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概说】
本篇论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属全书概论性质。
本篇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都举例说明,并作出原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篇名含义】
本篇篇名含义深刻。
脏腑主持人体的生理功能,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道路而将人体内外各
组织器官联系为一有机整体。
,病邪可由经络传入脏腑,脏腑病变也可反映于经络,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脏腑经络学说是《金匮要略》的理论核心,脏腑经络辨证思维统贯全书。
某脏或某腑及其经络发生病变时,临证当根据其先后缓急,着眼全局,确立相应的治则。
【整体观念】
1.脏腑相关的整体观。
(见第1条)
2.人与自然整体观。
(见第2条、第8条)
【治未病思想】
1.一脏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发病,并且有一定的传变规律。
既病防传,故除治疗本脏之外,兼顾未病之脏。
(见第1条)
2.预防为主,已病早治。
如邪中经络,四肢才觉重滞,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见第2条)
【四诊合参】
1.望诊:望气色,望目,望呼吸形态。
(见第3条、第5条、第6条)
2.闻诊:通过闻声而辨别疾病的部位及性质,为仲景诊病之特色。
(见第4条)
3.问诊:(见第16条)
4.切诊:(见第7条)
【治病总则】
1.虚实异治治则。
(见第1条)
2.表里同病治则。
(见第14条)
3.新久同病治则。
(见第15条)
4.攻其所得治则。
(见第17条)
【病因说】
归纳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其他】
1.疾病分类法及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中人特点。
(见第13条)
2.“厥阳独行”的含义。
(见第10条)
第1条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词解】
上工:指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四季脾旺:脾属土,土寄旺于四季,故云四季脾旺。
【释义】
本条从人体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出发,论述杂病的治疗法则。
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来说明脏腑在生理情况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首先本条含有“既病防传,先治未病之脏”思想。
脏腑病变传变的规律是:“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素问・玉机真脏论》)。
肝木能克伐脾土,如见肝实之病,应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就是治其未病。
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的蔓延。
传变有虚实之分,肝实则传,肝虚则不传;脾虚受传,脾实则不受传。
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
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就是缺乏整体观的治法,就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其次,指出治病当分虚实,并举肝病为例来说明。
肝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是肝虚的治法。
酸入肝,补之以本味;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所以助用焦苦;甘味之药能够调和中气,《难经・十四难》:“损其肝者缓其中”,所以益用甘味之药。
至于肝实病证,便须泻肝顾脾,上法就不适用。
对“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十七句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衍文,非仲景原文;一种解释是仲景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从多个脏腑进行治疗,以达到纠正肝虚的目的,这里的“伤”字,不能作伤害解,而应作制约来理解。
本条最后引用经文,强调杂病虚实异治原则。
虚者补之,补其不足;实者泻之,损其有余。
不能违背经旨,虚证用泻法,实证用补法,反其道而行,肝病如此,其他诸脏以此类推。
【教学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上工,良医也。
