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意于长寿托情于游仙--曹操游仙诗的精神内涵探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意于长寿托情于游仙--曹操游仙诗的精神内涵探微
李明
【摘要】曹操本信奉黄老,有神仙情怀,同时又怀疑神仙不死,对神仙之说且信且疑.曹操终未沉迷于神仙迂怪之说.渴望延年以完成统一大业导致他崇信长生之术.曹操的游仙诗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呈现出求仙与反神仙、求长生与求功业的复杂性.其游仙诗以游仙为艺术外壳,借游仙题材以咏怀.求仙与反神仙都旨在求功业,求长生亦为求功业.其游仙诗重在精神超越而非迷信神仙,有深刻的言外之旨.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0)003
【总页数】3页(P204-206)
【关键词】曹操;游仙诗;黄老;求仙;反神仙;长生;功业
【作者】李明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社会科学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3 期■■■■.__
■■■■...■■■■■■.■___.■■■■.■■-.■.___I___.__■.■..■■.■...■..■.寄意于长寿托情于游仙——曹操游仙诗的精神内涵探微李明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 摘要】曹操本信奉黄老,有神仙情怀,同时又怀疑神仙不死,对神仙之说且信且疑。
曹操终未沉迷于神仙迁怪之说。
渴望延年以完成统一大业
导致他崇信长生之术。
曹操的游仙诗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呈现出求仙与反神仙、求长生与求功业的复杂性。
其游仙诗以游仙为艺术外壳,借游仙题材以咏怀。
求仙与反神仙都旨在求功业,求长生亦为求功业。
其游仙诗重在精神超
越而非迷信神仙,有深刻的言外之旨。
[关键词 ]曹操;游仙诗;黄老;求仙;反神仙;长生;功业中图分类号]1207.22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217【 2005 ) 03-0204-03曹操的游仙诗流传至今的有八首,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游仙诗继承汉乐府游仙诗的传统,表现对神仙境界的幻想和羽化飞
升的梦想以及对幸福长寿的歌颂。
请看《气出唱》中的两个片断:东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奉持行。
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堂。
东西厢,客满堂。
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未央,长乐甫始宜孙子!常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
llcP345yXTalt 糠诗,f 出自此书,8S 注明)诗人在歌咏仙人仙事、抒发人生梦想
的过程中,把游仙描写与精神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将求仙之思经过审美艺术化,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象征,展示其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
这类游仙诗受两汉文人
游仙诗的影响,当是曹操风雅应酬、欢宴娱情之作或是心灵审美之才情所致,创作动机并非宣传长生思想。
所谓“<气出唱》等游仙诗宣传神仙长生等思想”【 2 】 (P2A5) 的论断是不够客观的。
第二类游仙诗主要表现了曹操的神仙思绪与人生烦恼。
< 秋胡行· 晨上篇》可为代表。
在讨伐张鲁的艰苦卓绝的征战途中,曹操陷入了入迷意烦的困境,于是产生了到仙境逃避现实的想法。
诗写三位幻想中的老神仙浮现在诗人面前,并且炫耀神仙生活:“名山可观,邀游八极,枕石濑饮流泉。
” 这分明是人间隐士自然清新、高雅脱俗的生活再现。
它离含着曹操向往无为出世,摆脱现实的困厄烦扰,去过悠游自在的生活的愿望。
老神仙
的生活与曹操在现实中的困苦窘迫之境形成鲜明对照。
而“ 沉吟不决”则形象
地表现了诗人徘徊于仙境、尘世之间,难割难舍的矛盾心情。
