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设计(1)
沉淀池设计规范
沉淀池设计规范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废水中的悬浮物沉积到下游设备中,需要设置沉淀池。
沉淀池的设计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原则沉淀池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能够有效地去除悬浮物,并能够方便地进行清理和维护。
同时,沉淀池要能够适应工艺流程的变化,并具有一定的处理能力。
2. 尺寸设计沉淀池的尺寸应根据处理水量和悬浮物的性质进行确定。
一般来说,沉淀池的长度应为进水管道长度的2-3倍,宽度为长度的1倍,高度则根据沉淀效果和清理的方便程度来确定。
沉淀池的深度一般为1.5-3米。
3. 入、出口设计沉淀池的进水口应设置在沉淀池的一侧,水流应平缓地进入,以便悬浮物沉淀。
出水口设计要保证水流顺畅,避免悬浮物被带走,一般设置在沉淀池的另一侧,并且要离沉淀池底部一定距离,以便在沉淀池底部形成一定的沉淀层。
4. 底部结构沉淀池的底部应设置斜面或平底,以便悬浮物沉淀。
斜面的角度一般为50-70度,平底则要求平整且易于清理。
底部还应设置排泥口,便于定期清理沉淀物。
5. 增加沉淀效果为了提高沉淀效果,可以在沉淀池中设置隔板或反射壁。
隔板可以引导水流,在水流中形成旋涡,从而增加悬浮物的沉淀速度。
反射壁则可以将水流反射回沉淀区域,使悬浮物有更多的机会沉淀。
6. 材质选择沉淀池的材质应选择耐腐蚀、耐高温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或玻璃钢等。
材料表面要平整光滑,以减少悬浮物的附着。
7. 清理和维护沉淀池应有便于清理和维护的通道和设施,以方便定期清理池内的沉淀物。
沉淀池清理周期一般为1-3个月,具体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8. 安全设计沉淀池的设计还应考虑安全因素。
沉淀池周围应设有围栏或标识,避免人员误入池中。
出入口应设置防滑措施,以防止人员滑倒事故的发生。
通过以上的设计规范,可以使沉淀池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有效地去除悬浮物,保证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同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需根据具体的工艺流程和水质要求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沉淀池设计计算设计参数
(1)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 30~50m ,池宽多为 5~10m ,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 3m ,多为 2.5~3.0m 。
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 4:1,长深比 为 8~12。
(2)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的纵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于 0.01,一般为 0.01~0.02。
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能大于 1.2m /min ,一般为0.6~0.9m /min 。
(3)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 1~3m3/(m·h),最大水平流速为7mm /s ;作为二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 5mm /s 。
(4)人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人流方式有溢流堰一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孑 L 人流一 挡板组合式、淹没孔人流一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人流一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
使 用穿孔整流墙(板)式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 6%~20%,孔口处流速为 0.15~0.2m /s ,孔口应当做成渐扩形状。
(5)在进出口处均应设置挡板,高出水面 0.1~0.15m 。
进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不应小 于 0.25m ,一般为 0.5~1.0m ;出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一般为 0.3~0.4m 。
进口处挡板距 进水口 0.5~1.0m ,出口处挡板距出水堰板 0.25~0.5m 。
(6)平流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使用穿孔管排泥。
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内,也可 般不能超过两排。
大型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设置刮泥机,将池底污泥从出水端刮向进水端 (7)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 0.5m ,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 出刮泥板 0.3m 。
例: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最大设计流量 Q=0.2m /s ,设计人数 N=10 万人,沉淀时间t=1.5h 。
采用链带式机刮泥,求平流式沉淀池各部分尺寸。
2 平流式沉淀池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平流式沉淀池表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水流在进水区经过消能和整流进入沉淀区后, 缓慢水平流动,水中可沉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沉淀区出水溢过堰口,通过出水槽排出池 外。
沉淀池设计规范(1)
第二节沉淀池(Ⅰ)一般规定第1.2.1条城市污水沉淀池的设计数据宜按表1.2.1采用。
生产污水沉淀池的设计数据,应根据试验或实际生产运行经验确定。
第1.2.2条沉淀池的超高不应小于0.3m。
第1.2.3条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宜采用2~4m。
第1.2.4条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和排泥管。
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宜为60°,圆斗宜为55°。
第1.2.5条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d的污泥量计算。
曝气池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
机械排泥的初次沉淀池和生物膜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4h的污泥量计算。
