戏
4.规则游戏
b以儿童社会性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柏登的分类(1)偶然的行为或无所事事
(2)旁观
(3)独自游戏
(4)平行游戏
(5)协同游戏
(6)合作游戏
c.按照儿童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创造性游戏:角色、表演、结构游戏;
规则游戏:智力、体育、音乐游戏。

第三节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
一、教师是儿童游戏中的重要他人:
1.从教师影响的特质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