诗人进而发出慨叹: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诗人是何等的怅惘彷徨!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诗人最后还是决心仿
效“正而不谲” 的齐桓公,建立霸业。
这首诗借游仙题材表达个人的处世情怀,创作目的由第一种类型的娱乐审美转变为诗人烦恼情绪的渲泄。
它只不过是诗人在现实社会中遭受挫折而意志消沉、迷茫时,用以消散烦恼、逃避困境的一种手段。
第三类游仙诗反映出曹操由“人道居短” 与“ 壮心不已”的苦闷情怀,
进而要破除神仙不死思想,探讨人生价值和意义。
如《秋胡行· 愿登泰华山》:飘摇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世言伯阳,殊不知老。
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开头表达
出诗人渴望得到神药而长生不老的梦想,但接着诗人清醒地意识到老子长生不老
与王子乔、赤松子得道成仙都是不真实的。
这表明曹操理智地否定了长生成仙的思想,意识到天地长久而人寿有限是自然规律。
于是诗人又迸一步探讨现实的
人生问题:万国率土,莫非王臣。
仁义为名,礼乐为荣…… 不戚年往,忧世
不治。
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诗人“不戚年往,而是为社会不能长治久安深深
忧虑。
“存收稿日期】 2005- 03 -12【作者筒介】李明( 1973- ),男,山东
临清人,聊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李庆立教授。
■■■■.__■■■■...■■■■■■.■___.■■■■.■■-.■.___I___.__■.■..■■.■...■.李明摘要】曹操本信奉黄老,有神仙情怀,同时又怀疑神仙不死,对神仙之说且信且疑。
曹
操终未沉迷于神仙迁怪之渴望延年以完成统一大业导致他崇信长生之术。
曹操
的游仙诗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呈现出求仙与反神仙、求长生与求功业的复杂性。
其游仙诗以游仙为艺术外壳,借游仙题材以咏怀。
求仙与反神仙都旨在求
功业,求长生亦为求功业。
其游仙诗重在精神超越而非迷信神仙,有深刻的言外之旨。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217【 2005 ) 03-0204-03第一类
游仙诗继承汉乐府游仙诗的传统,表现对神仙境界的幻想和羽化飞升的梦想以及对
幸福长寿的歌颂。
请看《气出唱》中的两个片断: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
饮玉浆,奉持行。
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堂。
东西厢,客满堂。
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未央,长乐甫始宜孙子!常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llcP345yXTalt 糠诗,f 出自此书,8S 注明)诗人在歌咏仙人仙事、抒发人生梦想的过程中,把游仙描写与精神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将求仙之思经过审美艺术化,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象征,展示其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
这类游仙诗受两汉文人游仙诗的影响,当是曹操风雅应酬、欢宴娱情之作或是心灵审美之才情所致,创作动机
并非宣传长生思想。
所谓想”【2】(P2A5) 的论断是不够客观的。
<秋胡行·晨上篇》可为代表。
在讨伐张鲁的艰苦卓绝的征战途中,曹操陷入了入迷意烦的困境,于是产生了到仙境逃避现实的想法。
诗写三位幻想中的老神仙浮现在诗人面前,并且炫耀神仙生活:这分明是人间隐士自然清新、高雅脱俗的生活再现。
它离
含着曹操向往无为出世,摆脱现实的困厄烦扰,去过悠游自在的生活的愿望。
老神仙的生活与曹操在现实中的困苦窘迫之境形成鲜明对照。
而沉吟不决”则形象
地表现了诗人徘徊的齐桓公,建立霸业。
这首诗借游仙题材表达个人的处世情怀,它只不过是诗人在现实社会中遭受挫折而意志消沉、迷茫时,用以消散烦恼、逃避困境的一种手段。
第三类游仙诗反映出曹操由与壮心不已义。
如《愿登泰华山》:飘摇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世言伯阳,殊不知老。
