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篮球运动述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NBOKAOGU ………………………………………………………………………………………………………………………………………………………
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历朝历代都未有人质疑过宋徽宗的这六字真迹。
除此之外,该画中还有清朝乾隆皇帝所写的两首七言绝句,以及明代董其昌、元代冯子振所写的题记,且全部符合各人题跋的风格。
因此展子虔作《游春图》几乎是可以断定的。
再次从著录上来看,由宋末元初著名收藏家周密所著的《云烟过眼录》是最早著录《游春图》的著作,也是研究元初以前名画收藏与流传情况的珍贵文献。
书中记载:由宋徽宗题跋的展子虔《游春图》曾被张子有、曹和尚等十余人收藏。
明代的文嘉在《钤山堂书画记》里面也详细记载过有关《游春图》的流传收藏信息。
明代的另外一位著名收藏家詹景凤在《东图玄览编》里也三次提到过展子虔与《游春图》的关系。
清代大收藏家吴其贞、卞永誉、吴异、安岐分别所著的《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墨缘汇观》等书籍都曾对展子虔本人和《游春图》不同程度地作出过描述和评价。
最后从装裱上来看,《游春图》的绢本设色为青绿,所用的绢沉稳古朴、匀净细密,所用的纸张不是一般的竹料纸而是褐黄色的树
皮纸,其外表淳朴自然,极富宋朝皇家所用之纸的特征。
即便是元代接裱时所用的纸也具有浓郁的淳朴自然之风[3]128-130。
《游春图》的装裱是北宋典型的“宣和装”格式,黄绢卷首前为隔水、后为画心和托尾纸,这与五代《高士图》、北宋《芦汀密雪图》以及《渔村小雪图》等“宣和装”大体一致,极具时代特色。
通过上述对《游春图》的考略可见,该画作著录翔实、流传有绪,是经历代名家之手而传世卷轴画当中的罕见珍品。
总而言之,通过对多部画史典籍和史料的比对,展子虔的生卒与官职的确有不少值得考辨之处。
他的代表作《游春图》展现了他所生活年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独特风貌,对该画作款印、题跋、著录、装裱等的考略也映衬出它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中的极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绶祥.中国美术史:隋唐卷[M].济南:齐鲁书社,2000.
[2]于安澜.画品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3]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清末篮球运动述考□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明明
摘要关键词随着篮球等体育运动项目的引进和发展,西方近代的体育理论与方法对于中国学校体育的改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但促进了体育场地的开辟和修建,而且也培养了近代的体育专业人员,传播了体育运动的功能与魅力。
清末篮球
清朝末年,随着洋务运动的实施,教育改革中聘请外国体育教师来华教学,以及众多外国传教士、商人等驻留中国期间开展体育活动,使得包括篮球在内的一些近现代西方体育项目逐渐传入国内,不但形成了中国早期如火如荼的篮球运动态势,而且对后期中国近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清末篮球运动的引进
关于清末篮球运动的引进,目前尚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其中,“来会理引进说”、“蔡乐尔引进说”以及“盖利引进说”是三个目前较为流行的版本,且都与清末民初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有关。
来会理引进说。
1892年1月,美国马萨诸塞州费尔德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Dr.JamesNaismith)首创了篮球这项日后风靡全球的体育运动项目[1]10。
据史料记载,1895年9月,篮球运动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人来会理博士(Dr.Lyou,他的中文名字称为李昂)可谓是功不可没。
来会理1870年5月出生在中国杭州,父母是美国长老会在杭州的传教士,10岁时,他随父母回到美国并于1881年进入俄亥俄州伍斯特大学预备系学习,后又进入芝加哥麦考米克神学院学习。
在大学学习期间,生性活泼好动的来会理钟爱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当他在美国国内接触到篮球运动之后,便迅速被这项对抗性强、转换性快、既强调整体智慧协同配合也反映互助团队精神的运动项目所完全折服,因此在各个场合极力向他人推荐此项体育运动。
