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重点知识练习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单选题
1.下列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料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并放出热量 B.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C.使用电池时电能变成化学能
D.过氧化氢分解时放出热量
2.如图所示,科学家提出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燃烧热值高,产物无污染
B.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
2222H O
2H O ↑+↑
通电
C.燃料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光照条件下分解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催化剂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作烟花常加入镁粉,原因是镁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
B.木炭在氧气中能燃烧,所以氧气具有可燃性
C.巴黎圣母院失火,消防队员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实验时,氯酸钾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加热,发现产生氧气的速率加快,原因是高锰酸钾对氯酸钾分解起催化作用
4.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降低氧气浓度使煤燃烧的更充分 B.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燃烧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燃烧获得的
5.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

A.
B.
C. D.
6.2019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
B.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为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7.下列灭火原理与“釜底抽薪”相同的是( )
A.锅内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C.砍掉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灭火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8.2019年3月,四川省凉山州境内发生森林火灾。

灭火过程中,突发林火“爆燃”,导致多名扑火英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喷洒干粉(
NaHCO)进行灭火
3
B.开辟隔离带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C.人工降雨能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D.林火“爆燃”可能是地表腐质层释放出大量可燃性气体所致
9.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的示意图如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装置有助于降低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B.大量排放反应最后的产物可引起温室效应
C.该装置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中的PM2.5
D.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2
2NO O 4CO
4CO N +++催化剂
10.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图a 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 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 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圈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 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11.充分燃烧1kg 天然气和煤所产生2CO 和2SO 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等质量的煤和天然气充分燃烧,产生2CO 的量接近,但产生2SO 的量却相差较大
B.煤、天然气充分燃烧产生的2CO 和2SO 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C.煤、天然气及石油等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D.由图示可知,提倡将煤改为天然气作燃料,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12.天然气、石油气燃烧的反应是42
22CH 2O CO 2H O ++点燃
、382
22C H 5O 3CO 4H O ++点燃。


有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要改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应采用的措施是( )。

A.减少空气的进入量,增大液化气的进入量 B.增大空气和液化气的进入量
C.增大空气进入量或减少液化气的进入量
D.减少空气和液化气的进入量
二、填空题
1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因此,节约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保护环境是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1)煤的使用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含硫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气体污染物有______等。

因此应大力提倡使用新能源,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太阳能
B.风能
C.石油
D.核能
(2)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写出乙醇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3)目前,国家大力推广电动汽车的使用。

关于这一举措,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使用纯电动汽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要想通过发展纯电动汽车改善环境,还必须减少火力发电
C.各种蓄电池的回收和处理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D.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
(4)目前,我国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项目,这些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除了促进经济发展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好处:______________。

(5)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理想的制氢方法是________,目前已经开发利用的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______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14.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了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40℃,棉花的着火点150℃。

步骤①:将U 形管放入冷水中,打开1K ,关闭2K ,向U 形管中充入氧气。

两端棉花都不燃烧。

步骤②:打开2K ,关闭1K ,向U 形管中充入二氧化碳,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后,将U 形管
放入80℃热水中。

两端棉花都不燃烧。

步骤③:……
步骤④:打开2K ,关闭1K ,向U 形管中充入二氧化碳。

燃烧着的棉花熄灭。

(1)步骤①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

(2)步骤②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步骤③的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

(4)步骤④中燃着的棉花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15.图1是探究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实验装置。

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有:①通过氧气时,白磷易被冲散而较难与氧气接触;②逸散的五氧化二磷会造成空气污染。

图2是探究白磷在水中燃烧的改进实验
装置,由A 、B 、C 三部分组成。

请认真阅读下列内容并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卡:凡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有2
CO 、
2SO 、2SiO 、25P O 等。

(1)在仪器①中加入1药匙二氧化锰,用注射器吸入约4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将注射器的针头刺入橡皮塞中。

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2)在广口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其中上部,旋紧双孔塞。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3)取一块绿豆大小的白磷放入小试管中,再加入少量约80℃热水(热水的高度以小试管高度1
2
为宜);将大试管稍作倾斜,让小试管沿大试管内壁滑入大试管中;将双孔塞的长导管伸到小试管中接近白磷正上方的位置,旋紧双孔塞;最后将大试管放入烧杯中。

放白磷的试管必须要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按图2接好装置。

在烧杯中加入200mL 约80℃热水,若观察到__________,则气密性良好。

烧杯中加约80℃热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缓慢推动注射器。

仪器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装置B 小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①有气泡产生;②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由燃烧的概念可知:燃料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并放出热量,正确;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内生成葡萄糖,同时生成氧气,即绿色植物吸收太阳
能进行光合作用,正确;C.使用电池时化学能变成电能,错误;D.过氧化氢分解时会发出热量,正确。