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开
头表达出诗人渴望得到神药而长生不老的梦想,但接着诗人清醒地意识到老子长生不老与王子乔、赤松子得道成仙都是不真实的。
这表明曹操理智地否定了长生成仙的思想,意识到天地长久而人寿有限是自然规律。
于是诗人又迸一步探讨现实的人生问题:国率土,莫非王臣。
仁义为名,礼乐为荣……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诗人收稿日期】 2005- 03 -12作者筒介】李明
( 1973- ),男,山东临清人,聊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李庆立
教授。
亡有命,虑之为蚩,更是对求仙长生迷梦的愚昧无知和荒诞可笑进行的批判和讥嘲。
这种观念在汉魏之际应该是理性的、先进的。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壮盛智惠,殊不再来。
爰时进趣,将以惠谁?沉汛放逸,亦同何为?诗人生逢乱世,苦多乐少。
然而诗人的天性是达观积极的,他用“欢笑意所之”来表
明自己在生活态度上的乐观适意和昂扬向上的人生观。
“壮盛智惠,殊不再来,个人的生命毕竟短暂而有限,“爱时进趣的进取又将为谁呢?如果“ 讽沉放逸,那同样又为了什么呢?这里曹操对神仙生活作出了独特的一分为二:神仙的长
寿是好的,而神仙的逍遥安乐则是不可取的。
既然个体生命的短暂乃是无法彻底改变的情形,因此便不足忧,可忧的是能否对“世” 之“ 治” 作出应有的贡献。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游仙诗中的神仙逐步从仰慕的对象变成了批判的对象。
因此,曹操是一位理性主义者,他没有在神仙幻梦中迷失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
会责任。
所谓“《秋胡行》除了游仙外,还有宿命思想[2l(P245)的论断亦是不
够公允的。
第四类游仙诗反映出曹操旷达的生死观和认识论。
《精列》篇从万物“莫不有终期” 的自然规律和“周孔圣徂落” 的社会历史进程,都明确否定了“思想昆仑居,志意在蓬莱” 的虚无生死观,从而更加清醒地感受到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的现实人生。
看来,曹操已自觉地将神仙思想纳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之中,在经过人生痛苦的体悟和哲理的升华之后,否定了秦皇汉武以来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迷梦,更加坚定了他积极人世的人生信念。
这使他的游仙诗——反前人游仙的传统旨趣,抒写拯世济民的渴望。
这一类游仙诗迸一步摆脱了生
死迷茫的感情误区,摆脱了神仙羁糜,从而成为具有深切寄托的咏怀诗。
以上对曹操的游仙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接下来,再以汉魏之际的社会风貌、士人的思想状态及游仙的文学传统,并结合曹操的文学素养、审美趣味、生活经历、
宗教信仰以及政治地位诸因素对曹操的游仙诗进行多方位的探讨。
汉人原本就有崇信神仙的传统,经过秦皇汉武等统治者的尊崇,神仙思想更是在社会意识形态
中根深蒂固。
汉末,儒家经学已被当权者践踏、扭曲,不复起舆论导向的作用,正统观念严重动摇,老庄思想重新抬头,士人多追求逍遥隐逸、神仙不死,因
而汉魏之际仙风大炽。
在这股风气曛染下,游仙、求仙也不可避免地渗入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曹操创作游仙诗既是继承了两汉文学的求仙传统,也是时代思潮使然。
汉末,人们纷纷到老庄那里寻找新的精神支柱和救世良方,于是道教乘机
而兴。
张角领导的太平道以黄老崇拜为信仰,发动黄巾大起义。
初平元年,曹
操与黄巾众百万相抗击,黄巾乃移书曹操:者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
黄太乙同。
似若知道,今更迷惑。
汉行已尽,黄家当立。
天之大运,非君才力
所能存也。
”C3](‘ 魏书’武帝纪第一>’ 所谓“ 毁坏神坛”,指曹操任济南相时曾“ 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3】(‘ 魏书‘武帝纪第一m )。
“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 ,是说曹操亦信奉黄老,与黄巾军信奉的中黄太乙神相同。