中工,常医也。
已病,已然之病也。
未病,未然之病也。
假如现在肝病,此已然之病也;肝病将来传脾,此未然之病也。
良医知肝病传脾,见人病肝,先审天时衰旺,次审脾土虚实,时旺脾实则知不受肝邪,不须补脾,直治已病之肝;若时衰脾虚,则知肝必传脾,先补未病之脾,兼治已病之肝。
彼常医不晓四时所胜,五脏相传之理,见肝之病,惟泻已病之肝,不知补未病之脾也。
上工不但知肝实必传脾虚之病,而且知肝虚不传脾,虚反受肺邪之病,故治肝虚、脾虚之病,则用酸入肝,以补已病之肝,用焦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实之脾。
使火生土,使土制水,水弱则火旺,火旺则制金,金被制则木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
此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故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然肝虚则用此法,若肝实则不用此法也。
中工不晓虚实,虚者泻之,是为虚虚;实者补之,是为实实。
非其义也。
上工知其虚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是其义也。
其余四脏,皆准此法。
伤字,作制字看。
”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
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
且脾得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必虚及其子,何制金强木之有哉!细按语意,见肝之病以下九句,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辞。
补用酸三句,乃别出肝虚正治之法,观下文云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可以见矣。
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脏邪惟实者能传,而虚则不传。
故治肝实者,先实脾土,以杜滋蔓之祸,治肝虚者,直补本宫,以防外侮之端。
此仲景虚实并举之要旨也。
”
第2条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词解】
禀:受。
五常:即五行。
风气:这里指自然界的气候。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疢难:即疾病。
导引:《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身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
”
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膏摩:用药膏摩擦体表一定部位的外治方法。
无犯王法:王法即国家法令。
是指不要触犯国家的法令。
服食:即衣服、饮食。
《灵枢·师传篇》“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
”
元真:即元气,或真气。
【释义】
《内经》云:“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名之曰人”。
天布五行,以运万类。
人禀先天之五行而成形,又禀后天五行而生长,故曰人禀五常。
万物生长化收藏,均有赖于自然界气候的正常。
异常的气候则能伤害万物,人体亦不例外。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一样。
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邪两个方面。
如果人体正气充盛,畅通无阻,平素注意摄生,养护正气,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则抗病力强,邪气就不能逾越腠理屏障而侵害人体。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在这里仲景强调平时注意养慎的重要性。
其次仲景将病因分为三条:一是经络受邪之后,脏腑正气虚弱之人,很快传入脏腑,而为内因;二是肌表受邪之后,因脏腑正气强,邪气仅在血脉传注,使四肢九窍壅塞不通,而为外因;三是以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而另为一因。
本条对后世的三因学说的创立具有启发作用。
本条的三因说与宋·陈无择的三因说不同,陈氏以六淫邪气为外因,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而以饮食、房室、金刃为不内外因,注意加以区别。
此外,本篇还含有预防为主,已病早治的思想。
邪气传变的途径一般为,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脏及腑。
未病之前,要注意摄生预防,既病之后,要及早治疗,防止病邪深入蔓延。
一旦经络中病,在其未传脏腑之前,就要及早治疗。