2.答案:B
解析:B.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燃烧热值高,产物只有水,无污染,故A正确;该循环体系中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中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和光照,不是通电分解,故B错误;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故C正确;现在氢能源作为人类理想中的能源大量使用还需解决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运输和储存问题,故D正确。

3.答案:A
解析:A.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常用于制作烟花,正确;B.木炭在氧气中能燃烧,所以氧气具有助燃性,而不是具有可燃性,错误;C.着火点一般是固定不变的,用水扑灭是因为把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错误;D.用氯酸钾制氧气时,若没有二氧化锰时也可以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同样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是因为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二氧化锰,可作为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错误。

4.答案:B
解析:增大氧气浓度使煤燃烧得更充分,A错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B正确;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不一定都是燃烧,也可能是缓慢氧化,C错误;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通过燃烧获得的,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D错误。

5.答案:D
解析:选项A中酒精和水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酒精能燃烧,水不能燃烧,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选项B中红磷均能与氧气接触,左边的红磷没有燃烧,右边的红磷能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选项C中火柴头先燃烧,火柴梗后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选项D试管中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能燃烧,水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氧气。

6.答案:A
解析: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故A错误;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有可燃性物质,要严禁烟火,故B正确;为避免烟雾呛鼻和毒气的吸入,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故C正确;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故D正确。

7.答案:C
解析:釜底抽薪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空气灭火,A不符合题意;用高压水枪灭火,原理是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B不符合题意;砍掉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相当于清除可燃物,达到了灭火的目的,C符合题意;用二氧化碳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密度大于空气的原理,隔绝空气灭火,D不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干粉(3NaHCO )分解吸热产生二氧化碳,可灭火,故A 说法正确;设置隔离带,是为了清除可燃物,故B 说法错误;人工降雨能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C 说法正确;林火“爆燃”,可能是地表腐质层释放出大量可燃性气体燃烧所致,故D 说法正确。

9.答案:C
解析:由示意图可知,生成的物质2CO 和2N 都是无毒、无害组成空气的物质,可以降低氮氧化合物排放,故A 正确;生成的物质含有2CO ,该装置不能缓解温室效应,故B 正确; PM2.5是一种非常小的固体颗粒,从反应示意图可知,该装置只是生成物质间的转化,不能有效降低汽车尾气中的PM2.5,故C 错误;从示意图可知D 正确。

10.答案:D
解析:煤球变成蜂窝煤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A 错误。

火柴头斜向下时,能充分利用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易达到着火点,而不是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B 错误。

蜡烛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图c 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把产生的热量迅速向四周传导,使温度降低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C 错误。

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因此,由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D 正确。

11.答案:B
解析:由题图信息可知,等质量的煤和天然气充分燃烧,产生2CO 的量接近,但产生2SO 的量却相差较大,A 正确;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碳不会导致酸雨,B 错误;煤、天然气及石油等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C 正确;由图示可知,提倡将煤改为天然气作燃料,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D 正确。

12.答案:C
解析:相同情况下,气体体积相同所含分子数相同;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同分子即同体积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完全燃烧,液化石油气需要更多的氧气;为确保液化石油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氧气量充分,需要把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的燃料进气量减少或增大空气进入量。

13.答案:(1)CO 、2SO ;C (2)25222C H OH 3O 2CO 3H O ++点燃
(3)ABCD
(4)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气;化学
14.答案:(1)探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时是否燃烧 (2)证明U 形管中氧气已排尽
(3)打开1K ,关闭2K ,向U 形管中充入氧气;右端棉花燃烧,左端棉花不燃烧 (4)充入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隔绝了氧气 15.答案:(1)锥形瓶
(2)吸收逸散的五氧化二磷,减少环境污染 (3)白磷易与氧气接触
(4)装置C 中浸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长导管末端有气泡冒出;保证小试管中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5)2
22
22MnO 2H O 2H O O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解析:(1)仪器①是锥形瓶,锥形瓶是常用的反应容器;
(2)在广口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其中上部,旋紧双孔塞,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防止空气污染;
(3)放白磷的试管必须要小,白磷易与氧气接触,增大了接触面积;
(4)在烧杯中加入200mL 约80℃热水,若观察到装置C 中浸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长导管末端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

烧杯中加约80℃热水的目的是保证小试管中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5)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装置B 小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①有气泡产生;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