“ 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是说当初曹操即崇拜黄老、禁绝淫祀,看起来与黄巾军所崇拜的道教相通,现在既与黄巾军作对,便证明曹操并不真
正了解“ 中黄太乙”之神道,其迷乱的程度甚于当初。
可见,曹操原是信奉黄
老神仙之说的。
汉末,黄老崇拜弥漫社会上下,桓帝祭祀黄老甚诚,折象、杨
厚等士大夫皆好黄老言,这样下层民众鼓吹黄老崇拜…… 而太平道正是以黄老崇
拜为信仰,五斗米道正是以《老子》五千言为经典,来动员和组织徒众的。
[4l(I'374- 375) 可见,上起皇帝,下至民众,信仰黄老成风。
曹操信奉黄老神
仙之说,是领潮于时代的。
信仰终归是信仰,作为政治家,曹操对当时的道教神
仙说多采取实用主义的策略加以利用。
“初平四年,青州黄巾百万余众……后为
曹操所逐,至济北,遂降曹。
曹得降卒三十万,收其精锐者号青州兵,形成曹操打天下的骨干力量。
[41(P380) 根据黄巾军早先与曹操书中有“其道
乃与中黄太乙同” 的话推断,曹操能收降数十万青州黄巾,当不止威力胁迫,恐怕与他信奉黄老、能保护其宗教崇拜有关,故青州兵肯为曹操效力。
曹操在处
理五斗米教首领张鲁问题上,同样执行了合理的宗教信仰政策:“太祖入南郑,甚嘉之。
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
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
以客礼,封阆中候,邑万户。
”[3l 《 IHS-张鲁传第八)P265)可见五斗米教也未
遭到曹操的禁绝。
这些都与曹操信奉黄老有着密切的联系。
既然曹操信仰黄老神
仙之说,那么《气出唱》、《秋胡行》等游仙诗所流露出的羡慕神仙、祈求不
死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而奇怪的是,曹操的《善哉行》说“痛哉世人,见欺
神仙” ,又以反神仙的面目出现。
有人仅据这些诗句就认为,当时以曹操为代表的一部分进步人士已具有了朴素的唯物论、无神论思想。
这实在是对曹操本人的误解。
试想,太平道、五斗米道在动员和组织民众起义的过程中,起了相
当重要的作用,它得到了那么多下层民众的拥护,并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曹操在双方对抗中崛起,对于宗教的巨大威力是深有体会的。
作为封建统治者,为国家长治久安计,曹操既要对黄老道教加以政治、军事利用,又要进行舆论箝制,防止披着宗教外衣的起义重演,威胁自身的统治。
所以,尽管骨子里有黄老神仙情结,但是曹操观确宣扬“痛哉世人,见欺迂怪” 和“性不信天命之事,作为官方的舆论导向。
曹操的这种政治性表态,旨在消弥人民利用道教组织起义。
言不由衷、表里不一,是符合曹操作为政治家的性格特征的。
曹操曾出于政治目
的对方士大加搜求。
曹植说:“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 …本所以集于魏国者,诚恐此人之徒接奸诡以欺众,行妖恶以惑民。
故聚而禁之也。
岂复欲观神仙于
瀛洲…… 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也。
”[3l 《:XIS .方伎
传第二十九)裴松之注P805)这话明白地指出曹操主要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而将这些流窜各地的方士们束缚起来。
鲁迅先生也认为:“我想他无论如何是一个精
明人,他自 205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壮盛智惠,殊不再来。
爰时进趣,将以惠谁?沉汛放逸,亦同何为?诗人生逢乱世,苦多乐少。
然而诗人的天性是达观积极的,他用“欢笑意所之讽沉放逸,那同样又为了什么呢?这里曹操对
神仙生活作出了独特的一分为二:神仙的长寿是好的,而神仙的逍遥安乐则是不可取的。
既然个体生命的短暂乃是无法彻底改变的情形,因此便不足忧,可忧的是能否对“世之治作出应有的贡献。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游仙诗中的神仙逐步从仰慕的对象变成了批判的对象。
因此,曹操是一位理性主义者,他没有在神仙幻梦中迷失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
所谓“《列》篇从万物“莫不有终期的自然规律和“周孔圣徂落的社会历史进程,都明确否定了的虚无生死观,从而更加清醒地感受到微的现实人生。
看来,曹操已自觉地将神仙思想纳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之中,在经过人生痛苦的体悟和哲理的升华之后,否定了秦皇汉武以来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迷梦,更加坚定了他积极人世的人生信念。
