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建设与管理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建设与管理综述
汪明;刘彦红;顾冉
【摘要】随着江苏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1831”)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辅以规范的环境监控管理标准和严格的绩效考评机制,打造出了全省共享的信息一体化监控平台,实现了环保信息的数据化、统一化、公开化。
文章对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进行了综述。
【期刊名称】《江苏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4(000)001
【总页数】3页(P29-31)
【关键词】信息化监理;“1831”;标准规范;信息一体化
【作者】汪明;刘彦红;顾冉
【作者单位】江苏省软件产品检测中心,江苏南京 210003;江苏省软件产品检测中心,江苏南京 210003;江苏省软件产品检测中心,江苏南京 2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0 引言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2。
在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忽略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江苏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10.2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40000亿的经济总量。
居于高位的经济发展速度给人民生活水平带来提高的同时,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利民已成为政府执政能力评判的新标准。
能不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日渐成为7800万江苏民众最为关切的话题,也迫使环境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
环保业务信息化正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将环保信息数据化、统一化、公开化,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环境保护业务保驾护航。
1 “1831”系统——为环境信息化新模式启航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打造了一个全省共享的环境监控平台,集成了“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空气环境、辐射环境、重点污染源、机动车、危险废物、风险源”8大监控系统,组建了省、市、县3级环境监控中心,出台了一套环境监控管理标准,并在“1831”的系统框架下不断丰富着其内容,向着国家级生态环境信息资源中心迈进。
“1831”系统通过25.5万个传感节点,实时感知着江苏生态环境的每一个角落,传感节点将获取的数据实时传递至环境监控系统平台,在实现环保数据“唯一、共享、一体化”的同时,也保证了民众获取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数字环保诠释着科学发展观在江苏生态文明的足迹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2 环境监控标准规范——为“1831”系统建设护航
如何做到将信息化与环保业务有效融合,使其发挥各自所长。
首先需要一套符合环保特性的规范和标准,从业务流程、数据共享、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将其纳入系统化、标准化建设。
一套正确的规范、一套先进的标准,才能带领江苏环保朝着“环保现代化,信息一体化”的方向不断前行。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的标准化建设,首先从标准体系切入,确立了《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标准体系》。
该体系以江苏环保监控信息化需求为出发点,紧扣物联网
和环保电子政务2大主题,为“1831”系统建设起到规范、指导、监督、协调的作用。
另外,环境监控管理标准还配套建立了“标准动态管理平台”,可对标准体系进行动态维护、在线查询、状态跟踪、作废预警,提升了标准体系的可扩充性和可操作性。
标准化建设为生态环境监控信息化建设明确了建设内容和工作重点,使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建设能真正地站在高起点上,沿着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有序、高效、快速地健康发展。
在环境监控标准规范的建设工作中,“1831”系统的各参建单位首先参照现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没有现行国标、行标的情况下,则根据“1831”系统的特色提出并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
这种建设模式既完善了环保监测系统的标准体系建设,也为各参建单位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我规范能力开辟了有效途径。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分为:技术标准规范、管理标准规范、业务标准规范和数据标准规范4大类,完成了如表1所示的标准规范建设内容。
其中,《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建设规范》《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系统建设要求》被列为地方标准,其余作为“1831”系统的项目实施标准。
在标准建设的过程中,参与标准的起草承担单位共计20余家,建设单位克服编制团队数量庞大、标准起草人员的标准编写水平参差不齐等客观因素,积极组织数10次培训会议,经多次研讨反馈,为各参见单位编写人员提供指导和建议,最终形成了一整套适用于“1831”项目的实施标准,为“1831”项目的有效推进、合理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切实可行的规范建设——为建立环保大数据试水
“1831”系统虽然拥有了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标准,但对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范的摸索工作也从未放松过。
表1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明细序号标准族名称标准规范条目1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建设规范第1部分:网络工程2第1部分:空气环境自动
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6第2部分:水环境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
7第3部分:辐射环境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8第4部分:空气环境自
动监控系统数据传输标准9第5部分:水环境自动监控系统数据传输标准10 第6部分:辐射环境自动监控系统数据传输标准11第2部分:服务集成与信息传输3第3部分:安全体系4第4部分:地理信息平台5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系统建设要
求第1部分:通用布缆系统工程12 第2部分:监控机房系统工程13 第3部分:网络系统工程14 第4部分:软件工程15 第5部分:信息化工程安全16生态环
境监控系统验收规范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工程监理规范第1部分:总则17 第2部分:监控机房18 第3部分:网络系统工程19 生态环境监控系统运行与考核生态环境监控系统运行与考核20 生态环境监控系统监控平台建设指南生态环境监控系统
监控平台建设指南21第1部分:总则22 第2部分:水环境在线监控数据元23
第3部分: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控数据元24 第4部分:空气环境在线监控数据元
25 第5部分:辐射环境在线监控数据元26 第6部分:危险废弃物在线监控数据
