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健康养殖综合集成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虾健康养殖综合集成技术
作者:夏金树,周庆华,倪红军,等
来源:《河北渔业》 2012年第10期
夏金树1,周庆华1,倪红军2,何树金3
(1.沧州中捷海辰水产养殖公司,河北黄骅 061108 ;2.黄骅市水产局,河北黄骅061100 ;
3.海兴县畜牧水产局,河北海兴061200)
《对虾健康养殖综合集成技术》是水产工作者和养殖从业人员在多年对虾养殖生产与试验、示范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
下面就“放养对虾苗种健康质量检疫
检测技术”,“养殖池塘环境修复技术”、“应用微生态制剂养殖池塘底质、水质环境调控技术”、“养殖池塘增氧高产技术”、“多品种综合养殖与对虾病害生物防控技术”、“池塘基
础生物饵料繁殖技术”的成功经验和技术介绍如下。
1养殖对虾苗种健康质量检疫检测
对虾养殖苗种的质量健康状况是预防对虾病害垂直传播的重要环节。
在对虾养殖生产经营
过程中,不论对养殖池塘、养殖用水采取何种方式的杀菌消毒措施,一旦所投放的苗种携带传
染性病毒病原体,将潜在着养殖失败的危害。
因此,严格把关放养对虾苗种的质量健康状况,
是对虾病害预防控制的重中之重。
在对虾养殖放苗前,对投放苗种实施健康质量的检疫检测确
保放养苗种无病原体携带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应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制生
产的对虾白斑病毒病快速检测试剂,能有效对虾苗和养殖对虾进行是否携带和患有对虾白斑综
合症病毒(WSSV)检测,凡取样虾苗或对虾,经检测是“橙黄色”显示则为阴性,证明不携带
白斑病毒;凡经检测是“绿色”显示则为阳性,证明带有白斑病毒。
呈绿色显示越浓表示病毒
含量越多,如放养该苗种给养殖生产发病造成的危害损失就越大。
应用该项检测技术对预防控
制带病苗种投放、确保放养苗种质量、防范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传播、提高养殖成功率具有重
要作用。
2养殖池塘环境修复技术
在水产养殖中人们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往往提高养殖放养量并大量投喂饲料,随着连作养
殖时间的延长,造成养殖水体环境中残存变质饵料不断增加,生物排泄物、生物尸体增多,池
塘底部形成大量有机物质积累,污染物的形成产生各种有毒有害成份,造成养殖池塘环境败坏
恶化,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养殖病害频发。
池底沉积污染物在腐败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体中的
溶氧,直接造成养殖池水体溶氧(DO)减少或缺乏,导致池养水产品产生应激,免疫能力下降,直接危害养殖产品的健康状况,出现浮头、发病死亡等现象。
因病害现象随之出现的乱用药物
给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影响,增加了养殖成本,造成养殖产品的产量低、养殖效益和产品
质量下降。
养殖池塘环境修复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2.1养殖池底清淤
养殖池塘底质环境实施清淤改造是解决“连作障碍”的较好方法。
每年养殖结束后的秋冬
季节,排干池水对池底进行冻化干燥,早春季节,采用机械方法将池底有机污染物清除搬出池外。
清淤深度根据池底有机污泥的污染深度一般清淤5~10 cm。
池底清淤既改变了池塘环境,
消除了有机污染物与致病病原微生物危害,又加固了池塘堤埝,维修了池塘作业道路,便利了养殖生产管理。
2.2养殖池底耕耙深松
池底土壤是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仓库,其土壤表层的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过程对水质环境和养殖产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经暴晒干燥后的养殖池底,采用旋耕犁、圆盘耙等机械设备,对池底耕、耙翻松10 cm左右,耕、耙的同时向池底干施生石灰1 125~1 500 kg/hm2或漂白粉75~112.5 kg/hm2,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杀死细菌。
