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治肺结核患者血清IL-17、IFN-γ和IL-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治肺结核患者血清IL-17、IFN-γ和IL-4的表达及其临床
意义
王毓微;蒋德升;樊有;李树猛
【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dete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serum levels of interleukin-17 (IL-17), interferon-γ(IFN-γ)and interleukin-4 (IL-4)in patients with retreated pulmonary tuberculosis.Methods The levels of IL-17,IFN-γand IL-4 were determin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in patients with retreate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before (20 cases),3 month (16 cases)and 8 months (14 cases)after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respectively.There were 18 healthy volunteers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t-test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Results The levels of IL-17 and IL-4 were the highest and the level of IFN-γwas the lowest before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 (P <0.05).8 months after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 >0.05).Conclusion With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the ser-um levels of IL-17 and IL-4 decrease significantly and the level of IFN-γincreases significantly,whic h indicates that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immunological indicators is helpful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of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目的:探讨 IL-17、IFN-γ及 IL-4等细胞因子在复治肺结核治疗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 ELISA 法分别测定复治肺结核患者治疗前组(20例)、治疗3个月组(16例)、治疗8个月组(14例)的 IL-17、IFN-γ和 IL -4水平。
对照组为18例健康志愿者。
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性。
结果 IL-17、IL-4水平,
治疗前组高于治疗3月组、治疗8个月组及正常对照组(P 均小于0.05);治疗3个月组高于治疗8个月组及正常对照组(P 均小于0.05);而 IFN-γ水平与 IL-17、IL-4水平恰恰相反。
治疗8个月组与正常对照组三者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
结论随着抗结核疗程的进行,IL-17、IL-4水平逐渐降低,而IFN-γ水平逐渐升高。
提示动态监测这些细胞因子表达情况对判断复治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
【年(卷),期】2016(021)008
【总页数】3页(P1502-1504)
【关键词】肺结核;复治;IL-17;IFN-γ;IL-4
【作者】王毓微;蒋德升;樊有;李树猛
【作者单位】210002 江苏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呼吸内科;210002 江苏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呼吸内科;210002 江苏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呼吸内科;210002 江苏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呼吸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人兽共患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以肺结核最为多见。
目前,我国仍然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年死亡人数达13万,远远超过其他传染病死亡人数的总和[1]。
如今结核病的控制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在结核病复发和细菌耐药方面带来的严重问题。
对于复治结核病的疗程预测、预后判断尚缺乏统一标准,本研究试图探讨IL-17、
IFN-γ及IL-4等细胞因子在复治肺结核治疗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为
寻求新的预后判断手段提供一定实验基础。
一、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住院及门诊随访的复治肺结核患者的血样标本。
所有患者均符合复治肺结核诊断标准[2]。
治疗前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9.8±8.6岁;治疗3个月组16例,其中男9 例,女7例,年龄41.4±11.3岁;治疗8个月组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38.9±9.8岁。
各组患者均未用过激素或免疫调节剂,无糖尿病、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疾病,无心、肝、肾等脏器合并症。
正常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0.6±10.2岁,排除心、肝、肾等疾病及其他相关基础疾病。
各组
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的治疗过程均按照标准的复治结核病患者抗痨治疗化疗方案即