第1.2.6条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第1.2.7条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曝气池后不应小于0.9m。
注:生产污水按污泥性质确度。
第1.2.8条沉淀池出水堰最大负荷,初次沉淀池不宜大于2.9L/(s·m);二次沉淀池不宜大于1.7L/(s·m)。
第1.2.9条沉淀池应设置撇渣设施。
(Ⅱ)沉淀池第1.2.10条平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每格长度与宽度之比值不小于4,长度与有效水深的比值不小于8;二、一般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的行进速度为0.3m/min;三、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为0.5m,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四、池底纵坡不小于0.01。
第1.2.11条竖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池子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不大于3;二、中心管内流速不大于30mm/s;三、中心管下口应设有喇叭口及反射板,板底面距泥面不小于0.3m。
第1.2.12条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池子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宜为6~12;二、一般采用机械排泥,当池子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min;三、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四、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沉淀池设计标准
沉淀池设计标准一、工艺选择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以下工艺要求:1. 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有害物质;2. 实现污水的净化与分离;3. 改善污水的外观,使其符合排放标准;4. 便于维护和管理。
二、池体设计1. 池体应具有足够的容量,以容纳预计的污水量;2. 池体应有一定的深度,以实现污水的沉淀和分离;3. 池体应有合适的形状,以充分利用空间,提高沉淀效果;4. 池体应有适当的结构,以方便施工和维护。
三、流速与流向1. 进水口应设置在池体的上游,以避免污水直接冲击沉淀物;2. 出水口应设置在池体的下游,以保证出水的稳定性和清澈度;3. 流速应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以实现污水的有效沉淀和分离;4. 流向应设计成渐变式,以避免污水在池内产生涡流。
四、出水堰设计1. 出水堰应具有足够的宽度和长度,以保证出水的均匀性和稳定性;2. 出水堰应有适当的倾斜角度,以避免污水在堰内产生淤积;3. 出水堰应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以承受水流的冲击力。
五、排泥系统设计1. 排泥系统应具有足够的排泥能力,以清除池底的沉淀物和污泥;2. 排泥管道应具有足够的直径和长度,以保证排泥的顺畅;3. 排泥阀应具有足够的密封性和耐久性,以避免漏水和污泥泄漏。
六、池壁设计1. 池壁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承受水流的冲击力和自重;2. 池壁应有足够的耐久性,以抵抗水流的腐蚀和磨损;3. 池壁应有一定的保温性能,以避免冬季因温度过低而影响沉淀效果。
七、池内装置1. 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应设置格栅或过滤器等装置,以避免污水中的大颗粒物或杂质进入池内;2. 池内应设置搅拌器或曝气装置等装置,以改善污水的外观和气味;。
沉淀池施工方案(1)
沉淀池施工方案(1)
引言
沉淀池是污水处理工程中重要的设施之一,用于将污水中的悬浮物沉淀下来,
净化水质。
本文将讨论沉淀池施工方案的相关内容。
设计参数
1.沉淀池尺寸:根据处理污水量和水质要求确定沉淀池的尺寸,一般需
要考虑长度、宽度和深度。
2.污泥收集系统:设计合理的污泥收集系统,方便后续处理和清理操作。
3.受水口设计:保证污水可以均匀地进入沉淀池,避免局部浓缩。
施工步骤
1.地面准备:清理施工区域,确保承载力符合要求。
2.基础施工:根据设计要求施工沉淀池的基础,保证结构稳固。
3.壁板建设:安装沉淀池的壁板,通常采用混凝土浇筑或预制板安装。
4.设备安装:安装污水进口管道和出口管道,设置污泥收集系统等设备。
质量控制
1.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进行操作,确保结构的牢固性
和密封性。
2.定期进行质量检查,确保沉淀池建设符合标准要求。
3.各项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避免因施工质量问题导致后续运
营问题。
结论
良好的沉淀池施工方案是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合理设计和严格质
量控制,可以确保沉淀池的稳定运行和有效处理污水。
希望本文提供的沉淀池施工方案内容能对相关工程实践提供一定帮助。
沉淀池的设计说明书
沉淀池的设计说明书1. 引言沉淀池是水处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去除悬浮物和污泥,提高水质。
本设计说明书将详细介绍沉淀池的设计原理、结构和操作流程,以及相关的安全措施和维护方法。
2. 设计原理沉淀池利用重力作用,通过减速水流速度使悬浮物和污泥沉降到底部。
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2.1 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是影响悬浮物沉降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较低的水流速度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但过低的水流速度会导致底部沉积物堆积过多。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水流速度。
2.2 沉降区域沉淀池通常分为预处理区、主处理区和清洁区。
预处理区用于初步去除较大颗粒的悬浮物,主处理区是悬浮物沉降的主要区域,清洁区则用于排出清洁水。
2.3 污泥排出方式污泥是沉淀池中必然产生的,需要定期排出。
常见的污泥排出方式包括人工清理、机械清理和气力输送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3. 结构设计沉淀池的结构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3.1 容积和尺寸根据处理水量确定沉淀池的容积,同时考虑到处理效果和占地面积。
一般来说,较大的容积和较长的停留时间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
3.2 进水口和出水口位置进水口应位于沉淀池上部,以便将水流引导到预处理区。
出水口则应位于沉淀池底部,以便排除清洁水。
3.3 沉降区域设计在主处理区设置隔板或者斜板,以增加悬浮物与水流的接触面积,促进沉降效果。
3.4 排泥设施设计设计合适的排泥设施,方便定期清理底部的污泥。
可以设置倾斜板、刮泥器等设备来收集和输送污泥。
