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成品出口规模的理论分析_1985_2030_裴长洪

合集下载

我国出口结构分析

我国出口结构分析

我国出口结构分析摘要: 从出口商品类型、出口贸易模式和出口市场三方面介绍了我国出口结构的现状, 分析了我国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我国出口结构优化的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 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1978 年中国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仅占0.75%, 居第32 位; 2007 年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上升到8.8%, 位列世界第二。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保持在中低层次, 尤其体现在出口结构比较落后, 致使经济总量增速远远低于出口总额增速。

为此, 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出口结构问题将成为我国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1 我国出口结构现状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年均16.7%的速度增长, 从1980 年的378.2 亿美元上升到2001 年的5 097.7 亿美元, 其中, 出口总额由182.7 亿美元上升到2 661.5 亿美元。

可见, 在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中, 出口贸易的增长更是令人瞩目。

随着2001 年11 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开始, 更加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带给了中国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贸易总额迅猛增长。

据海关统计, 2007 年的贸易总额达21 738.3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为12 180.2 亿美元, 使中国跻身世界贸易大国的同时成为世界出口市场中的巨人。

但是, 出口数量的攀增并不代表出口质量的提升。

以1995 年为基期, 到2007 年, 中国的出口总额增长了7.19 倍, GDP 增长了3.21 倍; 再以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 年为基期, 到2007 年, 中国的出口总额增长了66.23 倍, GDP 增长了53.59 倍。

通过这两组数据, 可以说明中国出口增速的确很快, 但更为引起关注的是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庞大的出口数额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尚未完全发挥。

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出口结构不够优化, 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分析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分析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分析“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重大战略举措,旨在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其中,工业制成品是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重要产品之一、本文将对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技术结构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特点与趋势。

首先,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技术结构主要包括传统制造业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两大类。

传统制造业产品主要包括纺织品、服装、日用品、家具等,这些产品通常具有成熟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是中国出口的传统优势产品。

而高新技术产品则包括电子产品、通讯设备、汽车零部件等,这些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是中国近年来不断强化的出口产品。

其次,在技术结构方面,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技术含量逐渐提升。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逐渐向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转变,例如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

二是产品多样化。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种类繁多,涵盖了各个领域,能够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三是质量不断提升。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产品质量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符合国际标准和要求。

此外,在趋势方面,未来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技术结构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一是高新技术产品将继续增长。

随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将继续增长,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二是智能制造将成为重点。

中国正在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未来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自动化生产。

三是绿色环保产品将得到重视。

中国正致力于推动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未来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技术结构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趋势,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升级,未来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将更加多样化、技术含量更高,并注重智能化、绿色环保等方面的发展。

中国制成品出口国内技术含量测算及分析

中国制成品出口国内技术含量测算及分析

由上表中各行 业 V S S 值可 以看 出 ,中国产业 内分工 程度逐年加 深 , 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分 工水平迅速上涨 。从分行业角度分析 ,绝 大部分 行业参与产业内分工的程 度呈递增趋势 ,有 的行业提高 的幅度很 大。这 说明随着产品内国际分 工的深化 ,中国加工贸易模式使得对 国外 中间投 入品的依 赖程度越来越强 。各行 业 V S S的大幅上 升都 发生在 2 0 0 2年左 右 ,2 0 0 2年后各 自保 持 稳定增 长 。金 属 冶炼 及压 延工 业 、机 械工 业 、 电子及通信设备 制造 的垂直专业化 比率迅速上升 ,电子及通信设备 制造 行业 的提高幅度尤 为突 出。这说 明在高技术领域 ,中国的加工贸易模式
1 5 仪器仪表及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 8 .7 4 2 0 .5 4 2 3 .7 4 3 1 .6 9 3 8 .9 4
1 6 其 他 工 业 1 .5 1 .2 5 2 .4 3 1 .4 6 2 .3 3
1 7
制造业总体
5 .7 5 6 6 .8 2 9 8 .7 8 8 1 1 .8 4 3 1 3 .3 0 7
使 得中国对 国外 中间投入 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 ,再考虑到 中国加 工贸 易出 口主体是外 商投资企业 ,中国制成 品出口的国内技术含量增长 显然
受到抑制。然而 ,属于劳动密集 型产业 的食 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的产业 内分工水平 在 2 0 0 2年后有所 下降 ,纺织服装 鞋帽皮革 羽绒及其 制造 品 的增长也很 缓慢 , 这 意味着 我 国在 劳动密 集型 行业 中 的竞 争力 越来越 强。综合各个行业 的 V S S值 ,我们认为 ,越是低技术含量的行业 ,其 出 口产品的国内技术 含量份额越大 ,国内生产工序对产品附加值 的贡献越 高 ;越是具有高技术含量 的出口产品其 国内技术含量份额越低 。这再次 表明 ,我国加工 贸易使我 国被 锁定在 了高端产业 链上 的低 端加工环 节 , 参与国际分工虽使 我国高技术部 门产品 的出 口额激增 ,却未能真正 大幅 度提高我国国内企业 自身的技术水平 。 通过上文 的分析 ,我们可 以得出 以下政策启示 :首先 ,通过大力扶 植 民营企业 和加快 国有企业改革 ,形成 以国 内企业为加工贸易主体 的经 济新格局 。其次 ,进一 步加强 R& D投入 ,提高 创新 意识 。再次 ,注重 人 才培养 ,实施人才战 略。最后 ,以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为切人点 ,不断 加 强产业链 升级 。(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 学院)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优势实证分析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优势实证分析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优势的实证分析
侯亚男
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E-mail:yanan328@
摘 要:本文以计量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线性回归为研究方法,在对 1980 -2005 年中国
工业制成品进出日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得出现
我们将从两个方而来分析:首先,分析我国 1980-2005 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优势变化, 主要通过贸易竟争力指数(以下简称 TCI)进行衡量,并分析其背后原因。其次,通过回归分 析,衡量最能影响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产品种类,并就如何保持以及扩人其出口提出相关 对策建议。
2.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竟争力指数分析
-0.08862404
-0.4063
-0.089008476 -0.354645076
-0.270152942
-0.49318
0.010826939
-0.32091909
-0.094850103
-0.4031
0.083536912 -0.310903993
0.056841277
-0.25265
0.064866091 -0.342030167
我国很多学者采纳为衡量比较优势的方法。
根据国内学者一般的说法,若 TCI 大于 0.8,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若
TCI 位于 0.4~0.8 之间,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若 TCI 位于 0~0.4 之间,
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较弱的比较优势;若 TCI 等于 0,则表明该国该产品既无比较优势也无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一直以来是我国出口的重要部分,据统计,2005 年,工业制成品出 口占我国总出日的比例已经超过 94%,优化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有助于改变我国在 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局而,有助于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有助于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因此, 探讨工业制成品的出日结构变化和未来趋势是具有现实意义的。[1]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分析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分析

