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运⽤⽐喻论证的句⼦
1. 请给我⼏个分别是举例论证、⽐喻论证的句⼦
举例论证:
1、王羲之与"墨池":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池塘⾥洗笔。
这样⽇复⼀⽇,竟将整⼝池塘的⽔染成了⿊⾊,像墨⼀般。
2、居⾥夫⼈为了寻到⼀个更有放射性的元素,在⼀个废旧的实验室⾥⽤3年零6个⽉从⼏吨的⼯⼚废渣⾥提炼出来0.1克镭!这个事迹在各个⽅⾯都适⽤的,⽐如理想,志向。
⽐喻论证:
学习如爬⼭.你在⼀开始的时候,不要因为⼭太⾼须仰视⽽不敢前进,这是懦夫;当你爬到半⼭腰时,不要因为前路茫茫⽽徘徊不前,甚⾄萌发退意,这是弱者;当你攀上⼭顶,俯察万物之⼩时,你该⾼歌,因为你胜利了,但你还须抬头看看
引证的意思是:⽤前⼈著作作为明证、证据。
例句:
1、“少壮不努⼒,⽼⼤徒伤悲。
”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好好学习。
2、知识是⼈类进步的动⼒,弗朗西斯·培根说过:知识就是⼒量。
扩展资料:
⽐喻论证:
指⽤⽐喻者之理去论证被⽐喻者之理的论证⽅法。
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事物⽐喻另⼀事物,从⽽论证⼀个⽐较抽象的事理。
它是⼀种特殊的论证⽅法。
⽐喻者与被⽐喻者之间类相异⽽理相同。
类相异,才能作⽐喻;理相同,才能进⾏推理、论证。
它与修辞⼿段的⽐喻及类⽐论证既有相同的地⽅,也有差异的地⽅。
类相异,这点与⽐喻相同;理相同,则与不具有论证作⽤的⽐喻相异。
理相同,这点与类⽐论证相同;然⽽它只要求道理真,却不必是事件的真实,这点则⼜与类⽐论证相异。
⽐喻论证,就是⽤⼈们熟知的事物作⽐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
举例论证:
指运⽤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法。
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地证明了中⼼论点,增强了说服⼒。
举例论证是议论⽂中的⼀种⽅法。
举例论证是⼀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般的论证⽅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使⽤这种⽅法,⼀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这种结构的⽅法,⽐较符合⼈们的思维认识规律。
运⽤举例论证进⾏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
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性统计或概括。
采⽤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式,不要求全⾯周到,只需枚举⼏个事例即可。
枚举事例要求有⼀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举例论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喻论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引证
2. 鲁迅的拿来主义⽤的什么论证⽅法
《拿来主义》中⽐喻论证法的妙⽤
⽐喻论证法⼜叫喻证法,是通过打⽐⽅来形象地对论点进⾏证明的⼀种论证⽅法。
也是议论⽂中经常使⽤的⼀种论证⽅法。
⽐喻论证法,能⽤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深奥的事理。
其作⽤是语⾔⽣动形象,深⼊浅出,平易⽣动,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具有形象性,让⼈易于理解与接受。
鲁迅先⽣在《拿来主义》⼀⽂中,就巧妙地运⽤了⽐喻论证法。
⽂中的⼋、九两段,集中运⽤了⽐喻论证法。
作者在第⼋段的开头,⽤“譬如罢”这⼀标志语,点明了要采⽤⽐喻说理的⽅法。
接着,⽤“⼤宅⼦”,⽐喻⽂化遗产和外国⽂化;⽤“徘徊不敢⾛进门”的“孱头”,⽐喻懦弱⽆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勃然⼤怒,放⼀把⽕烧光,算是保存⾃⼰的清⽩”的“昏蛋”,⽐喻割断历史、盲⽬排斥的虚⽆主义者和貌似彻底⾰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羡慕旧宅⼦”、“接受⼀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吸剩下的鸦⽚”的“废物”,⽐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在第九段中,作者⽤“鱼翅”,⽐喻⽂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不⽤它来宴⼤宾”,⽐喻不能只供少数⼈享⽤;⽤“鸦⽚”,⽐喻⽂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些有益的成分;⽤“烟枪和烟灯”,⽐喻⽂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群姨太太”,⽐喻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的腐朽淫糜的东西,如⾊情⽂化之类。
