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家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道家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
杨盛春
【摘要】At present,our country is in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The inherent social norms have been eliminated and the new ethics is restructuring.A variety of values coexist and conflict which causes the phenomenon of missing ,distortion and deviation of life meaning in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origin,development and basic views of Taoist life philosophy think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aoist life philosophy’ s enlightenments to lif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which includes lead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life value and perfect ideal person-ality starting from learning to live.%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固有的社会规范不断被消解,新的伦理规范正在重组之中,多种价值观并存和冲突,使得青少年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出现缺失、扭曲、背离等现象。

在分析道家生命哲学思想的缘起、发展以及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道家生命哲学思想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即从学生生活开始,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健全理想人格。

【期刊名称】《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6)001
【总页数】3页(P89-91)
【关键词】道家;生命哲学;生命意义教育;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理想人格
【作者】杨盛春
【作者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徐州 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2
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之一,已深入到中国人的思想之中,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之势.道家思想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
它以追寻生命本源为基点,以探索生命存在方式为主旨,并探讨生命价值和处世哲学,最终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超脱为目标.探讨中国道家思想中所蕴含的生命哲学理念,对于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道家之学也称为黄老之学,它起源于黄帝,集成于老聃.先秦时期,老子、杨朱、
庄子等构建了道家哲学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强调“道”是万物之源的基本观点,推崇“推天道以明人事”;两汉时期,向秀、郭象等继承和发展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改造了道家思想中“蔽于天而不知人”的倾向;魏晋时期,道家学者从心性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人的生死和生命境界,并探讨培养道家意义上的君子人格;魏晋之后的道家致力于儒释道合一,过于追求“长生久视”的修炼哲学,表现出明显的神秘主义倾向.
2.1 “道统为一”的生命本源论
道家将“道”视为生命的本源,老子认为生命是宇宙自然之化生,并把“道”提升到本体论的层次.《道德经》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
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宇宙万物是“道”的生命体现,“道”是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1].庄子不仅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还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是可知的.《淮南子》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道”
的内涵,如《淮南子·缪称训》中的“道者,物之所导也”;《淮南子·天文训》中
的“道如于一,一而不生”;《淮南子·诠言训》中的“一也者,万物之本也”[2].《淮南子》还解释了“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循道而行.这不仅消除了道
家消极避世的负面刻板印象,还表现出了浓厚的理性主义光芒.
2.2 “重生轻物”“全性保真”的生命价值观
中国道家哲学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杨朱的哲学想象表现的尤为显著,如“杨子取
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3];“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2].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杨朱哲学中的生命关注,他不仅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即使是一根胫毛这样的生命中的微小部分,也不能轻视之.老子生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是“重身贵生”,他在《道德经》中共
有23次提到“身”这个概念,绝大部分均是指人的形体或整个生命.举凡老子论“身”之处,不仅对其持肯定态度,而且主张观之、修之、存之、保之、贵之、爱之[4].同时,他提出“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5],这体现了老子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生命关怀.
2.3 “清虚守静”的生命态度
道家始终执着于对“道”的追求,庄子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
无涯,殆也.”也就是说,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很容易产生懈怠和疲困.庄子认为个体应通过心斋、踵息、坐忘等修炼手段,以臻至与道合真.其中,心
斋指内心清虚守静,庄子在《人世间》中这样解释道:“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关于踵息,庄子在《大宗师》中描述道:“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关于坐忘,庄子也在《大宗师》中解释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最终达至“天
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6].嵇康也提出个体可以通过“收智”“寡欲”“性和”“神虚”“坐忘”等自我修炼等手段,促进“心”后天之性与“性”即先天属性相一致,臻至精神的超越.
生命意义一直是形而上的哲学命题.20世纪40年代,奥地利犹太学者弗兰克尔以
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出版了《追寻生命的意义》,这一专著的问世标志着生命意
义研究的概念化和学科化[7].所谓生命意义就是对“为什么而活”的回答,它是个体主动获得的一种情感和价值体验.