作者简介:洪晨翔ꎬ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国际贸易ꎻ程惠芳ꎬ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国际贸易㊁国际金融㊁国际直接投资ꎮ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分析洪晨翔㊀程惠芳(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ꎬ杭州310012)摘㊀要:将基尼系数引入到产品技术含量指标(TC指数)ꎬ重新构建GTC指数ꎬ采用相对值分割法将169种工业制成品分类ꎬ并对2000 2016年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进行分析ꎮ计量部分基于跨国动态面板模型ꎬ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 ̄GMM)从技术结构层面探讨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ꎮ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出口技术复杂度整体呈上升态势ꎬ出口以中技术工业制成品为主ꎬ高㊁中高技术工业制成品比例发展迟缓ꎮ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出口具有动态积极的正向连续性特征ꎬ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高技术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关键引擎ꎬ研发支出能显著提升中高技术㊁中技术工业制成品出口额ꎬ产业结构差异和贸易成本对工业制成品出口起到抑制作用ꎮ关键词:基尼系数ꎻ工业制成品ꎻ技术结构ꎻ 一带一路0㊀引㊀言出口技术结构优化升级是一国开展可持续贸易模式的先决条件ꎮ自加入WTO以来ꎬ中国的货物出口贸易额实现 井喷式 增长ꎬ但以中低技术产品为主的产业链分工方式仍未改变ꎮ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 一带一路 倡议引起政学两界的高度关注ꎮ中国对 一带一路 沿线64国货物出口贸易额占中国货物总出口贸易比例由2000年的14.14%增至2016年的27.74%ꎬ同期工业制成品①占比由87.03%增至93.80%ꎮ故以 一带一路 倡议为契机ꎬ结合不断深化的双边贸易网络密度(李敬等ꎬ2017)[1]ꎬ促进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转型升级ꎬ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新引擎ꎮMichaely(1983)[2]最早提出贸易专业化指标(TSI)ꎬ产品的技术含量可表示为出口该产品的所有国家的收入水平(以人均GDP衡量)根据每一国家该产品的世界出口份额的加权求和ꎬ并建立了一个重要假设ꎬ即一国出口产品的整体技术含量与其人均收入严格正相关ꎮ后来学者们均是基于该假设对指标进行修正ꎮ樊纲等(2006)[3]在构造显示技术附加值指数(RTV)时指出各国人均GDP一般呈指数分布ꎬ故将其对数处理后线性加权ꎮHaus ̄mann等(2007)[4]将Hausmann和Rodrick(2003)[5]提出的复杂度概念(DegreeofSophistication)延伸至出口领域ꎬ考虑到世界出口份额会人为地缩小小国效应ꎬ因此引入RCA指数创建了出口复杂度指标(PRODY)ꎮ杜修立㊁王维国(2007)[6]强调高收入国家只有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才能支付高的劳动力成本ꎬ构造了产品技术含量指标(TC)ꎬ权重为各国该产品的世界生产份额ꎮXu(2010)[7]考虑到一国区域经济差异性的存在ꎬ对发达经济体㊁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均GDP分别加乘0.2㊁0.4ꎬ但处理方式缺乏科学性及经济含义ꎮLi和Lu(2018)[8]将绿色系数引入PRODY创建了出口绿色复杂度指标ꎮ中国对外货物出口技术水平的专题研究颇多ꎬ目前有两类观点:一类是中国出口技术水平较低的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樊纲等ꎬ2006ꎻ杜修立㊁王维国ꎬ2007ꎻJarreau和Poncetꎬ2012[9]ꎻ沈国兵㊁黄铄珺ꎬ2017[10])ꎬ另一类是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已超过本国实际经济发展水平ꎬ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准(Rodrikꎬ2006[11]ꎻSchottꎬ2008[12])ꎬ但鲜有文献分析 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国的出口技术水平ꎮ中国68•㊀㊀科技与经济㊀2019年2月㊀第1期㊀第32卷/总第187期对 一带一路 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水平如何?是否有优化态势?哪些经济因素影响着各技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长?回答以上问题对稳健持续地与 一带一路 国家开展贸易以及对中国出口贸易由 数量型增长 转向 集约型增长 ㊁由 制造大国 迈入 制造强国 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ꎮ1㊀出口技术结构的指标测度1.1㊀出口技术结构测度指数1.1.1㊀产品技术含量指标(GTC指数)基于杜修立㊁王维国(2007)的计算方法ꎬ对人均GDP进行适当修正ꎮ具体公式为:GTCm=ðNn=1Wnmˑ[Ynˑ(1+GINIn)]GTCm表示产品m的技术含量ꎬ权重Wnmꎬ计算公式为:Wnm=PSnm/ðNn=1PSnmPSnm表示n国m产品的世界生产份额ꎮPSnm计算公式为:PSnm=esnm/tdnesnm表示n国m产品的世界出口份额ꎬtdn为n国整体的出口倾向ꎬ即出口依存度ꎬ计算公式为:tdn=ðMm=1xnm/GDPnꎻesnm=xnm/ðNn=1xnmYnˑ1+GINIn()中的Yn表示n国的整体人均GDPꎬGINIn表示n国的基尼系数ꎮ本文发现中国高收入沿海地区的出口份额高ꎬ因此TC指标中应侧重反映出中国高出口地区的高收入现状ꎮ本文将2009 2016年中国31省市人均GDP的出口份额加权求和并得均值ꎬ发现其高于实际全国人均GDP均值的0.51倍ꎬ表明由于区域异质性的存在远远低估了TC指数里中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ꎮ本文将基尼系数作为人均GDP的加乘倍数ꎬ有两大原因:一是基尼系数反映一国收入分配的典型指数能较客观地反映国家区域异质水平ꎬ且高收入国家的基尼系数整体要低于中低收入国家ꎬ符合Xu(2010)的修正初衷ꎻ二是鉴于数据可得性ꎬ基于中国经验ꎬ2009 2016年中国的平均基尼系数水平为0.47ꎬ高度吻合上文提及的0.51ꎬ进一步利用皮尔逊检验发现两变量的年度数据具有高度相关性(见表1)ꎬ且在1%下显著ꎮ1.1.2㊀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标(TGTC指数)出口技术复杂度可定义为该国所有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加权和ꎬ具体公式为:TGTC=ðMm=1GTCmˑesm其中ꎬesm表示一国在产品m上的出口份额ꎬM表示所有产品的类别总数ꎮ该指标不仅可测量一国对外贸易的整体技术复杂度ꎬ也适用于一国对另一经济体双边技术复杂度的测度ꎮ表1㊀GINI㊁γ的皮尔逊相关性检验GINIγGINI1γ0.9319∗∗∗1㊀㊀注:γ指31省市人均GDP的出口份额加权和高出同期全国人均GDP的倍数ꎻ∗∗∗表示1%以下显著数据来源:作者通过STATA.13.0整理得出1.2㊀相对值分割法魏浩㊁李晓庆(2015)[13]利用有序样本聚类的最优分割法对国际贸易商品分类ꎬ基本原理是先将有序样本确定总分类数ꎬ然后把损失函数最小作为分类的唯一判断标准ꎮ邓琳琳㊁侯敏(2017)[14]认为该判断标准所用到的平均化会人为缩小样本点间的差异ꎬ会高估高技术含量工业制成品的比例ꎮ本文采用邓琳琳㊁侯敏(2017)修正后的相对分割法ꎬ其判断标准如下:①假设将n个有序样本{x1ꎬx2ꎬx3ꎬ ꎬxn}分成k类的第i种分法为P(nꎬk)ꎬ分类后的结果为:{xi1ꎬxi1+1ꎬ ꎬxi2-1}ꎬ{xi2ꎬxi2+1ꎬ ꎬxi3-1}ꎬꎬ{xikꎬxik+1ꎬ ꎬxin}ꎬ其中1=i1<i2<i3< <inꎮ②定义D(iꎬj)表示上述某一类{xiꎬ ꎬxj}(i<j)的直径ꎬD(iꎬj)为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ꎬ即D(iꎬj)=xj-xiꎮ③判断标准为:D(iꎬj)1=D(iꎬj)2= =D(iꎬj)kꎮ这一方法表明每一类的直径都相等ꎬ直径D将是量变与质变的分界点ꎮ1.3㊀工业制成品分类结果本文利用2016年125个国家或地区相关数据对SITCRev.3三位码169种工业制成品进行技术赋值ꎬ利用相对分割法原理将工业制成品分为以下五类(见表2):分类结果呈 两头小㊁中间大 的倒U型态势ꎻGTC指数下的高㊁中高技术工业制成品数量略低于TC指数ꎬ表明由于先前学者们忽略了区域异质性的存在而高估了高端制成品的比重ꎮ78•Science&TechnologyandEconomy2019Vo1.32No.1㊀表2㊀工业制成品技术等级表技术等级GTC指数TC指数数量代表性工业制成品数量高技术14古董艺术品㊁武器弹药㊁医学设备19中高技术67发动机㊁药物㊁氯乙烯聚合物71中技术45货物运输车辆㊁金属制品㊁特种纱40中低技术30装配建筑材料㊁木制品㊁纺织纱线28低技术13服装㊁鞋类㊁人造纤维11㊀㊀数据来源:作者根据UNCOMTRADE整理2㊀出口技术结构的现状分析2.1㊀出口技术复杂度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复杂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见图1)ꎬ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ꎮ第一阶段(2000 2003年):入世调整期ꎮ中国入世前后政府在经贸政策制定上处于摸索初探适应期ꎬ出口技术复杂度呈波动不稳定变化ꎮ第二阶段(2004 2008年):高速提升期ꎮ中国入世后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ꎬ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ꎬ在出口贸易额扩张的同时开始重视出口技术结构优化ꎬ出口技术复杂度在2008年达到峰值ꎮ第三阶段(2009 2013年):发展停滞期ꎮ金融危机爆发及蔓延直接抑制了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ꎮ第四阶段(2014 2016):政策扶持期ꎮ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后经济危机时代ꎬ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推动与 一带一路 国家经贸合作优惠举措ꎬ出口技术复杂度表现可观ꎮ资料来源:作者根据UNCOMTRADE绘制图1㊀中国对 一带一路 