⽽这“烟枪和烟灯”与“⼀群姨太太”,显然都是⽂化遗产中的糟粕。
以上两段中的⽐喻,新颖别致,形象⽣动。
⽐喻论证法的妙⽤,使⽂章论述深刻、透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浅显化和具体化了,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能给⼈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为了把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易于读者理解与接受,作者⽤“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来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当众摔在⽑厕⾥”,来状写“彻底⾰命”的极“左”⾯⽬;⽤背着“烟枪和烟灯”去周游世界,⾟辣讽刺了以“国粹”炫耀于⼈的卑微可笑;⽤“像萝⼘⽩菜⼀样的吃掉”,来说明了吸收精华应该有利于“⼤众化”。
我们欣赏这篇杂⽂时,抓住了⽂中的⽐喻论证并做出恰当地分析,就能恰当地理解⽂章的内容,明确作者的⽤意,不⾄于坠⼊迷雾之中。
3. 关于鲁迅对书⽐喻的名⾔
读书要眼到、⼝到、⼼到、⼿到、脑到--鲁迅名⾔
要竭⼒将可有可⽆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名⾔
悲剧将⼈⽣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看,喜剧将那⽆价值的撕破给⼈看。
--鲁迅名⾔
有地⽅特⾊,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被别国所注意。
--鲁迅名⾔
写⼩说,说到底,就是写⼈物。
⼩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物的艺术。
--鲁迅名⾔
勇者举⼑向强者--鲁迅名⾔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
4. 陋室铭运⽤⽐喻论证的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丁。
《陋室铭》选⾃《全唐⽂》卷六百零⼋集,为唐代诗⼈刘禹锡所作。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雅的风度来表述⾃⼰两袖清风的情怀。
⽂章运⽤了对⽐,⽩描,隐寓,⽤典等⼿法,⽽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掷地⼜⾃然流畅,⼀曲既终,犹余⾳绕梁,让⼈回味⽆穷。
⽂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好、不慕名利的⽣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5. ⽐喻论证的例⼦
⼀、⽐喻论证,也叫喻证法,是指⽤具体⽣动的事物来形象地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法,其本质是化虚为实。
例:孩⼦不是裸机,⽗母想格式化就格式化,想装什么就装什么。
孩⼦不仅有⾃⼰的操作系统,还能创造和衍⽣出⾃⼰的应⽤程序。
⽗母要做的是给予孩⼦全然的接纳和⽀持,尊重孩⼦的天赋秉性、个性特质,相信每个⽣命都有内在⾃我成长的动⼒、能⼒和秩序。
好的教育是唤醒、影响和熏陶,⽽不是控制、灌输和塑造。
⼆、⽐喻论证和⽐喻修辞的区别:1、⽐喻修辞的⽬的是使描叙⽣动、形象、逼真。
2、⽐喻论证的⽬的是使抽象的道理显得通俗易懂,避开空洞、⽣硬、⽆聊的说教,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三、⽐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区别:1、举例论证所举例⼦是真实、客观存在的。
2、⽐喻论证所举例⼦是虚构、想象出来的。
四、⽐喻论证的两种常见结构形式。
1、排⽐式⽐喻,⼀句⼀个⽐喻,连⽤三句,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
即使⾃⼰是⼀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是⼀颗傲然挺⽴的孤松,也应明⽩,⼀株独秀不算英雄,成⾏成排的树⽊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船独⾏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海的壮阔。
(2005江苏⾼考满分作⽂《暗夜的绝响》,为了论证“有双赢才能共辉煌”运⽤了排⽐式⽐喻) 2、段落式⽐喻:提出观点、建⽴⽐喻、分析⽐喻、总结⽐喻、重申观点。
(参见《拿来主义》)(1)、所以我们要运⽤脑髓,放出眼光,⾃⼰来拿!(提出观点)(2)、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所⼤宅⼦,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婿换来的。
