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解决问题(集合)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解决问题
(集合)有感
我们总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是当我们老师面对未知的课堂,面对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总是忍不住就做了课堂的主人,上课的时候害怕学生答不上来耽搁这节课的教学进度,害怕由于个别学生的答案太偏了进而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思路,于是我们上着上着就越俎代庖了,一旦看到学生有困难,就赶紧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一节课下来学生被我们牵着走,学生学的效果不好,老师也教的很吃力。
听了陈鹏飞老师的《解决问题——集合》,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学生才是课堂的小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即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应当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体,而不是在时间上“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次”。
既而忽视学生的直接体验,代替学生的认识过程,把知识强加给学生。
要想有好的学习效果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
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单一、他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现状随处可见,在接受中学习,学生的心理机制或途径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倡导的在发现中学习,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传统的方法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智力的阻力。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比如课程一开始,教师在调动学生兴趣之后,陈老师就抛出了问题,参加唱歌的有几人?参加跳舞的有几个人?先提出很简单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提出一个问题,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几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是参加唱歌和跳舞的一共有几个人,陈老师只稍微将问题修改的更简洁了,做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点了几个学生说的都是错的,并且当陈老师询问全班学生的时候,学生们一致回答是这样。
如果是平时我们肯定忍不住要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了,但是陈老师很耐心的只是询问,直到有一个学生发现了问题,站起来陈述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其它同学也恍然大悟了。
知道自己错在哪个地方。
这样让学生自己找出矛盾点的做法比直接告诉学生,效果好得多,记忆更深刻,而且启发了学生多种思维方式。
另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错了,更好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不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
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当编剧和导演,当了一个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
教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做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教师的责任中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
根据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润滑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比如,《解决问题——集合》这节课上,在学生发现了问题之后,陈老师继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或者文字或者其他的方式表示问题的答案。
学生的想法很丰富,陈老师积极鼓励学生上台展示,然后提问看看这两个同学的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重复的人去哪儿了?学生在这个时候很认真的思考,老师只是适时的提出质疑,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再继续回答,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
我们知道,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独立性的核心是思维的独立性,即独立思考。
教师为引导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
在上课的时候要充分相信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一开始可能不会那么完美,但是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在这个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这是教师代替不了的。
我们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以启发者的身份观察学生,启
发学生的思维就可以了,就像陈老师这样,既能有条不紊的按照教学目标前进,又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有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亢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
”这就告诉每一位老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想办法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创设一个优化的课堂氛围。
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消除他们心理上的疲劳,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是因为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是相互促进的。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向本节课的陈老师一样创造性的合理使用教材,比如,对例题进行了改编使得例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但是又不改教材的内涵,不脱离书本。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会更有兴趣,有熟悉感,课堂上才会更加积极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合适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师经过专门训练,对于所教育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课程经过专门的培训,知道自己任教的课程需要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
在教育过程中先进行仔细去分析,了解学生学习中已有的水平,在学习中将会有哪些困难等都做到心中有数。
因此我们在教学前要精心设计,全面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
当然,我们不但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向课堂教学要实效。
今后在教学时要做到: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
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充分尊重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
彻底转变“我是老师,你是学生”的观念。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的、主动的、热情的投入到你的教学当中去。
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真正建立起一座通往师生彼此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认识你,了解你,从而选择你,信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