养殖池底经强化干燥、耕耙深松后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了通气功能,加速了有机物分解氧化,经深松后池底土壤,提高了透水性、通气性,增加了水、气、肥的储存量,使底质得到明显改善,池塘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3应用微生态制剂,调控养殖池塘环境
在养殖池塘生态环境中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依存和制约关系。
池塘环境中的有益微生物群体占据优势时,使整个池塘生态系统处于稳定平衡状态,经过多年来微生物制剂产品在水产养殖生产中的应用实践证明,有益微生态制剂产品:浮游微藻营养素、芽孢杆菌、EM菌、光合细菌、乳酸菌、底质改良剂等,能够有效提高养殖水体的营养水平,对海、淡水养殖的鱼、虾、蟹、贝发挥免疫作用,能有效抑制有害致病微生物繁殖生长。
对池塘环境中因养殖过程形成的有机污染废弃物所产生的有毒有害成份转化分解,消除有害成份危害。
调解改善底质、水质环境,减轻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降解pH值的危害,对养殖动物具有免疫、抗病促生长效果。
3.1微生态制剂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3.1.1使用方法微生态制剂是定向性使用产品,应根据需要选择适宜产品。
微生态制剂产品一般用于水质环境调控、肥水、爽水、抑制有害病原菌繁殖生长,池塘底质有害污染物分解改良、降解pH值、用于饲料添加提高养殖动物免疫抗病能力,促进生长。
在不同的养殖阶段和不同的养殖环境按照生物制剂产品的功能特性定期、定量、尽早使用,一般间隔时间为10~15 d。
微生态制剂产品在施用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有益菌、藻混合施用,使微生态制剂的综合功能,作用效果能够发挥得更好,实现有益微生物菌群对池塘底质、水质的综合调控优势。
形成一个多种有益菌群协同,菌、藻协同,共同营造良好的养殖池塘生态环境,促进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
3.1.2使用注意事项微生态制剂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严禁与消毒杀菌、抗菌素类药品同时使用。
必须使用时间隔时间应大于5 d以上。
微生态制剂使用养殖池塘水温应在15 ℃以上,温度过低效果较差;微生态制剂在使用时,一定要仔细查看说明,了解和掌握使用产品对盐度pH值的适应范围;微生态制剂要在晴好天气使用,阴雨天使用易造成池塘水体发生缺氧,导致养殖动物死亡;微生态制剂施用时要准确计算施用量,并不是用量越多越好。
有的微生物制剂在使用前要活化培养。
活化能让微生物迅速复活,活菌数量成倍增加,也能使菌迅速适应池塘水质条件,经活化的菌种繁殖速度快,可提高使用效率。
3.2养殖池塘环境调控
3.2.1养殖池塘水质培养早春季节养殖池塘环境经过清淤改造修复后,进水深度70~100 cm,应用水产专用肥——统称为浮游微藻营养素,对池塘水质进行肥水培养水质,提高养殖水
体的营养水平。
施用浮游微藻营养素,培养池塘的优良浮游微藻,既能优化养殖水质环境,又
可为放苗后的幼虾提供优良活体饵料,是打好养殖成功的基础。
浮游微藻营养素分类:分为无机复合型和无机有机复合型两大类。
如养殖池塘底质有机质
丰富的陈旧池塘,应施用无机复合型营养素。
如池塘底质是洁净的新池塘,应施用无机有机复
合型营养素。
养殖放苗前水体施用营养素后,在养殖放苗后前期管理期间,视池塘水体中浮游微藻繁殖
情况,灵活掌握适当追施营养素,保持水体内的营养水平,确保浮游微藻能够稳定生长、减缓
死亡,维持池塘的水色良好。
营养素补充一般控制在10 d左右追施一次。
3.2.2有益菌、微生态制剂养殖水环境调控在养殖过程中不同的养殖阶段,根据池塘生态
环境状况正确选用适宜的有益微生态制剂包括: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杆菌等。
①在养殖池塘施用芽孢杆菌制剂产品,能够快速降解养殖代谢产物,减少有机物在池底的