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复杂度2.2㊀出口技术结构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出口以中技术工业制成品为主ꎬ中高技术工业制成品次之(见图2)ꎮ前者出口比例由2000年的30.22%提升至2016年的36.17%ꎬ后者出口比例稳定在23.21%~25.31%水平ꎻ中低技术工业制成品稳中有小幅提升ꎬ2016年达20.74%ꎻ低技术工业制成品下降10.27个百分点ꎬ降幅最大ꎻ高技术工业制成品基本保持在2.96%~4.41%水平ꎮ说明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水平偏低ꎬ尤其是高㊁中高技术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发展迟缓ꎬ原因是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及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经营ꎬ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始终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ꎮ资料来源:作者根据UNCOMTRADE绘制图2㊀中国对 一带一路 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2.3㊀贸易地理方向将2016年高㊁中高技术工业制成品及中低㊁低技术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排前10的国家列为中国为驱动贸易技术结构高端化及实现中低端产业转移的重点合作对象(见表3)ꎮ发现不论出于何种合作动机ꎬ 一带一路 主要出口国家多集中在越南㊁新加坡㊁泰国㊁马来西亚㊁印尼㊁菲律宾等东南亚经济体以及印度和俄罗斯ꎮ表3㊀2016年中国贸易合作的 一带一路 主要经济体单位:%高㊁中高技术中技术中低㊁低技术1印度13.68越南11.91越南9.142越南9.55印度10.93俄罗斯8.193新加坡8.41泰国7.20阿联酋7.534泰国7.56新加坡6.70印度7.235马来西亚7.53印尼6.22新加坡6.566俄罗斯6.30马来西亚5.75菲律宾5.897印尼5.52俄罗斯4.92马来西亚5.598伊朗4.21菲律宾4.76沙特4.669菲律宾3.72阿联酋4.70印尼4.3910土耳其3.49土耳其3.41泰国3.72合计69.9866.4962.91㊀㊀注:表中比例具体指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各技术类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总出口的比例数据来源:作者根据UNCOMTRADE整理3㊀出口技术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3.1㊀模型构建本文将从技术结构层面探讨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影响因素ꎮ与静态面88•㊀㊀科技与经济㊀2019年2月㊀第1期㊀第32卷/总第187期板模型相比ꎬ动态面板既考虑了出口增长的动态效应ꎬ又可避免内生性问题ꎮ具体计量方程如下:lnEXPwcft=a0+a1lnEXPwcf(t-1)+a2ln(GDPctGDPft)+a3lnΔPGDPcft+a4lnODIcft+a5lnISScft+a6lntcostcft+a7lnRDct+ηt+μcf+εcft被解释变量EXPwcft表示第t年c国对f国w技术工业制成品出口额ꎮ其他解释变量含义如下:EXPwcft-1()是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项ꎮGDPctGDPft为c国与f国经济规模乘积ꎮΔPGDPcft为c国与f国人均收入水平差异ꎮODIcft为c国对f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ꎬ存量反映直接投资的长期历史积累ꎮISScft为c国与f国产业结构差异度ꎬ参考Krugman(1991)[15]产业结构差异指数ISScft=ðKk=1Skct-SkftꎬSkct㊁Skft表示t时期c国与f国k产业增加值的权重ꎮtcostcft为c国与f国贸易成本ꎬ参考许德友㊁梁琦(2010)[16]测度双边贸易成本的方法:tcostcft=1-EXPcfEXPfcS2GDPc-EXPc()GDPf-EXPf()[]12σ-2ꎬEXPcf表示c国对f国的出口额ꎬEXPfc表示f国对c国的出口额ꎬσ是替代弹性ꎬS是可贸易份额ꎬ具体参照Novy(2007)[17]的研究将σ设定为8ꎬS设定为0.8ꎮEXPc㊁EXPf分别代表c国和f国的总出口额ꎮRDct表示c国研发支出ꎬ用百万人中研究人员数代替ꎮ式中c代表中国ꎬf代表 一带一路 64国ꎬw分别取总㊁高㊁中高㊁中㊁中低及低ꎬa0为常数项ꎬa1㊁a2㊁a3㊁a4㊁a5㊁a6㊁a7为待估计参数ꎬηt为时间效应ꎬμcf为个体效应ꎬεcft为随机误差项ꎮ3.2㊀数据说明本文所有相关贸易数据均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ꎻGDP㊁人均GDP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数据库ꎻODI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ꎻ其他原始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WDI数据库ꎮ本文时间跨度选择20002016年ꎬ 一带一路 部分沿线国家的部分年份数据缺失ꎬ用线性插值法或移动平均处理ꎮ考虑到模型异方差问题ꎬ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变换ꎮ3.3㊀计量结果分析T<<Nꎬ判定是一个 短面板 ꎬ无须考虑数据的单位根问题ꎮ由于解释变量居多ꎬ采用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ꎬ结果判别VIF均小于10ꎬ不存在严重共线性ꎮ为解决内生性问题ꎬ本文利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ꎬ鉴于系统GMM同时引入被解释变量高阶滞后项及差分项作为工具变量ꎬ比差分GMM的工具变量更有效ꎬ且从Sargan检验结果得出系统GMM回归方法合理ꎮ为了对GMM权重矩阵有更好的估计ꎬ本文采用两步估计法ꎮ回归结果分析(见表4):出口规模滞后一期对当期影响显著为正ꎬ说明出口扩张进程受到内在的动力机制影响ꎬ微观层面认为参与贸易的经济体政府或企业合作行为存在惯性ꎻ中国与 一带一路 国家的经济规模是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催化剂ꎬ其中对高技术工业制成品出口促进作用最大ꎬ除高技术工业制成品ꎬ中国与 一带一路 国家人均收入差距对总出口和其他工业制成品显著为正ꎬ这有违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ꎬ原因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速普遍快于 一带一路 国家ꎬ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促使中国将中低技术工业制成品转移至东南亚及印度等海外地区ꎬ实质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ꎻ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在高㊁中高㊁中㊁中低技术工业制成品出口上有显著的促进作用ꎬ且对高技术的促进作用远高于其他工业制成品ꎬ这与隋月红和赵振华(2012)[18]的观点相符ꎬ而对低技术工业制成品出口在5%以下具有显著抑制作用ꎬ说明中国的ODI能有效驱动对外出口技术结构优化升级ꎻ中国与 一带一路 国家产业结构差异度在不同类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上有抑制作用ꎬ可能原因是产业结构差异间接反映居民消费能力㊁结构和偏好的不同ꎬ导致出口难度和成本的增加(顾雪松等ꎬ2016)[19]ꎬ也可能是基于竞争优势的产业内贸易更偏向于在两国产业结构相似的条件下发生ꎻ贸易成本作为阻碍双边贸易的重要因素ꎬ但对高技术工业制成品的阻碍作用不明显ꎬ是由于进口国为推动国内技术发展和实现技术溢出效应导致对高技术行业呈需求刚性ꎬ也可能是高技术行业产生的产品利润远高于其他行业ꎬ这两种现象最终导致高技术行业对贸易成本敏感度不高ꎻ中国的研发支出投入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要素ꎬ对所有工业制成品均具有显著的出口增长作用ꎬ弹性系数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中>中高>中低>高>低ꎬ表明我国的研发人员结构或研发投入领域离迈向高端化仍有一定距离ꎮ98•Science&TechnologyandEconomy2019Vo1.32No.1㊀表4㊀回归结果解释变量总出口高中高中中低低lnEXPwcf(t-1)0.4159∗∗∗(0.0068)0.3019∗∗∗(0.0073)0.5395∗∗∗(0.0137)0.4125∗∗∗(0.0102)0.4572∗∗∗(0.0051)0.5060∗∗∗(0.0100)lnGDPctGDPft()0.2490∗∗∗(0.0088)0.4086∗∗∗(0.0168)0.1750∗∗∗(0.0158)0.2164∗∗∗(0.0133)0.2533∗∗∗(0.0071)0.2189∗∗∗(0.0103)lnΔPGDPcft0.0701∗∗∗(0.0035)-0.0088(0.0062)0.0379∗∗∗(0.0027)0.0853∗∗∗(0.0035)0.0754∗∗∗(0.0027)0.0477∗∗∗(0.0075)lnODIcft0.0059∗∗(0.0026)0.0669∗∗∗(0.0061)0.0076∗∗∗(0.0023)0.0274∗∗∗(0.0025)0.0171∗∗∗(0.0022)-0.0055∗∗(0.0025)lnISScft-0.1419∗∗∗(0.0070)-0.0112(0.0106)-0.1487∗∗∗(0.0235)-0.1316∗∗∗(0.0099)-0.0266∗∗∗(0.0073)-0.0497∗∗∗(0.0163)lntcostcft-0.3617∗∗∗(0.0610)-0.0871(0.0509)-0.2638∗∗∗(0.0430)-0.3205∗∗∗(0.0496)-0.2915∗∗∗(0.0415)-0.1975∗∗∗(0.0422)lnRDct0.6378∗∗∗(0.0168)0.1697∗∗∗(0.0205)0.7115∗∗∗(0.0315)0.7667∗∗∗(0.0262)0.5384∗∗∗(0.0206)0.0785∗∗∗(0.0209)常数-7.7240∗∗∗(0.2058)-9.5744∗∗∗(0.3786)-7.5380∗∗∗(0.4080)-8.5107∗∗∗(0.2758)-8.2115∗∗∗(0.1913)-4.2767∗∗∗(0.2381)Sargan63.4566(1.0000)58.2416(1.0000)61.4548(1.0000)62.5204(1.0000)62.4182(1.0000)62.4843(1.0000)㊀㊀注:∗∗∗㊁∗∗㊁∗分别表示1%㊁5%㊁10%以下显著ꎬ括号内为系数估计的标准差数据来源:作者通过STATA.13.0整理得出4㊀结论与建议本文将基尼系数引入产品技术含量指标(TC)重新构建GTC指数ꎬ并利用相对值分割法对169种工业制成品分五大类ꎮ研究结果表明ꎬ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复杂度整体呈上升趋势ꎬ大致分为入世调整期(2000 2003年)㊁高速提升期(2004 2008年)㊁发展停滞期(20092013年)㊁政策扶持期(2014 