4. 操作流程沉淀池的操作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4.1 进水调节根据处理水量和水质要求,调节进水流量和进水质量。
可以通过设置进水阀门或者调节泵的转速来实现。
4.2 沉降处理将进水引导到预处理区,经过预处理后的水流进入主处理区,在适当的停留时间内,悬浮物会逐渐沉降到底部。
4.3 清洁排出清洁区的出水口会排出经过沉淀处理后的清洁水。
根据需要可以设置自动排泥装置,定期排除底部的污泥。
沉淀池设计
污水→分流→隔栅间→污水泵房→出水井→计量槽→沉砂池→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消毒池→出水
回流泵
2.1格栅
型式:平面型,倾斜安装机械格栅。城市排水系统为暗管系统,且有中途泵站,仅在泵前格栅间设计中格栅。
选择平面型格栅:格栅有一组活数组平行的金属栅条、塑料齿钩活金属筛网、框架及相关装置组成,倾斜安装在污水渠道、泵房集水井的进口处或污水处理厂前端,用来截留污水中较粗大漂浮物和悬浮物,减少后续处理产生的浮渣,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而平面型构造简单,价格低廉。
7)池总高度H
H=h1+h2+h3=3.379m
3.3初沉池
3.3.1初沉池的设计参数
(1)设计流量
沉淀池的设计流量与沉砂池的设计流量相同。在分流制的污水处理系统中,当污水是自流进入沉淀池时,应按最大流量作为设计流量;当用水泵提升时,应按水泵的最大组合流量作为设计流量。在合流制系统中应按降雨时的设计流量校核,但沉淀时间应不小于30min。
3处理构筑物设计
3.1格栅间和泵房
3.1.1格栅的设计参数:
栅渣的数量与服务地区的情况、污水排水系统的类型、污水数量以及栅条的间隙等因素有关。对于城镇污水处理厂,一般可参考以下数据:(1)当栅条间隙喂16-25mm,栅渣截留量喂0.10-0.05m3/(103m3污水)(2)当栅条间隙喂40mm左右时,栅渣截留量喂0.03-0.01m3/(103m3污水)水流的流速一般在0.4-0.9m/s,污水通过栅条间隙的流速(过栅流速)喂0.6-1.0m/s,最高流量可高达1.2-1.4m/s。格栅栅条尺寸一般采用锐边矩形,所以栅条宽度S=0.01m
2.沉淀区有效水深h2:
水污染沉淀池设计
水污染沉淀池设计引言:水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主要包括化工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
其中废水中的污染物质很多,如悬浮物、重金属、有机物等。
为了减少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设计和建造水污染沉淀池,将废水中的污染物质沉淀下来。
一、沉淀池的作用二、沉淀池的设计要素(一)设计原则1.合理布局:根据废水的流量和水质要求,确定沉淀池的尺寸大小和布局方式,确保废水在沉淀池中停留足够的时间。
2.适当增大竖向流速:通过设计合适的进出口和布置结构,使废水在沉淀池中保持一定的渗透速度,有利于悬浮物的沉淀。
3.耐腐蚀材料:选用耐腐蚀的材料制造沉淀池,以防止废水中化学物质对设备的侵蚀。
(二)沉淀池的尺寸计算沉淀池的尺寸应根据废水的流量和水质特性来计算,一般根据下式求解:V=Q*t其中,V为沉淀池的体积(m³),Q为废水的流量(m³/s),t为废水在沉淀池中停留的时间(s)。
(三)沉淀池的结构设计1.进水管道:设计合适的进水口位置和角度,使废水能均匀进入沉淀池,减少废水进入沉淀池时的冲击力。
2.出水管道:将沉淀后的清水排出沉淀池,设计合适的排水口位置和角度,使沉淀物不会重新悬浮。
3.沉淀区:沉淀区应设计为宽度逐渐变大的三角形结构,以增加沉淀面积,加速悬浮物的沉淀速度。
4.清淤口:在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清淤口,定期清除沉淀物,以保证沉淀池的正常运行。
三、沉淀池的运行与维护(一)运行要点1.水质监测:定期检测沉淀池中的水质情况,及时调整进水流量和停留时间,保证沉淀池的正常运行。
2.清淤清理:定期清理沉淀池中的沉淀物,防止沉淀池容积的减少,影响沉淀效果。
3.设备维护:定期检查沉淀池及相关设备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修复。
4.排放控制:及时排放沉淀后的清水,避免出现溢流现象。
(二)维护要点1.清洗沉淀池:定期对沉淀池进行清洗,保持设备表面的清洁,防止污泥粘附。
2.检查阀门:经常检查沉淀池的进出水阀门是否正常,确保废水的顺利流入和排出。
平流式沉淀池设计
平流式沉淀池设计平流式沉淀池是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设备,主要用于沉淀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
它通过改变水流的速度和方向,使沉淀物沉积在池底,以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原理、结构和工作原理。
设计原理: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原理基于流体力学中的平流概念。
当污水进入沉淀池时,由于水流的速度和方向的变化,导致其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相对静止,被重力沉积在池底。
这种设计原则使得污水中的污染物能够在沉淀池内有效地沉积下来,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结构设计:平流式沉淀池通常由进水管道、沉淀池本体、出水管道和泵组成。
其中进水管道通过设备设计来控制进水流量、速度和方向。
沉淀池本体的设计通常是矩形或圆形,底部设置有集水口以便清理沉淀物。
出水管道用于排出沉淀后的清水。
泵的作用是维持污水的流动和提高进水速度。
工作原理:当进水管道中的污水进入沉淀池后,由于沉淀池本体内有一定的空间,使流速减慢,使得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的密度大于水,从而开始沉积。
这种沉淀物在底部逐渐积聚,形成沉淀层。
清水则从中部或上部流出,经过出水管道排出。
设计要点:1.污水流入沉淀池的位置应考虑流速的调节,避免过高的进水速度导致出水中含有大量悬浮物。
2.沉淀池的内部结构应设计合理,以减少水流速度的变化,保证沉淀物能够充分沉积。
3.底部集水口的设置应方便清理沉淀物,避免沉淀物积聚过多影响沉淀效果。
4.出水管道的位置应选择在沉淀池中部或上部,避免从底部排水而将沉淀物再次搬运到出水中。
5.泵的选择应考虑污水的流量和压力需求,保证污水能够顺利流入和流出沉淀池。
设计步骤:1.确定污水处理量和水质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平流式沉淀池的容积和尺寸。
2.绘制沉淀池的结构图,包括进水管道、沉淀池本体、出水管道等。
3.根据设计要点确定进水管道位置和尺寸,确保污水能够均匀流入沉淀池。
4.设计沉淀池的本体结构,包括底部集水口的位置和尺寸,以及沉淀池的形状和尺寸。
沉淀池设计
1. 沉淀池1.1. 功能描述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将比水重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操作。
沉淀池按在废水处理流程中的位置,主要分为初沉池、二沉池和终沉池。
沉淀按类型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辐流式沉淀池、斜板(斜管)沉淀池、竖流沉淀池和平流沉淀池等。
以下分别进行说明:1.2. 设计要点(1)表面水力负荷(辐流式、平流式):(2)沉淀时间和有效深度表面水力负荷(q o )沉淀时间(t )及有效深度(h )关系为t q h 0=,在工业废水处理中,沉淀时间一般为4~6小时(斜板沉淀池为2~3小时),有效深度一般为3.5~4.5m (超过5m 需参照相关设备型号选型),超高一般取0.3~0.5m 。