1895年9月,受基督教青年会国际委员会北美协会派遣,来会理偕夫人从美国乘船来华到达中国上海。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他遍布走访了北京、汉口、烟台等地并于11月中旬到达天津。
关于来会理到天津筹建城市青年会的情形,据当时在天津出版发行的英文报纸《京津泰晤士报》记载:在“十二月一日(主日)”,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安培德在“节制堂”主持了欢迎来会理到达天津的祝福会。
当时,为了迎接来会理的到来,时任北洋医学堂教职的安培德曾召集和号召了该校和北洋西学堂两校的基督教徒及熟悉英语的学生一百余人参与了该欢迎会。
一个星期之后,在北洋医学堂,来会理主持召开了一次基督教演讲会,并特别在演讲会的前后休息间隙安排了“筐球游戏”表演,这也就是后来人们统称的篮球运动。
蔡乐尔引进说。
据一些史料记载,1896年,美国人蔡乐尔(C.Saler)是较早将篮球引入中国的人士。
蔡乐尔曾是篮球运动发明者奈史密斯博士首创的篮球球队的中锋队员,1896—1898年间,当时担任美国麻省春田体育专科学院体育教授的蔡乐尔曾经来到天津,为中国民众带来了“筐球运动”,这也是篮球运动传入我国的开端。
之后,蔡乐尔仍不遗余力地支持中国的篮球运动,1913年,热心倡导篮球运动的蔡乐尔曾担任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主任和前三届远东运动会中国篮球队的比赛指导,对于近代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盖利引进说。
据某些史料介绍,美国人鲍勃·盖利(音译)于1894年将篮球带到中国,对此,在业经出版的关于纪念国际篮联成立五十周年的《世界篮球》一书中就有相应的记载[2]83。
然而,除此记述之外,无论是查阅奈史密斯的篮球回忆录,抑或国普林斯顿和斯普林菲尔德学院的校友录,还是清末期间逐年来华的人员名册,“盖利引进说”似乎并没有其他可供明确证明的文字依据,只是一些散见的史料记载说1898年来华的盖利是个足球队员,并且在北京青
年会任职多年,这多少与清末时期的篮球运动引入中国存在关联。
简而言之,无论是“来会理引进说”、“蔡乐尔引进说”或者“盖利引进说”哪个版本更为准确,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始自清末时期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自篮球运动传入中国之后,这种运动项目很快便引起了教会学堂学生的广泛兴趣并进而得到了迅速和蓬勃的开展。
二、清末篮球运动的开展
清末时期,篮球运动首先在教会学校的学生中得到了普及发展。
比如据来会理夫人在给一位名为吴志钢的朋友撰写的信件中,她是如此描述这项体育运动的:“正月,……当师生们从事篮球体育比赛时,他们经常把袍子提起来捆在腰间,把辫子盘在头上”;“春天来了,当举办诸如篮球这样的体育运动比赛时,运动员把他们的长袍都脱掉扔在一边了……”由此,足见当时人们对于篮球运动的喜爱和钟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896年初,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还举行了中国篮球运动史上较为正式的篮球表演活动。
为了宣传篮球这项新潮体育运动项目,号召大家积极参与该项体育运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曾先后公布了三次专门的英文布告。
比如在第一份布告中,其云:“今日下午将举行一场篮球赛,请所有喜欢运动的青年于四时踊跃参加”;在第二份布告中,其云:“假如天气不错的话,今天下午四时将会举行一场篮球赛,请踊跃参加这项运动吧。
”在第三份布告中,其云:“上周六下午已举行过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另外一场将安排于今日下午四时举行,请积极参与这项体育运动吧。
”这三份关于篮球运动的英文布告当时刊登在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英文版《天津公报》上,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国篮球活动最早的文字记载,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篮球运动的热爱与期盼。
另外,美国人来会理在其撰写的《中国青年会早期史实之回忆》一文中对于中国清末时期的篮球表演活动也有较为详尽和精彩的记述,其云:“天津青年会成立初期的较早运动,主要是每周一次的查经班……辩论会。
此外,会员们对于篮球运动亦颇感兴趣,故一时有成为群众运动的趋势。
但是,在玩耍篮球之前,他们的一番姿态煞是可观,他们必须将自己的头辫盘好,将长长的指甲修短,并且将冗繁的长袍脱去。
只有如此,他们方才将书生的尊严彻底放弃,从而换成一副活泼雀跃的姿态了。
然而,此种篮球运动由于只能在会所草地的围墙背后举行,又颇有一丝狭隘不便之处。
