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二上·定远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抽象的时间词去表现时间的变化,往往是通过以具体的视觉为意象来表现的。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看到奔流不息的江水,容易▲的文人们总有一种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被贬离开繁华的京城,被迫栖身他乡异地,虽然担任那里的地方官,但是看见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想到自己已到暮年,壮志未酬,▲,也同样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慨叹。
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在《将进酒》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的慨叹。
诗人感慨流水不回头,青春不再来,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还没有实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面对无奈的现实社会,只能留下无尽的伤感。
南唐后主李煜旦夕间由万人称颂的君王变成阶下囚,物是人非,繁华过后成一梦,如流水落花▲,已成永别!《浪淘沙》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叹惋;《虞美人》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的感
叹,▲不在翻波涌浪的春江水啊,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恋和对未来命运的茫然。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具体的视觉意象能够产生启迪、联想的作用,因为水往往是流动的
B . 视觉总是可以产生启迪、联想的作用
C . 江河水长流,时光不停留,往往能够产生启迪、联想的作用
D . 具体的视觉往往使读者能够产生“时光不停留”的联想和想象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忧心忡忡蹉跎岁月飘去每时每刻
B . 多愁善感蹉跎岁月逝去无时无刻
C . 悲痛欲绝峥嵘岁月远去夜以继日
D . 感情脆弱峥嵘岁月离去时时刻刻
(3)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抽象的时间词去表现时间的变化,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视觉意象来表现的
B . 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抽象的时间词去表现时间的变化,往往是通过以具体的视觉意象来表现的
C . 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时间词去表现抽象的时间的变化,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视觉为意象来表现的
D . 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时间词去表现抽象的时间的变化,往往是通过以具体的视觉为意象来表现的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20·黑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哲学建构过程主要涉及哲学之“流”。
除“流”之外,哲学的发展还面临“源”的问题。
与其他思想一样,哲学之“源”和它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先秦时期,中国哲学的萌发和发展便与那个时代的变革,包括礼法之争,紧密相关。
作为中国哲学生成过程的延续,今天的哲学思考和建构同样与所处的时代无法分离。
从宽泛的层面看,现时代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资本的影响。
资本与市场相互联系,其影响无处不在,从知识、信息到权力等。
资本已泛化到各个领域,并从不同方面制约着人们的生活。
资本膨胀的结果之一是人本身的商品化以及对金钱的崇拜,后者导致金钱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这是马克思在较早时候已经指出的,这类现象在今天不仅没有终结,而且在一个更为内在的层面影响着人们的言和行。
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抑制资本的过度泛滥并避免金钱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的蔓延?这是当代哲学思考无法回避的问题。
其次是权力问题。
权力古已有之,它包含着对人的多方面支配和控制。
从逻辑的角度看,权力具有公共性,它本来应该是个体权利让渡的结果,但现在看到的却常常是权力对个体权利的消解和支配。
就权力与人的关系而言,权力的作用之一在于通过社会控制以担保社会秩序,然而,权力如果不适当地发展,其控制之维往往会压倒秩序的方面,并由此形成所谓权力的傲慢。
与之相关的是个体自主性的被抑制,后者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的现象。
按照福柯的说法,权力概念不仅仅限于政治领域,而且每每引向知识之域,并使知识、文化也获得权力的意义。
相应于此,权力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人们的生活。
如何避免权力的僭越,无疑也是现实生活中需要正视和面对的问题。
再次是技术问题。
在当今社会,技术的影响已如同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从生物技术、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到人工智能,技术对日常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凸显。
技术本来是人自身发展出来以造福于人的,但是在技术不断地膨胀之后,也包含失控的可能性,人本身则有逐渐沦为物、成为被支配的存在之虞。
人创造的技术反过来支配和控制人类本身,这在实质上表现为技术的异化。
如何将技术的发展引向合理的价值方向,避免技术异化以
及与之相关的消极后果,构成了现代社会面临的又一问题。
应对以上问题,既关乎知识经验,也离不开哲学的视野。
从哲学的层面回应以上问题,中国哲学无疑不可忽视:中国哲学的诸种观念为应对以上问题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质言之,资本、权力、技术的深层影响既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背景,也是中国哲学需要面对的问题,两者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中国哲学不仅具有古老而常新的思想魅力,而且对于思考和回应时代的现实问题也有多方面启示意义。
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延续既需要承继中国传统哲学,也需要基于历史变迁,回应时代问题。
(摘编自杨国荣《中国哲学:内涵和走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哲学从先秦时期的萌发与发展到今天的延续,都与所处的时代有紧密的关联。
B . 金钱崇拜现象至今没有终结,它使资本进一步膨胀,在更深层面影响人们的言行。
C . 公共性的权力源自个体权利的让渡,但现实生活中它却常常消解和支配个体权利。
D . 人类可能被自身创造的技术支配和控制,技术的发展需要合理的价值方向作引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哲学和时代的关系为论述的前提,着重讨论现时代哲学要加以关注的问题。
B . 文章论证权力对人多方面支配和控制,是按从逻辑到权力与人关系的顺序推进的。
C . 文章对当今社会技术的作用与消极后果都有论及,客观全面,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D . 文章从资本、权力和技术方面论述哲学要面对的时代问题,逐层深入,逻辑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适当发展权力,协调好政治之维与秩序方面的关系,是正视和面对权力僭越的基础。
