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论文公民社会运动论文:浅析菲律宾民主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菲律宾论文公民社会运动论文:浅析菲律宾民主化进程中的
公民社会运动
摘要:菲律宾自独立以后就享有“东方小美国”之称,但是其政治发展却经历了民主化兴起—失败、威权统治和民主化回归三个阶段。
着重阐述每一阶段公民社会运动在菲律宾民主化进程中的表现,分析其作用,并总结其经验教训与不足,这对于菲律宾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在推行本国的民主化制度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菲律宾;民主化;公民社会运动
2010年5月,菲律宾举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自动化选举”,全国5000多万登记选民中,有近80%的人在设在各地的3.6万多个投票站的7.6万多部电子计票机上投了票[1],但是频发的选举暴力事件依然不断。
菲律宾民主化过程就是一部公民社会运动发展史。
笔者在梳理史料的基础上,对公民社会运动如何在菲律宾民主化过程中产生作用作进一步
的分析。
本文中民主化进程是指菲律宾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独
立后的民主化短波(1946—1972年)到个人独裁——民主回潮(1972—1986年)再转向民主巩固(1986年至今)这三个阶段的变迁过程。
公民社会运动,是指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与市场经济组织的公民结社和活动领域,包括个人私域、
非政府组织、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和社会运动。
公民社会运动属于一种在特定政治生态下进行的政治动员,因此分析形成这种政治动员的社会背景和本土文化是必要的:第一,菲律宾家族主义观念根深蒂固,其基本要义之一是把家庭看做大多数社会活动的中心。
这种家庭亲属关系进而衍化的裙带关系是形成特定的个人政治属性及忠诚的决定性要素。
第二,菲律宾在二战结束后政治制度上效法美国,因此菲律宾文化受美国的影响尤为深远,主要是因为美国在殖民统治时期,特别强调对民众的教育。
但是民众经济和生活上的挫败使得“离异的大学毕业生准备发动革命,离异的技校和中等学校毕业生筹划政变。
”可见菲国民众有着要求变革的传统。
一、美式民主试行阶段(1946-1972年)
从1946年的独立到1972年的26年间,菲律宾历任了罗哈斯等6位总统。
其间,菲在外交上唯美国马首是瞻,因此国内的公民社会运动主要集中在反美议题上。
罗哈斯执政伊始,美菲即签订了“贝尔贸易法”,该法要求菲根据殖民地时期宪法再加上“同等地位修正案”,使美国垄断公司能经营菲的自然资源和公用事业,这遭到了民众的强烈反对。
民主同盟、劳工组织大会、菲律宾律师同业大会、菲律宾作家协会等组织纷纷示威游行。
由于独立初期
宽松的政治环境,菲公民社会组织发展较为迅速,1946年全国各地的工会组织就有200多个。
马科斯执政前期的1967年和1968年的公民社会运动的几项重大议题是:反对准备把美国公司享有的“国民待遇”延长到1974年以后的美菲谈判、反对美国的军事基地、反对菲律宾大学和整个教育制度的进一步美国化、反对英美拼凑的“马来西亚”。
在马科斯再次当选总统一个月之后,以“爱国青年”为代表的左派提出反对马科斯当局的“和平革命”口号,呼吁进行社会革命;而温和派代表“菲律宾全国学生联盟”要求通过制宪会议进行改革。
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团体有民族主义青年、菲律宾青年自由联盟组织、现代妇女自由运动和自由追求者等。
二、马科斯独裁统治时期(1972—1986年)
马科斯政府以制止共产党颠覆活动为由,于1972年9月21日实行军事管制,采取强制措施查封一切传播媒介,除了《每日快报》这份和政府有联系的报纸外,其他15家报纸一律被查封,主要电台、电视台被关闭,直至被马科斯支持者和亲信接管后才恢复工作。
公共媒体的关闭标志了菲律宾的公民社会运动遭受重创。
1981年1月马科斯下令取消军管。
军管令的解除使得国内民众和反对派取得了反政府的合法地位,公民社会运动蓬
勃发展起来。
从1981年1月到1983年8月阿基诺被害是运动的第一阶段。
菲境内的8个团体组成联合阵线,这些团体包括自由党、国民党、战斗党、民族解放联盟、民答那峨同盟、热心公民协会、米赛亚联合组织和新独立联合会,团体领袖们签署《国民自由公约》以批评政府的各种不当。
从1983年8月到1985年5月是第二阶段。
阿基诺被害以后,菲律宾商会要求政府彻查刺杀阿基诺的凶手以及地方报纸和电视做客观忠实的报道;“关心菲律宾妇女协会”写信给美国总统里根,要求他取消访菲计划,除非马科斯总统对阿基诺事件调查清楚。
马科斯独裁统治期间,公民组织的大量建立和运动的不断发生,对于马科斯独裁政权的垮台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化回归时期(1986年至今)
1987年通过的“自由宪法”强调保障人民民主权利,鼓励公民参与政府决策过程;保护基本人权,成立独立于政府的人权委员会。
这部宪法的有力保障使得菲公民社会进入了发展的中兴时期。
从1986年到1995年的10年间,菲律宾的ngo激增了160%——从27,100个增加到70,200个。
同时科?阿基诺任命一些ngo的领导人进入内阁和总统委员会,并且在18个
政府部门和5个特别政府机构中设立了ngo联络处。
此外,ngo的代表还参与了1987—1992年《菲律宾中期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该计划提出了一项在国家机构和ngo之间开展全面合作的纲领。