2016年)四个阶段ꎻ出口以中技术工业制成品为主ꎬ中高技术工业制成品次之ꎬ整体技术水平偏低且高㊁中高技术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发展迟缓ꎻ中国应集中与东南亚国家㊁印度㊁俄罗斯进行经贸往来ꎮ计量部分对出口技术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ꎬ具体建立跨国动态面板模型ꎬ利用系统GMM两步估计法进行回归:对外直接投资能有效驱动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出口技术结构优化升级ꎻ除高技术工业制成品ꎬ两国间产业结构差异㊁贸易成本均对其他类工业制成品有显著抑制作用ꎻ中国的研发支出投入对各技术类工业制成品的促进弹性系数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中>中高>中低>高>低ꎮ为促进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优化升级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①积极调整 一带一路 网络布局ꎮ双方政府官员保持高频对话ꎬ实现外交㊁文化㊁经贸的高效互动机制ꎬ同时为政府与企业创造更稳定㊁高效㊁优惠的政策环境和合作条件ꎬ尤其是支持 一带一路 网络内部中小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构建它们向高技术大企业学习的机制ꎮ同时降低贸易壁垒ꎬ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催化贸易便利化水平有序提升ꎮ②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效益ꎮ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投资要素的最优配置ꎮ在资源或生产成本廉价如越南㊁印度等国进行资源㊁市场㊁效率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ꎻ在资本技术生产要素密集度充裕如马来西亚㊁新加坡及中东欧发达国家践行战略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ꎮ③稳抓产业 结构红利 ꎮ第一㊁中国要与产业结构相似且工业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如泰国㊁马来西亚㊁印度尼西亚等经济体加大产业内贸易规模ꎬ以 竞争优势 放大贸易创造效应ꎻ第二㊁中国在迈入工业化强国㊁服务化大国过程中ꎬ不断向产业结构高级化国家如新加坡及 一带一路 发达经济体汲取工业制成品关键零部件㊁核心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ꎮ总之ꎬ各国依据自身禀赋不同与比较优势ꎬ错位发展ꎬ形成 雁形式 的国际分工ꎮ④打造 知识经济 新高地ꎮ中国的研发支出对高技术工业制成品贸易增长效益有限ꎮ中国要强化人才补贴力度ꎬ积极吸纳海外高级人才ꎬ加大国内教育投入ꎻ逐步由单纯鼓励外商在华投资设厂转变为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ꎬ同时提升09•㊀㊀科技与经济㊀2019年2月㊀第1期㊀第32卷/总第187期外商直接投资质量ꎬ最大程度地利用好技术外溢及扩散效应ꎬ通过 干中学 推动创新升级ꎮ全面提升高层技术人员比例和能力ꎬ从 中国制造 向 中国创造 转轨ꎮ参考文献[1]㊀李敬ꎬ陈旎ꎬ万广华ꎬ等.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的竞争互补关系及动态变化 基于网络分析方法[J].管理世界ꎬ2017(4):10 ̄19.[2]㊀MICHAELYM.Tradeinachangedworldeconomy[J].WorldDevelopmentꎬ1983ꎬ11(5):397 ̄403.[3]㊀樊纲ꎬ关志雄ꎬ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ꎬ2006(8):70 ̄80.[4]㊀HAUSMANNRꎬHWANGJꎬRODRIKD.Whatyouexportmatters[J].JournalofEconomicGrowthꎬ2007ꎬ12(1):1 ̄25.[5]㊀HAUSMANNRꎬRODRIKD.Economicdevelopmentasselfdis ̄covery[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ꎬ2003ꎬ72(2):603 ̄633.[6]㊀杜修立ꎬ王维国.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 2003[J].经济研究ꎬ2007(7):137 ̄151.[7]㊀XUB.Thesophisticationofexports:IsChinaspecial?[J].Chi ̄naEconomicReviewꎬ2010ꎬ21(3):482 ̄493.[8]㊀LICꎬLUJ.R&DꎬFinancingconstraintsandexportgreen ̄sophis ̄ticationinChina[J].ChinaEconomicReviewꎬ2018ꎬ47(11):234 ̄244.[9]㊀JARREAUJꎬPONCETS.Exportsophisticationandeconomic㊀growth:EvidencefromChina[J].JournalofDevelopmentEco ̄nomicsꎬ2012ꎬ97(2):281-292.[10]㊀沈国兵ꎬ黄铄珺.汇率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对美国一般贸易品出口技术结构[J].世界经济ꎬ2017ꎬ40(11):95-119.[11]㊀RODRIKD.What'ssospecialaboutChina'sexports?[J].China&WorldEconomyꎬ2006ꎬ14(5):1-19.[12]㊀SCHOTTPK.TherelativesophisticationofChineseexports[J].EconomicPolicyꎬ2008ꎬ23(53):5-49.[13]㊀魏浩ꎬ李晓庆.中国进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经济ꎬ2015ꎬ38(8):56 ̄79.[14]㊀邓琳琳ꎬ侯敏.基于相对值分割法的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变化的测算[J].国际贸易问题ꎬ2017(10):49 ̄60.[15]㊀KRUGMANP.GeographyandTrade[M].MITPressꎬ1991.[16]㊀许德友ꎬ梁琦.中国对外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与分析:1981~2007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ꎬ2010ꎬ27(1):119 ̄128.[17]㊀NOVYD.Tradecostandtheopenmacroeconomy[Z].WorkingPaperꎬMimeoꎬUniversityofWarwickꎬ2007.[18]㊀隋月红ꎬ赵振华.我国OFDI对贸易结构影响的机理与实证 兼论我国OFDI动机的拓展[J].财贸经济ꎬ2012(4):81 ̄89.[19]㊀顾雪松ꎬ韩立岩ꎬ周伊敏.产业结构差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 中国 东道国 视角的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ꎬ2016ꎬ51(4):102 ̄115.注㊀释①文中提及的 工业制成品 指代SITC第三版一分位5~9五大类商品ꎮAnalysisonTechnologicalStructureofChina sExportofManufacturedGoodstotheNationsalong TheBeltandRoadHONGChen ̄xiang㊀CHENGHui ̄fang(SchoolofEconomicsꎬ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ꎬHangzhou310012ꎬChina)Abstract:ByintroducingtheGinicoefficientintotheproducttechnicalcontentindex(TCindex)ꎬthispaperreconstructstheGTCindexꎬclassifies169manufacturedgoodsusingtherelativevaluesegmentationmethodꎬandanalyzesthetechnologicalstructureofChina sexportofmanufacturedgoodstothenationsalong TheBeltandRoad during2000 2016.Theempiricalpartisbasedonthecross ̄countrydynamicpanelmodelꎬandexplorestheinfluencingfactorsofincreaseofChina sexporttothenationsalong TheBeltandRoad fromtheperspectiveoftechnologicalstructureandbyusingthesystemgeneralizedmethodofmoments(SYS ̄GMM).Theresultsshowthat:forChina sexporttothenationsalong TheBeltandRoad ꎬthetechnologicalsophisticationascendsoverall.Mediumtechgoodsareexportedmainlyꎬtheproportionofhigh&medium ̄hightechgoodsdevelopsslowly.China sexporttothena ̄tionsalong TheBeltandRoad featuresindynamicandpositivecontinuity.OFDIiskeyengineforpromotingtheexportofhigh ̄techmanufacturedgoods.R&Dexpenditurescansignificantlyincreasetheexportvolumeofmedium ̄high&mediumtechgoods.Industrialstructuredifferencesandtradecostshaveinhibitingeffectontheexportofmanufacturedgoods.Keywords:Ginicoefficientꎻmanufacturedgoodsꎻtechnologicalstructureꎻ TheBeltandRoad(收稿日期:20180811)19。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趋势分析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趋势分析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趋势分析作者:宫云平郭秀君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6期[摘要]当今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扶持,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迫切希望以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带动国内工业制成品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来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出口金额增多、出口比重增大,贸易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国出口产品在劳动密集型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资本技术密集型领域,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起步比较低,但近年来发展很快。

