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主体建构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_以一个精神分析个案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作者简介:苟城尧(1986—),男,四川广安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与社会心理学。
拉康主体建构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以一个精神分析个案为例
苟城尧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摘 要:拉康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主体建构理论值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
拉康的主体建构理论透过症状分析其
后的真正原因,从根源上打开来访者的心结。
本文以一个精神分析案例切入,诠释主体建构理论在治疗实践中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拉康;主体建构;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0175-01 一、及拉康的主体建构理论
拉康是法国精神分析学的泰斗,他也是一位在二十世纪以其学术成就足可与弗洛伊德相抗衡的精神分析学家。
他打着“回到弗洛伊德”的旗号,把弗洛伊德以来的精神分析学同语言学的结构主义结合起来,对弗洛伊德主体理论进行颠覆性重构,从而成为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拉康认为主体形成从纵向维度上分为三个阶段: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俄狄浦斯阶段。
“主体”真正出现于“俄狄浦斯阶段”,年龄大约是在四岁左右。
“俄狄浦斯阶段”分三步走。
第一步为子母双边关系期:母亲是孩子所遭遇的唯一“他者”。
孩子想成为母亲的“一切”,想把自己
等同于母亲欲望的对象即“菲勒斯”
(父亲的象征),想变成母亲欲望的欲望,从而达到与母亲完全同化为一体。
此时,孩子的主体性开始“破冰之旅”。
第二步为子母父三边关系期:父亲挫败了孩子对母亲的欲望。
剥夺了孩子的欲望对象而作为“菲勒斯”的父亲,使母亲丧失了由孩子所代表的欲望对象,由自己取而代之。
父亲此时俨然是一个“法”的代表,为母亲的欲望对象和孩子立法、颁布禁令。
此时,真正的主体性“破土而出”。
第三步为子父同化期:孩子“告别”母亲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化,而父亲把社会规范、风俗习惯、文化知识等授予孩子,孩子则以父亲为榜样,并力求与父亲同化。
由此看来,父亲及其立法成为了一种促使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主体解放力量。
至此,孩子完成了主体的建构过程。
二、案例描述
九岁孩子,FRANNY,女孩。
学习好,总是第一。
喜欢写诗,而且写得非常漂亮。
她跟妹妹的关系和谐。
直到上周,孩子沉默了,她拒绝说话,拒绝吃饭,拒绝写诗。
有一天,在饭桌上,FRANNY 指着父母说:“杀人犯!你们是杀人犯!”讲者单独接触女孩几次,问她为什么说他们是杀人犯。
她讲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父母好,俩姐妹也好。
父母是杀人犯,是因为他们应该有更多的孩子。
之所以没有这么多孩子,是因为父母把他们杀了。
如果不是分析家而是治疗师,可能会让FRANNY 对父母讲为什么说他们是杀人犯。
当然,这对恢复家庭秩序方面是很有用的。
但分析家选择了听。
看这背后还有什么。
因此分析继续。
接下来就发生了关于俄狄浦斯的常见故事。
FRANNY 产生了对两个妹妹的嫉妒,当然这嫉妒是十分隐秘的。
她这是对自己小时候关于父亲的爱的怀念。
她回忆起,他始终处在站在父亲手上的位置。
这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爱的场景。
她的嫉妒的启动,仅仅是因为在饭桌上,他看到了父亲对其中一个妹妹的微笑。
准确的说,在FRANNY 的内心深处,她想杀掉她妹妹。
讲者指出如果家中有一个杀人犯,这杀人犯不是父母而是你。
这时,FRANNY 笑了起来。
三、案例分析
小女孩FRANNY 是一个爱写诗,学习一流的儿童。
九岁的她有超出同龄小女孩的特别之处。
这个小女孩处在主体的建构过程中,处在俄狄浦斯阶段,她出现的种种症状十分典型。
她的内心怀有对妹妹的嫉妒,从精神上,她想杀掉妹妹。
但现实的情况是,她不能杀掉妹妹。
妹妹还是她的妹妹,永远都是。
内心和现实的剧烈冲突使得这个处在主体建构过程中的小女孩心潮起伏,她不能杀掉妹妹,但不能眼睁睁看着妹妹剥夺掉她与父亲之间自以为独占式的爱。
用成人的眼睛看待这种嫉妒,尤其是父亲对一个妹妹的微笑,我们似乎觉得这个小女孩过于敏感。
但是,在一个处在主体建构中的俄狄浦斯阶段的儿童眼里,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微笑,足以让自己的内心遭受到巨大的摇晃。
亦如情敌抢走了自己深爱的情人。
我们怀着同理心去倾听和理解小女孩FRANNY 内心的声音,我们自然会觉得她的种种症状和冲突是可以接受的。
关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不能单单停留在行为层面上的家庭秩序恢复,比如让小女孩对她的父母讲为什么他们是杀人犯,而是应该选择倾听,听故事背后的真正动因,探索潜意识的真相。
探索潜意识的真相是精神分析的主要范式,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潜意识的真相往往让人难以琢磨和理解。
正如霍大同教授在一次心理学课堂上针对我提的关于潜意思探索的回答:“潜意思的探索———精神分析就像跳一个悬崖。
很多人不敢跳,那是因为担心悬崖到底有多高,跳下去是否会摔死。
但是,只要你内心充满勇气的力量,坚定的纵身一跃,后背上的降落伞包会自动打开。
你是安全的!”听了霍老师的一席话,我对潜意识的探索充满信心。
在以后的的咨询实践中,我总是问自己:症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有了这种观念,我不是一味的用行为主义的方式使来访者得到暂时的解脱,而是从根本上让来访者挣脱心灵的枷锁。
小女孩FRANNY 症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由恋父情结导致的心理失调,心理失调不能采取极端的方式(杀掉妹妹),而是采取自我摧残的方式,即:拒绝吃饭,拒绝说话,拒绝写诗等等。
小女孩未能意识到自己对妹妹的嫉妒,而是停留在症状层面的话语:“你们是杀人犯!”。
讲者以肩负着打开潜意识大门使命的耳朵听出了症状背后的真实原因———恋父情结导致的对妹妹的嫉妒。
讲者指出:“如果家中有一个杀人犯,这杀人犯不是父母而是你,这时FRANNY 笑了起来。
她接受了这个观点。
”讲者从小女孩的讲述中,探索出了隐藏在小女孩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
原因一旦探明,小女孩也真正接受,那么,症状的消除就显得十分容易。
而且这种症状的消除是根本性的。
在本案例中,小女孩出现的症状并不是故意同家人过不去,而是处在主体的建构过程中,处在俄狄浦斯阶段,她的潜意识冲突在行为层面上的表达。
在儿童精神分析的实践中,我们应该用拉康的儿童教育观点为指导,针对来访者的症状和话语,窥探潜意识的真正冲突和引起症状的真实原因。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得到的如下启示:针对儿童出现的种种症状,我们在进行精神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儿童主体建构的规律性特点来探索隐藏在症状背后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1]《潜意识的诠释》王小章,郭本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拉康选集》拉康著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3]《后现代精神分析》霍兰德著潘国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4]Dany Nobus,JacquesLacan and the Freudian Practice of Psychaoanalys 2
is Tayor &Francis Gr oup 1996.
・
571・基础教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