1991年开始实施的《地方政府法》则明文规定在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时要有ngo参加。
与此同时,ngo 在天主教教会方面,菲律宾天主教主教会议是最有影响的代言人;在私营部门,马卡地商会、菲律宾管理协会、银行家协会、工商业会馆和联盟组织为商人提供了一个论坛;新闻界里,菲律宾新闻调查中心、报纸、电视和电台记者,以及其他独立的媒体机构也扮演着“监督人”和“揭发者”的
关键角色,使得菲律宾成为第三世界最有新闻自由的国家。
四、结论
菲律宾公民社会运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菲律宾的这种
国家主宰的、自上而下的、控制与服从的组织结构,使其向多元化的、社会本身带有高度自主性和自律性的、纵横交错的组织结构方向发展,菲律宾在民主化的道路上曾走在东南亚各国的前列。
但是,由于菲律宾复杂的政治生态,即在基本上是农业的前自由主义社会基础上,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机器的建立强化了社会关系中的前资本主义因素(诸如家族关系、氏族制度)的存在,这种情况使得菲律宾的公民社会有着较为浓重的权威主义倾向,个人魅力在组织中仍起着很大
的作用;利益狭隘的强力组织有很大的空间来扩展它们的利益和追随者的数量。
于是有学者说:民主制度在菲律宾成为了虚拟的镜像,当人民没有摆脱奴才性格和建立公民意识时,再理想的制度都难以发挥作用,甚至是适得其反[2]。
总之,菲律宾的民主化历程是一部鲜活的公民社会运动史。
公民社会运动的作用在于不断地培训民众的民主意识,使人们掌握现代民主规则,促使政治沟通顺畅、民意得到反映、利益得到保护、权利得到伸张,在于制约和监督权力与资本。
这样,菲律宾的公民社会才有真正建立的可能,菲律宾的民主化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国家才能实现多元社会的和谐与整合。
参考文献:
[1]“菲政府表示大选‘成功’‘可信’”
[eb/ol]http://news.xinhuanet
.com/world/2010-05/19/c_12120527.htm
[2]庄礼伟.地球屋檐下——关于人类政治的观察笔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3]何增科.全球公民社会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3).
[4]梁英明、梁志明.东南亚近现代史[m].北京:昆仑出
版社,2005.
[5]rual p.de guzman,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the philippin
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6]the bureau of national and foreign information,the philip
pines[m].manila: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1976:21.
[7]李文.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澳]约翰·芬斯顿主编、张锡镇译.东南亚政府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李路曲.菲律宾多党政治面临的挑战与民主的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04,(1).
[10]陈鸿瑜.菲律宾的政治发展[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11]张锡镇.当代东南亚政治[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on the civil society move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wang wei
(jinan university,guanzhou 510632,china)
abstract: the philippines has enjoyed the name of oriental america since its independence, but its political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in the rise of democracy - failure, authoritarian rule and democratization retur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movement of civil society at every stage of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analyzing its role, summariz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lesson, which is of great model significance in the philippines and many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who are implementing their democratic systems.。