本文通过对近十几年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数据的分析,预测了近两年的出口额度,并提出了在工业制成品出口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制成品出口金额趋势分析政策建议一、前言工业制成品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总量迅速扩张,出口结构和竞争力不断优化和提高,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正确分析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金额,有利于全面了解我国的出口结构以及工业发展情况。

二、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情况介绍(一)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扩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迅猛。

1980~2006年,中国出口总额由181.2亿美元增长到9691亿美元,27年增长了50余倍。

同期,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由90.05亿美元增长到9067亿美元,增长了近100倍。

(见表1)工业品出口规模持续扩大是在中国加快工业化和对外开放、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大背景下实现的。

一方面,工业品出口增长是国内制造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结果;另一方面,工业品出口也带动了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和竞争力的提高,二者逐步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表1 海关统计出口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中国在世界制成品出口国排名中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6位跃居2007年第2位。

1990 ~ 2001年间,中国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6.41%,高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10.54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制成品出口增长率达到了34.00%,是当年世界制成品出口平均增长率的2.67倍。

中国制成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中国制成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中国制成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作者:夏华丽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8年第23期摘要:利用统计年鉴上的贸易数据对1980年到2014年间中国制成品出口结构状况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中国制成品出口结构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中国;制成品出口;贸易结构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23-0131-02引言在20世纪,随着世界分工的不断优化,中国以自身的低成本优势进入了国际市场。

中国在对外开放30多年中,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外贸易额也不断上升,出口由1980年的181.91亿美元到2012年的20 487.1亿美元,增长大约112.7倍。

现阶段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但在国际市场中,“中国制造”这个名词仍然无法摆脱低质量生产的潜在含义。

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

具体来说,我国主要是以出口,初级产品、原材料、工业制成品中的化学产品,这使得我国环境污染加重,稀有资源短缺。

像中国的稀土出口,虽然在短期内能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但在开发稀土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稀土的储存量。

因此,中国的贸易出口亟须要调整贸易结构。

好的贸易结构在未来会带来产品出口的良性发展,基于此,研究我国制成品的出口贸易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国制成品出口贸易结构状况分析(一)制成品出口中机械及运输行业为支柱产业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出口货物目录中,1980—2013年初级产品的出口金额中占大部分是食品及主要食用的活动物,其中1980年该部分占初级产品总金额的32.7%,到2013年时所占金额是51.95%。

且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2010年之后我国的食品及主要食用活动物都平稳的在50%以上的比例;在制成品中,我们发现机械及运输行业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不过从1980年至今该行业在制成品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但是该行业在我国仍然属于支柱性产业。

