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卫生学重点知识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三级预防概念:
据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易感期、潜伏期、临床期)相应地采取预防和保健不同干预措施。
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内容:主要指疾病前期(或称无病期),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目的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
2、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内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的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五早”早隔离、早报告
3、第三级预防:病残预防
内容:主要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采取有效治疗和康复措施,目的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第一篇、环境与健康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
第一节、人类的环境
一、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连续流动系统。
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四大素构成。
2.生物富集作用: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污染物)在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介质中的浓度,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
3.生物放大作用:污染物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这种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
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主动地依赖于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相互制约:严重破坏森林、植被→引起水土大量流失→发生水灾、地震等自
然灾害→人类死亡。
⏹对人类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遗传易感性。
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1、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环境污染物以及来源
1.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环境中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行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二、环境污染物的自净和迁移
1.环境污染物的自净概念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受污染的环境中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其过程为环境自净作用。
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一)环境污染物的吸收方式:呼吸道、胃肠道、皮肤
(二)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和贮存
1、靶器官:多数情况下污染物贮存的部位就是毒物直接作用部位,称为靶部位(靶组织或靶器官)
(三)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转换
1、生物转换: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使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
五、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
1、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指可以标记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亚细胞结构或功能的改变或可能发生的改变的生化指标,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
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疾病诊断、判断疾病分期或者用来评价新药或新疗法在目标人群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暴露生物标志物
⏹效应生物标志物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保护易感人群
(二)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三)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1.急性危害:
环境污染物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致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有害效应、急性中毒或者死亡。
2.慢性危害:低浓度长时间环境污染物长期、反复对机体作用而引起的危害。
水俣病
痛痛病
米糠油
(四)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食源性疾病
六、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3、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剂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主要反映环境因素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4、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某一特定生物效应发生在群体的频率之间关系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空气
1、逆温: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冬日易逆温。
一、空气物理化学性状
1、太阳辐射
(1)紫外线:UVA、UVB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2)维生素D(阳光维生素)
2、空气离子化:
(1)空气离子数:阴离子数多,清洁度大,要求103个/ cm3
(2)重轻离子比值:﹤50
二、大气污染与疾病
2、大气污染间接危害: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酸雨Acid Rain
⏹臭氧层破坏Stratospheric Ozone Depletion
⏹形成大气棕色云团(atmospheric brown clouds,ABC )
(1)大气棕色云团(ABC):指以细颗粒物为主,悬浮于大气对流层中的大片污染物.
(三)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1、细颗粒物(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直径≤2.5um。
PM2.5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更长,对健康的危害极大。
第二节、水
一、水源种类:(1)、降水(2)、地表水(3)、地下水:生活饮用水
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一)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
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
2、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3、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4、水量充足,取用方便