1.3. 各不同类型沉淀池的设计说明1.3.1. 辐流式沉淀池(1)辐流式沉淀池呈圆形,直径6~50m ,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其运行稳定,耐冲击负荷,沉淀效果较为理想。
(2)方案设计时不需考虑沉淀污泥区的设计。
每座沉淀池表面积和池径max 1nq Q A = π14A D =式中:A 1 ——每池表面积,㎡Q max ——最大设计流量,m 3/hD ——每池直径,mn ——池数,座q 0 ——表面水力负荷,m 3/(m 2·h)(3)沉淀池有效水深一般有效水深h 2可取3.5-4.5m 。
(4)有效容积2h A V ⋅=式中:V ——有效池容,m(5)沉淀池总高度(不含泥斗)21h h H +=式中 H ——总高度,mh 1 ——超高,一般取0.3~0.5mh 2 ——有效水深,m(6)设计注意事项A.圆径与有效水深的比值一般采用6~12,池子的直径一般不小于16m (小于16m 需参照相关设备型号选型),最大可达65m 。
B.当池径小于30m 时,一般采用半桥式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当池径大于30m 时,一般采用全桥式周边传动的刮泥机。
当污泥产量大,池径大时则选用刮吸泥机。
C.刮泥机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 ,刮泥板外缘线速度不大于3m/min 。
沉淀池方案
沉淀池方案沉淀池方案一、介绍沉淀池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设施,主要用于处理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悬浮有机物。
沉淀池通过重力作用,使固体颗粒沉降到底部,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本文将介绍沉淀池的原理、设计要素以及常见的沉淀池方案。
二、沉淀池原理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基于重力沉降的原理。
当废水进入沉淀池时,流速减慢,使固体颗粒开始沉降。
较重的固体颗粒会快速下沉到底部,而较轻的颗粒则会悬浮在水中。
经过一定的停留时间,底部积聚的固体颗粒形成污泥层,而清水则从沉淀池的出口流出。
沉淀池的设计要素将在下一节中详细介绍。
三、沉淀池设计要素1. 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是影响沉淀池效果的重要参数。
流速过快会导致固体颗粒无法沉降,流速过慢则会降低处理能力。
一般来说,适宜的水流速度为0.1-0.3 m/s。
2. 水深沉淀池的水深决定了沉降时间和处理能力。
较大的水深可以提高沉降时间,但同时也会增加建设成本。
一般来说,水深应该在2-4米之间。
3. 池体形状沉淀池的形状对沉降效果有一定影响。
常见的沉淀池形状有长方形、圆形等。
长方形沉淀池有较大的底部面积,有利于固体颗粒的沉降。
圆形沉淀池则具有较小的占地面积,适合场地有限的情况。
4. 污泥处理沉淀池中底部积聚的固体颗粒形成的污泥需要进行处理。
常见的污泥处理方式有机械捞取、污泥脱水等。
污泥处理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四、沉淀池方案1. 高效沉淀池高效沉淀池是一种利用内部构造来增加固体颗粒沉降面积的沉淀池。
通过安装斜板、填料等内部构造,可以有效地增加沉降面积,提高沉淀效果。
高效沉淀池适用于处理悬浮物较多的废水。
2. 调节沉淀池调节沉淀池在沉淀池的进口处设置了流量调节装置,可以根据进水流量的变化调节水流速度。
这种沉淀池适用于进水量变化较大的场合,可以有效地保持沉降效果稳定。
3. 深池沉淀池深池沉淀池是通过增加水深来增加沉降时间,提高处理能力的沉淀池方案。
深池沉淀池适用于处理悬浮物浓度较高的废水。
4. 串列沉淀池串列沉淀池是将多个沉淀池串联起来使用的方案。
沉淀池设计方案
沉淀池设计方案1. 引言沉淀池是污水处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沉降物。
它是一种重要的工艺设备,能够有效地净化废水,提高水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沉淀池的设计方案,包括设计原理、尺寸计算、运行条件和维护要点等内容。
2. 设计原理沉淀池的设计原理是利用重力作用使悬浮物和沉降物沉淀到池底,实现水的净化。
污水经过进水管道进入沉淀池,经过一段静置时间后,悬浮物和沉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沉入池底。
清水则从池的上方流出,经过后续处理。
沉淀池的尺寸计算是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直接影响着沉淀池的处理能力和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尺寸计算方法:3.1 水力停留时间计算水力停留时间是指污水在沉淀池内停留的平均时间,通常用小时(h)表示。
根据污水的性质和净化要求,可以确定水力停留时间的范围。
一般情况下,水力停留时间在1至3小时之间。
3.2 池底面积计算池底面积的大小决定了沉淀池的处理能力。
根据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水流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池底面积:池底面积 = 污水流量 / (水力停留时间 * 池底最大允许深度)池高的计算与污水流量以及池底面积直接相关。
通常情况下,沉淀池的高度应该在2至4米之间。
4. 运行条件为了保证沉淀池的正常运行,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进水质量稳定:进入沉淀池的污水必须具有较为稳定的水质,避免大幅度的波动。
•适当的搅拌:定期进行适当的搅拌,防止污泥过度沉积和池底产生死区。
•定期清理:定期清理池底的沉淀物,避免沉淀物的堆积影响处理效果。
•污泥处理:及时处理沉淀池中产生的污泥,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
5. 维护要点为了延长沉淀池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成本,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维护要点:•定期检查进水口和出水口,确保通畅无阻。
•定期检查池底的沉淀物并清理,避免沉淀物过多导致堵塞。
•定期检查沉淀池的边缘,确保没有泄漏。
•定期检查搅拌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正常工作。
•做好记录,包括维护记录、污水水质记录等,以便随时跟踪和分析。
各类沉淀池设计参数设计计算
各类沉淀池设计参数设计计算
一、平流沉淀池
1、设计原则:
既要考虑水流运行的规律,也要确定结构的形式与尺寸,以保证沉淀池的清洁有效性,沉降池淤积过程的一致性,沉降池的投资与维护活动的实施。
2、设计参数:
(1)沉淀池的数量:根据污水处理工艺需求确定沉淀池的数量,如需要两级沉淀,则应设两个沉淀池;
(2)沉淀池的流量:根据沉淀池的有效容积,污水排放量,设定沉淀池的流量;
(3)沉淀池的形式:一般采用水平流平流沉淀池,也可采用狭窄流缝沉淀池,当特殊条件及污水浓度较高时,可采用水平流四段式沉淀池;
(4)沉淀池的容量:沉淀池的容量应考虑污水流量、进水水质、沉淀物浓度等因素,容量应保证沉淀时间大于1小时;
(5)池体深度:池体深度应满足在沉淀物沉淀时间内,池体可以充分混合,一般应不小于3.5~4.0m;
(6)池体布局:池体布局与流量有关,一般在流量较大时,应采用分流布局,以达到良好的混合效果;
二、辐流沉淀池
1、设计原则:
辐流沉淀池原理是利用辐射流,以改变水流的流向和流速,使受到抛散和回流的作用。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工程技术)
沉淀池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
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
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沉淀池设计方案
沉淀池设计方案一、引言沉淀池是一种污水处理系统中常用的设备,用于分离和清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浮渣。
设计一个有效和高效的沉淀池是确保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介绍沉淀池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考虑因素和步骤。
二、原理沉淀池是通过重力作用实现固体颗粒沉降的设备。
当污水进入沉淀池时,由于停留时间的延长和减慢,固体颗粒会因重力作用而沉降到底部,形成污泥。
水流持续从上方流入,经过沉淀过程后,水质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净化。
经过沉淀的水从沉淀池的上方滕流出,底部的污泥则会定期或逐渐地排除出来。
三、设计考虑因素1. 水流量和停留时间:设计沉淀池时,需要确定预计的水流量和需要的停留时间。
水流量决定了沉淀池的尺寸和容量,而停留时间则与水质的净化效果有关。
2. 污水特性:不同类型的污水具有不同的特性,如悬浮物浓度、颗粒大小和密度等。
这些特性对沉淀池的设计和运行都有影响,需要进行适当的测试和分析。
3. 污泥管理:沉淀池会产生大量的污泥,对于污泥的处理和管理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
这包括污泥的处理方式、储存和处理设备的选型等。
4. 污水处理系统的前后工艺:沉淀池需要与其他污水处理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
因此,设计时需要考虑前后工艺的关系和协调。
四、设计步骤1. 确定污水流量和水质要求:根据预计的水流量和水质要求,确定沉淀池的尺寸和容量。
2. 确定沉淀池的结构和布局: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沉淀池的结构和布局,包括进水口、出水口、污泥排放口等。
3. 确定沉淀池的深度和倾斜度:根据污水特性和设计要求,确定沉淀池的深度和倾斜度,以促进固体颗粒的沉降。
4. 选择适当的材料和涂层:沉淀池需要使用耐腐蚀的材料,以确保长期稳定的性能。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材料和涂层。
5. 设计污泥处理系统:对于产生的大量污泥,需要设计合理的污泥处理系统,包括储存、固液分离和处理等。
6. 考虑污水处理系统的前后工艺:确保沉淀池与其他污水处理设备的顺利衔接和协调。
沉淀池施工方案设计
沉淀池施工方案设计一、项目概述沉淀池是水处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起着分离悬浮固体颗粒和液体的作用。
本文档旨在为沉淀池施工方案设计提供指导,确保沉淀池的建设符合技术要求和工程规范,保证水处理系统的高效运行。
二、施工流程1. 前期准备在开始施工前,需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项目组织与协调,确定工期和质量要求,制定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采购所需材料和设备等。
2. 材料准备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准备所需的材料。
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并经过质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常用材料包括混凝土、钢筋、铁板等。
3. 地基处理在进行沉淀池施工前,需要对施工场地进行地基处理。
根据工程土质条件,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地基坚实、稳定。
4. 模板搭设根据设计图纸,制定模板搭设方案。
搭设模板时,应确保平整、牢固,以保证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5. 钢筋加工与安装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钢筋加工和安装。
钢筋应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加工,准确安装在模板内,并使用扎实可靠的连接件进行连接。
6. 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是沉淀池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先进行混凝土质量检测,确保其符合工程要求。
在浇筑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混凝土塌陷和偏析。
7. 养护与检查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需要进行养护和检查工作。
养护期间,应及时浇水湿润,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待混凝土养护完全后,进行验收检查,确保质量合格。
8. 环境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采取合理的措施,控制施工现场产生的噪音、粉尘、废水等污染物,确保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并做好施工期间的环境监测工作。
三、安全措施1. 施工现场要设立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并保持施工现场整洁有序,防止杂物堆放和积水。
2. 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安全鞋等个人防护用品,并严禁穿拖鞋等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装束。
3. 对设备、工具及施工材料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安全可靠,并进行必要的维修和更换。
4. 在进行高处作业时,必须设置防护栏杆或穿戴安全带,确保工人的人身安全。
沉淀池的设计(课程设计)
20
溢流堰
在沉淀池内水流会经过很大的面积,流速缓慢。如果澄清水的 输出管道设置在沉淀池的末端,所有的水将会冲进管道,在沉 淀池内形成较高流速,从而导致已经沉淀的絮体上升,并混入 出水中。絮体洗出的现象称为“冲洗”(scouring)。产生的 出水中。絮体洗出的现象称为“冲洗”(scouring)。产生的 原因之一是出水区的设计不合理。较理想的方式是设计一系列 原因之一是出水区的设计不合理。较理想的方式是设计一系列 水槽,以提供较大的面积使水流通过,并减少沉淀池中靠近出 水区水流的速度。这些水槽称为堰(weirs)。在堰的后面再 水区水流的速度。这些水槽称为堰(weirs)。在堰的后面再 将水流导入中央处的渠或管道,输送沉淀后的出水。与轻颗粒 相比,重颗粒所需要的堰较短。
按水流方向分 平流式 竖流式
池内水流由下向上 池型:长方形 一端进水 另一端出水 贮泥斗在池进口 池型:多为圆形,有方形或多角形 池中央进水,池四周出水 贮泥斗在池中央
3
辐流式
池内水流向四周辐流
沉淀池的几种流态
4
平流式沉淀池
此图是1格还是3格?