(二)出口国别市场多元化本文在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了1996—2013年我国出口产品的地区与国家,发现我国出口国别呈现多样化的特征:第一,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在1996年时,中国出口的主要贸易地区为亚洲国家与一些非洲国家,到2013年时,我国的出口范围涵盖到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等大多数国家,还有一些大洋洲和国别不详的地区,由以前的52个贸易国发展到现在超过200个贸易国。

我国近年出口商品结构数据及分析ppt课件

我国近年出口商品结构数据及分析ppt课件
第一,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向合理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趋势同世界贸易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第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层次偏低,静态效益低下,结构竞争力较弱。 (三)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动的特点 第一,工业制成品进口稳步上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成为进口主导产品,进口商品结构呈现逐步优化的趋势。1980年以来, 随着我国外贸规模的扩大,初级产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重稳步上升。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比重 一直比较稳定,基本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近年来这一比重有下降趋势。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呈上升趋势,成为进口 的主导产品。这种变动趋势表明我国一般加工业的国产化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从而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同时, 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 第二,进口需求刚性加强,造成进口依存度较高。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进口需求刚性不断加强,造成国家进口 依存度偏高。80年代后期曾一度出现原材料(以钢材为代表)进口过度的现象;90年代以来国家吸收外资增加,外商直接投资也带来 大量设备、零配件及辅料的进口,使得我国进口依存度节节升高。
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进口一直占主要地位。我国
改革开放以后的大部分年份,制成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均在
80%以上。在制成品进口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发展最快,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后,机械 年 及运输设备进口在制成品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均在40~50%之间。 份
2.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仍以食品及活动物,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为主。2001年初级产 品出口比重占全国出口商品的9.90%,到2009年该比重为5.25%,2010年一季度该比重为5.55%,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重稳步下降。

概论我国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历年变化解析

概论我国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历年变化解析

近年来,我国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总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在不同的历年变化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初级产品的进出口在过去几年中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增长。

初级产品主要包括矿产品、农产品和畜产品等。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国际市场对于原材料和农产品的需求相应增加,这也带动了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增长。

同时,国内需求的增长也推动了初级产品的进口,以满足市场对于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的需求。

然而,由于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以及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初级产品的进出口呈现出一定的波动,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其进行解析。

其次,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在不同的历年中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工业制成品主要包括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家具和玩具等。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工业制成品的品质和竞争力逐渐提升,进而带动了其出口的增长。

同时,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也推动了工业制成品的进口。

然而,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波动对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近年来的贸易摩擦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此外,国内市场也面临着来自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对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国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在不同的历年中呈现出一定的波动和差异。

初级产品的进出口总体保持稳定增长,受全球经济复苏和国内需求增长的影响较大。

而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受到全球贸易环境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到国际贸易摩擦和竞争加剧的压力。

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加强国际贸易合作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变化,以及不同类型产品的特点和需求,以促进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平稳增长,推动我国外贸的健康发展。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现状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现状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现状摘要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一直在全球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产品结构、主要出口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综述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现状,并分析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导言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逐年扩大,种类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产品结构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多样化,涵盖了从简单的日用消费品到高科技产品的全方位。

其中,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化工产品和纺织品制成品是最主要的出口产品。

电子产品我国的电子产品出口量居全球首位。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子产品出口在全球市场中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尤其是手机、电视、电脑和电子配件等产品,在全球市场上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和竞争力。

机械设备我国的机械设备出口一直在增长。

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的机械设备出口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工程机械、农机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是我国机械设备出口的主要品类。

化工产品我国的化工产品出口规模逐年增长。

化工产品是我国出口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化工产品中,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化肥和精细化工品等是主要品类。

纺织品制成品我国的纺织品制成品出口量居全球前列。

中国拥有庞大的纺织品制造业并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纺织品制成品包括服装、家纺、针织品和非织造布等。

主要出口市场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市场。

欧洲市场欧洲市场是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重要目的地。

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是我国的重要出口伙伴。

工业设备、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纺织品等是我国在欧洲市场上的主要出口产品。

美洲市场美洲市场包括北美和南美,是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

美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等国家是我国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化工产品是我国在美洲市场上的主要出口产品。

亚洲市场亚洲市场是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

中国制造业出口专业化多样化测度分析

中国制造业出口专业化多样化测度分析

收稿日期:2022-11-25作者简介:梁维敏(1995-),女,广东肇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方向。

中国制造业出口专业化多样化测度分析梁维敏(广州大学,广州510006)摘要:本文基于出口集中程度中的泰尔指数构造出口专业化指标,基于调整的产品差异化指数构造出口多样化指标,利用H S96版6位码微观贸易数据测度了2000-2020年中国制造业27个行业的出口专业化和多样化程度,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同时具有出口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并且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出口专业化指数较高的行业集中在高技术行业,并且这些行业的出口专业化指数近年来具有上升的趋势,而中低技术行业的出口专业化指数较低,并且中低技术行业的出口专业化指数近年来具有下降的趋势;高技术行业的出口多样化水平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低技术行业的出口多样化水平呈现上升趋势。

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为现实的制造业贸易出口提供结构依据。

关键词:出口专业化;出口多样化;制造业;高低技术行业中图分类号:F7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23)09-0037-06一、引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凭借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获取国际贸易收益进而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中国货物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355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15446亿元,中国从2009年起开始成为世界货物出口第一大国。

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随着人口红利的消散、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增加,以往依靠投入驱动增长的模式将不可持续,因此国家开始寻求高质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该发展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国内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高质量的对外贸易,制造业是一国开展国际贸易的根基,科学测度并分析中国当前制造业出口专业化、多样化的动态特征进而分析中国应该如何发挥专业化优势培育出口行业核心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发挥多样性优势分散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行业稳步增长,从而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现状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现状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现状作者:陈方方易子芳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14期提要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要。

本文着重分析工业制成品现状,从中找出工业制成品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建议。

关键词:工业制成品;出口;现状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一、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1、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体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总体规模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从工业制成品自身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从1980年的90.05亿美元上涨到2008年的13,527.36亿美元,上涨了150倍。

其中,2002~2007年的6年期间,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增长率都在25%以上。

从出口总量上看,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占总出口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49.70%上升到2008年的94.55%。

除了1985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率是下降的,其余都处于上升的趋势。

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基本是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

2、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产品结构。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共分为五类,包括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业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未分类的其他商品。

我们分别把这五类制成品编号为STIC5、STIC6、STIC7、STIC8、STIC9,分别分析各类别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的比重。

STIC5占出口工业制成品总量的比重增长幅度并不大,基本维持在10%。

STIC6分类变化比较大,由1980年的44.41%下降到2008年的19.4%,其中1980~1998年的下降幅度最大,不过在1999~2008年一直维持在19%的比率。

STIC7是这五类产品中涨幅最大的一个,从最开始占的9.36%比率上升到2008年49.78%的比率。

其中,1985~2005年一直是处于飞速增长的阶段,这也说明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STIC8的发展阶段比较不一样,1980~1984年是平稳发展阶段,1985~1987年三年期间比率有所下降,但1988~1993年则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比率由23.94%上升到51.65%。

概论 我国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历年变化解析

概论 我国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历年变化解析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我国历年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比重变化的分析090510214郝明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例变化如下图所示。

图1.1历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变化图(Office2010Excel 制图)如上图可知,1980年以来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由于改革开放之前有关数据的残缺,上图没有显示。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出口贸易情况,我也通过一些数据做出了分析,所以说此项变化大致应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1980),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工业制成品所占份额较小但在缓慢上升,而初级产品所占出口份额较大但在缓慢下降。