平素未病之前,四肢才觉重滞,经络气血运行稍有滞碍,元真欠于通畅,即用导引、吐纳等法积极治疗。
还要在房室、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要加以注意调节,并防备意外灾伤,则病从何而生?
【教学参考】
朱光被《金匮要略正义》:“风为百病之长,故以客气邪风总括致病之源。
以经络脏腑、皮毛血脉总括营卫表里之辨。
内因外因,即邪之在内在外为言,非内伤外感也。
内虽为中风家主论,然邪之中人,先皮毛,后经络,入脏腑,由浅而深,百病皆然,故曰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欲人于三条中悟治病之大法也。
”
第3条
【原文】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词解】
苦冷者死:腹中冷,苦痛者死。
水气:水饮内停。
寒:水饮。
目正圆:两目直视不能转动。
劳:指肾精不足虚劳证。
难:指大便难。
【释义】
本条论述面部望诊在临床上的应用。
鼻为“面王”,内应于脾,故面部望诊首先从鼻开始。
如鼻部出现青色,青是肝色,症又见腹中痛,为肝乘脾;如再见极度怕冷,则属阳气衰败。
鼻部色现微黑,黑为水色,此属肾水反侮脾土之象,所以主有水气。
色黄是指面色黄,不单纯指鼻部。
鼻部色黄,黄为脾色,多系脾病不能散精四布,因而水饮停于胸膈之间,所以色黄者胸上有寒,寒指水饮而言。
面色白是血色不能上荣于面,失血过多之征,所以色白者主亡血。
如亡血之人面色反现微赤,又不在气候炎热之时,此为血去阴伤,阴不涵阳,虚阳上浮之象。
目正圆是两眼直视不能转动,此为风邪强盛,五脏之精气亡绝,多见于痉病,证属不治。
但必须指出,本书各篇中所称死或不治,多为表明疾病危笃,并非绝对不治,不可以辞害意。
“色青为痛”以下一段,仍论面部的望诊。
青为血脉凝涩之色,所以主痛。
黑为肾色,劳则肾精不足,其色外露,所以主劳。
风为阳邪,多从火化,火色赤,所以面赤主风。
黄为脾色,若其色鲜明是湿热蕴结,脾气郁滞,多有大便难之症。
面色鲜明为体内停积水饮,上泛于面,形成面目浮肿,所以反见明亮光润之色。
【教学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气色见于面部,而知病之死生者,以五气入鼻,藏于五脏,其精外荣于面也。
色者,青、赤、黄、白、黑也;气者,五色之光华也。
气色相得者,有气有色,平人之色也,即经云: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豚膏,黑如乌羽者生也。
气色相生者,色或浅深,气或显晦,病人之色也,即经云:浮泽为外,沉浊为内,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夭泽,以观成败;察其散博,以知新故;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色粗以明,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也。
有色无气者,色枯不泽,死人之色也,即经云:青如兰叶,黄如黄土,赤如衃血,白如枯骨,黑如炲者死也。
鼻者,明堂也,明堂光泽,则无病矣。
而曰见色青,为腹中痛,鼻苦冷甚者死;黑色为水为劳;黄色为上寒下热,小便难;面目鲜明,内有留饮;色白为亡血;色赤为热为风,若见于冬,为非其时者死;目直视,正圆不合,如鱼眼者,痉,不治。
此气色主病之大略也。
其详皆载《内经》。
”
第4条
【原文】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词解】
语声寂然:谓病人安静无语声。
喑喑然:形容声音低微不清澈。
啾啾然:形容声音细小而长。
【释义】
本条论述闻诊在临床上的应用。
骨节间病,指关节疼痛一类病症。
由于病在关节,转动不利,动则作痛,故病人常喜安静,但偶一转动,其痛甚剧,故又突然惊呼。
若痰湿浊邪窒塞心膈而气机不畅,故发声喑喑然而不彻。
头中有病,痛在头中,如作大声则震动头部,疼痛加剧,所以声不敢扬。
由于胸膈气道正常无病,故声音虽细小而能清长。
【教学参考】
曹家达《金匮要略发微》:“无病之人,语声如平时,虽高下疾徐不同,决无特异之处。
寒湿在骨节间,发为痠痛,故怠于语言而声寂寂,转侧则剧痛,故喜惊呼。
心膈间为肺,湿痰阻于肺窍,故语声喑喑然不彻。
头痛者,出言大则脑痛欲裂,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不敢高声语也。
”
第5条
【原文】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词解】
坚:壅滞填满。
【释义】
本条论述察呼吸、望形态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息,指呼吸。
息摇肩,指呼吸困难,呼吸时两肩耸动,抬肩以助呼吸。
呼吸困难在病情上有虚实之分。
本条所论“心中坚”属于实证,为胸中有浊痰等实邪壅塞,呼吸为之艰难而不利。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为胸中有邪,阻塞气道,以致肺气不降,上逆而为咳。
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是因为肺脏微弱,不能司正常呼吸,故呈张口短气状态。
肺痿则津液不布,聚于肺而流于外,所以常吐涎沫。
【教学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息者,一呼一吸也。