5
平流式沉淀池
6
平流式沉淀池
链带式刮泥常常 用于初沉淀池, 用于初沉淀池, 二沉池由于污泥 含水率常常达 99%,不可能 %,不可能 %, 被刮板刮除, 被刮板刮除,因 此常常采用静水 压或污泥泵排泥。 压或污泥泵排泥。
33
3.2 沉淀池的设计及计算例题
6)入口的整流措施
34
3.2 沉淀池的设计及计算例题
7)出口的整流措施可采用溢流式集水槽。
8)进出口处应设置挡流板,高出池内水面0.1~0.15m。 挡流淹没深度 淹没深度:进口处视沉淀池深度而定,不小于0. 25m, 淹没深度 一般为0.5~1. 0m;出口处一般为0.3~0.4m。挡板位置 挡板位置: 挡板位置 距进水口为0. 5~1. 0m;距出水口为0. 25~0.5m。
沉淀池设计(1)(1)
青海黄河水电再生铝业有限公司煅烧烟气脱硫系统新增沉淀池设计施工方案编制:审核:湖南创一环保实业有限公司二○一四年四月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第二章施工布署第三章施工技术措施第四章工程质量保证措施第五章雨季施工措施第六章施工安全保证措施第七章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新增沉淀池设计施工方案我单位承建的烟气脱硫项目中,从2013.10.4开始试运行到2014.2.10结束运行,在实际运行中,脱硫塔系统,吸收系统,烟气系统,脱水系统都比较正常,所产生的故障在后段检修中发现问题得以解决,在运行中循环水是系统运行困难的根源,由于大窑运行时灰量太大,原有沉淀池沉淀不能够满足现有运行,因此在保留原有沉淀池的基础上,新增一组沉淀池及清灰系统,以确保脱硫系统支撑运行。
原有沉淀池沉淀不能够满足现有运行的情况分析:原有沉淀池沉淀的设计尺寸为20m*7.0m*5*m,实际沉淀面积为157m2 ,主体沉淀体积787m3,,有效沉淀体积640 m3,脱硫系统的循环水量为600 m3,,出除脱硫塔底部沉淀和脱硫回水沟所存留的水,实际到达沉淀池的脱硫废水约为530 m3,,按照以上数据原有沉淀池沉淀的设计的流速为7mm/s,长宽比为3-5之间,由于运行时灰量太大,沉淀时间内灰量太多,因此运行时体积逐渐变小,造成了流速过大,沉淀时间不够,原有沉淀池沉淀不能够满足现有运行,经我公司内部研究决定需新建沉淀池与曝气池。
一、新建沉淀池设计方案:新增的沉淀池和原有沉淀池一样,采用平流式沉淀池池体,平面为矩形,池的长宽比不小于3,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5m,平流式沉淀池由进、出水口、水流部分和出灰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池体平面为矩形,进出口分别设在池子的两端,进口一般采用淹没进水孔,水由进水渠通过均匀分布的进水孔流入池体,进水孔后设有挡板,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池宽的横断面;出口多采用溢流堰,以保证沉淀后的澄清水可沿池宽均匀地流入出水渠。
堰前设浮渣槽和挡板以截留水面浮渣。
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 66.7 m3
每个污泥池的污泥量为W1=W/2=33.3 m3 ② 污泥斗的容积取污泥区高度h4=2.8 m,则污泥 斗容积
V=1/3h4[a12+a22+(a1a2)1/2] = 2.8×[36+0.16+(6×0.4)1/2]/3
h2=q×t=0.96×1.9=1.82 m ③ 沉淀池长度 每个池宽b取6.0 m,则池长为
L2=A1/ b=217/6=36.17 m 取L2=36.5 m 长宽比为L/b=6>4,符合要求。
精选ppt课件
19
(3)沉淀区各部分尺寸计算
① 每日产生污泥量
W=[Qmax×(c0-c1)×100]/[γ×(100-P)]
精选,为了适应冲击负荷的水位 变化,有效水深
• 0.3m。
以上应有保护高度h1,常取
•
h2——有效高度,m
•
h3——缓冲层高度,当没有刮泥机时,
h3=(hm+0.3),
•
hm为刮泥板高度;不设刮泥机
时,h3取0.5m。
•
h4——污泥区高度,m
•
h5——污泥斗高度,m
=36m2>33.3m3
即每个污泥斗可贮存1天的污泥量,设2个污泥斗,
则可容纳2天的污泥量。
精选ppt课件
20
( 4) 每个沉淀池的结构尺寸 ① 沉淀池的总高度H
H=h1+h2+h3+h4=0.3+1.82+0.6+2.8=5.52 m ② 沉淀池的总的长度
流入口至挡板距离取0.5 m,流出口至挡板的距离 取0.3 m,则沉淀池总长度为
精选ppt课件
17
解:(1)①表面负荷及沉淀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淀池设计(1)青海黄河水电再生铝业有限公司煅烧烟气脱硫系统新增沉淀池设计施工方案编制:审核:湖南创一环保实业有限公司二○一四年四月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第二章施工布署第三章施工技术措施第四章工程质量保证措施第五章雨季施工措施第六章施工安全保证措施第七章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新增沉淀池设计施工方案我单位承建的烟气脱硫项目中,从2013.10.4开始试运行到2014.2.10结束运行,在实际运行中,脱硫塔系统,吸收系统,烟气系统,脱水系统都比较正常,所产生的故障在后段检修中发现问题得以解决,在运行中循环水是系统运行困难的根源,由于大窑运行时灰量太大,原有沉淀池沉淀不能够满足现有运行,因此在保留原有沉淀池的基础上,新增一组沉淀池及清灰系统,以确保脱硫系统支撑运行。