5、应经消毒处理并符合出厂水消毒剂限制,以及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消毒剂余量的要求。
(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中消毒剂常规指标及要求
消毒剂名称接触出厂水出厂水管网末梢
氯气及游≥30min 4 ≥0.3≥0.05
离氯制剂
(游离氯mg/L)
一氯胺≥120min 3 ≥0.5 ≥0.05 (总氯mg/L)
臭氧≥12min 0.3 -- ≥0.02;如加氯, (O3mg/L)总氯≥0.05
二氧化氯≥30min 0.8 ≥0.1 ≥0.02 (ClO2mg/L)
三、水体污染与疾病
(一)水体污染物主要来源: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
1、生物性污染:
(1)富营养化:含有大量N、P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以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二)生物性污染对人体的健康的危害
1、介水传染病:生物性污染最常见的危害是引起介水传染病的流行。
由于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
四、改良饮用水质的卫生对策
1、水的消毒
(1)余氯:氯化消毒一定时间后,达到消毒效果后余留在水中的有效氯
(2)余氯的意义:
第三节、地质环境与土壤
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某地区地壳中分布不均衡,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者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者超过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
性疾病,又称为化学性地方病。
2、我国常见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碘缺乏病
⏹地方性氟病
⏹地方性砷中毒
(一)碘缺乏病IDD
©特点:
是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
最明显表现形式甲状腺肿、克汀病
©预防:碘缺乏病的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
补碘:碘盐:食盐加碘是首选方法。
每人每天碘的供给量150μg
碘平均水平:20~20mg/kg 允许波动范围为平均水平+-30% 碘油:长效、经济
其他
对非缺碘性导致的甲状腺肿流行区,查清原因,针对性防治。
第二级预防
⏹“三早”:定期对病区人群进行健康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
⏹研究新的能早期诊断有无甲状腺功能低下检查方法
第三级预防
积极治疗病人,开发克汀病病人的智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类型:
饮水型病区
燃煤污染型病区
饮砖茶型病区
氟中毒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根据氟的来源控制氟的摄入量
◇改用低氟水
◇饮用水降氟
◇减少食品中含氟量
第二级预防:结合环境检测和人体健康检查,做到“三早”。
第三级预防:积极治疗患者,防止病情发展,减轻病人的痛苦。
◇合理调整饮食和推广平衡膳食
◇药物治疗
◇氟斑牙治疗
◇其他
(三)地方性砷中毒
预防:
选择适宜水:饮水中砷超过0.01mg/L , 应另选水源
饮水除砷:凝沉淀和过滤法除砷(石灰法)
加混凝剂硫酸铝、明矾等混凝沉淀
控制煤烟污染:限制高砷煤的开采和使用
改良炉灶减少室内空气砷污染
第三章、食物与健康
1.营养: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营养素的整个过程。
第一节、人体营养需要和能量平衡
一、营养素
1、营养素:机体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保证生长发育、活动和生产劳动的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取必需的营养物质。
二、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素
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与微量元素、维生素
(1)蛋白质
1限制氨基酸:若食物蛋白质中某一氨基酸含量过少,会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和蛋白质的合成,则这种氨基酸称为限制性氨基酸。
2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EAA)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
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BV),称之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二)脂类
1、脂类的主要生理作用
⏹供能与储能
⏹提供脂溶性维生素,促进其消化吸收
⏹增加食物的美味,增强饱腹感,延缓胃排空
⏹胆固醇、磷脂是脂蛋白和细胞膜的组成成份
⏹胆固醇是体内类固醇激素和内源性维生素D的原料
⏹供给必需脂肪酸
(三)碳水化合物
(四)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五)维生素
第二节、合理营养
1、合理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一、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
⏹摄取的食物应供给足够的营养素和热能
⏹摄取的食物应保持各种营养素的平衡
⏹食物通过合理的加工烹调,减少营养素的损失,提高消化
吸收率。
⏹食物应对人体无毒害
第七节、食源性疾病
1、食源性疾病的3个基本特征:
食物是食源性疾病暴发或流行过程中传播病原体的媒介。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是食物中含有的致病因子(生物、物理、化学)。
摄入含致病因子的食物可引起感染性或中毒性临床综合征。
二、食物中毒
(一)常见食物中毒
1、细菌性食物中毒
2、有毒动植物中毒
河豚毒:以卵巢、肝脏中含量最高。
主要使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发生麻痹
第四章、职业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一)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1.职业性有害因素致病模式:
2.职业病特点:
●病因明确,控制相应的病因或限制了作用条件后,发病可以减少或消除。
●病因到大多数可以检测,疾病和病因常有明确的剂量(接触水平)-反应关
系。
●在接触同样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出现个别病人的现
象。
●一般情况下,如果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康复也容易。
●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3.职业病分10大类132种。
4.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的区别:
5.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四大措施+教育
i.组织措施
ii.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iii.技术措施
iv.职业健康监护
6.铅贮存:骨骼;铅的靶部位:造血系统。
7.慢性铅中毒主要三大系统方面的症状及其它症状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血液系统
8.驱铅治疗:首选依地酸二钠钙(注意过络合综合征)
9.慢性汞中毒临床表现(多见)
◆易兴奋症:早期:类神经症状(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多梦、
噩梦等)
发展:精神症状(易激动、不安、失眠、烦躁、爱哭等)
◆震颤:开始为微细震颤,发展为意向性粗大震颤。
◆口腔炎
◆少数有肾脏损害
10.慢性苯中毒对造血系统损害
急性苯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11.驱汞:首选二巯基丙磺酸钠
12.刺激性气体最常见:Cl
2,NH
3
,NO
x
,HF,SO
2
, SO
3
,光气。
引起肺水肿
窒息性气体引起脑水肿
13.使皮肤黏膜樱桃红:CO,氰化物
过度吸入导致电极样骤死:硫化氢,氰化氢14.矽肺X胸片表现:圆形小阴影
石棉肺X胸片表现:不规则小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