B . 技术能造福人类,但也可能失控,技术膨胀的后果就是技术的利弊都变得更加突出。
C . 中国哲学的发展离不开时代背景,也必须回应时代问题,这正体现它与时代的关系。
D . 面对资本泛滥、权力僭越和技术异化的时代问题,中国哲学给出了富有启示的答案。
3. (9分) (2019高三下·武鸣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中国银联昨天发布了2018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
据统计,当前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7亿,去年三季度,银行业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的笔数,同比增幅高达7成多,移动支付已经成为餐饮、便利店、网购、交通、医疗、外卖等日常消费中,最常用的支付手段之一。
调查显示,受调查人群去年使用移动支付每月平均消费了2600元。
其中,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最高,超过3000元;全职主妇、IT从业人员每月消费也都超过2800元;学生群体每月消费金额为1952元,但他们每支出5元,就有2元是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花出去的。
调查还显示,实体零售店、网购、公共交通、外卖、购买火车票机票,是使用移动支付最多的5种场景。
从地域来看,上海、浙江、江苏三地使用移动支付的人群最多。
在支付方式上,二维码支付占据移动支付主流地位,占比超过八成。
移动支付使用方便,但它所面临的风险也比传统支付方式更多。
指纹支付等生物识别方式普及很快,在35岁以下男性中,生物识别已经成为使用率最高的验证方式。
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高级主管王宇表示,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既简化了用户的一些交互环节,同时也在安全的认证技术上有所提升,让持卡人在移动消费当中,更方便、更快捷,也更安全。
(摘编自孙奇茹《调查显示:去年移动支付人均月消费2600元》,《北京日报》2019年01月24日)
材料二:
内地游客洪小姐来到香港,放下行李第一件事是去找“网红”牛腩店。
尴尬的是,她忘了换港币,而小店老板娘只收现金。
洪小姐举着手机找了十几家小店,最后沮丧地发现,街头小店只收现金。
最后,她只有无奈地回酒店换钱。
在深圳河两岸,移动支付的使用有天壤之别。
对此感受深刻的,不只是内地游客,一向以金融科技领先为傲的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更急于改变这一现状。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是金融科技的积极推动者。
他直言,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有一个世界级的金融基建尤其是支付系统去支撑,才能成功。
近年来,香港推动移动支付的步伐明显加快。
但与内地城市覆盖达九成以上的移动支付相比,时至今日,香港移动支付比例仍不到两成,活跃用户更少,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也有些寥落。
有些人费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什么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的接纳速度如此之慢?
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习惯是最大阻碍。
香港移动支付虽然尚不普及,但“非现金”支付却已运行20多年。
香港市民惯用的“八达通”卡于1997年面世,这张集交通、餐饮、购物、服务、门禁等功能于一体的卡片,发行已超过3500万张,已经覆盖香港市面逾1.5万家服务商的2.4万个零售场所,几乎满足了市民所有日常消费的支付需求。
据统计,香港信用卡支付占比53%,超过95%的市民则经常用“八达通”和现金。
香港市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顾虑,特别是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和获取用户资料,让谨慎的香港人望而却步。
“从微信香港钱包的运行经验来看,香港市民对于隐私、数据的敏感是推行移动支付的难点之一。
”腾讯金融科技部副总裁陈起儒说。
至于很多小店只收现金,则是因为生存不易需精打细算,接受信用卡需要安装设备,还要收手续费,只能婉拒。
(摘编自王旭、张欢《移动支付,香港急起直追》,人民网2019年01月11日)
材料三:
2014-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8年1月2日)
材料四:
如今,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了民俗习惯。
当线上支付成习惯,实体红包被线上红包替代,“年味儿”正在被科技重新定义。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春节期间,除了贴对联、买年货、包饺子、看春晚等传统习俗外,抢红包、扫“福”字等活动逐渐成为新习俗。
春节期间的线上红包为人们创造了新的感情沟通方式,通过参与抢红包等活动增进与亲人朋友的沟通,让春节更有“味道”。
有专家说:“社会的发展变化使过去的‘年味儿’有所削弱,但新媒体通过流量构建新的民俗,让人们参与狂欢,从而获得春节新的仪式感。
”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的同时,用户应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贪图小利、因小失大。
春节期间,有不法分子借此机会制作虚假的二维码或分享链接,一旦用户扫描或点击链接,有可能被盗取个人信息甚至被盗取钱财。
开心过春节、幸福领红包的同时,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误入陷阱。
(摘编自刘峣、刘奇《春节“红包大战”硝烟再起》,人民网2019年02月0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018年受调查者使用移动支付时,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超过3000元,学生群体则不足2000元,人们移动支付占支出的40%。
B .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移动支付的使用却远远不如大陆,主要原因是香港人一时难以改变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支付习惯。
C .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14-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增速呈下降上升再到不断下降的趋势。
D .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线上抢红包已经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感情沟通的新方式,这是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产生的新年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调查显示,在中国大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移动支付使用越多,长江三角洲地区移动支付使用的人群最多。
B . 香港移动支付不普及,是因为香港“非现金”支付已经非常成熟,基本满足了市民支付需求,没必要再用移动支付来代替。
C . 预计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增长速度下降,是因为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经十分巨大,增速下降属正常现象。
D . 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时不能见红包就抢,见链接就点,还是需要仔细辨认,防止误入诈骗陷阱。
(3)移动支付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存在的最大隐患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
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
