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得了个“中国诺奖”,他背后有个神一样的“贤内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一公:得了个“中国诺奖”,他背后有个神一样的
“贤内助”
2021年9月9日,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施一公摘取了“生命科学奖”,并获得100万美元奖金。

与此同时,甘愿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坚定随夫回国,并一直默默陪伴和支持他的太太赵仁滨,也一下引起人们关注。

她是一位貌美能干的才女,在照料一对活泼可爱的龙凤胎儿女的同时,还有不俗的事业。

这对科学界的神雕侠侣,生活中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经历?
困境中遇到知心爱人
年过五旬的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驻马店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聪颖过人,1985年,在省实验中学高中毕业时,因在全国高中数学和物理竞赛中分别获一、二等奖,他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系。

1989年他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

次年获全额奖学金,赴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

不料,刚到美国施一公就受挫了。

当时他情绪波动很大,无心念书。

但其实只有美女赵仁滨知道,几年前,施一公最崇拜的父亲遇到车祸,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去世。

虽然远在国外,但爸爸去世的阴影一直不能从施一公心中抹去。

赵仁滨是个貌美多才的哈尔滨女子,是1986年市高考理科状元,也是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读博的。

早在国内时两人就认识,到了美国后由于举目无亲,两人关系更加密切。

就这样,两人渐渐相恋了。

1992年,施一公和赵仁滨在校园结婚。

1993年大年初六,他们的一对龙凤胎儿女出生。

一双儿女出生后,施一公终于摆脱失去父亲的阴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1996年,他进入美国史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结构生物学实验室,一边读博士后一边搞研究。

1998年施一公博士后毕业了,包括哈佛在内的美国许多大学纷纷邀请他去工作,几经选择,他最终决定到风景如画、生物科学科研氛围浓厚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做助理教授。

2021年,由于探究神秘的抑制“细胞凋亡抑制因子”的蛋白SMAC,对破解致癌原因这一生命科学之谜作出了突出贡献,36岁施一公,被国际蛋白质学会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华裔学者。

这一年,他还有幸成为当时普林斯顿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放弃美国花园别墅毅然回国
施一公取得了许多项科研成果,在世界生物科学界渐渐有了较大的影响。

他通过生物科学手段把蛋白质的结构搞清楚了,破解了癌症密码。

2021年,施一公申请专利,将自己的小分子转化治疗癌症的方法用于临床治疗,对直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白血病等癌症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伴随着科研成果而来的,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给予他的优厚待遇。

学校每年给他的科研经费是1000万美元,是所有教授中最高的,他的实验室也是全校最大的整整一层楼。

同时,施一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资助他购买了独栋别墅,3层、500多平方米,并拥有1 英亩的私家花园。

妻子在世界500强的美国强生公司从事生物医药研究,一对龙凤胎儿女享受着快乐的美式幼儿园教育。

生活是那样的幸福和浪漫。

然而,2021年5月,施一公的一次回国,却打破了这平静的一切。

当时,施一公到北京参加4年一次的“中国生物物理学年会”,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找到他,说清华急需人才,恳请他回国担任学校的医学和生物学领头人。

母校的诚意让施一公心潮澎湃。

当晚,他就在电话里与远隔重洋的太太沟通。

在电话里,施一公动情地告诉太太,刚到美国时,他并没有想过一定要回去。

然而后来他遭受了一系列“刺激”:参加聚会时,有些同胞竟支支吾吾不愿说自己是中国人;过境时,外国人把护照晃一下就可以了,而拿中国护照的人,常常被
移民官严格地翻包。

更为过分的是,美国主流媒体经常出现妖魔化中国的报道,这让他感到很憋屈、很气愤。

“那时我就想,有一天,我一定会回国!”
听到这些,赵仁滨流泪了,“一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听你的!”
回美国后,施一公向普林斯顿校长提出回国。

对方劝他不必全职回北京:“暑假有3个月,平时你还可以回去两个月,什么事情5个月还做不完?”“我认为,全职回国对普林斯顿和清华的贡献比我全职在普林斯顿更大。

”施一公委婉拒绝。

2021年春天,施一公正式辞掉了普林斯顿终身讲席教授一职,毅然回国工作。

“很多人认为我错了,认为我疯了。

连在美国的亲戚们都觉得我脑筋有问题。

”他说。

获得“中国诺贝尔奖”,太太是幕后功臣
2021年夏天,趙仁滨也带着俩孩子回到北京,足足比施一公晚了1年半。

因为其间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

最初,两个孩子得知要离开美国回到北京生活时,死活都不同意,还时不时地跟妈妈闹别扭,这让远在清华的施一公很头疼。

妻子想出了应对方法,只要一有时间,她就带着俩孩子去当地的中国城公园,那里有“兵马俑”“万里长城”等名胜古迹。

孩子们很惊奇,就刨根问底。

妈妈讲解后还不忘留下悬念,让他们以后到中国去看一看。

赵仁滨就是利用种种机会,巧妙地培育起孩子们对中国的兴趣。

半年后,阳阳和雪儿终于有兴趣回北京了。

一家人团聚后,看到丈夫离开自已的这段日子,又显得清瘦了一些,赵仁滨开始了“增强营养计划”。

施一公很喜欢吃鱼,每逢周末,赵仁滨便变着花样地做鱼给他吃;在美国时,施一公特别喜欢喝一种香草口味的奶昔饮料,赵仁滨四处寻找,最终在使馆区的一家免税店里买到它。

在太太支持下,施一公在清华的科研工作,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均超过在普林斯顿大学鼎盛时期的水平。

2021年8月,施一公在国
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连续在线发表两篇研究“剪接体”的论文,并首次报道了分辨率高达3.6埃的“剪接体”分子结构。

这项成果,标志着困扰国际生命科学界20多年的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一直以来充满神秘感的剪接体的三维结构终被揭示。

2021年9月9日,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施一公摘取了“生命科学奖”,并获得100万美元奖金。

此前,他成功获得了一系列攻克癌症的科研成果。

但这位科学大牛却从心里深深感激赵仁滨,他清楚,自己能取得如此成就,太太才是“幕后功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