摇肩,谓抬肩也。
心中坚,谓胸中壅满也。
呼吸之息,动形抬肩,胸中壅气上逆者,喘病也。
呼吸引胸中之气上逆,喉中作痒梗气者,咳病也。
呼吸张口,不能续息,似喘而不抬肩者,短气病也。
盖肺气壅满,邪有余之喘也;肺气不续息,正不足之短气也。
然不足之喘,亦有不续息者;有余之短气,亦有胸中壅满者。
肺气上逆者,必咳也,咳时吐痰嗽也;若咳唾涎沫不已者,非咳病也,乃肺痿也。
”
第6条
【原文】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词解】
吸促:指吸气浅短急促。
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释义】
本条论述望呼吸以辨别病位之上下,并判断其预后的吉凶。
吸而微数,是吸气短促。
如病由中焦实邪引起,则影响气机升降,肺气不降,入气减少,不得不济之以微数。
病在中焦,当下其实,邪去正安,呼吸自能恢复常态,故“下之即愈”。
如吸气短促不因中焦实邪而是属于虚证的,则如《心典》所说:“为无根失守之气,顷将自散”,故云“不治”。
上焦指病在肺,吸促是肺气大虚;在下焦指病在肾,吸远是元气衰竭,肾不纳气所致。
呼吸时全身动摇振振,
是虚弱已极,形气相失的危重证候,故难治。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息兼呼吸而言,吸则专言入气也。
中焦实则气之入者,不得下行,故吸微数,数犹促也。
下之则实去气通而愈;若不系实而系虚,则为无根失守之气,倾将自散,故曰不治。
或曰:中焦实而元气虚者,既不任受攻下,而又不能自和,故不治,亦通。
其实在上焦者,气不得入而辄还,则吸促,促犹短也;实在下焦者,气欲归而不骤及,则吸远,远犹长也。
上下二病,并关脏气,非若中焦之实,可从下而去者,故曰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气盛而形衰,不能居矣,故亦不治。
”
第7条
【原文】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
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词解】
寸口:一名气口,又名脉口。
本书脉法,一种是独取寸口法,分寸口、关上、尺中;一种是三部诊法,分寸口、趺阳、少阴。
凡条文中寸口与关上、尺中并举的,则此寸口仅指两手寸脉;如果单举寸口,或寸口与趺阳、少阴对举的,则此寸口包括两手的寸、关、尺三部(或仅指两寸,应视内容而定)。
本条的寸口,则包括两手的六部脉。
四时各随其色:指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释义】
本条论述脉象与四时五色相结合的诊病方法。
四时季节改变,脉象和色泽也随之发生改变,但有正常与异常的不同。
如春时肝旺,脉弦、色青是为正常。
假如此时色反白、脉反毛(秋毛),是为非其时而有其色脉,即属不正常的现象。
【教学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寸口者,统言左右三部脉也。
脉动法乎四时,命乎五脏,然必因其王时而动,则为平脉也。
假令肝旺于春,随其时,色当青,脉当弦,此不病之色脉也;若色反白,脉反浮,此非其时,乃病之色脉也。
四时准此。
”
第8条
【原文】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词解】
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时令相应的气候到。
甲子:是古代用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
这里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少阳:是古代用来代表时令的名称。
【释义】
本条论述节令和气候应该适应,太过不及,都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冬至之后的雨水节,此时正是少阳当令的时候,因为阳气开始生长,气候逐渐转为温和,这是正常的规律;如未到雨水节,而气候提早温暖,这是时令未到,气候已到;如已到雨水节,气候还未温和,这是时令已到,而气候未到;如已到雨水节,气候仍然很冷,这是时令已到,而严寒气候当去
不去;如已到雨水节,气候变得象盛夏那样炎热,这是气候至而太过。
总之,凡先至、不至、不去、太过,皆属异常气候,都能使人发生疾病,必须注意调摄。
治病用药时也必须看到这点,因时制宜。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少阳起者,阳方起而出地;阳始生者,阳始盛而生万物,非冬至一阳初生之谓也。
窃尝论之矣,夏至一阴生,而后有小暑,大暑,冬至一阳生,而后有小寒,大寒,非阴生而反热,阳生而反寒也,天地之道,否不极则不泰,阴阳之气,剥不极则不复。
夏至六阴尽于地上,而后一阴生于地下,是阴生之时,正阳极之时也;冬至六阳尽于地上,而后一阳生于地下,是阳生之时,正阴极之时也。
阳极而大热,阴极而大寒,自然之道也。
则所谓阳始生天得温和者,其不得与冬至阳生同论也审矣。
至未得甲子而天已温,或已得甲子而天反未温,及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或如盛夏五六月时,则气之有盈有缩,为候之或后或先,而人在气交之中者,往往因之而病,惟至人为能与时消息而无忤耳。
