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何如涛
(兴化市板桥初中江苏兴化225700)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思想启迪学生思维与探究,使学生自主建构“金属的化学性质”相关知识,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
设计时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支撑,体现互动、渗透、交叉、有效等现代教学观,再进行总体观下的模式运作。
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以重构教材内容为起点进行教学设计。
具体来说,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发现,蓄势待发→设案探究,巡视指导→交流讨论,归纳小结→迁移应用,巩固新知”等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分析、推理,归纳出金属的化学性质,形成解决具体问题的基本思路。
本节设计力求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的教育,已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
本节课涉及到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
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
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
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四、学法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
实验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
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再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龄特征,所以我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
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了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突出重点。
再结合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
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六、教学过程
步骤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在现代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里,金银器具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整、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
你知道为什么吗?
(设计意图)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步骤2:引导发现,蓄势待发
【活动探究一】金属与氧气反应
【问题引导】所有金属是不是都能与氧气反应?
(不,“真金不怕火炼”说明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
【小结】
(1)金属与氧反应的难易程度(见下表)
【启发】据此,能否判断这三组金属的活泼程度?判断方法?
活泼程度:镁铝>铁铜>金,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判断。
【讲述】金属的活泼程度又称为金属的活动性,同时我们找到判断金属活动性的第一种方法。
反思这种方法其实有明显不足之处,同学们发现了吗?
同组金属(如镁铝)之间的活动性无法比较。
【过渡】我们必须要找寻更科学的方法,那么研究方向在哪里呢?
步骤3:设案探究,巡视指导
(2)金属与酸的反应
【活动探究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改进意图)用塑料片把培养皿隔成四个区域(有间隙连通),先加入少量稀盐酸,再依次向四个区域中加入Cu、Fe、Zn、Mg四种金属,而课本中采用了4只试管来做这个对比实验。
相比之下,用改进过的装置来做这个对比探究,更加节省药品、节省时间,更加便于操作。
值得强调的是加入的顺序(Cu、Fe、Zn、Mg)很重要,这样实验现象有个递进的过程,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把握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清晰地比较出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从而比较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突破重点。
还能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记录: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Mg+H2SO4=MgSO4+H2↑
Zn+2HCl=ZnCl2+H2↑Zn+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
【解释交流】金属和酸是何种基本反应类型?
都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启发】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体会“置换”两词的含义。
金属将酸中的氢元素置换出来,从而生成氢气和化合物,A+BC→AC+B
【解释交流】根据刚才的实验,能否判断出镁、锌、铁、铜的活动性强弱?判断依据?
金属活动性:镁>锌>铁>铜,金属与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速率(剧烈程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
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使学生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设疑】大家想想如果在实验室制取氢气,你认为选用那种金属最合适?
【实验引导】镁、锌、铁、铜与盐酸或稀硫酸的实验。
【解释交流】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反应速率又如何?
【解释交流】金属与酸反应可产生氢气,那么实验室制氢气应选用哪组药品?
(锌和盐酸或稀硫酸,因反应速率适中)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实验室气体制备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
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活动与探究三】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学生分组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设置讨论】通过实验探究二的实验(1)可知Al的活动性比Cu强,那么结合实验探究中的(2)能否比较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启发】金属活动性顺序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结合前面的实验事实,找寻判断有关置换反应的依据?
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氢前金属才能和酸反应生成氢气;前面金属可以把后面金属从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迁移应用】打击假冒伪劣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同学们找到鉴别真假黄金方法了吧?
(1)灼烧;(2)加盐酸或稀硫酸;(3)加硝酸银溶液。
【生活中应用】久用的铝制热水壶内会出现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可用食醋来除水垢,但食醋能否过量?
食醋(含醋酸)过量,会和铝反应,造成水壶损坏。
【生产中应用】农业生产中常用硫酸铜来配制波尔多液,配制时能在铁制容器中进行吗?
Fe+CuSO4=FeSO4+Cu,造成铁制容器损坏且波尔多液变质。
(设计意图)给出一定线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学习金属化学性质的同时,也了解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另一方法。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的能力。
突出重点,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享受它带来的喜悦。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整理、展示结论:金属活动性:Al > Cu > Ag
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来。
【展示事例】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事实,强化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突破难点。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4)置换反应
【课件展示】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方程式
【启发】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体会“置换”两词的含义。
金属将酸中的氢元素置换出来,从而生成氢气和化合物,A+BC→AC+B。
(设计意图)以课件展示回顾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方程式,突出规律性,直观、生动的再现,便于学生观察、总结置换的定义,自己发现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步骤4 :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反思】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步骤5:迁移应用,巩固新知
【课堂反馈练习】略。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练习,突出重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逻辑主线,它贯穿于课的始终。
首先通过研究金属与氧气反应,引出金属活动性这一概念,紧接着在金属和酸(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和金属化合物(盐的概念尚未出现)反应的学习中,归纳出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两种常用方法,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判断依据,最后以“生活中的应用”、“生产中的应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进和巩固练习,同时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教材的内容组织符合物质的认知规律,对物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堂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活动中重点知识的掌握及难点突破,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及时讲解、点评、总结,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