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群岛海域春、秋季浮游介形类生态学特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choecia maimai)、葱萤 (Porroecia porrecta)和尖头毛浮萤(Conchoecetta acuminata),秋季为纳米海萤(Cypridina name)、双叉真浮萤 (Euconchoecia bifurata)、刺额葱萤(Porroecia spinirostris)、短形小浮萤(Mikroconchoecia curta)和粗大 后浮萤(Metaconchoecia macromma);(3)秋季浮游介形类密度高 于春季,春季平均密度为1.40 ind/m3、秋季为4.11 ind/m3,密 度分布均呈现南沙群岛外海局部区域密度高、岛礁区域密度低 的趋势;(4)浮游介形类平均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 为0.59、1.37和0.55,秋季高于春季;(5)春季浮游介形类群落为 一个群落,秋季可分为岛礁区群落和外海区群落2个群落;(6)春、
分析结果表明:(1)南沙群岛海域浮游介形类物种组成较为丰富, 记录有猬刺拟浮萤(Paraconchoecia echinata)、齿形拟浮萤 (Paraconchoecia dentata)、尖头毛浮萤(Conchoecetta acuminata)、对称瓦浮萤(Conchoecissa symmetrica)、短形小 浮萤(Mikroconchoecia curta)、尖额齿浮萤(Conchoecilla daphnoides)、细齿浮萤(Conchoecia parvidentata)、纳米海 萤(Cypridina nami)、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 同心假浮萤(Pseudoconchoecia concentrica)和粗大后浮萤 (Metaconchoecia macromma)等共计45种隶属于2科、4亚科、19 属。其中,春季有21种,秋季38种,春秋两季均出现的共有种有14 种;(2)南沙群岛海域浮游介形类优势种组成简单,主要为广温广
南沙群岛海域春、秋季浮游介形类生 态学特征
浮游介形类是海洋浮游动物的重要类群之一,对温度、盐度和溶 氧等环境因子较为敏感,其分布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对研究海域内 各水系水团的时空变化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其生态学研究成果 有助于了解渔业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可为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发 展及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根据2013年春季 (3中~4月初)及秋季(9月)南海南部南沙群岛海域 (109°30′~117°30′E,4°30′~11°30′N)两个航次的生态 环境综合调查资料,对浮游介形类生态学特征进行研究。
此外,南沙群岛海域西部沿岸流沿中南半岛向南运动,带来大量 广温暖水性种类同时伴有少量的沿岸暖水性种类,并在西南部水 域形成密度较高区;秋季,浮游介形类密度高,表层流受风场变化 影响,呈逆时针环流,高温高盐性种类随环流遍布南沙群岛海域。 在外海区的北部和东南部出现反气旋环流,形成高密度区。
南海南部地理环境复杂,岛礁区和外海区不同的空间结构和水动 力条件,形成浮游介形类的分布差异。岛礁区由于岛礁的屏障作 用,表层洋流流速及其交换速率变慢,而外海区位于地势地貌复 杂的大陆坡,紧接外海,是上升流及局部环流的生成区及交换区, 生境复杂,相应的外海区浮游介形类密度及物种多样性均高于岛 礁区。
分析结果表明:(1)南沙群岛海域浮游介形类物种组成较为丰富, 记录有猬刺拟浮萤(Paraconchoecia echinata)、齿形拟浮萤 (Paraconchoecia dentata)、尖头毛浮萤(Conchoecetta acuminata)、对称瓦浮萤(Conchoecissa symmetrica)、短形小 浮萤(Mikroconchoecia curta)、尖额齿浮萤(Conchoecilla daphnoides)、细齿浮萤(Conchoecia parvidentata)、纳米海 萤(Cypridina nami)、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 同心假浮萤(Pseudoconchoecia concentrica)和粗大后浮萤 (Metaconchoecia macromma)等共计45种隶属于2科、4亚科、19 属。其中,春季有21种,秋季38种,春秋两季均出现的共有种有14 种;(2)南沙群岛海域浮游介形类优势种组成简单,主要为广温广
南沙群岛海域春、秋季浮游介形类生 态学特征
浮游介形类是海洋浮游动物的重要类群之一,对温度、盐度和溶 氧等环境因子较为敏感,其分布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对研究海域内 各水系水团的时空变化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其生态学研究成果 有助于了解渔业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可为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发 展及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根据2013年春季 (3中~4月初)及秋季(9月)南海南部南沙群岛海域 (109°30′~117°30′E,4°30′~11°30′N)两个航次的生态 环境综合调查资料,对浮游介形类生态学特征进行研究。
此外,南沙群岛海域西部沿岸流沿中南半岛向南运动,带来大量 广温暖水性种类同时伴有少量的沿岸暖水性种类,并在西南部水 域形成密度较高区;秋季,浮游介形类密度高,表层流受风场变化 影响,呈逆时针环流,高温高盐性种类随环流遍布南沙群岛海域。 在外海区的北部和东南部出现反气旋环流,形成高密度区。
南海南部地理环境复杂,岛礁区和外海区不同的空间结构和水动 力条件,形成浮游介形类的分布差异。岛礁区由于岛礁的屏障作 用,表层洋流流速及其交换速率变慢,而外海区位于地势地貌复 杂的大陆坡,紧接外海,是上升流及局部环流的生成区及交换区, 生境复杂,相应的外海区浮游介形类密度及物种多样性均高于岛 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