”
第9条
【原文】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词解】
前:指关前寸脉。
后:指关后尺脉。
【释义】
本条论述同一脉象,因出现的部位不同,主病也就不同。
一般情况下,脉浮是病邪在表的反应,但必须是浮脉见于寸部,因寸部属阳主表,故寸脉浮,其病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的表现。
如果浮脉见于尺部,因尺部属阴主里,故尺脉浮,其病在里,一般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阳气不能潜藏的现象。
还须指出,表证属实者之见浮脉,必浮而有力;里证属虚者之见浮脉,必浮而无力。
肾藏精主骨,腰为肾之外府,其脉贯脊。
肾虚精髓不充,腰脊失养,故腰痛、背强、骨痿不能行走,甚则不能纳气归源,呼吸短促,濒于危笃之候,故云“极”。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前谓关前,后谓关后。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关前脉浮者,以阳居阳,故病在表。
关后脉浮者,以阳居阴,故病在里;然虽在里而系阳脉,则为表之里,而非里之里,故其病不在肠肾,而在腰背膝胫。
而及其至,则必短气而极,所以然者,形伤不去,穷必及气,表病不除,久必归里也。
”
第10条
【原文】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词解】
经云:经,指古代医经,何书失考。
厥:上逆之意。
【释义】
本条论述厥阳病机。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与阳总是维持着相对性的协调状态,而且阳是阴为依附的。
假如阴气衰竭,阳气失去依附,有升无降,即可导致“有阳无阴”的“厥阳独行”病理发生。
这里所谓的“有”“无”两字,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之词。
临床上所见到的肝阳上亢,
面赤眩晕,甚至跌仆,即属这一类性质的病证。
【教学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阴阳偕行,顺也;阴阳独行,逆也。
厥,逆也。
逆阳独行,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也。
”
第11条
【原文】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博,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词解】
卒厥:卒同猝,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
【释义】
本条是论述卒厥的病机及预后。
“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博”四句,是从脉象解释卒厥的病理,但句中有省文,应该说沉大则为血实,滑则为气实,血实与气实相并,意方完整。
左寸候心主血,右寸候肺主气,本证血气相并,故脉应于寸部。
此与《素问・调经论》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理相同。
血气既相并而成实,已为病邪而非正常的血气,故云入脏即死,入腑即愈。
但入脏入腑是假设之词,犹言在外在里。
即死即愈也是相对而言,因为前人认为脏是藏而不泻的,腑是泻而不藏的,病邪入腑尚有出路,故云“即愈”;入脏则病邪无从排泄,故云“即死”。
判断卒厥入脏、入腑,主要是结合证候来决定。
当病人卒然昏倒之后,如伴有唇口青,身冷,是血液郁滞不流,阳气涣散之内闭外脱的证候,此即为入脏,病情严重;如伴有身和,汗自出,是血气恢复正常运行的征兆,此即为入腑,病情转愈。
【教学参考】
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邪气入脏,神明昏愦,卒倒无知,谓之卒厥。
若唇口青身冷,即是邪气入脏,堵塞血气,神机不能出入,脏气垂绝,所以主死;若身和汗出,乃邪气入腑,闭塞腑气,不得出入,一时卒倒,非脏绝之比,倾时阳机外达,邪气随之外泄,故知入腑即愈。
”
第12条
【原文】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词解】
脉脱:指脉乍伏不见。
是邪气阻遏正气,血脉一时不通所致。
浸淫疮:是皮肤病之一种,能从局部遍及全身。
【释义】
本条举脉略症,是承上条卒厥一病而言。
卒厥,其脉有见沉大而滑者,亦有脉乍伏而不见者,但入脏即死,入腑即愈的病机则相同,故设问答以明之。
本条重申,病在脏,病情重;病在腑,病情轻。
病由外传内的难治,由内传外的易治。
这是一般规律,即使属于皮肤病的浸淫疮,其传变情况也是如此,所以说“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教学参考】
朱光被《金匮要略正义》:“脏为阴,腑为阳,阴主里,阳主外。
凡病以出阳为浅,入阴为深,故即死、即愈之机所由别也。
浸淫疮显而易见,可知非独卒中为然,内外百病,皆作如是论治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