原有沉淀池沉淀不能够满足现有运行的情况分析:原有沉淀池沉淀的设计尺寸为20m*7.0m*5*m,实际沉淀面积为157m2 ,主体沉淀体积787m3,,有效沉淀体积640 m3,脱硫系统的循环水量为600 m3,,出除脱硫塔底部沉淀和脱硫回水沟所存留的水,实际到达沉淀池的脱硫废水约为530 m3,,按照以上数据原有沉淀池沉淀的设计的流速为7mm/s,长宽比为3-5之间,由于运行时灰量太大,沉淀时间内灰量太多,因此运行时体积逐渐变小,造成了流速过大,沉淀时间不够,原有沉淀池沉淀不能够满足现有运行,经我公司内部研究决定需新建沉淀池与曝气池。
一、新建沉淀池设计方案:新增的沉淀池和原有沉淀池一样,采用平流式沉淀池池体,平面为矩形,池的长宽比不小于3,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5m,平流式沉淀池由进、出水口、水流部分和出灰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池体平面为矩形,进出口分别设在池子的两端,进口一般采用淹没进水孔,水由进水渠通过均匀分布的进水孔流入池体,进水孔后设有挡板,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池宽的横断面;出口多采用溢流堰,以保证沉淀后的澄清水可沿池宽均匀地流入出水渠。
堰前设浮渣槽和挡板以截留水面浮渣。
水流部分是池的主体,池宽和池深要保证水流沿池的过水断面布水均匀,依设计流速缓慢而稳定地流过。
抓斗用来清除沉淀下来的污泥,采用行走悬梁电动抓斗,定期排泥。
1、沉淀池设计方案如下:煅烧烟气脱硫系统新增加沉淀池是脱硫塔脱硫浆液和灰渣浆液经过氧化池反应后的混合液进行固液分离的地方。
本工程沉淀池共计3座、氧化池1座,为钢筋砼方形水池结构。
各水池侧壁为50×50cm闸板进水,沉淀后的清水经过回水沟出水,经环形回水沟收集后进入原沉淀池系统,沉淀后的污泥经池顶抓斗移出至沉灰室,厂方再定期安排装载机装车拖车灰室。
2、单个池体为方池,池壁高3.5m,池壁厚250mm,底板厚300mm,池壁与池底经250mm做止水带。
池壁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池体结构,底板、侧壁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p8.(脱硫液PH达3能够满足,不需要做防酸处理。
)3、新建沉淀池必须保证脱硫系统工艺畅通,满足环保脱硫技术指标的要求。
钢筋砼烟道浆液水沟引至新增的沉淀池。
1、新建沉淀池一座,分成3个,单个尺寸为:长6m,宽5m,深3.5m 。
2、曝气池1个,尺寸为:长3m,宽3m,深2.5m(曝气管与石灰加药管相对应的移至到新建的曝气池内)3、氧化反应效果是根据沉淀池体积计算。
4、中空皮带脱水机溢流水与滤布清洗水排流到原有的沉淀池内。
新建沉淀池和原有沉淀池一起实际沉淀面积为247m3,主体沉淀体积1100m3,,有效沉淀体积920m3,,流速低于5mm/s,完全能够满足脱硫系统循环水运行条件。
3)选址:1、余热锅炉厂房旁三号引风机处(场地还需让真规划,周围设施和设备的基础,挡土墙的承载力,单梁出灰效果不好,建议双梁吊效果好)2、与漿砌石护坡成水平4)新建沉淀池出灰系统1、出灰系统采用行走悬梁电动抓斗,当沉淀池内灰尘达到一定池位时,控制电动抓斗将会灰抓起移至滤灰池,暂定为5米*6米,虑灰池必须要将液体引至沉淀池。
根据抓斗及浆液情况调整,虑灰池四周建围墙,并留有可装灰装载机的门及工作场地,具体根据环保和甲方要求:(1.如新增沉淀池建好,电动双梁抓斗及钢梁应在沉淀池上方设立一个检修平台。
2现场要有照明箱,检修箱。
3沉淀池加装护栏。
4新增沉淀池出渣马路与碳素5#马路不在预算范围内。
加药管、曝气管、水管、电源、通过现有的桥架铺设到指定的范围。
5散水,电器配置,防水等一次性考虑全面。
2、滤灰池然后通过装载机装车拉出现场)行走悬梁电动抓斗在双卷筒铰车上,其中一组卷筒引一支钢丝绳,做支持使用,另一组引出一支做开闭使用。
抓半张开后,落到沉淀下来的污泥上,收拢开闭钢丝绳,钢丝绳拉动横梁,使两腭板闭合,斗里装满物料,起升支持钢丝绳吊起抓斗,经行车送到卸料场地,支持钢丝绳不动,松下开闭绳使用抓斗张开,卸下所抓取得物料,抓斗能抓沉淀池的灰,但灰室装车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3、沉淀池及回水沟安装有单个手动插板阀门,可单独沉淀运行,对出灰时抓斗产生的水扰动无碍。
沉淀池及回水沟安装有单个手动阀门主要是方便单个池子清理污泥,调节废水流向,以及预防水流短路.施工组织设计第一章工程概况1.工程设计特点煅烧烟气脱硫系统新增加沉淀池是脱硫塔脱硫浆液和灰渣浆液经过氧化池反应后的混合液进行固液分离的地方。
本工程沉淀池共计3座、氧化池1座,为钢筋砼方形水池结构。
各水池侧壁为50×50cm闸板进水,沉淀后的清水经过回水沟出水,经环形回水沟收集后进入原沉淀池系统,沉淀后的污泥经池顶抓斗移出至盛灰室。
单个池体为方池,池壁高4m,池壁厚250mm,底板厚300mm,池壁与池底经250mm做止水带。
池壁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池体结构,底板、侧壁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p8.2、材料要求混凝土:等级 C30 抗垫层混凝土C15钢筋:采用国标。
第二章施工布署1.施工目标1)工程质量目标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90%。
2)工程工期目标本工程主体结构计划工期为4月15-6月30日,天数为75天。
2.施工组织机构为建好煅烧烟气脱硫系统新增沉淀池工程,我公司将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及需要,由工程施工管理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担任本工程总指挥,以及具有类似工程施工技术经验的工人等技术人员组成项目部。