这使他的游仙诗——反前人游仙的传统旨趣,抒写拯世济民的渴望。
这一类游仙诗迸一步摆脱了生死迷茫的感情误区,摆脱了神仙羁糜,从而成为具有深切寄托的咏怀诗。
以上对曹操的游仙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接下来,再以汉魏之际的社会风貌、士人的思想状态及游仙的文学传统,并结合曹操的文学素养、审美趣味、生活经历、宗教信仰以及政治地位诸因素对曹操的游仙诗进行多方位的探讨。
汉人原本就有崇信神仙的传统,经过秦皇汉武等统治者的尊崇,神仙思想更是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根深蒂固。
汉末,儒家经学已被当权者践踏、扭曲,不复起舆论导向的作用,正统观念严重动摇,老庄思想重新抬头,士人多追求逍遥隐逸、神仙不死,因而汉魏之际仙风大炽。
在这股风气曛染下,游仙、求仙也不可避免地渗入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曹操创作游仙诗既是继承了两汉文学的求仙传统,也是时代思潮使然。
汉末,人们纷纷到老庄那里寻找新的精神支柱和救世良方,于是道教乘机而兴。
张角领导的太平道以黄老崇拜为信仰,发动黄巾大起义。
初平元年,曹操与黄巾众百万相抗击,黄巾乃移书曹操:毁坏神坛,指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3】(‘ 魏书‘武帝纪第一m ),是说曹操亦信奉黄老,与黄巾军信奉的中黄太乙神相同。
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是说当初曹操即崇拜黄老、禁绝淫祀,看起
来与黄巾军所崇拜的道教相通,现在既与黄巾军作对,便证明曹操并不真正了解中黄太乙社会上下,桓帝祭祀黄老甚诚,折象、杨厚等士大夫皆好黄老言,这样下层民众鼓吹黄老崇拜…… 而太平道正是以黄老崇拜为信仰,五斗米道正是以《老子》五千言为经典,来动员和组织徒众的。
[4l(I'374- 375) 可见,上起皇帝,下至民众,信仰黄老成风。
曹操信奉黄老神仙之说,是领潮于时代的。
信仰终归是信仰,作为政治家,曹操对当时的道教神仙说多采取实用主义的策略加以利用。
百万余众……后为曹操所逐,至济北,遂降曹。
曹得降卒三十万,收其精
锐者号青州兵,形成曹操打天下的骨干力量。
乙同的话推断,曹操能收
降数十万青州黄巾,当不止威力胁迫,恐怕与他信奉黄老、能保护其宗教崇拜有关,故青州兵肯为曹操效力。
曹操在处理五斗米教首领张鲁问题上,同样执行
了合理的宗教信仰政策:既然曹操信仰黄老神仙之说,那么《气出唱》、《秋
胡行》等游仙诗所流露出的羡慕神仙、祈求不死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又以反神仙的面目出现。
有人仅据这些诗句就认为,当时以曹操为代表的一部分进步人士
已具有了朴素的唯物论、无神论思想。
这实在是对曹操本人的误解。
试想,太平道、五斗米道在动员和组织民众起义的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得
到了那么多下层民众的拥护,并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作为封建统治者,为国家长治久安计,曹操既要对黄老道教加以政治、军事利用,又要进行舆论箝制,防
止披着宗教外衣的起义重演,威胁自身的统治。
所以,尽管骨子里有黄老神仙
情结,但是曹操观确宣扬和“性不信天命之事,是符合曹操作为政治家的性格特
征的。
曹操曾出于政治目的对方士大加搜求。
曹植说:方士,吾王悉所招致… …本所以集于魏国者,诚恐此人之徒接奸诡以欺众,行妖恶以惑民。
故聚而禁之也。
岂复欲观神仙于瀛洲…… 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
也。
:XIS .方伎传第二十九)裴松之注P805)这话明白地指出曹操主要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而将这些流窜各地的方士们束缚起来。
己能做文章又有手段,把天下
的方士文士统统搜罗起来,省得他们跑到外面给他捣乱,所以他的帷幄里面,方士文士就特别地多。
[5l(P291) 看来曹操对方士们蛊惑人心的妖言是严加防范和打击的,但这并不足以说明曹操是无神论者。
再者,从汉魏之际的社会风貌、士
人心态看,产生自觉的、坚定的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