”根据来会理的这段记述,可以明显看出,清末时期的篮球运动尚未完全形成规范化的形式,技术动作也非常简单自然,更谈不上比赛中多样化的战术运用了。
实际上,当初学生们所玩的篮球并没有球架和球筐,只是在球场两端各放一个木凳,比赛时在凳子上各站立一人,本方队员“投篮”时,只要站在凳子上的人用手接住球,即为“投篮命中”。
但是,无论如何,这毕竟属于中国近代篮球运动的发端和开始,其对于篮球运动后期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三、清末篮球运动的影响
清朝末期,随着篮球运动的引进和发展,一些西方专业体育人员除了自身参与篮球运动之外,也在西方教会开办的学校内传授篮球运动技术和指导篮球体育活动,因此推动和提高了参与地区人们从事篮球运动的热情与水准,而随着这项运动项目而来的现代西方体育理论与方法,也对于后期中国学校体育的影响较为深远。
比如由于天津较早接触了西方近代的篮球运动,该地区旋即成为中国近代篮球运动的发展摇篮,而整个华北地区也成为中国开展篮球运动最早的地区。
[3]73在清朝末期,天津早期的篮球活动,球场一般设在青年会院子的后面,场地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尺寸,参与运动的人数也没有严格的限制,运动规则也非常简单,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动作要领和投篮技术了。
1908年,保定同仁学堂的师生就在空地两端的树上各挂一个竹篓用做筐子来开展篮球这项体育运动。
尽管运动条件较为简陋,但这仍然阻挡不住人们参与篮球运动的兴奋与热情。
例如宣统二年(1910)十月,“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届体育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认为旧中国第一届运动会)在南京南洋劝业场举行,这次运动会尽管没有设置正式的篮球锦标赛,但在运动会结束后则开展了精彩的篮球表演活动。
当时的参加单位包括华北、上海和吴宁三个队,决赛是在华北与上海之间展开的,比赛地点设在上海青年会篮球房,结果最终华北队获得了冠军。
当时,华北队的篮球队员都是由天津与北京参加该次运动会的田径运动员临时抽调组成的。
关于全国运动会上开展的此次篮球运动表演,国内报界曾发表过专门的评论,谓之:技艺方面,固然是幼稚到极点;而形式方面,又都相当得陈腐难看。
其中参赛的多数队员,“袍者套也,豚尾垂垂”,完全充斥着封建中国时代的色彩。
尽管如此,这次篮球比赛活动还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1911和1912年间,天津篮球运动逐渐在较为合乎规则的场地上进行活动,明确规定了运动场地,并且增加了罚球线(距端线15英尺)、中圈和跳球短线等要素。
同时,天津青年会普通中学、南开中学、高等工业学校和新学书院等都相继开展了篮球活动,并设立了全市性的篮球联合比赛组织机构。
在华北其他地区,北京的清华学校、汇文中学、高等师范学校和通县协和书院等也相继开展了篮球活动。
在华北篮球活动的开展中,美国人饶柏森(C.H.Robertson)曾经作出了重要贡献,1904—1908年间,他曾利用在北京与天津青年会工作期间,积极倡导和开展篮球运动,尤其是在任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时,他曾多次到京、津各校为中国民众讲解“西洋体育”,宣传近代的篮球运动,这使得华北篮球运动呈现出更大的兴起与发展局面。
而与之遥相呼应的是,青年会上海干事麦克乐也在沪宁一带学校和体育团体中进行演说,并在东南大学体育科创办了《体育季刊》杂志等。
又比如宣统元年(1909),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成立后,开始较为系统地将篮球运动传入广东。
当时担任该会体育部的总干事曾是美国一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他在青年会屡次为中国师生讲授篮球运动规则和开展篮球活动辅导,极大地推广了广东地区篮球运动的发展。
另外,篮球运动的引进和发展还有一个传入渠道是“侨乡”,许多华侨青年把在外国学到的篮球技术传回故乡,并广泛参与和开展了这项活动,当时的侨乡汕头、香山、台山等地都是篮球运动传入较早并开展得较为活跃的地方,直至后期仍有较大影响。
而随着篮球等体育运动项目的引进和发展,西方近代的体育理论与方法对于中国学校体育的改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但宣传了近代体育的思想,促进了体育场地的开辟和修建,而且也培养了近代的体育专业人员,传播了体育运动的功能与魅力。
参考文献
[1]海风,飞鸟.篮球历史之篮球之初[J].体育世界,1998(14).
[2]殷学锋,李子清,胡燕.早期篮球运动的产生及其效果[J].荆州师专学报,1994(2).[3]杨建民.中国篮球史上第一个国际比赛冠军[J].体育文化导刊,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