以管理严格、高素质的专业施工队投入施工生产。
项目人员配备:①项目领导层:经理1人,技术质量1人,材料设备1人。
②项目管理层:专业施工员13人,安全员1人,测量员2人,材料员2人。
3.施工劳动力安排本项工程主要工种包括:钢筋工、模板工、混凝土工、架子工、电焊工、管工、电工等,预计高峰期可达20人。
4.材料组织钢筋、模板、方木、混凝土均由已方供应,因此需提前将材料运至厂内。
现场准备好材料贮存场地和仓库,材料到场后及时清点入库。
落实模板、支撑、脚手架钢管等周转材料的供应,以保证按期使用。
考虑到本工程的结构形式,并且属于露天作业,为保证施工质量及模板的周转次数,模板拟采用工程板。
使用商品混凝土,一次性浇注量较大,再加上施工现场与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距离较长,所以提前对商品混凝土供应厂家进行技术交底,确保其商品混凝土的质量符合水工结构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要求,且供应能力能够满足连续施工需要。
第三章施工技术措施总体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底板处理→绑钢筋→底板及两侧护壁钢筋绑扎→墙体浇筑→池内水槽→回水沟施工土→满水试验→水泥砂浆找平层→基坑回填→抓斗及悬梁安装。
(一)施工准备1.现场准备1)现场临设、道路:本工程西侧碳素5号路,目前主要考虑是材料的运输道路及混凝土浇筑时的泵车停靠点。
2)测量准备:主要是现场高程方格网的测定、导线点和高程点布设,接桩后先复核上级导线桩和高程点,合格后,布设现场的控制桩点,并闭合合格。
桩点要布设在稳固的地方,周围用栏杆或砌砖围好,做好保护标志。
高程方格网的测定必须在土方开挖前完成,并请监理或甲方工地代表参加。
2.技术准备1)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认真审核设计图纸,领会设计意图,特别是土建与工艺设备的配合要求。
2)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和各分项施工方案。
按照报验程序要求,及时报送各有关文件和资料。
3)工程开工前,做好对各专业施工班组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及各分项施工方案的详细技术交底工作。
4)提前对进场材料取样送检,提前做好配合比工作。
3.设备材料准备1)及时组织施工机械进场,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及材料供应计划,及时组织各种材料的进场工作。
2)落实周转材料及穿心螺栓的供应,以保证按期使用。
4.劳动力准备按照施工进度计划,及时组织各专业班组进场,同时做好对各专业班组的进场教育和技术﹑安全交底。
(二)测量放线1.定线依据及操作执行标准所有测量定线依据甲方所提供的桩位(导线点、水准点)成果表以及相关资料,测量操作执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测量班组建立3.仪器、量具精度鉴定情况4.准备工作对桩位及资料,及时进行复测,并将复核结果上报监理单位并保存。
当复核结果与资料不符或相差较大时,立即查明原因,确保点位正确。
经监理审核无误后,根据现场情况护桩,保证日后不被破坏。
5.对施工测量的要求1)测量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施工前应熟悉图纸,学习技术,做出放线图,了解放线步骤。
2)对放线工程中每一步骤要坚持“步步有校核”的原则,做到测必核、核必实,确保二级复核。
3)测量目标:测量放线合格率100%,保证达到施工精度及进度要求。
(三)底板处理沉淀池池底的施工顺序为:池底开挖→池底捡底→打土垫层→取样→池底钢筋绑扎→支模→浇筑。
1.沉淀池土方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人工配合完成。
专职测量员应紧跟挖方进度进行标高控制,最后槽底预留20㎝土层由人工清理到位,人工清槽时要在两侧设置纵向间距不大于5m的水平控制桩以控制土方超挖。
2.池底开挖到基准面时,由人工清理池底四周,用打夯机夯实底面。
3.按比例拌好三合土,分三层夯实,找平,请监理现场取样。
(四)底板及两侧护壁底板施工顺序为:底板及护壁钢筋绑扎→底板及护壁模板→底板及护壁混凝土浇注。
1.钢筋加工与安装钢筋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复试报告单,并分批进场经监理工程师见证取样合格后方可使用。
钢筋加工采取现场集中加工的方法,加工前应按设计图和施工规范进行下料,制出钢筋加工料表,经专业技术人员复核无误后方可开始加工。
加工时先进行样品加工,反复调试符合要求后进行批量生产,但加工过程中应时常复核,防止尺寸移动产生不合格品,加工成型的钢筋应用胶条写好编号,分类码放,下面以方木隔离地面,防止泥土污染,如不慎污染,则用钢刷将泥土或锈皮除去。
不同型号的钢筋不得混杂堆放。
钢筋绑扎取料时应按钢筋料表仔细核对,加工不合格的不准使用。
底板钢筋采用对焊连接,焊接接头错开1.3l lE且不小于300mm。
在该区段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50%);护壁水平钢筋采绑扎搭接,搭接长度42d,绑扎接头相互错开1.3l lE且不小于3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