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因素
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主要指一些主干河流和大中型水库,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主要分布在田间地头的池塘和沟渠以及小型水坝。
这些农田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具有大中型水利设施所不能替代的直接作用,可以起到蓄水排涝和缓解旱情的作用,同时也为农业生产减少投资成本;而且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发挥也离不开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
因此,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大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可是近几年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越来越弱化,甚至已经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当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水利服务单位功能弱化
1、乡村水利服务工作正走向滑坡甚至瓦解的边缘
在一般情况下,乡镇府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采取的是“农民自治”的政策,由农民自己对水利设施实施建设、管理,只有出现严重的旱涝灾害时才集中统一管理。
然而,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依靠农民投资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而成,工程建成时就存在着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
2.水利设施的运营已由公益性、准公益性向企业化经营转变
水利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综合多年来的信息可以发现,水库、堰塘、泵站等水利设施市场化后,一是增加了农民的用水成本,二是农业灌溉的功能可能丧失,如泵站处理以后,因抽水价格高,老百姓不再找泵站抽水,泵站很快就死掉了;承包水库的人,则将水库用于养鱼而非灌溉。
水利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使具有公益性的水利设施陷入经营困境。
二、我国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农田水利投入却呈现逐渐弱化、恶化的趋势。
近几年来干旱似乎一直与我国过不去,从几年前的重庆、成都大旱到2009年的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大旱再到2010年的西南五区大旱,其频率似乎越来越快。
频繁的打发部位干旱其实早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大问题。
1.河流塘坝设施失修老化
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单位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上世纪50-70年代,解放后我国频繁受到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当时的决策者们发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战略导向,通过各种努力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通过各种大江大河的治理与沟、塘、堰的建设,灌溉面积大增,使粮食生产不管气候如何变幻都可以长治久安。
但近几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远滞后于现实需要。
2.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无人问津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主要从城市和工业获取利益,因此,也把水利投入的重点放在利益相关的城市防洪与大江大河工程上,对能够发电等有经济效益的水库投资比较热心,与农业产出能力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少之又少,管理日渐荒废。
基层政府又因资金不足和上级没有要求而难以投入。
三、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
造成我国乡村旱涝频发、灾害不断的原因除了气候多变、地理复杂、生态脆弱等客观原因,人为因素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与匮乏是罪主要的原因。
而农田水利设施过于脆弱又最为显著,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乡村组织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职能有待发挥
1.乡村组织退出农村生产环节
农村税费改革前,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基于其行政性的公权力,组织农户共同进行农业生产。
而在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组织退出农户生产环节,使农田灌溉丧失了组织基础与体制的支撑。
2.“一事一议”制度难施行
随着农村的公共积累和提留被取消,原来的公益性建设的“两工”政策被停止使用,使得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民的集体组织能力和统一调配的功能被弱化。
小型农田水利难以建立起良性、长效的管理机制。
群众性管理组织由于灌排工程公益性强、经济效益低,又缺乏必要扶持,改革进程慢。
(二)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
1.水利结构失衡,不同性质的水利未能有效衔接与合理配置
农村水利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有功用各异的大中小型水利设施。
在“重大轻小、种骨干轻配套”的策略和思路下,为保证大江大河安全,国家只注重大型水
利设施的建设,而忽略了与农民最密切相关的沟、塘、渠、湖等中小型水利的建设与投入。
2.供给主体缺位
(1)中央财政投入不足。
农建投入自新中国以来一直以来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意见》下发后转变为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按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投入为主体,同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新机制运行后,国家财政逐渐减少了水利支农资金。
(2)农户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能力和积极性下降。
长期以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除靠少量的财政资金补助外,主要靠当地农民投工投劳。
实行家庭承包制后,由于土地细碎分散,经营面积小,无法形成规模,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有限,农民对改善耕作范围内的水利设施缺乏积极性。
四、解决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措施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是一项强民、利民的民生工程。
各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严格执行中央有关管理规定,努力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增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
要扭转当前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确保国家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又要鼓励民间投资,教育、动员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从而建立起国家、民间多远投资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二)加强水利工程的建后管理工作,改变以往那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安全管理,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同时,也要防止少部分唯利是图者人为破坏。
(三)科学规划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1.调整农田水利的供给结构,实施科学规划。
政府应从整体、长远角度对水利工程进行统一规划,大中小水利工程统筹考虑,水库塘坝、水窖等相互补充,建设旱能灌、涝能排,有水存得住、没雨用得上的水利工程体系。
在加快全国大中型水库规划内项目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农民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农田水利的
建设,支持灌溉、储水、排水等农田水利设施的改、扩、新建项目,做到主支衔接,引水、蓄水、灌溉并重,大小水利并进。
2.大力推广各种先进适用的农村水利科技成果,尽快改变传统落后的农村水利技术和方法。
针对农村水利的技术难点,组织科技攻关,研究开发适合国情、质优价廉的农村水利设备,建立农村水利技术开发、推广和服务体系。
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参考文献:
[1] 王静李荣小型农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分析科技视界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