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
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常住人口各为一人。
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
”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
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
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
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
风韵犹存。
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
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
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
头发黄焦焦、乱莲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
背有点驼了。
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
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
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耽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
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
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
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动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
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
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
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篇对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进行了描写,“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的作用是创设氛围。
B . 邻居们不清楚潘雪娥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的确没有结过婚,这说明邻居们有猎奇心理,对潘雪娥的人生充满了好奇。
C . 郑若奎每次回家的时候,都带回来一束鲜花,而潘雪娥在西街花店工作,这里作者埋下伏笔,郑若奎去潘雪娥那里买花实际是为了表达爱意。
D . 在潘雪娥离开小院前,她送来的大大的缀满鲜花的花圈和被擦得仍旧明亮洁净插着白菊花的花瓶,都暗示了潘雪娥对于这份感情的珍视和惋惜。
(2)小说中多次出现对高脚花瓶和鲜花的描写,这在文章中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
(3)小说题目“永远的门”耐人寻味,结合小说的内容,你认为“门”指什么?造成郑若奎和潘雪娥感情遗憾的原因是什么?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三上·诸暨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个题。
《诗归》序
(明)钟惺
选古人诗,而命曰《诗归》,非谓古人之诗,以吾所选者为归,庶几见吾所选者,以古人为归也,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
昭明选古诗,人遂以其所选者为古诗,因而名古诗曰“选体”,唐人之古诗为“唐选”,鸣呼!非惟古诗亡,几并古诗之名而亡之矣。
何者?人归之也,选者之权力,能使人归,又能使古诗之名与实俱徇之,吾岂敢易言选哉。
尝试论之,诗文气运,不能不代趋而下,而作诗者之意兴,虑无不代求其高。
高者,取异于途径耳。
夫途径者,不能不异者也;然其变有穷也,精神者,不能不同者也,然其变无穷也操其有穷者以求而欲以其是与气争吾以为能为是而终不能为高其宪途径穷而开者与之俱究不办愈劳西愈逶乎此不夹支人真诗之过也。
今非无学古者,大要取古人之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者,以为古人在是。
使捷者矫之,必于古人外,自为一人之诗以为异,要其异,又皆同乎古人之险且僻者,不则其俚者也;则何以服学古者之心。
无以服其心,而又坚其说以告人曰,千变万化,不出古人,问其所为古人,则又向之极肤极狭极热者也世真不知有古人矣。
惺与同邑谭子元春忧之。
内省诸心,不敢先有所谓学古不学古者,而第求古人真诗所在,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如访者之几于一逢,求者之幸于一获,入者之欣于一至,不敢谓吾之说,非即向者千变万化不出古人之说,而特不敢以肤者狭者热者塞之也。
书成,自古逸至隋,凡十五卷,曰《古诗归》;初唐五卷,盛唐十九卷,中唐十一卷,晚唐四卷,凡三十九卷,曰《唐诗归》。
取而覆之,见古人诗久传者,反若今人新作诗,见己所评古人语,如看他人话。
仓卒中,古今人我,心目为之一易而茫无所止者,其何故也?正吾与不得不有所止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庶几见吾所选者庶几:或许可以
B . 又能使古诗之名与实俱徇之徇:通“殉”,消亡
C . 使者矫之矫:矫正、纠正
D . 取而覆之覆:回复、答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使其心目有所止焉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 . 而又坚其说以告人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C . 真诗者,精神所为也若属皆且为所虏
D . 见古人诗久传者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作者看来,诗歌的形式变化有限,而诗的精神变化无穷,后世诗家若想超越前代,追求更高发展,应更多地去师法前代诗歌的精神。
B . 文章指出了“学古者”与“捷者”两类诗家的弊端:学古者侧重于对古诗形式技巧的模仿,而“捷者”又刻意求异,诗歌大都流于俚俗。
C . 作者认为,真正的诗是精神创作出来的,补救时弊的方法是寻求古诗真正的精神所在,达到性灵相通,古今为一,精神有所寄寓的境界。
D . 此序文气贯通,首尾相映一气呵成,援引实例,有破有立,在逐层剖析中,深入浅出地阐发求“真诗”的论题,丰实了诗歌创作的理论。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操其有穷者以求变而欲以其异与气运争吾以为能为异而终不能为高其究途径穷而异者与之俱穷不亦愈劳而愈远乎此不求古人真诗之过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其所为古人,则又向之极肤极狭极熟者也。
②仓卒中,古今人我,心目为之一易,而茫无所止者,其何故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20高一下·池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旅怀
[唐]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释】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
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 . 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C . 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写春景之寥落;后四句重在抒情,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D .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其言外之意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