汉末战乱频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蒿里行》)成为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广大士人对于时局的艰危和生命的脆弱是极其敏感的。
曹操在<短歌行》中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的感慨,又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描绘当时士人的流离和惶惑。
这正是游仙诗作者所共同面临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心态。
此时怎么可能产生坚定的无神论、唯物论呢?况且两汉谶纬神学盛行,汉魏之际黄老道教勃兴,魏以后又玄学大畅,更多的士人追求长生不死,有神论的思想贯穿着谶纬神学和神仙思想互相渗透、共同发展、互为消长的全过程,并未给唯物主义、无神论以发展空间,曹操的思想又怎能独立于时代之外呢?可见,对曹操的思想不能简单地用唯物、唯心加以区分,因为曹操是一个正视现实、善于思考、敢于怀疑的历史人物,其思想极其复杂:对生命修短的恐惧导致
神仙长生情结,对生命的冷峻思考导致怀疑神仙不死,对大一统理论和与之配
套的谶纬神学的反思导致怀疑天命,对功业未竞而老之将至又导致倾心于养性方术。
可见曹操的思想是何等的多元和复杂!天道远,人道迩,在信与疑的彷徨中,曹操终未沉迷于神仙不死之说,而倾心于方士的养生术,渴望延年以实现
统一大业。
曹操在游仙诗中反复提到的一个中心是人的衰老和死亡,或从另一个
角度讲,是长寿。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恰之福,可得永年” 《龟虽
寿》 ),曹操认为神仙不死是不可能的,争取活得长一些是可以实现的,这就得
靠“ 养怡” 。
所谓“养怡” 即“养性” ,指方士们的养生之道。
曹操本人是深信方士们的养生之道的:好养性法,亦解方药。
招引方术之士,庐江左慈、
谯郡华佗、甘陵甘始、阳城郗俭无不毕至。
又习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饮鸩
酒。
” [3】(‘ 魏书’武帝纪第一)裴松之注Pl2 ’ 看来这些爱好和措施都与力争长寿密切相关。
关于曹操深信方术的原因,陈贻掀先生指出:孟德同他们(方士们)相处久了,又曾亲试断谷等术而验,哪能不受影响?” [6](P34 ’ 推论极合情理。
曹操一心追求长寿,方士们的一套很对他的心思。
206无怪乎他招致了那么多方士!关于曹操追求长寿的目的,《龟虽寿》说得很清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的一生确是奋斗的一生,而争取长寿完全是为了统一天下的事业。
求长生是担心自身的衰老和死亡,但作为一个创业之主,他更关心的是军政大事,是“忧世不治” 。
因此,曹操以游仙(求神仙、反神仙)为题材,以争取长寿为手段,以大治天下为旨归。
其游仙诗就主流而言,恰恰不是什么追慕仙境、消极颓废之作,而是以游仙为艺术外壳,借游仙来咏怀,与其史诗、咏怀诗在思想本质上并无二致,都同样充满着人生苦短、功业无期的困惑和匡世济民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自强不息、为民请命的精神内涵。
不止是曹操的游仙诗,建安诗歌中最常见的乃是感慨光阴与生命的流逝,并从个体生命的短暂进而想到积极有为、建功立业,在不朽的事业中永生。
曹操游仙诗与建安诗歌的基本精神是一脉相通的,是建安诗歌主题的变奏,表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进取精神。
曹操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的生命的延续和最高的理想追求,其神仙情绪和神仙梦想也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政治观念,显示出与其它游仙诗截然不同的哲理意趣和审美内涵,达到了其它游仙诗所无法企及的思想高度,且大大拓宽了游仙创作的新境界。
我们可以将曹操的游仙诗定义为借神仙以咏怀,重在精神超越而非迷信神仙,别有寄托,有深刻的言外之旨。
借游仙来表达积极进取之意,这在古代游仙题材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
参考文献:[1]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l.逯钦立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
3 .[2] 张炯,邓绍基.中华文学通史[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