积累,促进物质循环利用,延缓池底老化,益于优良浮游微藻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菌和有害藻
类的繁殖滋生,促进有益菌形成优势群体,改善和保护水环境质量。
②在养殖池塘中施用光合细菌,能够吸收养殖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成份,减缓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调整浮游微藻藻相平衡,调节酸碱度。
③在养殖池塘中施用乳酸菌,能够有效分解有机物,吸收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
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平衡浮游微藻类的繁殖净化水质。
在养殖池塘环境调控中,不能单一施用一种有益菌,要不同种类不同功能的有益菌同时施用。
不同种类的有益菌混合施用,各自发挥调节功能,相互促进、功能互补实现养殖水体质量
环境的根本好转。
在池塘施用过程中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养殖阶段视池塘水质环境状况,有目
标针对性地混合搭配适宜的有益菌制剂品种,并保持每10 d左右向池内添加补充直到养殖产品收获。
4多品种综合养殖与对虾病害生物防控
4.1多品种综合养殖
经过多年的对虾养殖实践证明,从控制和切断病害传播途径,改变养殖方式,创新养殖模
式入手,是对虾养殖病害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技术措施。
在同一养殖池塘水域中,开展鱼、虾、蟹、贝等多品种综合养殖,较单一品种养殖的成功率高。
养殖产量、效益都普遍高于单一品种
的养殖。
实践中海水养殖池塘开展的以对虾、三疣梭子蟹为主的混养,较单一对虾养殖产量和
效益高达50%~100%,单产梭子蟹1 500 kg/hm2,对虾1 200 kg/hm2,能有效防控对虾病害的
发生。
在淡水、半咸水养殖中,对虾与罗非鱼、鲢鱼、草鱼混养,单产对虾4 500 kg/hm2以上,鱼10 500 kg/hm2以上的产量。
实施多品种综合混养模式,能够有效预防对虾病害,防御单一品种养殖因病害等因素造成
的养殖经营一损俱损的风险。
综合养殖具有一定的抗风险互补性,对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立体空间,不同层次的物质营养,食物链关系、物质循环关系达到相互利用,实现物种间共生共栖、
相互依存。
在同一池塘内开展多品种优化组合养殖,是一种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种群与环境之间
相互促进,相互利用,优化环境的平衡关系,充分发挥养殖容量的最大化。
4.2鱼类生物防控对虾病害
用生物防控对虾病的传播,改变过去对虾养殖彻底清除敌害鱼类的做法,采取科学适量放
养一定数量,适宜规格的敌害生物鱼类,用以防控养殖对虾病害的传播。
海水养殖中的蝦虎鱼、石斑鱼、黄姑鱼、黑鲴、鲈鱼等;淡水养殖中的草鱼、鲤鱼、乌鳢、白鲳、罗非、鲶鱼等;可
作为对虾养殖病害的生物防控鱼类,能有效摄食病弱死虾,防止健康对虾摄食病死虾的感染、
传播。
据中山大学何建国对虾病害传播力试验得出,一尾患有白斑病毒病的死亡虾可被50尾健康虾摄食感染再继续成倍数传染暴发。
用生物鱼类防控对虾病害传播,在养殖试验和生产实践
中已取得了成功经验。
在淡水中养殖的凡纳滨对虾与草鱼、罗非鱼、白鲳鱼混养获得了单产对虾4 500~7 500
kg/hm2,鱼10 500 kg/hm2,效益60 000多元/hm2。
在海水养殖的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混养
池塘中,放养不少于750~1 500尾/hm2的蝦虎鱼,取得了单产日本对虾900~1 200 kg/hm2、梭子蟹1 140 kg/hm2以上的高产效果,实现效益75 000多元/hm2。
在生产实践中凡纳滨对虾
单养,放养蝦虎鱼1 050尾/hm2左右作为对虾病害防控鱼类,获产对虾1 890 kg /hm2,利润
45 000多元/hm2。
4.3蝦虎鱼作为海水养殖对虾病害防控品种的特点
蝦虎鱼称矛尾复蝦虎鱼,地方名:光鱼、油光。
蝦虎鱼属一年生鱼类,生长速度快,最大
体长50 cm,能在养虾池积水处或洞穴中越冬,来年春季于清明节前后的4-5月份产卵,雌、
雄成鱼交配产卵后即死亡。