(建⽴⽐喻)(3)、那么,怎么办呢?我想,⾸先是不管三七⼆⼗⼀,“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的旧主⼈,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进门,是孱头;勃然⼤怒,放⼀把⽕烧光,算是保存⾃⼰的清⽩,则是昏蛋。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的旧主⼈的,⽽这回接受⼀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吸剩下的鸦⽚,那当然更是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菜⼀样的吃掉,只不⽤它来宴⼤宾;看见鸦⽚,也不当众摔在⽑厕⾥,以见其彻底⾰命,只送到药房⾥去,以供治病之⽤,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的⽞虚。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定会有⼈看,但我想,除了送⼀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可以毁掉的了。
还有⼀群姨太太,也⼤以请她们各⾃⾛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分析⽐喻)(4)、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是新主⼈,宅⼦也就会成为新宅⼦。
然⽽⾸先要这⼈沉着,勇猛,有辨别,不⾃私。
(总结⽐喻)(5)、没有拿来的,⼈不能⾃成为新⼈,没有拿来的,⽂艺不能⾃成为新⽂艺。
(重申观点)五、⽐喻论证举隅: 1、⼀个⼈开始⼤⼿⼤脚花钱,他总是有条界线的,这就是限于⾃⼰的劳动所得。
但是,由俭⼊奢易,由奢⼊俭难,⼤⼿⼤脚花惯了,那条劳动所得的防线也不见得就是马其诺防线,即使是马其诺防线,也是可以被⾃⼰的贪欲攻破的。
(⽂章把⼈贪婪的界限⽐喻成⼆战中的马其诺防线,形象⽣动。
)
2、⼈⽣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最苦的事,莫若⾝上背着⼀种未了的责任。
⼈若能知⾜,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死乃是⼈⽣难免的事,达观的⼈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在世间⼀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千⽄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此⽂使⽤喻证法,“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千⽄重担压在肩头”,⽣动形象地表现出⼈⽣最苦的事,莫若⾝上背着⼀种未了的责任。
)
3、我是⽆数颗星中的⼀颗,可我为⾃⼰今天的光芒⽽⾃豪;我是⼤地上的⼀株花蕾,虽然并不芳⾹耀眼,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豪。
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2004辽宁⾼考满分作⽂《那⼀缕不泯的⾃豪》) 4 、屈原投江这⼀段,为⽂者何⽌千万,唯有运⽤了⽐喻的形象描绘才可回味⽆穷。
⽰例:我⽆法想象 “ 剖肝沥胆效英才 ” 的屈原以⼀副怎样的⾯貌在汨罗江畔绝望地挺⽴和孤傲地苦吟。
《离骚》名垂千古,有⼈说优美的诗⽂是对凄苦的挣扎与超越,我想屈原更是以⼀种青鸟折翅的悲伤徘徊在绝望⾥,通⾝的长袍翻飞在朔风中,以⼀种不向周围申诉求告的⼤⽓,超越了偏激与豪迈,纵⾝跃下了汨罗江!(《折翅的青鸟》) 5、我把⾃⼰⽐喻成⼀条鱼,我要努⼒寻找离开⽔的出⼝。
我把⾃⼰⽐喻成⼀只鹰,我要全⼒飞出蓝天的庇护。
我就是我⾃⼰,我要跑,跑出⽗母的视线,跑上⾃⼰的轨道。
(2005湖南⾼考优秀作⽂。
6. 鲁迅⼩说集中的⽐喻句
⽐喻句⼀:⽼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堆⼈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形的⼿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个⽐喻描写的是⼀群看客。
看客是鲁迅作品中出现频率⾮常⾼的⼀类⼈物形象,如《孔⼄⼰》中咸亨酒店⾥的酒客,《祝福》⾥柳妈和鲁镇其他的⼈等,《阿Q正传》中的阿Q和未庄、城⾥的群众,《藤野先⽣》中围观⽇本⼈杀中国⼈的中国⼈,等等。
这些看客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他们是弱者,受着多重压迫,物质的极度贫困使得他们的⽣活极度得⽆聊枯燥黯淡没有丝毫的亮⾊,他们
需要给⾃⼰的⽣活增加⼀丝⾊彩,使⾃⼰在这个社会上还能活得下去,但他们没有可以利⽤的其它办法,只能通过去取笑⽐⾃⼰更弱⼩的⼈(如孔⼄⼰、祥林嫂等)来给⽣活增加⼀点佐料,只能通过看同类被杀头来给⾃⼰寻找⼀些刺激,然后在赏鉴过别⼈的可怜之后,在欣赏了⾎淋淋的杀头的痛快之后,带着嘲笑或者是带着廉价的同情,继续⼼安理得的接受别⼈的欺负与压迫,继续在残酷的⽣活中挣扎。
这是⼀群病态的⼈,正是这群病态的⼈组成了当时的中国,因此中国社会当然是⼀个病态的社会。