而且总体上初级产品占出口份额高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份额。

1970年,初级产品出口占总出口份额的53.5%,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的份额;而到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出口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分别仍为53.5%和46.5%;第二阶段(1981-1985),这一阶段虽然大部分年份工业制成品所占出口份额超过了农产品的出口份额,但是变化幅度不大,而且有反弹的趋势。

1981年,初级产品出口比例首次降到50%以下,降为46.7%,而工业制成品首次超过50%,达到53.3%。

然而在1985年,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比例再一次超过50%,达50.6%,而工业制成品则降为49.4%。

第三阶段(1986-现在),在这一阶段,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持续快速增长,而初级产品所占出口比例则迅速下降。

1990年,初级产品所占份额降到25.6%,2000年,进一步降到10.2%,而到2004年,则降至6.58%;同时,工业制成品所占出口总额比例持续上升,在1990年,这一比例为74.4%,而到2000年,上升到近90%,而到2004年,达到93.4%。

可见,工业制成品已经占据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

国内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问题

国内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问题

国内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问题一、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1、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体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总体规模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从工业制成品自身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从1980年的亿美元上涨到2008年的13,亿美元,上涨了150倍。

其中,2002~2007年的6年期间,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增长率都在25%以上。

从出口总量上看,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占总出口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上升到2008年的%。

除了1985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率是下降的,其余都处于上升的趋势。

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基本是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

2、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产品结构。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共分为五类,包括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业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未分类的其他商品。

我们分别把这五类制成品编号为STIC5、STIC6、STIC7、STIC8、STIC9,分别分析各类别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的比重。

STIC5占出口工业制成品总量的比重增长幅度并不大,基本维持在10%。

STIC6分类变化比较大,由1980年的%下降到2008年的%,其中1980~1998年的下降幅度最大,不过在1999~2008年一直维持在19%的比率。

STIC7是这五类产品中涨幅最大的一个,从最开始占的%比率上升到2008年%的比率。

其中,1985~2005年一直是处于飞速增长的阶段,这也说明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STIC8的发展阶段比较不一样,1980~1984年是平稳发展阶段,1985~1987年三年期间比率有所下降,但1988~1993年则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比率由%上升到%。

1994~2008年处于下降阶段,比率由高峰的%下降到2008年的%。

STIC9占的比率起伏很大,1980~1986年所占比率由%上升到%,1987年由%下降到1992年的0%,1992~2008年所占比率一直维持在%之内。

谈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现状

谈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现状

谈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现状论文报告: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现状分析一、背景介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不断增加,成为了我国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加快了我国工业制成品向欧洲、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出口,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出口现状概述1.工业制成品出口总体趋势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逐年攀升,以2019年为例,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达到2.2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7%。

其中,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出口增长最为显著。

2.出口市场结构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和外部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结构正在发生调整。

欧盟、美国、亚太地区仍是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但增长率逐年下降。

东南亚、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成为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新的增长点。

3.出口品种结构在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高技术含量产品逐渐成为出口主力,随着我国制造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加速,此类产品的出口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传统制造业产品比重下降。

4.出口挑战尽管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数量和额度不断攀升,但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加。

一方面,国际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带来较大压力;另一方面,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还面临一系列难题,如人工成本上升、环境保护压力增大、人才稀缺等。

三、案例分析1.华为推出5G产品,加速我国电子产品出口增长2019年,随着全球5G技术商用加速,华为旗下5G产品开始量产,成为我国电子产品出口的重要增长点,推动了我国电子产品出口额的增加。

2.工矿机械产品日益国际化,面临较大压力我国工矿机械制造业自身实力不断提升,但是面对强大的国际对手,其市场份额还是较小。

不仅如此,我国工矿机械制造业在投标、交货、售后等环节中面临诸多挑战,需加快提升竞争力。

3.疫情对制造业全产业链带来的影响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全球制造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状况分析

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状况分析

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状况分析工业制成品作为中国出口的主体,在贸易获利和带动国内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因此研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结构对于从根本上了解中国整体贸易状况至关重要。

通过出口份额与RCA指数的对比分析,我們发现从截面数据来看两者似乎不能协调一致,出口最多的并不是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

究其原因是大量通过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实际上仍然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标签:工业制成品;RCA指数;比较优势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并且长期处于入超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急剧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1980年与2015年相比,进出口贸易总额从381.4亿美元发展到39530.33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从181.2亿美元发展到22734.68亿美元。

工业制成品出口作为中国出口的主体,与初级产品出口相比无论在贸易获利上,还是在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作用。

二、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分析(一)基于出口份额的结构分析从1996年到2015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绝对出口额均保持正增长趋势。

但初级产品的出口份额在1996年为14.52%,而到2015年仅为4.57%。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份额由1996年的85.48%上升到2015年的95.43%。

可见,中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倚仗工业制成品来拉动,研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结构对于从根本上了解中国的整体出口结构至关重要。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化学品及相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未分类的其他三类产品的出口份额在20年间相对稳定。

化学品及相关产品的出口份额维持在5%左右;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出口份额基本在1.7%上下;未分类的其他产品一直在0.02%以下。

相比之下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变化幅度较大。

机械及运输设备在1996年的出口份额仅为27.35%,此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2004年达到了45.21%。

裴长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标准化战略

裴长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标准化战略

裴长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标准化战略
裴长洪
【期刊名称】《中国标准化》
【年(卷),期】2016(0)11
【摘要】要使我国的供给水平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实施商品和服务的标准化战略是十分重要的措施。

实施标准化战略,就是要求绝大多数商品生产都需要有相应的质量和性能的标准,而且这种标准应与我国当前的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基本相适应,能够基本满足大多数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偏好。

其中,许多产品的标准应当尽量与国际水平接轨,使用国际标准。

【总页数】1页(P84-84)
【作者】裴长洪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4.3
【相关文献】
1.新常态下“标准化+”战略助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与建议1)
2.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13届中国标准化论坛在山东济南市召开
3.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与构建中国话语权体系——“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会暨《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持续增长》新书发布会综述
4.新常态下“标准化+”战略助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5.务实推进招投
标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咨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杨树维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做法和工作目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制成品出口规模的理论分析:1985—2030*裴长洪郑文内容提要:现有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探讨了国际贸易的发生机制,但没有给出一国商品出口总量决定的有效方法。

本文认为,研究商品出口必须注意区分商品结构,鉴于制成品出口在全球商品出口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本文以制成品出口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衡量一国制成品出口规模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模型,经大样本检验,得出结论:一国制成品出口的全球占比主要由人口规模、人口密集度、人口年龄结构、资本形成能力、经济发展模式、贸易成本比较与收益转换等六大因素共同决定。

本文运用上述理论与模型,对中国1985—2010年制成品出口的规模形成进行了理论解释,并通过六种情景模拟出了中国2010—2030年的制成品出口增长态势,做出如下预测:2010—2020年仍将是我国制成品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2020—2030年期间我国制成品出口的全球占比将达到25%左右的历史峰值,并进入高位持续期;其后,主要受制于人口抚养比的大幅激升,我国制成品出口全球占比的长期增长趋势将终结,由此进入下降阶段,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关键词:出口人口制成品国际贸易一、文献简评与问题提出国际贸易学说的成熟理论主要有: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等等。

亚当·斯密创立了绝对优势理论,指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意义,认为一国应该出口具有绝对生产优势的产品。