2SHRZE/1HRZE /5HRE[2]。
收集治疗前、治疗3月、治疗8月时的血清以及正
常健康志愿者的血清,均采用ELISA法进行IFN-γ、IL-17、IL-4含量测定,按试
剂盒说明书操作,在450 nm处读取光密度值。
所用试剂为人IFN-γ ELISA试剂盒、人IL-17 ELISA试剂盒及人IL-4 ELISA试剂盒,均为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
限公司产品。
三、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IFN-γ检测结果
IFN-γ水平:治疗前组低于治疗3个月组、治疗8个月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
<0.05);治疗3个月组低于治疗8个月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小于0.05)。
治疗8
个月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IL-17检测结果
IL-17水平:治疗前组高于治疗3个月组、治疗8个月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
<0.05);治疗3个月组高于治疗8个月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小于0.05)。
治疗8
个月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IL-4检测结果
IL-4水平:治疗前组高于治疗3个月组、治疗8个月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治疗3个月组高于治疗8个月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
治疗8个月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目前,全球结核病患者约20亿,年死亡人数约为200~300万,且每年新增患者约800~1000万。
其中肺结核占结核病总数的80%~90%[3]。
研究表明,病因、环境和宿主三者之间的关系失衡导致结核病的发生。
侵入人体的结核分枝杆菌的数量和毒力以及人体的免疫状态决定着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人体在结核病的发病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持续性的抗结核免疫反应。
结核病患者通常存在抗结核免疫即细胞免疫低下、体液免疫亢进现象。
普遍认为,TH1/TH2功能失衡与结核病的发生有关。
IFN-γ是结核病反应中的重
要细胞因子,在抗原刺激下,由激活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主要介导一种获得性细胞免疫反应,TH1型免疫反应,在抗结核的保护性免疫过程中非
常重要。
IFN-γ是一种多功能的调节蛋白,是单核巨噬细胞的强激活剂,结核分枝杆菌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后与溶酶体融合,被降解形成多肽,可以诱导 MHC-I 类分子表达,激活巨噬细胞并产生抗菌分子,发挥杀灭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4]。
本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的肺结核患者血清中 IFN-γ 水平较低,但随着抗痨治疗的
进行,其水平明显升高,提示抗结核免疫在清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IL-4主要介导TH2型免疫反应,它的有害效应是抑制诱导IFN-γ的表达及巨噬细胞的激活,IL-4的过度表达在增强机体变态反应同时也增加了组织的损害[5]。
而
通过抑制IL-4的分泌,能调节结核病患者的TH1/TH2比值,从而有效增强机体
抵抗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免疫功能。
IL-17是一种促炎症性细胞因子,主要由一个新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TH17细胞分泌,可诱导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其最重要的活性作用是能够募集效应细胞,如嗜中性粒细胞等,并促进炎症因子释放和细胞增殖,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和炎性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6]。
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过程中,参与早期
防御反应。
IL-l7 刺激靶细胞在体内释放前炎症细胞因子,并动员中性粒细胞,在
体内引起中性粒细胞以间隔腔室的形式大量聚集,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随即聚集于炎症部位发挥吞噬作用,同时也参与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与组织损伤 [7]。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诊肺结核病患者 IL-17 水平较高,说明机体炎症反应加重,但经有效治疗后,炎症反应降低,IL-17水平明显下降。
杨进孙等[8]通过对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痨治疗过程中IFN-γ、IL-4及IL-17等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均提示有效治疗后IFN-γ则明显升高,而IL-4、IL-17明显降低,均与本实验结果一致。
经抗痨治疗后,IL-17水平逐渐下降可能与化疗药物能够诱导IL-12受体
β2亚基的表达有关,并促进TH0细胞向TH1细胞的分化,从而使IFN-γ表达增强。
同时,TH1细胞可能对TH17细胞有抑制作用,表现为TH17功能下调。
随
着疗程的延长,下降则更为明显,至完成8个月疗程时即接近于正常对照组水平。
综上所述,纵使结核病发生的免疫机制非常复杂,仍需认识到人体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尤其是IFN-γ及其他细胞因子之间相互促进,使人体免
疫系统形成一个级联网络从而保护人体免受结核杆菌感染。
本实验结果显示,在复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过程中,若IFN-γ水平逐渐升高,而IL-4、IL-17水平逐渐降低,提示疗效较好。
因此,检测IFN-γ、IL-4和IL-17等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
变化,能动态的监测人体的免疫状态,有利于判断抗痨治疗的预后情况,为及时有效的指导抗痨治疗和及时更改治疗方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