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捕蛇者说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课:捕蛇者说
【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积存本文的文言词语。
3.熟悉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对照、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正确评判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啮.( ) 腊.( ) 当.( )其租入 嗣.
( ) 蹙.( ) 殚.( ) 踣.( ) 曩.( ) 隳.
( ) 恂.( ) 谨食.( )之 几.( )死者数.
( )矣 2.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课堂助学】
一、情景导入
二、朗诵课文
三、疏通文意
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准、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
四、问题研讨:
1.永州之蛇“异”在何处?永之人为何争奔走焉?
2.蒋氏三代命运凄惨,令人同情,你以为他哭诉时想让作者帮忙他吗?什么缘故?
3.文中刻画蒋氏乡邻“今其室十无一焉”,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归纳吗?造成这种现象的缘故是什么? 次数 23 家长 签字 教师 评价
4.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全然缘故是什么?
5.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6.作者对“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现象抱以如何的情感和态度呢?
7.关于作者的期望——“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咱们应该如何看待?
五、写法探讨:
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①衬托。
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
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②对照。
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照,惊心动魄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包括:生存情形之对照,生活状况之对照,危险次数之对照,死亡时刻之对照等。
六、归纳总结:
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肯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知识链接】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
“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包括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
《捕蛇者说》中就包括着柳宗元那时的悲忿之情。
2.诗歌鉴赏的技术
一、注重平常积存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
平时学习生活中,我们已接触了不少诗歌,这些诗歌是我们赏析诗歌的基础。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观瀑用了夸张的手法,从动态的角度展现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给人好象是瀑布从九天落下之感;
还有诗歌的“注”关于鉴赏诗歌也是一个好的提示。
在鉴赏时,凡有“注”的地址,咱们必然要重视。
既然出题者成心将“注”附在诗歌后面,确信是有某种目的,要么是某些文句太难,“注”用来讲明;要么是介绍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二、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
标题或是诗歌的灵魂,或是诗歌的线索,它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体现诗人的匠心。
诗歌或是点明或暗示情感,如杜甫《恨别》中的“恨”,沈如筠《闺怨》中的“怨”,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
要么直接描述对象,要么透露所写的情形或背景。
三、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
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
赏析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
四、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文句
诗是诗人情感的外露,诗眼和关键句恰好是表露诗歌意蕴的窗口,它能体现诗人写作意图、思想内容和表达技术。
专门关键词语,是指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悲、痛、怒、愤、怨、叹、笑、喜、乐等,这些词语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给咱们明确的信号。
如李白《静夜思》中的“垂头思故乡”,“思”字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想念之情。
五、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术
我国诗歌浩如烟海,异彩纷呈的原因就是用了不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大致说来重点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表现手法。
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对比手法,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象征手法,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渲染烘托,如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
2.修辞格的运用。
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运用夺目的设问、形象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尤其要注意到诗歌中运用的典故。
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专门好地表了自己的思想情感。
总之,古代诗歌的赏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只要多读、多背一些诗歌,掌握一些赏析方法,就基本上能够较为正确地赏析诗歌了。
【课后练习】
1. 说明句中加粗词: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病:_____ ___
(2)殚其地之出殚:________ (3)又安敢毒耶毒:________
(4) 汪然出涕涕:________ (5) 而乡邻之生日蹙蹙:________
(6)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俟:________
2.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记叙蒋氏祖孙三代的遭遇,发出了“_________
”的感慨。
3.阅读下面短文,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③。
”而曰:“然。
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⑤识之,!”(选自《礼记·檀弓》)
注释:①[式]同“轼”,那个地址作动词用。
②[子路]孔子的学生。
③[壹似重有忧者]意思是仿佛有很悲伤的情形。
④[吾舅]我的公公。
⑤[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号,那个地址指子路。
(1)文中横线处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依照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
(2)若是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归纳《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如何归纳?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
(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
)
跋文:家长
签字
教师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