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他认为只要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劳动生产率不同,就存在贸易可能性,应该各自出口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个国家不同生产要素的比率不同,因此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假定技术水平恒定、规模收益不变、消费者偏好相同,则一国应当出口密集使用充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克鲁格曼提出的新贸易理论则认为,即便要素禀赋相似,但只要发生专业分工和规模扩张,通过规模收益,也可以使国际贸易发生。

可见,现有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探讨了国际商品往来的“贸易起源”、“贸易模式”、“贸易流向”等贸易发生机制问题;至于贸易规模的研究,则多从厂商角度间接展开。

如Melitz(2003)、Chaney (2008)、Bernard et al.(2009)、盛丹等(2011)从企业层面理论探讨了包括贸易成本等在内的扩展边际与集约边际等因素对企业是否出口以及出口规模的影响;刘志彪等(2009)利用江苏省342家本土制造业企业调查问卷的样本数据展开研究,认为产品供应链关系是促进中国本土制造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企业规模与出口密集度之间呈现出U型非线性相关关系,产业集聚所体现的企业区位因素对出口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其它文献则主要从双边角度研究了贸易规模变化的某些影响因素,比如Krugman(1979)认为“在国与国之间不存在偏好、技术或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别时,可以用*裴长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36;郑文,江西财经大学国贸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邮政编码:330013,电子信箱:zhwenzhhua@163.com。

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

规模经济来解释两个国家之间产生贸易的原因及从贸易中得到的利益。

”Francois et al.(2007)运用1988年至2002年104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检验了基础设施水平对出口数量和出口决策的影响。

以上研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这些研究的假设前提往往过于理想化,比如它们多假定两个贸易参与国生产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等等,因此其研究结论难以合乎实际情形;另一方面,这些研究并未直接回答两国间贸易量的理论规模是如何定量确定的,自然也就更不可能回答一国对外贸易总量的决定机制,这就引发了我们的进一步思考,构成本文的写作缘起。

限于篇幅,本文把研究内容限于一国出口贸易的总量决定,特别是制成品出口规模的决定。

当然,现有文献事实上也为我们提供了若干重要线索。

例如,要素禀赋学说认为,当一国密集出口该国充裕要素生产的商品后,将发生要素价格的均等化,充裕要素的优势便不复存在。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贸易规模的峰值呢?要素禀赋学说没有回答,但现在我们至少知道,即便如此,国际贸易仍然会发生,因为该国可能会形成新的优势。

从这里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人口和劳动力,以及劳动价格的竞争优势,从劳动价格优势到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过程,这至少是中国商品出口贸易规模的重要参数。

所以,人口规模及其结构将成为我们建立本文分析框架的出发点。

又如,新贸易理论认为,在专业分工和规模扩张基础上形成的国内市场规模既可以解释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贸易规模扩张的想象空间。

市场规模实际上与人口规模及其结构、消费水平密切相关,所以,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中我们十分强调人口规模及其结构的因素。

目前,商品出口依存度是衡量一国商品出口规模的主要方法,其计算方法为商品出口额/GDP,这一指标的不足是多方面的。

第一,难以进行国际比较。

以高度发达的美国、日本、德国为例,2010年这三国的商品出口依存度分别为8.89%、14.03%、38.65%,我们是否能说美国的这一指标低了,日本的适中,而德国的又高了呢?如果这三国的商品出口依存度都不适度,那么它们的最佳比值又应该分别是多少呢?依据何在?第二,即使是同一国家,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商品出口依存度也会有很大差别,我们难以回答到底哪个阶段的比值是适宜的。

以我国为例,1985、2000、2010这三年,我国的商品出口依存度分别为8.91%、20.75%、26.64%;如果我们认为1985年我国这一比值偏低,2000年的比值适度,那么2010年这一比值是否又偏高了呢,如果2010年这一比值也是适度的,依据又何在?第三,没有区分出口商品的类型。

国际上一般把出口商品划分为农产品、矿产品、制成品三大类,现行商品出口依存度的计算往往对此不加以区分。

如此,就把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的农产品出口,沙特、伊朗、委内瑞拉的石油出口与德国、中国、韩国的制成品出口混为一谈,混淆了农产品、矿产品、制成品出口的本质差异。

二、理论分析框架我们认为,衡量一国商品出口的理论规模,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出口商品结构、人口规模、人口密集度、人口年龄结构、资本形成能力、经济发展模式、贸易成本比较与收益转换。

出口商品结构。

我们认为,不应泛泛地研究全部商品出口,而应注意区分出口商品结构。

这主要是由于农产品、矿产品、制成品的商品特性差异很大,其产出、消费、进口、出口具有不同的规律,只有分类研究才更有针对性,结论也才会有说服力。

其中,我们应特别注意研究制成品出口的规律。

这是因为,物质产品的生产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全球范围内制成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一直是最高的:1962—2000年,全球制成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平均高达66.8%,2001—2011年,这一比例上升为72.35%;半个世纪以来,这一比重的最大值出现于1998年,为76.97%;2011年,这一比值高达71%。

可见,从商品形态来看,制成品贸易一直是国际商品贸易的主流,占据最主要的地位(图1)。

2010年,即使早已进入“服务经济”社会的美国、日本、德图1全球制成品出口/商品出口(单位:%)国、意大利、加拿大、英国、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它们的制成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仍分别高达66.09%、89%、82.22%、82.37%、48.99%、70.08%、78.44%;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推行重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这反映出这些国家对过去那种“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表达了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制成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将会比以往更加激烈。

对于总体上尚处于工业化前期、中期阶段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制成品出口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的。

以我国为例,1991—2000年制成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平均达到83.5%,2001—2010年平均值上升为91.79%;2009年、2010年我国这一比值分别为93.57%、93.55%,达到历史峰值;因此制成品出口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加强对于它的专门研究非常有必要。

人口规模。

国际贸易学说史上,无论是英国的托马斯·孟,还是法国的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或者意大利的乔万尼·保泰罗等,他们都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增加,则国内生产的商品多,用于出口的商品也就多。

亚当·斯密把分工作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他认为,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分工的前提,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是谈不上社会分工的(彭松建,1987)。

现代西方经济学也认为,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人口为经济增长所必需。

就一个国家来说,生产一定量国民生产总值所需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在一定时期内有一定的比例。

如果两者能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增加,则可能使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按比例地增加;如果劳动供给不足,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人口为资本所吸收,则可能出现物质资本闲置,从而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自然也会影响出口。

一个国家,人口占全球的比重越大,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自然意味着劳动力要素全球占比越大,意味着只要这些劳动力能有效吸纳资本,就能扩大生产能力,产品用于出口的可能性也会扩大;人口多还将会为本国产品的生产提供消费市场,对本国产业形成生产支撑与出口支撑。

Krugman (1980)证明一国倾向于出口本国较大市场的商品,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这也为中国出口的实践所证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的许多制成品,往往都是先有庞大的国内需求作为产业形成条件,然后经出口走向国际市场,如20世纪80年代的纱、布、收录机、自行车、黑白电视机,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计算器,21世纪以来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信设备、发电设备、汽车,等等。

人口密集度。

人口规模效应的有效发挥,需要适宜的人口密集度为条件。

人口规模既定的情况下,随着人口密集度增加,外部性就越强,人均产出越高;很多实证研究证实了集聚效应,如Ciccone et al.(1996)采用美国地区数据发现,劳动力密度增大一倍,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6%。

当然,人口密集度的增加更普遍地表现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依其高效的经济运行、完善的社会组织,会增加交易,促进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人力资本积累,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因此现代城市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中心,吸引着人口和各种资源向城市集中,从而在更高的水平上满足人类经济发展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