元27 第7部分:固定风险源在线监控数据元28 第8部分:机动车尾气检测数据元29 辐射环境在线监控元数据技术规定辐射环境在线监控元数据技术规定30 水环境自动监测站站点编码水环境自动监测站站点编码31 水环境监测因子编码水
环境监测因子编码32 视频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生态环境监控系统视频信息传
输交换技术规范33 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子系统部署实施规范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子
系统部署实施规范34 第1部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35 第2部分: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36 第3部分:空气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系统37 第4部分:辐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38 第5部分: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控系统39 第6部分:危险废物监控系统40 第7部分:风险源监控系统生态环境监控数据元技术规定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功能要求41第8部分:机动车尾气监控系统42 第9部分:视频监控系统
没有信息一体化,就没有大数据;没有数据资源的统一规划,就没有大数据;没有信息数据的唯一与共享,就没有大数据。
马云、马化腾都是信息一体化、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唯一与共享的践行者,是大数据的受益者。
而大数据的背后,恰恰就是信息规范化的成功。
与大数据相对的是数据的割裂和孤立,危害性极大,但具体压力和危害程度在不同的地区到底有多大,这还没有科学的量化分析和判断。
但可以肯定的是,未统一集中的生态环境信息资源管理、碎片化的部门独立占有信息,这些情况必将造成盲人摸象的结果。
“1831”系统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是对传统环保业务模式创新的探索,也是对环保信息数据“深水区”的探索。
只有对环境数据信息采取规范化管理,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统一,才能实现真正的环保信息化。
中国的环保部长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听说世界有四大尴尬部门,含中国环保部:我们的环保工作涉及的部门很多,许多职能出现交叉重叠。
水里和陆地的不是一个部门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是一个部门管。
”多头管理必然带来数据的多元化,而“1831”系统要做的,就是将各类多元化的数据、应用乃至业务模式规范化,
建立一个全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应用、统一安全的信息一体化系统。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47个应用集成,一张网、一幅图、一门户、一CA、一中枢,24小时感知的25.5万个要素节点数据。
总之,没有数据大统一,平台大集中,就没有“1831”的成功。
4 绩效考评机制——为“1831”整体建设掌舵
“1831”系统建设出台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监控标准规范,在“1831”的全生命周期里,标准体系建设内容都被纳入到整个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使“1831”系统
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按照标准实施,采取规范的过程管理。
此举既保障了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工作的持续完善,也保证了标准规范对“1831”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促进,从而达到了提升整个“1831”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根本目的。
“1831”系统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台了详尽的绩效评估规范,从项目需求符合情况、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规范程度、项目环境部署的规范程度、源代码配置管理情况、项目检测与验收整改情况、项目成果物提交情况、标准体系建设情况的7个维度,分为17个评定项对所有参建的子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其中,标准体系建设的权重在考评规范中占到了总评分的10%以上,对标准起草单位的完成效率、标准稿件质量、参加标准培训和研讨的情况、标准的技术先进性等方面综合考评。
5 结语
21世纪是继往开来的新纪元,如今的老百姓收获着改革开放的丰硕果实,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水绿、气净。
为此,江苏省接连出台了《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意见》,明确了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即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生态建设目标,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2017年,80%省辖市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到2022年,全省所有省辖市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今天,在这关键性的历史时刻,“1831”系统必将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江苏的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何春银,黎刚.多源环境监测信息交换模型的设计与实现[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6).
[2]何春银.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集成关键技术及其应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6).
[3]魏房忠,李佩,黎刚,等.促进环境信息化与环保业务相互融合的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理论与研究,2010(3).
[4]徐辉,王日东,夏莹.大连市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监控预警体系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5]欧健.构建环境监控平台加强厦门市综合环境监控能力建设[J].厦门科技,2011(1).
[6]王剑锋,林宣雄.环境监控(监测)建设与发展过程的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06(5).
[7]何春银,刘珏.环境监控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初探[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2(8).
[8]熊春花,云亮.基于3G和物联网的智能环境监控应用研究[J].电信技术,2011(5).
[9]陈劲松,管国仕.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1(1).
[10]蒋巍.浅析环境监控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J].商情,2012(17). [11]李淼.浅析环境监控解决方案现状[J].中国住宅设施,2012(5). [12]刘兆德,虞孝感,王志宪.太湖流域水环境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J].自然资源学报,2003(4).
[13]程媛媛,杨嘉谟.武汉市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1).
[14]杨子江.物联网:提升环境监控能力的抓手[J].环境保护,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