回到这个⽐喻。
这个⽐喻到底好在何处?⾸先好在形似。
这个描写是作者站在⽼栓的⾓度来写的。
当时的⽼栓⼀门⼼思只在⼉⼦的治病上,没有⼼情去看杀⼈(他性格懦弱,似乎也不敢看),因此,他所处的位置在看客所围成的圈⼦的外⾯,⽽他看到的当然是那个圈⼦外围的⼈。
鲁迅把这群⼈⽐作“被⽆形的⼿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鸭,虽则只短短的⼏个字,但却可以让我们看到他们踮起脚尖,拉长脖⼦,耷拉着下颚,惟恐错过最精彩的情节的形状。
⼀个⽐喻只是形似决不能算好,好⽐喻要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
这个⽐喻就形象地写出了这群看客的精神状态。
说他们被“⼀只⽆形的⼿捏住了”“向上提着”,这个“⽆形的⼿”似乎是封建的⽂化,他们只是被这只“⽆形的⼿”操纵的道具,愚昧⿇⽊,没有灵魂,没有精神,只是⼀具具⾏⼫⾛⾁。
不⽌如此,这个⽐喻还写出了看客的悲哀。
我们知道,鸭被捏住脖⼦向上提着的时候,就是将要被宰的时候。
这群看客犹如被“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鸭,⾃⼰并不能主宰⾃⼰的命运,甚⾄他们也不知道随时都有可能有⼈会⽤⼑⼦在他们伸长的脖⼦上划拉那么⼀下。
也就是说,今天他们在津津有味地欣赏别⼈被杀头,明天就可能别⼈来兴⾼采烈地欣赏你被杀头,让⼈悲哀的是,他们竟然不知道。
⽐喻句⼆:两⾯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如阔⼈家⾥祝寿时候的馒头。
要理解这个⽐喻,需要注意以下⼏点:
第⼀,主喻体是“馒头”,⽽馒头是被⼈所享⽤的。
第⼆,主喻体之前的修饰词“阔⼈家⾥”,也就说,这个“馒头”是被阔⼈所享⽤的。
第三,这个⽐喻的主体是坟冢。
把坟冢⽐做“馒头”,⽽且是富⼈家⾥“馒头”,其含义显然是说,坟冢⾥的⼈是被阔⼈“吃掉”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喻前⾯的⼏句话:“西关外靠着成根的地⾯,本是⼀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条细路,是贪⾛便道的⼈,⽤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然的界限。
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右边是穷⼈的丛冢。
”把“死刑和瘐毙的⼈”的坟墓与“穷⼈的丛冢”隔开的所谓“⾃然的界限”,显然是⼈为的,⽽且不是别⼈,正是还活着的“穷⼈”。
“死刑和瘐毙的⼈”究竟是怎样的⼀群⼈?穷⼈们为什么不愿让⾃⼰逝去的亲⼈和他们在⼀起?
综合以上⼏点,我们可以说不管是左边“死刑和瘐毙的⼈”还是右边“丛冢”⾥的“穷⼈”,他们的死本质上是⼀样的,都是“阔⼈”为维护⾃⼰的“阔”⽽导致的(当然,也有所不同,左边的是因为抗争被镇压死去的,是“阔⼈”为维护⾃⼰的“阔”直接导致的;⽽右边的则是“阔⼈”为维护⾃⼰的“阔”间接导致的),然⽽左边的却不被右边的所理解,右边的甚⾄看不起左边的,这不是在表达对右边的愚昧⿇⽊不知反抗的⽆奈吗?不也是在表达对左边的寂寞孤独不被理解的悲哀吗?
7. 思想家的鲁迅的⽐喻句
1、淡⿊的起伏的连⼭,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鲁迅《社戏》
2、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如初来未到时候⼀般,⼜漂渺得像⼀座仙⼭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鲁迅《社戏》
3、⽼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堆⼈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形的⼿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鲁迅《药》
4、两⾯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如阔⼈家⾥祝寿时候的馒头。
——鲁迅《药》
5、东京也⽆⾮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辫⼦,顶得学⽣制帽的顶上⾼⾼耸起,形成⼀座富⼠⼭。
(鲁迅《藤野先⽣》)
6、记得民主⾰命以后,我在故乡,不知怎地县知事常常掉换了。
每⼀掉换,农民们便愁苦着相告道:“怎么好呢?⼜换了⼀只空肚鸭来了!”(鲁迅《南腔北调集·谈⾦圣叹》)
7、⼀个傀儡,然⽽⽗母却美其名⽈“听话”,⾃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来,则如暂出樊笼的⼩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鲁迅《南腔北调集·上海的⼉童》)
8、虾是⽔世界⾥的呆⼦,决不惮⽤了⾃⼰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碗。
鲁迅《社戏》
9、油蛉在这⾥低唱,蟋蟀们在这⾥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0、她两⼿搭在髀间,没有条裙,张着两脚,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