在个体生命意义建构过程中,教育的作用不可磨灭、不可或缺.怀德海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除了获取理性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习“做人”与“尊敬他人”的功课,并让人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安顿心中不安的心灵”[8].我国学者黄克剑教授也曾指出:“教育的使命……是接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这后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确立人的生命的价值向度,陶炼人的虚灵的精神境界.”[9]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意义教育是必要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固有的社会规范不断被消解,新的伦理规范正在重组之中,多种价值观并存和冲突,使得青少年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出现缺失、扭曲、背离等现象,甚至出现“重物轻生”的极端现象.而道家哲学中所蕴含的“清虚守静”“轻物重
生”“全性保真”“崇道重德”“等视万物”等理念对此具有很好的缓解和疏导作用,对于当前我国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仍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影响和启迪作用. 3.1 生命意义教育要从学会生活开始
中国道家哲学的基本精神强烈地体现在对于生命的关注,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还体现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中.道家秉承“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原则,将“天人合一”的思想细化为现实的生活方式,他们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阐述了人在不同季节的生活方式,根据一日十二时辰的变化规律,描述人的日常生活节奏.简言之,道家认为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刚健无病的身体是必不可少的.这对当前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其一,大学生要学会养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其二,大学生要学会休闲,学会保持清虚守静的心态.同时,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遭遇压力和挫折,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恰当的应对方式,保持内心的和谐和充盈.
3.2 引导学生“循道而行”
道家对“道”的尊崇和追求是矢志不渝的,认为“无为而治”本质上就是“循道而行”.“道”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其外在表现就是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自然规律等,对于人的行为而言其核心是文化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流
动性增加,社会分化加剧,价值观念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大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
我们的“道”,要通过教育内化为大学生的自我行为准则.
3.3 促进学生构建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之所以有别于草木禽兽,就是因为人们除了生存之外还有精神追求,有着自身的生命价值观,明白何者为重.在道家眼里,与道合真、天人合一是生命的最高价值.对于大学生而言,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是生命的
意义所在.此外,人之生必然伴之以死,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就向着死亡迈进,步向死亡之途.大学生构建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必然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其一,大学
生生命意义教育要教导学生学会保护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不仅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不受侵夺,更要拒绝侵害他人的生命,泛化到其他类型的生命,要养成“等视万物”的胸怀,保护大自然的一切合理存在.其二,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要引导学生正视死亡,教
导大学生珍视生命的过程,珍惜生命的珍贵,拒绝任何非正常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3.4 教导学生健全理想人格
一个人的人格决定他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庄子首次提出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嵇康也提出了道家意义上的君子人格,这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健全和塑造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其一,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健全离不开知识机构的完善.尽管老子也感叹:“智慧出,有大伪”,认为智慧是欲望的对象,是烦恼的源泉.但《道德经》中提
倡的“愚”并非愚笨之意,而是“大智若愚”.庄子更是明确提出了知识的双层结构,推崇“不治而知”.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结构的完善并形成自己看待周边世
界的观点,是健全理想人格的基础条件.其二,健全理想人格要求大学生要拥有一
套符合“道”的价值评价标准.大学生要理解和接受现行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
管理规章,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要明了自由是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最终臻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理想状态.
中国道家哲学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它强调“轻物重生”,以清虚守静的心态去探求“道”之源流及其演变,从而明了人类社会的变迁及发展规律.道家哲学所蕴含
的生命思想对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在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中加入中国道家生命哲学思想,可促进学生构建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健全理想人格,成长为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相关文献】
[1]黄敏.老庄生命观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2]陈广忠.淮南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712.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262.
[4]李霞.老子:中国生命哲学之父[J].安徽大学学报,2006(6):3 4.
[5]李耳.老子[M].乙力,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86.
[6]李慰祖.道统为一:解读庄子的生命哲学[D].保定:河北大学,2013.
[7]程明明,樊富珉.生命意义心理学理论取向与测量[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4):431-437.
[8]何福田.生命教育[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99.
[9]张文质.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使命:访黄克剑先生[J].教育评论,1993(4):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