蝦虎鱼食性广,杂食性以动物性为主,摄食小型杂鱼、虾、螺蛳、
有机碎屑,当食物缺少时也食植物性(如刚毛藻类)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蝦虎鱼作为池塘对虾
养殖病害的生物防控鱼品种,该鱼于每年4-5月份产卵孵出的幼鱼与池塘对虾养殖放苗生长基
本同步,养殖前期该鱼对养殖对虾不会造成危害。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1尾体长20 cm的蝦虎鱼
很难捕食8 cm以上的健康对虾,而且对大规格健康虾具有畏惧感,但能捕食蜕壳的软壳虾和病、弱、死虾。
海水池塘对虾养殖将蝦虎鱼作为病害防控生物,要严格把握生物鱼投放数量,密度
在750~1 500尾/hm2范围,适当增加对虾放苗数量,根据对虾生长规格及时捕捞。
蝦虎鱼近年来经济价值升高,收获季节重量达300 g以上的蝦虎鱼价格在16~28元/kg,
春节前后高达60元/kg,蝦虎鱼一方面作为池塘对虾养殖病害的生物防控鱼类,同时还成为了
重要的养殖副产品,提高了综合养殖效益。
5养殖池塘增氧高产技术
养殖池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高低关系到养殖动物的生存、生长,健康状况、养殖产量、
饲料系数、养殖池塘底质和水环境的优劣。
5.1增氧设施的配备与使用
增氧机配置:3~9 kW/hm2。
类型:叶轮式、水车式、空气压缩机(鼓风机)。
根据鼓风机空气压缩原理,气体由管道输送经微孔管或气盘在池底产生曝气,在压缩空气
的作用下,上下水层交换流动使气泡直接与水接触,增加了水体中的溶氧。
微孔曝气增氧气管
或气盘的孔径在20~30 μm,产生气泡在0.5~3 mm,气泡在水体中与水的接触面大,停留的时间长增氧效果好,具备节能、用电成本低的特点。
鼓风机微孔增氧配备功率在2.25~3
kW/hm2,叶轮式增氧机一般配备功率为9 kW/hm2以上,用电量是微孔增氧的3~4倍。
5.2增氧机开启时间
正常天气情况下,一般掌握在黎明前4∶00-8∶00,中午12:00至下午16∶00开机,阴雨
天或气压低时后半夜开机至天明,雷雨前后开机,池水异常随时开机,确保池塘水体溶解氧含
量不低于3 mg/L,养殖溶解氧标准在5 mg/L以上。
6池塘基础生物饵料繁殖
养殖池塘肥水、培水、繁殖基础饵料生物,是调控养殖水质环境的关键。
养殖放苗前进行
饵料生物种类的繁殖、接种、移植是水产健康养殖的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池塘生态体系,在
同一个水体空间使不同生物共生、互补进行物质循环,实现池塘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养殖品种
提供生长的饵料营养,并且推迟人工投饵时间,延缓因过早投喂饲料造成对养殖环境的污染。
在池塘养殖的早春季节,对池塘清整修复改造后,采取肥水培养有益藻类和菌群,为繁殖
培养天然生物饵料打好基础。
采取人工方式向池塘内投放丰年虫干卵或移植丰年虫幼体,投放干卵7.5 kg/hm2、活丰年
虫幼体37.5 kg/hm2,为虾、蟹苗种的放养提供良好的动物性物质营养,能有效促进虾、蟹苗
的生长,提高成活率和抗病能力。
移植海洋兰蛤幼体,5-6月份当海洋兰蛤幼体大量繁殖时,向虾、蟹养殖池塘内移植活兰
蛤 1 500~3 000 kg/hm2。
兰蛤即能通过滤食净化池塘水质,又可作为虾、蟹的优良基础饵料。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使用低值贝类做为对虾饵料,对虾增长速度快,又不污染水质(未摄食的蛤类还可以继续在水中生长),注意在向池塘移植兰蛤时一定要均匀,利于兰蛤生长和被虾摄食。
蜾蠃蜚移植:蜾蠃蜚属节足动物门、甲壳纲、蜾蠃蜚科中的小型穴居动物,是鱼、虾、蟹
的优质天然饵料。
主要分布习居于浅海海底、沿岸河口和潮间区的滩涂、盐田的蓄水库软泥中
作穴潜居。
是一种广温广盐种类,在北方沿海分布广、资源潜力大,于每年2-4月份刮大风的
夜间大量出现。
3-5月份是生殖抱卵季节,此时就近采集移植于养殖池中,45~75 kg/hm2能在养殖池中繁殖增殖,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饵料生物资源。
使养殖对虾3~4 cm不需投饵,节省
养殖成本,提高成活率、促进生长、效果明显。
(收稿日期:201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